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台阶导学案

2024-06-21

九年级语文下册台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重点】

  1、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2、 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

  【学习难点】“台阶”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在本文中是屋主人地位的象征,人都有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造一幢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是文中父亲最大的心愿。

  2. 走近作者

  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剧本《天下粮仓》、《卧薪尝胆》等。

  3.相关资料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ào)烦燥(zào)B.尴尬(ɡān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解释加点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合作探究】

  5、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6、“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哪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老是摇来晃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的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

  7、第21段中父亲放鞭炮的神情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露出尴尬的笑”?

  8、第26段中,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9、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10.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精读精练】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12、 有人对坐在新台阶上的父亲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13、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14、 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主题阅读】

  一张车票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 ”年轻的母亲说道。

  15.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一条闪光的皮鞭B.一根粗大的绳索

  C.一张巨大的罗网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16.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17.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18.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

  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拓展提升】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的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似懂非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太寒伧,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鞋柜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并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子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9.文中写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这里的“风风雨雨”能不能改成“风雨”,为什么?

  20.文中写父亲“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其中“折了几折”这个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21.“寒伧(chen)”的意思是什么?

  22.文中写“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好像很轻松”说明了什么?

  23.文中写“(父亲)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这里的“吃力”说明的是下项中的哪一项( )

  A.我太累了。 B.我不愿父亲离开我。

  C.我内心的难受和激动。 D.我急着上学。

  24.本文题目是“父亲的期望”,但文中大多用“希望”:“他仅有的希望”,“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希望我能胜过他”,“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等等。试说说“期望”与“希望”的异同及其用法。

  【教(学)后记】

  第八课

  答案:1.A(āo,躁) 2.B3.(1)小得不值得提。(2)好像失去了什么。(3)人多而公开的场合。4.(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2)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觉得不习惯。(3)能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4)父亲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5.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的高台阶有十几级,而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觉得台阶低。6.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7.父亲高兴的样子很有个性: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手足无措,想挺胸又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从来都没什么地位,说明父亲具有谦卑的性格。8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9.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若有所10.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1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12、故意回答错了,这是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住新房、吃饱喝足,不是显得傲慢了吗! 13、“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扩大父亲闪腰的影响。14、父亲把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15.A 16.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7不!我们买票去!18.C

  19.不能。“风雨”指自然现象,词重叠后的“风风雨雨”指生活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20.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细心的关切(父亲怕钱放不妥贴,怕“我”丢失) 21.丢脸,不体面 22.说明父亲对孩子尽了责,看到了希望,又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23.C 24.“希望”与“期望”都指人的某种愿望。“希望”指对某种目的的向往,或指理想所寄托的对象。“期望”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文中“父亲”想儿子成才是一个不断“希望”的过程,而题目所说的“期望”是“父亲”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台阶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台阶,我们城里的孩子都很熟悉:每天,踏着台阶,我们就进入了高楼大厦,迈上了更高的殿堂。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房前也有台阶,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带我们去一户农家的台阶上走一走!

  二、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2、再读课文,思考: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三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台阶导学案】相关文章:

《故乡》的导学案02-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03-04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