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设计理念:
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5时
1---3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教师: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地球的公转”
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
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
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P.69正,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
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
后活动:
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5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情境导入
实验演示,标新立异
(1)、器材:两个烧杯、细沙(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温度计、酒精灯(代表太阳)
(2)、步骤:在两个烧杯里各放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的细沙和水,并分别在沙中和水中安置两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支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的快,接着熄灭酒精灯,观察哪支温度计降得快?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实验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
学生讨论回答
进一步深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后探究。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麓与顶)气温的不同。
四、观察对比,找出共性
演示实验二:
器材: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
步骤:请四位同学上读数。
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挡,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度数,再把电吹风调到热风挡,两位观察员报出度数。
关掉电吹风,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度数。
学生总结现象。
(通过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脉两侧的气温不同。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投影: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播放投影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湿润的水汽,受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讨论,形成结论
让有爬经历的学生谈爬的感受,并通过图片展示,讨论麓和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堂练习,小组抢答:
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通过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后活动(可自选)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
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
(这些题目是对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2、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人类活动与气候
改变地面状况,可影响局部的气候
市区的气温高于城郊的气温
教学反思
传统的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在以往的教材安排上重点讲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觉得难,教师也觉得难,这样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越听越迷惑,教师觉得也累;如今教材结构发生改变后,内容安排也显得日益合理,难度降低,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提出关于阳光直射与斜射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抽象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联系如今生活中发展速度很快的太阳能热水器理解太阳照射角度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对比如今的堂:学生说得多,教师耐心地听。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现在想,恐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呢?在本节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大胆的去猜,想一想问题的答案会是怎样。例如: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师:为什么会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温变化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的,这样化抽象问题为“可触摸性”,怎样科学合理的解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你怎样想,你怎么认为,这正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
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堂上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的无数个“为什么”当中,穷追不舍,结果学生仍然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个性思维仍然得不到锻炼。这正是今后应该注意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所以,新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两节,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而博发”的过程。
- 相关推荐
【地理教学设计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关文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08-16
《让友谊之树常青》的教学设计10-09
中学地理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04
初二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精选11篇)10-19
草虫的村落之教案设计03-20
八年级地理《土地资源》的教学设计10-14
数学教学之方程教学反思03-20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送魏万之京》教案设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