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和教学设计
篇一:《人和》高效导学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系列
《人和》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3、限时30分,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检测下列重点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巩固通假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
则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我必不忠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
舜为法于天下爱人不亲,反其仁
礼人不答,反其敬
商旅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我虽不敏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则盍反其本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通假字亲戚畔之 其横逆由是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刑于寡妻
放辟邪奢,无不为已
3、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界限,名作动,限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4、一词多义
御:
以御于家邦 其若是,孰能御之
恒:
爱人者,人恒爱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刑:
刑于寡妻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其待我以横逆
以其存心也 明以教我
足以事父母
6、文言句式
于禽兽又何难焉
其待我以横逆
舜为法于天下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翻译下列句子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探究案:
1、 第一则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 选文第二则告诉我们君子与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3、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 孟子向齐宣王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试归纳概括。
5、拓展探究
有人说,当今时代是资讯科技时代,“人和”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你看,我们上网一查,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何必烦劳别人呢?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各干各的事,你是你,我是我,“人和”的说法落伍了。真的是这样吗?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护城河委,丢弃 去,离开怎么区别诘责,计较
亲近,亲附回应
“畔”通“叛”,背叛
“由”通“犹”,尚且,还
“亡”通“无”,没有
“刑”通“型”,树立榜样“已”通“矣”,语气助词
探究案1、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2、①存心②遇事会反躬自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3、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4、 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
5、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篇二:《人和》公开课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搜集的材料能力,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
1班是文科重点班,文言基础较好,学习习惯也不错,加上刚刚学习了《孟子》中的一些篇目,对孟子的思想主张和《孟子》的文章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主要学习第2、3则选文;
2、学习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并解读选文,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人和”的内涵;
3、讨论学习选文的论辩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三、教法学法
教学本文,我选择了老师启发引导下的“自主式学习模式”。这种自主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式:朗读之于文言文,犹如活水之于游鱼,必不可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质疑式:对文章的词句疏通、内容理解、写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难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四、教学环节
(一)名句积累
课件展示孟子名言2句,学生朗读、翻译、识记。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其进锐者,其退速。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此处以歌曲导入。
(三)感知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个别朗读与全班齐读结合,教师给予点评。
学生自主梳理文言知识,教师归纳补充。(具体内容以课件展示)
(四)文本解读
1、结合第1则选文,提问:孟子怎样提出“人和”?从统治者的角度,孟子认为应当怎样做到“人和”?
2、提问:孟子认为,一般社会成员应当如何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
3、提问:孟子认为,自己持身端正,天下人都会归向他。那么,持身端正的关键是什么?
4、再读课文,提问:几则选文体现了怎样的论辩技巧?
(五)合作探究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联系学习与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人和”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儿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重点语句,掌握文言知识。
2、以“人和”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排比
人和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对比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设喻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层层递进
总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把握孟子“人和”的思想精华,并且让学生挖掘其现实意义。
篇三:《人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预习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
则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我必不忠
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
舜为法于天下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其横逆由是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3、翻译下列句子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探究案:
1、 第一则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第二则中,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3、第二则告诉我们君子与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训练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分)
②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3分)
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3分)
(2)孟子在文中强调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第二课时
预习案:
1、重要字词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今王发政施仁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然后驱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则盍反其本矣
2、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其待我以横逆
以 以其存心也
明以教我
仰足以事父母
3、词类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4、翻译下列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探究案
1、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
2、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你如何理解其深刻意义?
3、你如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义?
训练案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qí) 畔(pàn)之 米粟(sù)
B.横(hènɡ)逆 商贾(ɡǔ) 疾(jí)其君
C.吾惛(hēng) 恒(hénɡ)心 放辟(pì)
D.邪侈(chǐ) 罔(wǎnɡ)民 孝悌(dì)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内城) 七里之郭(外城) 池(池塘)非不深
B.封(边界)疆 异(不同)于人 自反(反复)
C.妄(狂妄)人 舜为法(法则,榜样) 反求诸(之于)己
D.恒(稳定)心 恐不赡(足够) 勿夺(抢夺)其时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C.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
D.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4.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天时不如地利
A.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B.如此,则与禽兽奚择焉
C.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D.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5.下列句子中的“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B.其若是,孰能御之?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振长策而御宇内
篇四:《人和》学案
一、解读第一则内容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你还记得没?
环而攻之而不胜
必有得天时者矣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翻译下列句子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问题探究
⑴天时、地利、人和者,在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威行天下上哪方面最重要?如何才能得到它呢?
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二、解读第二、三则内容
1、重要字词
以其存心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
则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 其横逆由是也 永言配命
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 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是则可忧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如有一朝之患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2、文言句式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
此亦妄人也已矣 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则可忧也
3、翻译下列句子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4、问题探究
⑴选文第二则告诉我们君子与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⑵君子有没有忧虑?是什么?
三、解读第四则内容
1、重要字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王发政施仁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
2、词类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3、文言句式
不能进于是矣 是罔民也
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4翻译下列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5、问题探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篇五:《人和》学案
一、复习回顾第一则内容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你还记得没?
环而攻之而不胜
必有得天时者矣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翻译下列句子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问题探究
⑴天时、地利、人和者,在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威行天下上哪方面最重要?如何才能得到它呢?
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二、解读第二、三则
1、重要字词
以其存心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
则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 其横逆由是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
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是则可忧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如有一朝之患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永言配命
2、文言句式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
此亦妄人也已矣
于禽兽又何难焉
舜,人也;我,亦人也
是则可忧也
3、翻译下列句子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4、问题探究
⑴选文第二则告诉我们君子与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①存心②遇事会反躬自问
⑵君子有没有忧虑?是什么?
⑶第三中,孟子阐明了:责人不如先责已,即?“ ”。 你能联系孔子在《论语》类似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吗?
三、解读第四则
1、重要字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王发政施仁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
则盍反其本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词类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3、文言句式
不能进于是矣
是罔民也
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未之有也
4翻译下列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5、问题探究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篇六:《人和》教案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 、团结和洽(企业)
3、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思?
二、正文学习
(一)第一则: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1)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明确:孔子曰: “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读2、3、4、则
“人和”相当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 第2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5)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4则针对统治者。
2、第3则:反求诸己
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则:推己及人
(1)思考: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明确:1)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
(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课文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今天,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借鉴——“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两种处世之道,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人和》原文和译文(翻译)
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 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①横逆:蛮横无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 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择:区别。⑤难:责难。(6)法:楷模。
【译文】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 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 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1)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释】(1)反其仁:朱熹《集注》云:“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以下“反其智”、“反其敬”与此类似。
【译文】孟子说:“爱抚他人却得不到亲近,反问自己是否仁;治理民众却得不到治绩,反问自己是否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反问自己是否敬。凡是所做的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返回来从自身寻求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会归服。《诗》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靠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段意】此章是说,遇到问题应首先检讨自身的行为是否遵循了正道。自身端正了,做事才会取得成效。
4、【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原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现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入仕的人都愿在大王的朝廷中任职,耕田的人都愿在大王的土地上耕种,商贩都愿到大王的集市上交易,旅客都愿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天下对自己的君主感到不满意的人都愿来投奔大王。要是如此的话,什么力量能遏止呢?”
【原文】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惛: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订立制度、政策。 ⑦轻:轻松,容易。 ⑧赡:足够,充足。 ⑨奚暇:怎麽顾得上。奚,疑问词,怎麽,哪有。暇,余暇,空闲。【译文】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麽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 相关推荐
【孟子人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颐和园精选教学设计03-20
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设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