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重叠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查阅了很多资料和视频。感觉一些设计上起来比较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有的则热闹有余思考深度不足。当我看到《小学数学教育》2013第10期的时候,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的一段文字给我了很大启发:从没见过韦恩图的学生,很少能自发想到用“圈”来表示数量关系。为此,很多教师设想了种种启发方式,如“请呼啦圈帮忙”。
其实,这个“圈”还是教师给出的。既然学生头脑中还没有用圈表示的图,那就给两个圈,只要他们能恰当运用不就得了。走出了硬要让学生自己想到说出,以显示教学水平的误区。一切变得简单!
《集合-重叠问题》中渗透的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学生在早期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
一、开启数学寻根之旅,延伸数学思想的脉络。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
二、让学生在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建构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三、利用一起作业进行在线检测,理解、巩固重叠问题基本方法。
通过画面回忆的方式,孩子们和我一起梳理了本课知识脉络。从分类到集合再到重叠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学以致用。因为本次活动要突出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四、让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爱上数学!
数学教学主要侧重的是知识、方法和能力。而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巧妙的进行了价值观教育。让孩子们意识到集合无处不在。我们也身处同学圈、朋友圈、亲人圈等各种集合。
作为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千万不要盲目跟风,被所谓的技术和设备所绑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师生,最能提高效率的技术为我所用。比如在线检测,当堂分析数据,选取易错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还比如拍照上传,展示不同方法或者学生的错误。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再比如学生评价奖励,适度使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