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评课稿

2021-11-21 稿件

  理想的自主探究式的科学学习,一般都要让学生亲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等过程。然而,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要求学生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矛盾,陈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一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陈老师的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声音传播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我认为陈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预设精当,合理有效

  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在进而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目标的落实上,展示出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顾到了前后的知识联接,既加深了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又引出了“固体、液体、气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人耳之间的桥梁”,照顾到的前后知识的体系。

  在活动的设计安排上,突出了有效探究的特点:

  以嫦娥奔月事件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出课题并切入了真空铃实验,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为继续研究到底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呢?为下面的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用讲课声音的传播分析、“课桌传声”和“土电话”传声实验、“水中敲铃”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感受声音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三组实验动手性强,体验性强,解决了声音传播介质的探究。

  在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之后,引入“伏罂而听”故事的分析,并安排了学生阅读资料的阅读,突出体现了科学知识的落实性。

  从整节课的安排上,体现上陈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实验设计的反复斟酌,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本节课的实施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构建。

  二、教学真实,和谐丰富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平台。陈老师的这节课以其精练的语言,有序的组织,富有节奏的课堂进程,很好地实施了情境的创设、探究的展开、知识的落实拓展等环节,

  时间安排得当,师生关系和谐。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个简单的讲课声音的传递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其实学生生活中早已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科学的,许多生活中的经验都蕴含着科学的知识,只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分析便得以完成。

  在后面几个探究活动的展开时,详略得当,目标明析,每一个活动突出实现一个问题的解决,在“土电话”环节突出了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有效指导,使学生在体会固体能传声的同时,加深了对声音振动的认识,也为后面听诊器的拓展做了体验。在“水中敲铃”的液体实验中,可以从准备课件中看出陈老师课前进行了反复的准备,我也参与了准备,但在学生实施过程中,还觉得不够理想。

  对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处理,体现了陈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学生敲桌子体会固体传声时,提示学生要声音很轻,以减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干扰;在小组进行土电话探究时,即时让学生间相互指导,生成了对声音振动的加深理解,在体会固体可以传声的同时,更实现了对固体传声的特点认识。

  一节课下来,内容紧凑、富有节奏,环节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在拓展阶段,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记录笔记的内容,夯实了知识,避免学生做的时候开开心心只顾玩,更重视了思考和知识的落实,这样的课很真实也很有实效。

  三、关注细节注重实效

  再精彩的课堂也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教学的细节最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用心与机智。

  1、拓展教学资源,不唯教材而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陈老师的这节课就体现了她在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既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陈老师这节课对教材的处理表现在:

  一是对教材中探究实验的重组与改进。本课教材中选用了一组用空气、沙、和水来传播声音的对比实验,这个实验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既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同时体会各自传声的特点,在具体操作时,陈老师对此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改进,用“土电话”、“水中敲铃”等实验分层进行探究,增加了学生活动的参与性。

  二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教材中只引入“伏罂而听”的例子,陈老师利用课件加入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引领;在课的最后,陈老师没有盲目地安排拓展活动,而是用记录笔记的方法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用阅读资料的方法来拓展知识,做的非常实在。

  2、学生课堂的参与较高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本课中陈老师设计的几个实验都有着普遍的参与性,确保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探究,个个都有机会进行体会。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科学认知的构建

  科学的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每人都有的课桌、取材方便的纸杯、线绳……看起来简简单单却能起到让学生构建起固体可以传声的认识,体会传递声音的过程就是振动在传播。

  4、记笔记做阅读注重教学的反馈与实效

  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高涨的探究欲望,如果才能让学生在尽情探究之后能有所思有所记,这也是夯实科学基础教学的关键,其实在太多的科学课上,为了突出探究性只顾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陈老师安排的记录笔记,进行阅读就让孩子们沉静下来,在书写中加深理解与记忆。

  四、几点建议与思考

  不是第一次接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每一次教这节课都离不开这个知识目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会进行不同的尝试,听了这节课也觉得有些地方值得交流商榷:

  在时间的安排方面,土电话的实验时间充分效果很好,但声音传播速度的介绍却显得时间不够充足,课件中一闪而过的数字难以形成孩子对声音速度的深入理解,如果再放慢一点速度是不是会更好些;在对学生的回答和现象分析中,语言精练,但深入的引导和点拨还不够充足,表现出陈老师教学的严谨;对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探索。

  其实面对一节科学课进行评价的时候,更多地会引发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索与困惑:

  科学知识的有限与无限——面对科学知识的广阔无边与飞速发展,科学教师需要学习的是无限的,这给每一位科学老师都会带来压力与动力,但是科学老师确实要成为一个科学百科全书吗?如何来处理小学生科学知识认知的阶段层次与精准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及材料的限制——科学探究需要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不是在商店里就可以购买的,有很多材料需要老师平时搜集,需要老师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替代的材料确实能起到让学生“瓶瓶罐罐做科学”的作用,却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时间,每节课前都需要准备实验用品,如果连续两节课是不同年级的,更会让你忙不迭。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真实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声音的传播评课稿】相关文章: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

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4.《声音的产生》评课稿

5.声音的产生的评课稿

6.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评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评课稿

