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发起了一个讨论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在课外就先进行了思考。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反馈学生那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是一个相当棘手的事情,在听赵老师这堂课时,我再次发现有些东西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比如说经验。课上,一学生回答说:“物体发声时会动,不发声时不会动”。我当下就愣了,这个该怎么回答呢?你说他不对吧,尺子、梳子、皮筋在发声时真的在动,你说他对吧,向我们拍打桌子时,有声音发出来,但是桌子并没有在动啊。正在我苦恼的时候,怀老师顺势问到:“比较大、比较重的物体发出声音但是没有动,会不会是你没看清楚或是你看不到呢?”这么一问,学生就马上陷入思考中。这时,老师就请全班同学见证“鼓发声时是否在动?”进而引导学生借用别的工具来证明鼓是否在动。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小纸片、米粒来证明鼓发声时是否在动。
第二个实验,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有点难度,教师要在实验之前讲解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实验现象非常的明显,实验现象还让学生觉得非常的惊奇,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的惊呼声。老师没有制止学生的.惊呼,脸上也没有出现不安的表情,一直都是微笑地巡视着,不时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实验结束后,老师顺势问到:“实验时,不时地听到同学们的惊呼,在惊呼什么呢?”一听到这个问题,学生马上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旁边的同学还不时的点头,课堂的气氛恰到好处。
交流完,小结完,我总觉得这堂课也可以完美的结束了。而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只见她面露难色的问道:“我们知道物体发声时会振动,但是同学们看,老师敲了一下音叉后还能听到声音继续发出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稍做思考后,一些聪明的学生高高的举起了小手。“因为音叉还在振动。只要把振动制止住,音叉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最后,老师再次出示课始的问题“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这句话是对还是错?”这个时候,学生都能自如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了。
科学课不难上,但是真正想把一堂课上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这件事老师做的非常的漂亮,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教学魅力上。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2
今天很荣幸听了姜老师的一节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有趣,让我收获颇多。
课前他播放了一段视频拍手歌,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动作,学生唱的很开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接着他从这首歌切入今天的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之后他出示几种物品:钢尺、音叉、锣鼓等,问:如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并把发现记录在作业本的表格中。活动开始的时候,学生各自激动地拿水槽中的一种物体,观察完之后没交换物体,活动之前,姜老师最好提醒学生应交换物体,这样才会观察的更全面。
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能知道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板书的时候,姜老师特别的细心,提醒学生“振”字的写法。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最好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物体,发出声音时是什么现象和不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明白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姜老师通过三个实验,鼓面上的碎纸屑不停地在跳动,敲打过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有波纹,通过这三个实验能很好地巩固今天的知识,声音有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3
这个实验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既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同时体会各自传声的特点,在具体操作时,张建祥老师对此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改进,用“敲”、"拨"等实验分层进行探究,增加了学生活动的参与性。
一、学生课堂的参与较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本课中张老师设计的几个实验都有着普遍的参与性,确保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探究,个个都有机会进行体会。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科学认知的构建。
科学的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每人都有的课桌、取材方便的皮筋、水……看起来简简单单却能起到让学生构建起固体可以传声的认识,体会传递声音的过程就是振动在传播。
三是记笔记做阅读注重教学的反馈与实效。
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高涨的探究欲望,如果才能让学生在尽情探究之后能有所思有所记,这也是夯实科学基础教学的关键,其实在太多的科学课上,为了突出探究性只顾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张老师安排的记录笔记,进行阅读就让孩子们沉静下来,在书写中加深理解与记忆。作用,却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时间,每节课前都需要准备实验用品,如果连续两节课是不同年级的,更会让你忙不迭。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真实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4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今天李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课堂贯穿了“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科学课改理念, 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了有趣的情景, 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 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 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 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 指导科学地做, 有计划地做, 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 验证、 整理、 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 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 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 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 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 李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 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 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 记录进行交流、 相互补充, 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 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 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 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 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 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 那就该下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 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 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 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04-24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3篇)01-1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11-03
声音的产生的评课稿(通用8篇)09-2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评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评课稿11-02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稿04-18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稿04-01
声音的传播评课稿11-21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