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设计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程设计报告 篇1
一、设计目的
经过一系列硬件课程的学习及相关实验后,做一个综合的系统性的设计,对计算机硬件设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所用设备
TDN—CM++实验教学系统一台,PC微机一台,排线若干
三、设计思想
1、确定搭建一台8位模型机,指令系统系统有10条,涉及输入,输出,加,减,自增,自减,与,传送,跳转,停机等指令。
2、根据所要设计的指令,确定各种信息的传送路径,以及实现这些传送所需的微指令。
3、根据数据通路,确定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执行流程。
4、根据执行流程,确定好机器指令之后,确定相对应的微指令地址,需要多条微指令来完成的机器指令,要准确无误的确定每条微指令的后续地址。
5、设计好指令后,将指令加载,检测该指令是否可以达到预计功能。
四、设计总结
经过了三天的实践学习,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搭档的默契配合下终于完成了硬件课程实验,从中受益匪浅。
实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接线,对于已经做过微机实验的我们,器件箱并不陌生,但也熟知连线的重要性,连每根线都必须十分细心,因为每根都影响着整个设备的运行。于是,我跟我的`搭档分工合作,她读图我连线,为了避免连错,我每根线都以红线为起始位,保持规律性,这样也方便出错后检查。在我俩默契的配合下,我们很快就完成了连线操作,后来测试时却发现数据显示一直不变,经过检查才发现原来数据线少插了一根。还好就这么一根问题,因为很多同学在连线这块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了,大大降低了效率,所以说小问题也不能忽视。
连线正确后,接下来就是编写微指令了,由于对指令的格式不是很熟悉,所以在了解指令格式和工作流程上花费了些时间。编写的指令有两种,一个是操作码,一个是微指令。操作码格式比较简单,相比而言微指令格式比较复杂,共24位,为了便于理解,在编写微指令的时候我都按各部分的含义将24位划分成了几个部分,也便于修改。在编写指令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写的指令都是平时最常用的基本指令,我们都很清楚每条指令的含义,但是把它们转换成微指令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有些指令虽然只有一句,但是却包含好几步微操作,我们必须对每条微操作的流程非常清楚才能写出正确的微指令。
还有就是在编写JMP指令的时候,理论要求我们在执行该指令后,能够实现跳转效果,但很多人都只是理解到这一步,并没有去深思跳转是从哪里跳转到哪里,正如我们刚开始设计这一指令时一样,仅是随随便便的在JMP指令所对应的微指令当中,将后继位地址随便改成了另一个微指令的地址,以为已经实现了跳转,后来发觉,这样的跳转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员使用这一指令的时候,本意应该是想指定下一步将要执行的指令,作用可能是控制循环,也可能是跳转分支,总之是需要自己去设定的一个目的机器指令,而绝不是随意的指定了一条微指令。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操作码中又添加了一条语句,实现了跳转到固定位置,而不会再由机器随机选取目的地址跳转了。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更加地清楚了微指令的操作流程和编写,加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硬件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这次实验对今后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课程设计报告 篇2
一、主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仍相距甚远,表现在:
一是观念滞后,依然延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育方式,主题设计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缺少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体现不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和创新等特征;
二是课程内容单一,学科课程的拓展或延伸,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不够突出;
三是不按要求设置课程,或以课外活动充当;
四是没有课程设计,师生随心所欲进行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确立“研究性学习”主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活动,把“研究性学习”与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这一战略性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具备科学态度、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广泛的教育资源,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等,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研究活动,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样性的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由此过程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评价与反馈指导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才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
二、主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主题内容建构与普通学科应有显著的区别,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因此,在主题研究内容和视角的选择、方法和手段的取舍、资料收集和调研方式的途径、结果的表达和交流、时间和场地的安排等方面,应有较大的灵活性,要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究,发挥其个性特长和创造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2、自主性。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确立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和主持研究的机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整体性。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积累工作,注重主题研究的整体规划,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形成序列。主题设计的内容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完成的,由于不同学生在目标定位上各有侧重,指导者在服从整体规划的同时,还应从实际出发,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和他的年龄、思维水平及知识基础相适应的研究课题。
