好孩子教学设计

2021-06-13 教学设计

  篇一:泉水小学姜晓艺《好孩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好孩子》 教学设计

  大连市甘井子区泉水小学 姜晓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读课文,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着急” “奇怪”等词句含义,通过品析人物、交流讨论和反复诵读,明白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并感受助人之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和感受,从内心喜欢课文中的人物,从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明晓同学间应互相关爱、乐于助人,并融入个体言行之中。

  重点、难点:

  读准字音,还要通过读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二、学法引导:

  教师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

  沟通: 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姜老师听说我们一年二班的小朋友们上课纪律特别好,而且在课堂中,非常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吗?(是啊)

  (一)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个好孩子吗?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一个好孩子呢? (引出课题《好孩子》)。

  2、 回想一下本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好孩子,为什么?

  《胖乎乎的小手》中的兰兰,能主动帮助家里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棉鞋里的阳光》中的小锋,帮奶奶晒棉被。

  《月亮的心愿》中的珍珍,能照顾生病的妈妈。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好孩子,看看他们又是好在哪里?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第一次读文)

  (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159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困难可以请老对或是老师来帮忙。)

  2、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或是自己读不太准的,老对俩交流一下。

  (伞、淋、擦、嘭、噔、摸)

  3、通过刚才同桌的提醒,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是好孩子”。 (第二次读文)

  4、简单汇报“课文中写的好孩子分别是小梅和京京”

  (三)理解课文

  1、看图、学习第1段。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下雨天里事情,瞧,看着窗户外面的大雨,谁最担心?(奶奶)

  (1)自由读。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一段。(感情朗读,读出奶奶的担心)

  2、导读第2至4自然段。 (事情是不是像像奶奶担心的那样呢?)

  (1)轻声读第2至4自然段。

  (2)要求:

  ①找到描写奶奶的句子画出来。(体会奶奶的慈爱)

  ②奶奶看见小玲衣服淋湿了,为什么很奇怪?理解“奇怪”。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小玲忘了带雨伞,奶奶以为她一定要淋湿了,但小玲衣服一点都没湿,所以她很奇怪。)

  ③奶奶说谁是好孩子?奶奶是怎样称赞小梅的?

  ④为什么说小梅是个好孩子?(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3)指导朗读奶奶和小玲说的话。

  3、自学第5至7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几段讲谁是好孩子,为什么?

  (2)汇报自学情况。

  (这几段讲京京也是个好孩子。因为京京虽然自己湿透了,但他把雨伞借给了路远的同学,京京主动关心别人,因此说他也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京京说的话。

  (四)朗读体会

  本课的人物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奶奶问小玲和京京的话,虽然都是疑问句,但感情色彩不一样,她问小玲时是疑惑不解;问京京时除了奇怪以外,更多的是心疼。小玲和京京回答时说的话,语气也不一样。小玲忘了带伞,身上一点儿也没湿,说话时非常高兴。全身湿透的京京回答时,心里很坦然。奶

  奶夸奖小梅和京京的话,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拓展练习

  今天姜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小梅和京京两个好孩子,老师非常开心,你们呢? 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想怎么做?

  《好孩子》教学反思

  大连市甘井子区泉水小学 姜晓艺

  我所执教的《好孩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在处理本文时,我利用了选文的特点,与前面的第二组课文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引出本课内容。下面针对本课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教学成功之处

  生字处理:

  在学习生字方面,我主要以提醒字音为主,采用了自读提示,同桌提醒,指名领读,纠正读音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兴趣学生字,读准字音。

  指导朗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指导行为”等环节,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本课的人物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奶奶问小玲和京京的话,虽然都是疑问句,但感情色彩不一样,她问小玲时是疑惑不解;问京京时除了奇怪以外,更多的是心疼。小玲和京京回答时说的话,语气也不一样。小玲忘了带伞,身上一点儿也没湿,说话时非常高兴。全身湿透的京京回答时,心里很坦然。奶奶夸奖小梅和京京的话,要读出赞扬的语气。因此在指导朗读我也很用心,希望学生都能愿意来读,更好地参与课堂。

  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可先由教师指导学习2~4自然段,再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本文结构规整,教学中以一例带一例,重视过程,触类旁通,有肋于学习迁移,有助于实际应用。

  二、教学不足之处

  生字处理时,把 “噔”字理解成敲门的声音,实际是京京上楼梯的声音,反思自己在阅读教材时不够仔细、认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只限于表面层次,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梅、京京是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学生只回答出他们是好孩子的原因,过于浅显。

  另一方面,本文中的奶奶是一线索人物,其心理、神态和语言,无不为学生指明行为导向,尤其是“着急”、“奇怪”、“摸”、“笑”、“心疼”等词,用语精到,体现了奶奶的慈祥和蔼,但我在处理奶奶这一人物时,有点过于详细,有点偏离教学目标。

