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2024-08-16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设计理念:

  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过程

  1---3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

  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

  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

  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P.69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

  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

  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5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实验演示,标新立异

  (1)、器材:两个烧杯、细沙(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温度计、酒精灯(代表太阳)

  (2)、步骤:在两个烧杯里各放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的细沙和水,并分别在沙中和水中安置两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支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的快,接着熄灭酒精灯,观察哪支温度计降得快?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实验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

  学生讨论回答

  进一步深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山麓与山顶)气温的不同。

  四、观察对比,找出共性

  演示实验二:

  器材: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山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

  步骤:请四位同学上来读数。

  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挡,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度数,再把电吹风调到热风挡,两位观察员报出度数。

  关掉电吹风,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度数。

  学生总结现象。

  (通过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投影: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播放投影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讨论,形成结论

  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小组抢答:

  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通过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后活动(可自选)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

  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

  (这些题目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人类活动与气候

  改变地面状况,可影响局部的气候

  市区的气温高于城郊的气温

  教学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在以往的教材安排上重点讲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觉得难,教师也觉得难,这样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越听越迷惑,教师觉得也累;如今教材结构发生改变后,内容安排也显得日益合理,难度降低,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提出关于阳光直射与斜射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抽象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联系如今生活中发展速度很快的太阳能热水器来理解太阳照射角度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对比如今的课堂:学生说得多,教师耐心地听。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现在想来,恐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呢?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大胆的去猜,想一想问题的答案会是怎样。例如: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师:为什么会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温变化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的,这样化抽象问题为“可触摸性”,怎样科学合理的解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你怎样想,你怎么认为,这正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

  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堂上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的无数个“为什么”当中,穷追不舍,结果学生仍然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个性思维仍然得不到锻炼。这正是今后应该注意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两节课,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而博发”的过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2

  课程目标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影响气候的四大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和大气环流。

  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与地理位置之间关系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和尊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材料:世界地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图、相关视频和动画。

  教学工具:白板或智能黑板、分组讨论材料。

  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基本的气候概念和几种典型气候类型。

  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开场问题:为什么赤道附近终年炎热,而北极圈内则寒冷?这样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展示视频: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介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新知讲授(25分钟)

  纬度位置:

  使用世界地图,指出赤道、回归线、极圈等关键纬线,解释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分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极地冰原气候的成因。

  海陆分布:

  比较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引入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概念。

  利用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例子(如英国与蒙古)进行对比分析。

  地形:

  通过地形图,讲解山脉如何影响降水分布(如雨影效应)。

  讨论高原、山谷等地形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

  简述三圈环流模型,解释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季风的形成机制。

  学生探索(15分钟)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主题(如“喜马拉雅山脉对南亚气候的影响”),进行资料收集和讨论。

  汇报分享:各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提问和讨论。

  总结与扩展(10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影响气候的四大因素,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际应用: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鼓励学生思考个人可以采取的环保行动。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乡的气候特征,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因素,写一篇小报告。

  评估与反馈

  通过小组讨论的表现、汇报内容的质量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提供具体、建设性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3

  [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天气和气候的第五课。在前四节课的基础上,本课在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第二和第三课中已经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而在本课则重点探讨造成这种不同的三种主要因素对其的影响,理清它们的因果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举例分析纬度、海路和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读、析和填绘能力以及分析、归纳;

  3、通过学生回答有关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采用多种途径创造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是纬度、地形、海陆因素造成气候各异的形成原因。

  [教法]

  1、自学、讨论。开始可由生活中的实例或课文中的插图、思考题引入,然后分组由学生自行进行合作探究,归纳结论。

  2、读图、析图。充分利用图的直观性和工具原理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出结论。

  [说学法]

  1、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感悟当中相关联的本课地理知识,以便学生归纳出结论;

  2、指导学生读图、析图;

  3、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由实例及图片等材料引入,然后在活动中归纳结论,最后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行整理和小结。

  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实例:学生说说在旅游中或其它途径了解到的我国海南岛和黑龙江的气温差。或利用课文中的读图思考题,感受和归纳。

  归纳: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原因是受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影响。

  2、海陆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举例:引导学生谈谈夏季洗澡或在海边旅游时的感受,结合课文中的图片进行分析。

  归纳: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是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对降水的影响是临近海洋的地区降水多远离的海洋的内陆降水少。探究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思考题(学生分组共同完成)

  归纳结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迎风山坡降水丰富,背风山坡降水稀少,

  4、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的主要差异。

  2、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气候成因的方法。并且进一步体会各种地理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影响气候的因素,难点是使用影响气候的因素来解释问题。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

  ①地形雨示意图;

  ②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图表;

  ③亚欧大陆两端的气候和洋流。

  教学挂图:《世界气候的分布与差异》。

  教学提纲: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与气候的地区差异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4、洋流因素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说明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终年严寒,降水也少。)

  世界各地气候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因素

  [提问]赤道与两极地区气候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纬度因素)

  〔教师总结〕赤道与两极纬度不同,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赤道地区多,两极少。所以,从气温上看,赤道地区高,两极低。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冷,气流下沉,很难形成降水。所以,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从降水来看,赤道多雨。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提问]上节课讲述降水分布时,我们说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降水有什么区别?(内陆少,沿海多。)

  这说明海陆因素对气候也有影响。

  2、海陆因素

  [提问]为什么距海远近气候不同呢?(海陆受热性质不同,陆地吸热放热比海洋快,所以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低于海洋,沿海地区气温具有海洋性特点。另外,海洋水蒸发的水汽容易到达的沿海地区,降水比内陆地区多。)

  [展示投影片]地形雨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地形能影响气候?(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3、地形因素

  从降水来看,迎风坡迫使空气上升,因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所以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同时,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

  除了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影响气候外,洋流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4、洋流因素

  [教师讲述]地球上各大洋的海水,时刻在运动着,大洋表层的海水顺风漂流。人们把大股的常年朝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水叫做洋流。通常,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流的洋流叫寒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的洋流叫暖流。

  [展示投影片]亚欧大陆两岸的气候和洋流。

  [提问]找到挪威的卑尔根和俄罗斯的`鄂霍次克,请说出流经两地洋流的性质?(流经卑尔根的是暖流,流经鄂霍次克的是寒流。)

  [展示投影片]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图表。

  [提问]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有什么显著差异?(卑尔根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鄂霍次克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提问]从上例说明洋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所以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温减湿,所以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练习]判断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因素。

  ①我国江西庐山和山东青岛,成为夏季避暑胜地。(庐山因地形因素,青岛因海陆位置。)

  ③黑龙江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终年如夏降水较多。(纬度因素)

  ③英国伦敦位于50°N以北,冬季温暖湿润,海港不结冰,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位于40°N附近,冬季却封冻。(洋流因素)

  过渡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差异。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展示挂图]世界气候的分布与差异。

  [提问]读图说出世界气候主要分为哪几个带?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并总结)

  ①热带多雨带,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③温带湿润地带,分布在中纬度受到潮湿气流影响的地区;

  ③寒带和亚寒带,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

  ④干旱地带,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少雨地区;

  ⑤高山地带,气候从山麓到山顶作垂直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

  巩固复习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气候分布的原因。

  • 相关推荐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09-05

复杂的气候教案09-11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09-05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 It was there 》教学设计与说明03-19

辩论教学设计03-19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颐和园精选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