4、实践性。主题涉及的内容应面向生活和社会实践,要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设计过程和选择方法、表达和展示研究结果等。从实践出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增加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关心现实和体味人生。
5、综合性。研究内容是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综合性内容,其内容有利于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或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应体现时空开放的组织形式,不局限于学校教室,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三、主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关要求,我们在强调从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时,对不同学段进行了统一规划,立求各有侧重。在高中侧重“研究”。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因此,主题设计侧重于理论、方法和能力的形成,适当增加其科技含量,在倡导团结合作、集体攻关的同时,鼓励个人发明创造;在初中侧重“探究”。这个年龄段,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主题设计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设计、操作、成果表达和检验等探究过程,关注其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调过程体验和经验积累,逐步掌握问题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小学侧重“操作”。这个年龄段,学生善于直观、形象思维,主题设计侧重在观察、了解基础上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初步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在具体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自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在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国富民强的历史重担;在探索大自然奥妙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保持自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理念,增强生活质量意识、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等。
2、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作出大胆的猜想或合理的推断,并进行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证明猜想或推翻猜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体会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同时又能借鉴他人、社会和人类智慧,求得个体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通过合作小组等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增加讨论、交流几率,掌握合作方法,提高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和科学实践等活动,建立国家、社会与个人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才能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内在动机。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提高创新能力。
四、主题设计的类型及方法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成了课题型、专题型、实验探索型、现状调查型、作品研制型、文献型等,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主题设计方法。
1、课题型。课题包括某一学科的某个问题、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问题。课题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但必须使探究性学习水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起一个阶梯状的系列问题系统。围绕问题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科学和技术概念及原理性知识。课题研究所需的经验和能力具有综合性,因此,一般适应于中学高年级。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知识背景准备;
②选题立题;
③组织课题小组;
④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假设;
⑤实施论证并得出结论;
⑥结果展示和总结反思。
2、专题型。围绕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某一专题,在教师、学生互动交流中学习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或对该问题进一步了解。由于专题研究、讨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适应于小学高年级或中学。专题设计应选择多元价值取向的问题或现实中已经存在但其结论尚不清楚的问题。如“哪种颜色的面料更保暖”、“怎样才能减少雨中的含酸量”等专题。专题研究应以学生个体自主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研究中,不仅学会收集、阐述各种观点,而且学会仔细分析和评价这些观点,从而确立自己的见解。
3、实验探索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提出若干条件,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现象或找到新规律;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给出命题,学生围绕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实验探索型学习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能力,发展假设论证能力等。如:“植物侵蚀预防、让草坪变绿”等。实验探索设计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中的实验设计,不再是既定实验程序的机械模仿和验证,而是让学生自己对命题进行假设论证或利用条件探索发现,从而获得实验研究经验,增进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的学习结果是书写实验报告。一般说来一个完整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假设、实验过程的理论指导、实验步骤、仪器和资料的选用、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与测量、实验报告等内容。
