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初中语文《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关键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根据书下注释,通译全文。
五、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六、作业 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章。
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4.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二、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三、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yang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人者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 相关推荐
【长春版初中语文《老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02-19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通用5篇)12-04
教科版《宿新市徐公店》优秀教学设计10-24
长春版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03-20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西师版《草》教学总结03-19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01-07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Is this your pencil》优秀教学设计03-14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学设计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