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1
李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这堂课:抓住重点,灵活多样,以画促学。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和课文重难点定位准确,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堂课中的“画”。
从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抓住特点进行具体生动描写的方法”这一重难点,灵活地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展开构建课堂主体。并且在这堂课中,巧妙地把一幅“画”融入到教学当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的作用。
一、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从“爬山虎的样子,爬山虎怎么爬,体会爬山虎爬的动词”三个问题出发构建课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层层递进,解析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作者用了什么动词写爬山虎的爬,让学生比较容易学生从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同时,在这堂课中,王老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变化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细致入微的描写的表达方法,从而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认真、仔细的态度。
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上课伊始,老师便通过爬山虎的图片来导入课堂,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成功构建了有效的课堂情境。
李老师这堂课,还把师生互动引进课堂。在理解“巴”这个动词时,王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在他的背上演示“巴”这个动作的特点,通过这样一个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会。
李老师的课上,还让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在“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这一部分时,李老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爬山虎“巴”住墙往上爬的动画,直观形象地先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一画贯穿、以画促学
李老师的“画”在课堂上使用了三次,第一次是利用图画的直观来理解课文的生字,给学生创造直观的识记条件;第二次是利用图画上爬山虎各个部位的方位来感受课文描写的准确;第三次是利用图画帮助学生体悟课文用词的精妙。同一张图用了三次,贯穿课堂的始终,各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时,图画的形象性起到了很好的直观作用,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2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有幸听了四年级唐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下面谈谈听唐老师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爬山虎的脚》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老师上的是《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载体(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唐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A: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B: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C: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唐老师读自己的下水文——《垂柳》,激情,学生写片段。
唐老师教学语言精练,调控能力强,幽默风趣,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这些都值得我很好地学习。
唐老师的评价语言恰当,精练,但应注意及时性和形式的变化。下水文写得富有文采,有哲理,还可以拉近下水文和学生习作距离。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3
小王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设计有条不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时,当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时,老师就这样提示学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一看对于预习中你已读懂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于读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这一方面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已经读懂的内容不要满足,对于没读懂的内容要力求通过自己读书探究解决。再如,在学生通过读书想象,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后,老师就进一步总结鼓励: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体验。
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读书,就应该边读边想;而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等等。 这样,学生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而且喜欢**爬山虎这种植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做教学的有心人,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不仅如此,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还在课堂上采用学生动手画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认识。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4
有幸学习了小刘老师展示的一堂课——《爬山虎的脚》。其精彩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加强了课程意识,自主、探究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
首先让学生议一议,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读一读,刘老师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指名读,自由朗,齐读等;看一看,看出爬山虎脚的样子;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课堂上,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演一演,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观察课前学生搜集到的爬山虎,观察它的.脚、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 学习。
除此之外,这堂课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突破、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合理和到位的,特别是先让学生读一读爬山虎是怎样爬,再展示实物,效果特别好。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生动的 阅读教学课。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5
今天下午我到四(1)班教室随堂听了冯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是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主题下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全文共 5个自然段,文字质朴,语言清新,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用脚爬墙的。读后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激起学生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事物的强烈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冯老师整个教学流程如下:
一、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问题。
二、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以填空的方式指导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六、师范写两个生字,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七、朗读生字词,指导读好儿化音。
八、完成同步训练第28页的第一题。
九、齐读课文
冯老师是刚入职两个月的新老师。在这堂课中,我欣喜地看到冯老师自身的素质较高,对教学的热情较高。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为了落实生字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堂上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显得较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不佳。我觉得,在播放课文朗读视频给学生看后,应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说说自己听了朗读后知道了什么。在教学生字词时,应从字音、字形、字义这些方面来引导学生学好生字。在充分读准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生字,例如“操、均、隙、柄、瞧、嫩、顺”这几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在指导学生书写时要明确哪些字书写时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右等宽,哪个字的哪一笔应写在哪一格中。
教学要由浅入深,从字到词到句到段落到篇章,都要落实到位。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在预习时遇到的不懂的或有新鲜感的词语,理解部分词语后,出示一些关键句或重点句,指导学生读好节奏、停顿。例如,教师可以出示文中的这几句话: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通过指导学生将这几句话读正确、流利,读好节奏,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此外,在课堂伊始,冯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有几个学生提出了问题。例如:爬山虎是动物吗?爬山虎的脚长得怎么样?可冯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可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有效方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且教且学,不断地反思,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期待冯老师这支“潜力股”成为一支“优质股”。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6
9月27日上午第三节课,我聆听了小赵老师执教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课上赵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赵老师的这节课简单实用,没有花架子。所谓“大道至简”,这种简简单单直奔目标的教法,使得教学目标得到很有效地落实!回味这节课,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赵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让孩子们在交流感悟中品味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课堂上,学生以自由读,展示读,齐读等各种形式,充分朗读,以读促悟。
3、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赵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画出来。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总而言之,听赵老师的课让我收获良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向赵老师学习,做到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的评课稿05-27
《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04-06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精选7篇)04-09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通用7篇)04-29
足球脚内侧传球评课稿05-1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09-21
水平二小足球脚内侧传球评课稿范文12-21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