4、调查研究型。调查研究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其状态及可能的原因,找出其间的联系或发展趋势,进而对蕴含的知识、观念获得较为深刻理解的研究活动。适应于中小学各年级。如:“生活中的噪音”、“解题心理研究”等。现状调查设计一般分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因果关系比较和发展研究四种,可帮助学生学会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获得信息加工处理的经验,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和把握现状的能力。其调查结果是在学生明确调查报告基本格式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
5、作品研制型。作品研制是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相关设备工具,仿制或重新设计作品的研究活动。作品研制设计可分为工艺美术、电动模型、雕刻、编结等。作品研制所需工具和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木工器材、手工制作用的泥巴、树叶、野花、布头、毛线、各种粮食等,作品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制作活动具有做做玩玩的儿童活动特点,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应用。
6、专题文献型。专题文献研究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观点与认识的一种类型。专题文献研究设计是让学生掌握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学会收集、处理、应用、评价信息,培养信息收集、文献检索和从中提取新的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其研究结果是书写一份研究报告。其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条理性,更重要的是从现有资料中提取新观点、发现新规律,切忌搞成资料汇编。
课程设计报告 篇3
一:项目概况
1.1基本项目任务
潍坊市郊区有一座锅炉厂,满足人们用电量的需求的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含尘气体,需要进行处理以保证对环境无害,拟设计一套除尘系统。该燃煤锅炉的基本参数如下:
烟气流量:30000Nm3/h;
烟气密度:1.29kg/m3;
烟气黏度:1.8×10-5P.s;
烟气温度:120℃;
烟气压强:1atm;
粉尘密度:2000kg/m3
粉尘粒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平均半径Dmean=30μm,均方差σ=1.2。进口粉尘浓度:20g/Nm3
1.2排放要求
要求达到国家《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域排放标准。
即烟尘浓度排放标准(标准状态下):200mg/m3;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标准状态下):900mg/m3。
1.3项目意义
锅炉厂排放的废气主要有锅炉燃煤产生的烟气,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将产生悬浮颗粒使气浑浊,出现灰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气象灾害,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锅炉燃煤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环芳烃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此外,燃煤电厂飞灰中也已检出吸附有非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小颗粒一般是指
空气动力直径在0.001~10m之间固态或液态的空气悬浮物。我国大气中小颗粒物的污染非常严重,其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后排放的产物,而其中又以火电厂排放的烟气所含比重最大。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的增加可导致大气能见度明显下降,太阳辐射损失明显增加,并影响人体呼吸系统。全国城市空气中TSP普遍超标,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增加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刺激呼吸系统,使气喘病人痉挛,诱发支气管炎、气管炎,二氧化硫还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叶面伤害、坏死。此外,二氧化硫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对金属材料可造成腐蚀使建筑材料出现斑痕,失去光泽。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的增加会刺激人体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肺气肿、麻痹和痉挛,使植物生长缓慢,叶面损伤。另外氮氧化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最近几年的大气受到严重的污染,雾霾天气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频繁发生,平流层臭氧层变薄和酸雨的产生都是工业生产中释放的废气导致的,陆地和海洋生物也受到威胁。
源头治理已成为大气污染控制中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因而每个工厂中的除尘净化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合理的除尘设备可将污染扼杀在“摇篮”中,还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一片洁净,通过除尘装置对烟气进行净化,将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进一步的提升中心城区的形象和品位。
1.4设计原则等
本设计遵循如下原则进行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1)除尘效率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数据可靠,总体布局合理。
(2)避免二次污染,降低能耗,近期远期结合、满足安全要求。
(3)采用成熟、合理、先进的处理工艺,处理能力符合处理要求;
(4)投资少、能耗和运行成本低,操作管理简单,具有适当的安全系数,各工艺参数的`选择略有富余,并确保处理后的尾气可以达标排放;
(5)在设计中采用耐腐蚀设备及材料,以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
(6)废气处理系统的设计考虑事故的排放、设备备用等保护措施;
(7)工程设计及设备安装的验收及资料应满足国家相关专业验收技术规范
和标准。
(8)考虑场地的大小,设备要在满足除尘效率的前提下,应有尽量小的占地面积。
(9)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本单位操作、维护管理水平,再根据各种除尘器的性能来选定所需要的除尘器。
二、方案选择
2.1选择原则
2.1.1环境性
Ⅰ最大限度满足排放要求;
Ⅱ考虑外观(明显的蒸汽或水蒸气流);
