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导学案

2024-07-06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整体阅读课文,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

  【课前预习】

  1.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关于作者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 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 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 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3.解题

  本文原选自《散文》2002年第三期,“另一种风景,另一种生存”出自期刊的卷首语中,编辑说:“在描摹西部风景的时候,高建群用了‘雄伟’这个词。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词语了。如同它所指向的地域一样遥远。与之相连的词汇,还有‘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等等。我们曾经在边塞诗词中体会过它们。到今天,我们,或者说,东部,已经是沧海桑田,而西部,依然如故。依然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秦 时明月,汉时雄关。西部固守着它自己,但并非出于刻意的经营。那篇地域之上的生物,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是从属于西部的。人类的活动,似乎只能是给西部增添一些注脚.比如说,给额尔齐斯河流域增添一群坟墓,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留下一些传说。而不能改变西部。西部于是孑然独立。西部的存在之于我们,是一种异数,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上班下班之外,在发展进步之外,在经济政治之外,在城市乡村之外.还有着另一种风景,另一种生存。”

  4.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震撼( ) 轮廓( ) 停滞( ) 诳语( )

  垭 ( ) 泥淖( ) 酝酿( ) 惊世骇俗( )

  安谧( ) 喷薄( ) 弥漫( ) 攫取( )

  胭脂( ) 雾霭( ) 瘴气( ) 浑沌( )

  5.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预习反馈】

  1.读字音。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写了西 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总——分——总。)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在总写部分找出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并且概括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 (用原文语句回答)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雄伟”)

  2.三次落日分别有什么不同?给人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指名同学朗读描写三次落日的语段;填写表格:

  西地平线上 观察

  地点 观察过程] 景物特征 作者的审美感受

  定西

  高 原 转过垭口停车、拍摄 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

  ——柔和安谧之美 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

  罗布淖尔荒原 匆匆行旅

  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

  下车观看 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 清晰;不死不活地。血红(胭脂色)

  ——辉煌庄严之美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阿勒泰草原 迎着落日西行 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惊世骇俗之美 惊世骇俗

  (自己)卑微平庸

  3. 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1)惊骇:

  (2)诳语:

  (3)垭口:

  (4)安谧:

  (5)望乡:

  (6)关注:

  (7)混沌:

  (8 )瘴气:

  (9)物什:

  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亚细亚 的地貌, 的风光, 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 而发的诳语。

  A.特有 秀丽 每每 偶尔 B.特有 奇伟 往往 偶然

  C.独特 秀丽 往往 偶尔 D.独特 奇伟 每每 偶然

  3.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燥不安了半年。

  B.一切都为雾蔼所取代,我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C.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灰蒙蒙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 至被我们遗忘了。

  D.在那眩目的红光中, 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

  4.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有毛病的地方。

  (1)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地,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

  (2)我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1.(1)惊慌害怕。 (2)骗人的话。 (3)两山问的狭窄的地方。 (4)安宁,安静。 (5)遥望故乡。也借指思乡。 (6)关心重视。 (7)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 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8)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9)杂物。泛指东西。 2.D 3.C (“浑”应为“混”,“漾漾”应为“蒙”。A.“燥”应为“躁”;B.“蔼”应为“霭”;D.“眩”应为“炫”) 4.(1)第一个分句谓语残缺。 (2)“诸”为“之于”的合音,故句中“诸”字后面的“于”是多余的。】

  【课后作业】

  1.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不少于1 50字)

  2.思考并回答:落日是到处可见的自然景象,本文如何写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合作探究】

  1.落日是到处可见的自然景象,本文如何写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①以西部的独特的背景作为映衬,

  第一次背景:群山

  第二次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第三次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

  ②运用了联想和想像,以充满悲壮色彩的音乐和人物形象(《泰坦尼克号》、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西部雄壮的历史气氛作为烘托。

  ③都融入了自身的感悟。如:

  “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用拟人的手法将 落日写活了。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在他笔下,落日有着慈爱的人格特征,对人间充满了依恋,显得亲切动人。)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 平淡 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总之,每一次落日都使人得到灵魂的震撼,获得在其他地区无法获得的审美享受。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的美,是西部风情的美,是西部历史与人文的美。)

  2.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自由发言,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柔和安谧之美;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①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

  ②我们从迪坎尔方向进入罗布泊,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称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车去的方向是东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们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尔回头关注一下身后的日落景象。

  ③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④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⑤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上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恍如夜晚,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首中,却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⑥最辉煌的罗布泊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蓐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⑦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 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⑧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⑨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啧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 夫!”罗曼.罗兰叫道。

  ⑩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 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⑥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

  1.第③~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它与写“落日”有什么关系?

  2.在第⑧段中,为什么“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

  3.面对罗布泊日落的辉煌景象,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日出情景?这样写出有什么好处?

  4.“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结尾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这部分文字,主要描写罗布淖尔的“荒凉空旷”,下午太阳的“不死不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其作用是为了反衬罗布泊“落日”的“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的“那辉煌的一幕”。 2.在第④段中,作者说“为了打破这压抑”才放起《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但那时,这音乐却“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而面对罗布泊落目的辉煌景象,再听《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却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使作者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3.因为罗曼罗兰构思他心目中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日出有关,而日出与日落虽然一为东地平线上,一为西地平线上,但“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两者有相似点”。 “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所以这样写突出了这一部分的中心。 4.这段文字与前文第③~⑤段)呼应,进一步突出了罗布泊日落辉煌这一中心。)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 ,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 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 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 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 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5.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6.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7.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 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8.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9.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5.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 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6.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 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7.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 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 全面地看问题。

  8.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9.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 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导学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03-04

《故乡》的导学案02-14

高中语文教学之导学案教学初探论文03-19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