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及教学设计 

2022-07-01

项脊轩志学案及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学案及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学案

  Ⅰ 预习案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

  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

  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

  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简析】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预习题】

  1.字音辨识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偃仰( )冥然( )兀坐( )

  万籁( ) 异爨( ) 先妣( )老妪( )阖门( )象笏( )瞻顾( ) 扃牖( )枇杷( )栏楯( )呱呱而泣( )门扉( )

  2.解释加点的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

  南北为一 ( )

  室仅方丈 ( )

  凡再变矣 ( )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

  久不见若影 ( )

  日过午已昏 ( )

  或凭几学书( )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

  比去,以手阖门( )

  亦遂增胜 ( )

  吾妻来归 ( )

  始为篱,已为墙 ( )

  三五之夜 ( )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

  且何谓阁子也 ( )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文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乎阖(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地 余既为此志(志向)

  4、下列加横线的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乳二世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执此以朝 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

  5、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其制稍异于前

  Ⅱ课堂练习案

  一、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

  而母立于兹 ( )

  二、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2、墙往往而是

  3、凡再变矣

  三、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 )

  始为篱,已为墙 ( )

  而

  余扃牖而居 ( )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 )

  为

  始为篱,已为墙 ( )

  轩东故尝为厨 ( )

  庭中通南北为一 ( )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

  以

  以当南日 ( )

  以手阖门 ( )

  能以足音辨人 ( )

  执此以朝 ( )

  谓

  且何谓阁子也 ( )

  妪每谓余曰 ( )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 )

  先妣尝一至 ( )

  日

  以当南日 ( )

  不能得日 ( )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 )

  先大母婢也 ( )

  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当

  他日汝当用之 ( )

  以当南日 ( )

  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

  内外多置小门 ( )

  沛公则置车骑 ( )

  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 )

  比去,以手阖门 ( )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 )

  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 ( )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 )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过

  日过午已昏 ( )

  大母过余 ( )

  从轩前过 ( )

  四、词类活用

  乳二世 ( )

  客逾庖而宴 ( )

  执此以朝 ( )

  吾家读书久不效 ( )

  垣墙周庭( )

  雨泽下注( )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

  又北向 ( )

  东犬西吠 ( )

  前辟四窗 (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多可喜,亦多可悲 ( )

  五、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3)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 借书满架

  5) 吾儿,久不见若影

  6) 使不上漏

  7) 明月半墙

  8)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9) 垣墙周庭

  10)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11) 室西连于中闺

  12) 鸡栖于厅

  13) 其制稍异于前

  六、语段阅读

  (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稍为修葺( ) ②室始洞然( )

  ③亦遂增胜( ) ④珊珊可爱( )

  2、翻译文中划线句: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二)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迨诸父异爨( ) ②凡再变矣( ) ③先妣抚之甚厚( ) ④而母立于兹( ) ⑤何竟日默默在此( ) ⑥以手阖门( ) ⑦瞻顾遗迹( ) ⑧令人长号不自禁( )

  5、翻译文中划线句: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本段文字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Ⅲ 课后巩固拓展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 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②。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 ,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④。遇童奴有恩,( )至棰楚 ,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⑤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人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 ( ) 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 ,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加健:更加强健 ③若不谋夕:好像生计艰难,朝不虑夕。 ④洒然:很有秩序。 ⑤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期( ) (2)妊( )

  (3)数( ) (4)频蹙(

  (5)喑( ) (6)箠楚( )

  (7)龃龉( )

  2.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虚词。

  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过被责打,都不会事后抱怨。

  B.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他们)犯错,以致被责打,都不忍心背后有诽谤的话。

  C.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错被打,都不忍心背后诽谤。

  D.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有时打他们,他们也不会背后诽谤什么。

  4.翻译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

  5.这是一篇追忆亡母的传记文字,但与一般的传记写法不同。名为“事略”,而所记之事,却相当之细。作家幼年丧母,所忆有限,文中所记多为家人所述,但作者抓住这些琐事,写出了亡母的性格特点,也流露出对亡母的无限思念。试就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一、二。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达的亲情。

  5.掌握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学

  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重点讲析 疏通课文第一节

  四、设疑讨论

  指名朗读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答案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五、要点总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训练巩固:

  课后笔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请一位同学背诵第一节,看能否背出。

  二、重点讲析 设疑讨论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2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二段的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层

  (1)指名朗读

  (2)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二段的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讲解: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层,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要点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训练巩固

  完成练习积累整合部分。

  《项脊轩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20—22题。(10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迨诸父异爨 ▲ (2)往往而是 ▲

  (4)妪每谓余予曰 ▲ (4)大母过余曰 ▲

  21.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22.“瞻顾遗迹”,作者为什么“长号不自禁”?(2分)

  答案:

  20.(1)等到 (2)到处 (3)常常 (4)探望 (4分)

  21.(1)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2分)

  (2)这老婆婆,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了两代人。(2分)

  22.感念祖母生前对“我”的殷切期望,而“我”却至今功名未成。(2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31(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 相关推荐

【项脊轩志学案及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关于《项脊轩志》导学案06-04

《项脊轩志》导学案范例07-03

《项脊轩志》07-04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06-16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06-09

关于项脊轩志的教案06-16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09-08

高二 项脊轩志教案09-11

《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后记的范文06-09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