  三、教学机智

  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时,当我提出“此时此刻外面正下着大雨,最着急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预设学生可能回答是“奶奶”,从而自然的引出第一自然段,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直接回答说是“小玲”,当时我一愣,但转念一想,孩子的回答也是正确的,于是,我顺着学生的回答

  又问“你为什么说小玲最着急?”学生说:“因为小玲没带伞。”这一回答让我茅塞顿开,顺势引导:“那你从课文的哪个地方知道小玲没有带伞呢?”学生自然而然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进行课文的.讲读、理解。

  课堂组织:

  由于是一年级的小孩子,所以孩子们每次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都不超过十几分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调控,本课中,每当发现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时,我会利用读课文的时间,走下去摸一下他的头,在他的耳边叮嘱几句,用我的肢体语言和眼睛来时刻提示着他们,同时由于课前我已经跟他们介绍过奖励的制度,所以在课堂中的每次组织还是比较有成效的。

  四、“教学再设计”

  通过本课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而且都很到位,所以如果再次执教本课时,我预想加入以下几个环节:

  (一)、小组合作,丰富内涵

  “小梅怎样冒雨送小玲回家?”

  “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后,自己在回家途中会遇到哪些不便?”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并结合生活经验作合理想像,填补课文空白,既使人物形象更趋饱满,加深体验,同时又使学生想像能力得以发展。

  (二)、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乐于助人的事?该怎么称赞他(她)?”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简要叙述事情经过,借鉴课文表达方式进行称赞,同时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自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三)、发挥想像、填补空白

  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作为选读课文,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可灵活处理,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本为学本。根据本文避实就虚这一特点,可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想像:

  想像之一:小梅帮助小玲时所想所说所做,小玲到家后所说和小梅所说。

  想像之二:京京在帮助同学时所想所说所做,那个同学所想所说所做。

  想像之三:奶奶看见带了伞的京京全身淋湿回到家时所想。

  想像之四:京京受奶奶称赞后所想所说。

  学生可选择其一,根据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空白”,使阅读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篇二:好孩子教案

  《好孩子》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家人与自己相互间的亲密关系。

  2、培养幼儿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学会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孝敬老人和爱护家人。学会勇于承担,

  有责任心。

  二:活动准备:音乐 道具(杯子,板凳)头饰四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调动幼儿的活动情绪使其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内容有所理

  解,有较深刻的记忆,并能引导幼儿将活动中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

  难点:准确引导幼儿做一个生活中有孝心,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四:活动过程

  1、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小朋友帮爷爷奶奶做

  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帮爷爷奶奶做事?爸爸妈妈怎么夸奖他的?幼儿回答后,教师整理、加工成歌词朗诵给大家听。

  2、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吐字要清楚,让幼儿听清歌词。

  (2)幼儿跟随教师按节奏念歌词。

  (3)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

  3、引导幼儿为歌词创编动作。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词自己想动作,并能边唱边做出来。幼

  儿做动作时,教师不做,以免幼儿模仿,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

  4、学习与他人合作进行歌表演。

  (1)教师和个别幼儿分角色表演。教师扮“爷爷”“奶奶”,在

  唱前两段歌词中的第一句时,也可让其他幼儿帮忙唱。另请一名幼儿扮演“小朋友”,唱两段中的第二句,边唱边做动作,第三段仍由“小朋友”唱,或全班幼儿齐唱。

  (2)教师和全班幼儿表演,表演方法与上相同。

  (3)幼儿两人一组分角色表演,让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教

  师适当给予帮助。

  (4)按小组分角色表演。每组五人,分别扮演歌曲中的五个角

  色。幼儿扮演时,教师轮流到各组参与活动,和某一幼儿

  共同扮演一个角色,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

  (5)将头饰分别给四个小朋友带上,让他们扮演爷爷奶奶、爸

  爸妈妈

  (6)儿歌练习,老师带着一起朗读儿歌,再分组朗读,比一比

  哪一组读得最好记得最快。

  5、结束: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辛苦啦,我们休息一下

  吧。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到家 也像今天在幼儿园的表现一样,做一个孝敬老人,有礼貌,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的好孩子。”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内容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通过情景游戏的

  方式,让幼儿自身去体验和感受,加强幼儿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达到活动的目标。活动时间合理,老师的语言表述应精简要加强幼儿将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个好孩子。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主动,只是语言表达没有热情。

  篇三:《好孩子》教学设计

  一、知识背景

  《好孩子》叙写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本文主要特点为:

  1、设置悬念。本文共有7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奶奶担心没带伞的小玲会被雨淋湿;第2~4自然段写没带伞的小玲被小梅送回家,衣服没淋湿,奶奶夸小梅是好孩子;第5~7自然段写带伞的京京衣服全湿回到家,原来他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自己却冒雨回家,奶奶也夸他是好孩子。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恰好与奶奶的料想相反,曲折有致,由此赞美同学间的友情。