Ⅲ大气污染控制体系产生的废水及土地污染;
Ⅳ大气污染控制体系噪声水平;
Ⅴ设备选址;
Ⅵ可用空间;
Ⅶ环境条件;
Ⅷ完备的公共设施(水电)、辅助设施(废物处理处置);
2.1.2工程性
Ⅰ污染物特性(物理化学特性、浓度、尺寸分布---以防各物质间产生化学反应、腐蚀、碾磨、毒性);
Ⅱ气流性质(气量、温度、压强、湿度、组成、粘度、反应性、可燃性、密度、腐蚀性、毒性);
Ⅲ设计与应用效率(尺寸与重量、分级效率、分割直径、压降、可靠性、能耗、温度限制、维护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 篇4
一、课程内容
《儿童画》校本课程设置为:
1、动物画。
2、植物画。
3、人物画。
广泛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已有的课程资源,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有选择的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部分:
一是订阅三种杂志与报刊:《少儿书画》、《美术儿童画》。
二是义务教材《美术》1~12册。
三是从书店购买的或学校图书馆借用各类儿童画指导书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
在实践基础上,确定适合我校学生教学需要的内容,画出范画,并选拔二至六年级的学生共三十人,为《儿童画》校本课程实验活动的对象。每周活动时间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
二、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它有三个立足点:即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
通过开设《儿童画》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儿童画特点、价值和在社会上产生的作用,引导崇尚书画艺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学习儿童画的内容和途径,使学生受到精彩的艺术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儿童画的动力,升华学生儿童画艺术的志趣境界,加快学生在儿童画方面成才的速度。长大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作贡献。
1、《儿童画》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中自由选择的空间。儿童画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也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大更自由地选择空间,以适合其特长发展的需要,让其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效地发挥其学习潜能。
2、《儿童画》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情境化和体验性。儿童画课程的开发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建立在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在亲身经历的各种丰富的实践中把所获得的现实经验整合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促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儿童画课程开发特别注重学习情境和氛围的创设,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及其感受。
三、课程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严格遵循课程开发的发展规律,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生存需要。
4、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强调“因人设课”,又不能不顾教师资源,强教师所难勉强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得到教师人力资源支持和保证的同时,也能得到必要的教育教学设备条件的保证与支持。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6、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上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课程实施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机构。具体领导、组织、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充分利用我校部分老师在书画方面有特长,请他们担任校本课程实验教学工作。
3、抓好教师培训。采用举办讲座、研讨、专项学习、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掌握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懂得实施校本课程,搞好校本课程评价。
4、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担任校本课程任务的教师写出课程计划,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学校做好开发、实施的协调、检查工作。
五、课程组织过程
1、对于初学儿童画的学生,先采用临摹作品为练习,看谁摹仿最像,坚持练好基本功。学生每次作业全部放在一起比较,评出优、良、中让学生自己找出作业的长处,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评,讲评时鼓励、表扬为主,增进学习书画的兴趣。
2、有一定儿童画基础的学生,同层次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谁进步得快,进步快的学生上台表演练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评比三名进步快的学生,老师奖励《少儿书画》杂志和写字用具,调动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
3、儿童画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采取竞争上学校书画专栏,激发学生进取意识,推动学生学习书画的热潮。
4、让学生走向社会,借助社会活动教育和各类书画比赛的检验,培养一批书画新苗。
A、参观书画展览,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B、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加速书画新苗的培养。
C、结合重大节日,至少每年将举办一次学校儿童画大型的竞赛,从中发现与选拔人才。
5、举行书画现场表演,举办小雁塔儿童画作品展览。
6、召开校本课程研讨会。邀请其他老师、学生家长到会参加探讨,不断地完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
7、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六、课程具体规划
1、(20xx年3月——20xx年4月)准备阶段,查找儿童画知识与作品的资料、并积累资料,学习有关书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2、(20xx年4月——20xx年5月)制定校本课程方案,计划,初步拟定校本课程教材的初步编写工作。
3、(20xx年9月——2007年6月)实施阶段,根据书画校本课程的教材认真实施。