7.物理评课稿:《声音的特性》

8.倾听亚洲的声音的评课稿

9.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

上一篇: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下一篇:运动与安全评课稿
声音的传播评课稿

声音的传播评课稿

2021-11-21 稿件

  理想的自主探究式的科学学习,一般都要让学生亲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等过程。然而,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要求学生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矛盾,陈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一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陈老师的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声音传播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我认为陈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预设精当,合理有效

  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在进而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目标的落实上,展示出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顾到了前后的知识联接,既加深了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又引出了“固体、液体、气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人耳之间的桥梁”,照顾到的前后知识的体系。

  在活动的设计安排上,突出了有效探究的特点:

  以嫦娥奔月事件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出课题并切入了真空铃实验,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为继续研究到底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呢?为下面的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用讲课声音的传播分析、“课桌传声”和“土电话”传声实验、“水中敲铃”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感受声音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三组实验动手性强,体验性强,解决了声音传播介质的探究。

  在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之后,引入“伏罂而听”故事的分析,并安排了学生阅读资料的阅读,突出体现了科学知识的落实性。

  从整节课的安排上,体现上陈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实验设计的反复斟酌,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本节课的实施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构建。

  二、教学真实,和谐丰富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平台。陈老师的这节课以其精练的语言,有序的组织,富有节奏的课堂进程,很好地实施了情境的创设、探究的展开、知识的落实拓展等环节,

  时间安排得当,师生关系和谐。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个简单的讲课声音的传递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其实学生生活中早已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科学的,许多生活中的经验都蕴含着科学的知识,只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分析便得以完成。

  在后面几个探究活动的展开时,详略得当,目标明析,每一个活动突出实现一个问题的解决,在“土电话”环节突出了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有效指导,使学生在体会固体能传声的同时,加深了对声音振动的认识,也为后面听诊器的拓展做了体验。在“水中敲铃”的液体实验中,可以从准备课件中看出陈老师课前进行了反复的准备,我也参与了准备,但在学生实施过程中,还觉得不够理想。

  对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处理,体现了陈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学生敲桌子体会固体传声时,提示学生要声音很轻,以减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干扰;在小组进行土电话探究时,即时让学生间相互指导,生成了对声音振动的加深理解,在体会固体可以传声的同时,更实现了对固体传声的特点认识。

  一节课下来,内容紧凑、富有节奏,环节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在拓展阶段,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记录笔记的内容,夯实了知识,避免学生做的时候开开心心只顾玩,更重视了思考和知识的落实,这样的课很真实也很有实效。

  三、关注细节注重实效

  再精彩的课堂也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教学的细节最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用心与机智。

  1、拓展教学资源,不唯教材而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陈老师的这节课就体现了她在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既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陈老师这节课对教材的处理表现在:

  一是对教材中探究实验的重组与改进。本课教材中选用了一组用空气、沙、和水来传播声音的对比实验,这个实验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既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同时体会各自传声的特点,在具体操作时,陈老师对此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改进,用“土电话”、“水中敲铃”等实验分层进行探究,增加了学生活动的参与性。

  二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教材中只引入“伏罂而听”的例子,陈老师利用课件加入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引领;在课的最后,陈老师没有盲目地安排拓展活动,而是用记录笔记的方法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用阅读资料的方法来拓展知识,做的非常实在。

  2、学生课堂的参与较高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本课中陈老师设计的几个实验都有着普遍的参与性,确保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探究,个个都有机会进行体会。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科学认知的构建

  科学的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每人都有的课桌、取材方便的纸杯、线绳……看起来简简单单却能起到让学生构建起固体可以传声的认识,体会传递声音的过程就是振动在传播。

  4、记笔记做阅读注重教学的反馈与实效

  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高涨的探究欲望,如果才能让学生在尽情探究之后能有所思有所记,这也是夯实科学基础教学的关键,其实在太多的科学课上,为了突出探究性只顾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陈老师安排的记录笔记,进行阅读就让孩子们沉静下来,在书写中加深理解与记忆。

  四、几点建议与思考

  不是第一次接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每一次教这节课都离不开这个知识目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会进行不同的尝试,听了这节课也觉得有些地方值得交流商榷:

  在时间的安排方面,土电话的实验时间充分效果很好,但声音传播速度的介绍却显得时间不够充足,课件中一闪而过的数字难以形成孩子对声音速度的深入理解,如果再放慢一点速度是不是会更好些;在对学生的回答和现象分析中,语言精练,但深入的引导和点拨还不够充足,表现出陈老师教学的严谨;对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探索。

  其实面对一节科学课进行评价的时候,更多地会引发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索与困惑:

  科学知识的有限与无限——面对科学知识的广阔无边与飞速发展,科学教师需要学习的是无限的,这给每一位科学老师都会带来压力与动力,但是科学老师确实要成为一个科学百科全书吗?如何来处理小学生科学知识认知的阶段层次与精准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及材料的限制——科学探究需要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不是在商店里就可以购买的,有很多材料需要老师平时搜集,需要老师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替代的材料确实能起到让学生“瓶瓶罐罐做科学”的作用,却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时间,每节课前都需要准备实验用品,如果连续两节课是不同年级的,更会让你忙不迭。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真实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声音的传播评课稿】相关文章: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

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4.《声音的产生》评课稿

5.声音的产生的评课稿

6.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评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评课稿

7.物理评课稿:《声音的特性》

8.倾听亚洲的声音的评课稿

9.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评课稿

上一篇: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下一篇:运动与安全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