  2、避实就虚。本文并未正面叙述和描写小梅和京京如何帮助同学,而是通过小玲和京京回到家中截然不同的情形以及奶奶的神态和语言加以表现,置留空间,耐人寻味,以此凸现同学间的关爱。

  3、结构规整。本文第2~4自然段和第5~7自然段行文相同,均为:小玲(京京)进门奶奶奇怪小玲(京京)说明原因奶奶称赞。相同的段式结构,学生易读易懂。

  4、语言精到。本文中的奶奶是一线索人物,其心理、神态和语言,无不为学生指明行为导向,尤其是着急、奇怪、摸、笑、心疼等词,用语精到,奶奶的慈祥和蔼可圈可点。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朴实,事例平常,贴近学生生活,仿佛是身边之事和熟悉之人,富有亲近感和感染力。低年级学生虽为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宠爱,但对互相关爱、乐于助人已有初步认识,思想情感上有一定基础,价值取向不难判定。加之本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读懂学好亦无难度。教学中,应充满情感色彩,避免简单说教,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过程,在品读语言文字同时,探求做人道理。

  三、教学理念

  1、重视熏陶感染作用。《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材改革中,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使教材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本课设计不作简单说教,而是让学生在感悟语句、拓展想像、练读对话、联系实际过程中,自然受到熏陶感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指导行为等环节,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3、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符号堆砌,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本课择要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可先由教师指导学习,再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本文结构规整,教学中以一例带一例,重视过程,触类旁通,有肋于学习迁移,有助于实际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含义。通过品析人物、交流讨论和反复诵读,明白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并感受助人之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和感受,从内心喜欢课文中的人物,从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明晓同学间应互相关爱、乐于助人,并融入个体言行之中。

  五、片段设计

  本文是一篇选读课文,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可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处理方式可灵活多样,体现弹性:

  (一)理解拓展

  1、自主学习,初步探究

  (1)初读课文,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

  (2)再读课文,了解奶奶这一线索人物的性格特征。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读词句,发现小梅和京京身上的闪光点,体味同学间的友情和关爱;感受奶奶身上的美德,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2、小组合作,丰富内涵

  小梅怎样冒雨送小玲回家?

  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后,自己在回家途中会遇到哪些不便?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并结合生活经验作合理想像,填补课文空白,既使人物形象更趋饱满,加深体验,同时又使学生想像能力得以发展。

  3、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乐于助人的事?该怎么称赞他(她)?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简要叙述事情经过,借鉴课文表达方式进行称赞,同时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自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填补空白

  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作为选读课文,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可灵活处理,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本为学本。根据本文避实就虚这一特点,可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想像:

  想像之一:小梅帮助小玲时所想所说所做,小玲到家后所说和小梅所说。

  想像之二:京京在帮助同学时所想所说所做,那个同学所想所说所做。

  想像之三:奶奶看见带了伞的京京全身淋湿回到家时所想。

  想像之四:京京受奶奶称赞后所想所说。

  学生可选择其一,根据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空白,使阅读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三)朗读练习

  本文以对话为主,富含情趣,适合进行朗读练习。朗读时,应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让学生入情入境,把握人物不同特点。朗读时可注重以下几点:

  1、注意人物语气的变化

  奶奶因担心小玲被淋湿而着急,因结果出乎所料而惊奇,因明白就里而欣喜,因京京衣服全湿而心疼,又因知晓原因而高兴。

  2、把握人物语气的基调

  小玲为有小梅这样的同学而高兴、自豪,京京为能解人所难而快乐、自豪。

  (四)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使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以一例带出多例,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悟出学习语文的规律。根据本文结构规整这一特点,可以第2~4自然段为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第5~7自然段。

  1、指导学习第2~4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写第一幅插图的内容?小玲没带伞衣服为什么没淋湿?该怎样读奶奶和小玲的对话?之后从找、悟、读等方面进行小结。

  2、自主学习第5~7自然段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学习第5~7自然段吗?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六、拓展资料

  一位盲人的感谢信

  感谢你们,校长和老师,

  你们教育的孩子真好。

  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只知道她在你们学校。

  一天,我顶着风雪回家,

  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

  她赶紧跑来把我扶起,

  还替我找回甩远的书包。

  从此,我们认识了,

  她每天都来做我的向导。

  一见面,甜甜地叫我阿姨,

  清脆的嗓音总是带着笑。

  早晨,她准时把我送过大街,

  傍晚,准时把我接过小桥。

  下雪天,她紧紧把我搀扶,

  下雨了,为我把雨伞使劲举高。

  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可我知道:

  鲜艳的红领巾准在她胸前飘,

  雷锋精神在她身上闪耀。

【好孩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好孩子的教学设计04-15

《好孩子》教学设计02-17

《好孩子》教学设计范文04-14

好孩子要诚实的教学设计07-05

《好孩子要诚实》教学设计07-05

关于好孩子的教学设计介绍06-12

好孩子教案设计10-27

好孩子教学教案04-16

好孩子语文导学案设计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