4、(2007年6月——2007年7月)继续实施并完善书画校本课程,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七、存在的问题
我校的校本课程还处于实验阶段,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层次不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现有的班级授课形式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教师的工作量太大,要实验研究一门新的课程,需要各方面给教师的大力支持。
课程设计报告 篇5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
《机械工艺与装配》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化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课程根据企业调研得到的数控工艺员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开发或选择三个典型的多零件装配成的部件为课程实施载体,课程载体可承载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培养的需求;并且便于教学转化;用任务驱动、问题引导、角色扮演、团队协作、特色PK、量化考核,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学习,为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主动学习。教学成果的可评价性:在课程学习中使学生既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自觉接受新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
(二)围绕地方企业中的人才需求设计课程情境。
《机械工艺与装配》是直接服务于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这里要将一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的集中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理念的多零件装配成的部件“榨汁机模型”作为第一学习情境。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产品“车灯检具”作为第二学习情境。用一个可进行教学成果比较和检验的典型部件“产品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大赛竞赛题”作为第三学习情境。
(三)基于现代企业真实生产方式设计课程任务。
每一个学习情境和情境中的工作任务、任务中的单元都按完整的行动模式设计。将不同表达方式的工作任务、考虑资源情况的制造可行性评估、用CAPP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方案、工艺装备的选取与设计制造、数控机床加工程序CAM计算机辅助编制及生产计划和调度PPS等作为重点来学习。
(四)按着人们的认知规律设计任务层次。
三个学习情境按着人们的认知规律,以“边学边做、模仿着做、自主来做”的排序,将第一个学习情境设计成“开发性”的学习任务;将第二个学习情境新任务部分设计成“开发性”的学习任务,其他设计成“设计导向性”的学习任务;将第三个学习情境设计成“设计导向性”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内容选取
《机械工艺与装配》课程针对“机械工艺与装配”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以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依据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体现数控工艺员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前导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积淀,贯穿专业信息的利用和新信息的采集方法能力培养,从数控技术专业数控工艺员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实现数控机床高级操作工、数控工艺员的培养目标。
三、借鉴部件成组分类法形成学习情境
选择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有接口的产品,榨汁机模型作为第一个学习情境:本学习情境是由课程组教师参与设计、编程、加工、装配的哈轻车箱体连接件模具、马自达6手刹车系统成型模具、汽车导油槽等产品的部分零件,经过教学改造用于体现课程内容的多零件装配的部件。该部件由10个零件组装而成,其上包括回转类零件4件、轮廓类零件4件、复杂形体2件。连接件、标准件需要学生根据载体的功能和结构特点选择。零件以通用数据格式IGES文件、STEP文件格式给出,结构不够完整,存在可制造性缺陷。接受任务时需进行工艺处理。轮廓曲线可以利用,不可改造。多处设计了配合关系,加工时应给予保证。两个复杂形体是两个可利用的数据模型,体现专业领域学习内容的针对性。
选择典型零件、常用件、标准件组装而成的机械产品-学习情境二:解放全浮工作缸冲模,本情境是以来源于一汽汽车生产的真实产品“解放全浮工作缸冲模”的工艺设计(编程)、加工、装配为载体。本学习情境要完成解放全浮工作缸冲模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该部件由16个待加工零件和多个标准件组成组装而成,其上包括回转类零件、曲面类零件、车铣复合类零件。
零件的工序流转相对比较多,加工顺序和加工方法选择以及工艺安排要求比较精细,多数零件图纸给出,部分需要根据复杂装配图拆画零件图,工艺设计内容比较多,应采用CAPP软件编制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文件。更换部分零件可实现两个品种的加工,互换性要好。体现专业领域学习内容的普适性。
用一个可进行教学成果比较和检验的`典型部件数控大赛竞赛题作为第三学习情境。
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中,学习内容遵循基本的工作行为过程结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学生通过六步法的训练,学到了普适性的工作思路,随着学习的深入,能够从非独立到独立的完成的工作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新技术的应用与基础技术的有机衔接。三维造型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在产品开发与制造中,如机械产品的设计、研发、分析与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等。产品结构信息的表达由原来的二维图纸拓展到三维实体,但三维造型仍不能取代二维图纸,因此,课程所培养的产品表达能力――产品二维图样、产品的三维造型应并重,我们在每个学习情景中将产品图样识读、工艺策划、加工有机串联,按认知规律选择合适工作载体进行循环训练,实现学生技术能力的拓展和迁移。
课程设计报告 篇6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将教学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实施的教学活动过程。项目教学的目标在于把学生有意义的融入到一个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的对知识进行建构,把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起来的职业能力作为最终的目标。
二、在《网页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设计
