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2023-10-30 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教学重点:

  溶液概念的形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起点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如果问起学生什么是溶液,学生可能会列举见到的种种液体,可能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直接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师也应该从溶解入手,使学生轻松得出溶液概念,并通过糖水甜、淡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讨论法、信息处理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

  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海水、河水、地下水即使清澈见底,也还不是纯净的水,这是为什么?举例,讨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天地: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50毫升水,用药匙将食盐一点一点洒落水中,仔细观察食盐的变化,直至食盐在水中消失,用手轻摸烧杯壁的凉热。认真操作,体会实验中蕴涵的道理。在操作中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讨论课本提出的3个问题。这个实验看似平常,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盐水放置久了会怎样,学生很少主动去思考,抓住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实验:

  出示:食盐水、黄泥水和油水混合物。

  教师再列举以下事例:糖水、医用碘酒、汽水等,引导学生认识溶液。比较三种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状态,对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形成感性的认识。不过早的让学生对溶质、溶剂等一般概念进行辨析,只要能将食盐水中的溶质、溶剂的关系理顺即可。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9页,了解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真阅读,体会,交流、归纳。

  学生不可形成只有大颗粒才受重力和浮力的影响的片面认识。促进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能力培养。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交代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步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分析食盐的溶解过程时,要,明确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的作用。分组认真研究,讨论,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要注意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使学生体会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这一事实,要注意限制物质的用量,所以水的温度,质量以及所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质量都应有所限制,逐步使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乳化作用:

  活动天地:向一只试管中加入1/3的水,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再加几滴洗洁净;在另一只试管中先加1/3的汽油,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试管中的现象,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解释其中的道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实验天地:

  1、 称取8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4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2、 称取10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5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做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

  1、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2、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增加,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3、 若溶质的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4、 若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从活动入手,使学生首先感知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溶剂的量来表示。

  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并不困难,这些有意识训练对学生学习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非常有帮助的。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解例题: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首先明确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是溶质质量分数。

  将公式应掌握清楚,但不能死扣概念。

  启发学生讨论,运用小学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概念的理解应到位,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还可适当介绍体积分数的表示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溶液的配制

  活动天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与同学合作,配制150克16%的氯化钠溶液。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特别是通过正反两个方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讨论实验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 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2、 称量和量取所需的溶质和溶剂;

  3、 把溶质溶解在溶剂中;

  4、 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好标签。本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实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用量的准确性。

  注意计算过程的规范。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规格的量筒量取125毫升的水为宜?

  回顾与反思:

  通过以上的探索,请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挑战自我:

  完成课后练习,检查课堂效率。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

  教学反思:对于边讲边实验的这种形式,学生可能还不习惯,教师要注意调控,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

  各组装水烧杯5个,高锰酸钾、食盐、沙、面粉各1小份,小药勺4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食盐哪里去了?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的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5、想象: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并描述食盐的溶解过程。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本课表二)

  4、学生汇报,并思考: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5、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溶解是物质______地分散在水中,且_____(能或不能)用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把字写在本子上。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4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

  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

  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

  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

  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

  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会灵活运用溶解度的定义

  (2)会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够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并且能够绘制溶解度曲线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实验变量的思想和方法

  (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理解化学上利用物质溶解度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定义,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海水当中含有大量的盐,那么这些盐应该怎样把它从海水中提取出来,我们都听说过“海水晒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同学们思考,在一杯水中,能否溶解无限量的蔗糖

  学生作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师:那么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是有限的,其实任何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都是有限的,那么再思考,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哪些呢?好,我们马上来做书上的一个探究物质溶解限量影响因素的实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请学生起来回答得出的结论,教师给予评价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温度、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师:那么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谁更强呢?

  学生讨论以下的问题:

  师:200C时,在每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硝酸钾18克,100C时硝酸钠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克呢?”那么同学们想想哪个的溶解度更强。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师:同学们请看书,理解有关溶解度的概念,回答溶解度定义中的几个要素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在上个思考题中,要比较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我们学习了溶解度定义之后,我们知道二者是无法比较的,因为温度不同要比较溶解度,必需在温度相同时,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多少克得溶质。

  师:请同学们说说,“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2g”,你们是怎么样理解

  这句话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纠正。

  师:我们知道不同的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限量不同,也就是它的溶解度不同,于是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情况,溶解度曲线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我们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知道该种物质在任何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氯化铵在不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表)

  学生将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绘出来,加深理解

  投影: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讨论通过溶解度曲线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何用途

  学生观看投影的同时,回答如下问题,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怎样,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的含义,溶解度曲线的陡和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纠正和补充。

  师归纳:

  (1)温度升高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

  (2)温度升高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不大

  (3)温度升高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物质除外如:氢氧化钙

  师:这里分别是氢氧化钙、氯化钠、硝酸钾的三种饱和溶液,我这里也准备了很多的实验器材,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设计实验,将这三种物质结晶析出。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紫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像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我们就可以用蒸发结晶,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我们用降温结晶,比如硝酸钾。

  五、板书设计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

  :(1)温度;

  (2)溶质的种类;

  (3)溶剂的种类

  2.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1)温度:在一定的温度下

  (2)溶剂质量:100g

  (3)状态:在饱和状态下

  (4)单位:克

  3.溶解度曲线

  4.结晶:

  (1)降温结晶

  (2)蒸发结晶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6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7

  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

  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

  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

  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物质的溶解试讲教案11-13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07-02

小学科学公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08-25

四年级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说课稿07-14

初中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案设计10-08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08-2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11-21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设计06-20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06-20

物质的量的教案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