项目式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中按照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制作作品、成果展示、综合评价等6个环节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来让学生围绕项目自主学习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项目式的学习中,项目的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既要根据学生兴趣来选定,同时又要考虑体现教学总体目标;并且所选择项目应该和学生日常的经历相关;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相符。制作热门话题专栏、制作个人主页、制作班级主页、制作个人爱好娱乐主页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在课程开始前要展示优秀的网站效果,让学生对网站建设有初步了解,并激发学生对网页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产生要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三、项目式教学过程的实施
根据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课题项目的'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网页设计的基础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在整个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的制作工具,并选定项目的负责人。然后依据学生学习自主化的原则,任务目标化的方法,根据项目目标的要求,由负责人统一安排小组学习任务,由教师引导学习方向,共同制定出个人学习任务目标。
本项目要以学会专业规划网站、对主题网页进行相关设计并完成制作为知识目标;把掌握资料素材整合、制作软件使用确立为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会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己与同学相互帮助增强自信心为情感目标。
课程项目内容及相关能力要求中首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页面的布局。页面布局是依照网站的受众群体的特点进行色彩组合和版面布局,通过导航的设计及媒体的使用来修饰网页的整体视觉效果和功能效果。并通过添加各种网页元素(文字、图像、表格、表单、视频、动画等)的设计与制作完善网页整体效果。再次是网页的结构,网页结构的确立一般是由网页框架、使用的表格及层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最后就是使用各种特殊效果来美化网页效果、增强网页使用功能。并确定网页元素。如JavaScript特效的设计,使用不同的特效来加强网页与用户的可交互能力。
根据学习进程,制定小组前期准备部分。学生深入的调查研究确定知识内容与技能技巧部分的前期资料。这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协作,通过自习与课外活动时间来做相关的调查与资料的搜集。小组成员通过教材及辅助材料的共同分析学习,出现问题与指导教师统一探究解决。这个过程学生们通过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活动探究部分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培养后,学生运用相应的小组计划分别完成各自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时候还会出现知识性问题,也会遇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再此环节中要求教师在引导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在引导方式上注意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漏补缺的帮助学生学习。
项目完成以后,由各小组先进行相互的指导交流,指导交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交流后给小组成员一课时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总结及作品的微调整,并指定小组成员进行知识层面及技术层面的演示讲解,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成就的最终获得还是要取决于最后的学习情况评价。整个评价过程采用了小组成员间、小组间及师生间的全方位综合评价法。项目开展过程中小组长对成员、成员对成员、成员对小组长都要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最后把每部分的评价综合为项目终结性个人评价,加上其他小组成员对作品的评价,最后加上教师引导过程中的效果评价形成个人综合评价。这个评价也包括了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细化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及不足,从而找出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四、项目式课程设计的优势及不足
在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自觉地接受学习,自己找可以承担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同时也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了个人的最大能力,也培养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但是整个过程仍然存在懈怠的同学,过分依赖他人完成整个项目,教师要是整个过程不能够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则会造成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均等,所以要加强项目学习的细化指导,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引导。
其次在整个过程的实施中,学生的自觉性是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进程及完成的最终效果,所以在学生整个学习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有效的科学的安排,既要结合课余时间也要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因为学生课余还有参加很多其他的学校获得所以导致计划落实有出入,所以加强计划可行性安排及建立项目学习的保障体系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之一。
【课程设计报告】相关文章:
课程设计报告03-25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11-22
课程设计报告15篇03-25
课程设计报告(15篇)03-29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报告03-04
课程设计报告(通用17篇)04-09
课程设计总结04-11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06-02
课程设计方案09-21
课程设计的工作总结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