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教学楼设计探析论文

2022-07-24

高校公共教学楼设计探析论文

  摘要:

  高校公共教学楼应体现高效集约的实用功能,朴实无华的人文气质,并符合现代建筑地域化与建筑模数化的创作趋向。针对以上设计要点,以贵州大学新校区教学楼设计为例,探讨了回归于高校建筑使用功能、场所意义等建筑本质的设计实践。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学楼;人文气质;地域化;模数化

  一、引言。

  公共教学楼在校园建筑群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形象上一定程度地代表这一学校的特色[1]。

  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核心组团式作为一种常见的规划模式,以相关院系建筑群为组团,内部合理布置各院系馆、学生宿舍及组团级的体育和生活服务设施,校园核心区以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图书馆等共享资源集中布置,共同构建整个校园的空间高潮,控制整个校园的秩序与风格,在新校区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公共教学楼方案设计中,对这一校园核心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探索。

  贵州大学新校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用地为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校园核心区被六座绿化良好的自然山体环状围合,生态条件较好,中心盆地利用校园两条水系形成校园中心湖面,构建山、林、水交相辉映的山水校园格局。公共教学楼分两期建设,分别位于校园核心区的南北两侧,本文设计的一期教学楼位于湖面南侧,建筑面积约48 000 m2,建筑层数4~5层,主要满足装备制造组团和重化工组团的教学需要。

  二、尊重校园总体规划的建筑总图布置。

  新校区规划以点式建筑为主,核心区为公共建筑群、集中绿地与湖面,相对学科组团或生活区而言其空间尺度巨大,环境开阔。公共教学楼方案通过线性形体来加强该组团的整体性与可识别性,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空间的多样性;结合用地高差与建筑功能,通过简单、连续的建筑形体,高低错落地轻置于坡地之上,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建筑空间与校园空间的相互渗透,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在轴线生成与节点设计上,尊重校园总体规划,南北轴线通过形体底部架空,让校园绿地、组团空间与中心湖面相互延伸贯通,东西主轴通过形体开口与底部架空,与校园主干道轴线统一;结合人流与节点,平行东西主轴生成一条辅轴,极大的丰富了空间层次。总图呈“S”型布局,由北至南平行长向布置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两个主要功能块,东西侧布置采光要求不高的计算机房、语音教室与自习室,满足主要用房南朝向的布局要求,同时具有明确的功能导向。

  三、塑造高校公共建筑的人文气质。

  建筑的文化内涵与氛围蕴含于建筑的形式与内任何建筑的文化内涵与氛围均蕴含于建筑的形式与内外部空间之中。公共教学楼与各院系馆建筑不同在于各院系馆建筑功能构成较多,强调学科特点,建筑风格各异,而公共教学楼主要用于学校的合班基础课、公共课,建筑体量大,功能较为单一、均质,具有人流集中,适应性强等特点。为高效快速的组织与疏散人流,避免导向不明、人流迂回、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建筑流线应清晰,功能分区应明确,建筑平面应集约高效,最终生成的建筑形体方正简洁。

  这种回归于建筑本质的创作方式,表现了真实、朴素、纯粹的功能需求,塑造了高校建筑典雅、简约、朴实的建筑气质。除此外,高校建筑还应具有丰富多样的交往空间与场所氛围。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强调各学科资源共享与融合;强调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多元化及创新性;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互融。而公共教学楼正是学校各学科,各专业最为集中的场所,他理应成为大学校园广泛的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交往场所,这种多元的、开放的空间模式,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能够陶冶和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及自尊自重的人格。

  正如克莱尔·库帕·马库斯所言:现代城市中,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在既定活动和固定建筑之间,这种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的核心[2]。建筑外部空间设计采用大小两个院落组合,形成内聚场所,实现与校园空间与景观的收放有致;结合地形高差,形成不同标高的集散广场、展示广场、表演广场等公共空间,可供学生课外之余,进行休息、交流与各种社团活动。其次,建筑形体的高低变化与退台形成的多个标高屋顶花园,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户外交往活动场所,在此可获得全新的视角感受周围的事物,又能居高临下欣赏建筑周围优美的景色。底层局部架空,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入口空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交往场所。

  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结合学校特点,在入口门厅、过厅设置宣传栏与师生产、学、研的作品陈列廊,既是师生活动的展示窗口,又可让同学了解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与教室一定距离设置休息廊、边庭、敞厅等,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交往空间,塑造了校园独特的人文氛围。

  四、基于山地地形的地域性表达。

  现代建筑提倡对建构(包括材料、建造、结构、空间)的真实反映与逻辑生成,对特定自然环境(地理地貌、气候、资源等)的重视与回应。

  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忽视对深层结构的把握,一味只求表面结构的效果,必然导致形式主义[3]。山地生态敏感,生态系统脆弱,常常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灾害,在建设时尽量避免破坏山体、植被,变动水文状况,力求保护地貌,顺应地形、协调环境。建筑用地最大高差约9m,且土质浅薄,大面积的挖填既不经济,也不理性。设计结合校园道路标高与校园空间形态,确定合理的教学楼主入口与院落开口标高。院落场地顺应坡向跌落,形成多个大小不同、标高不同的平台,每个平台高差控制在1 m左右,即保证视线的连续性,又让平台更具场所的意义。多媒体大教室阶梯起坡结合用地坡向进行跌落,即解决了大阶梯教室叠加与人流组织等竖向问题,又构建了连续错落的建筑形体。

  教学楼主入口靠近建筑中部与转角设置,借鉴山地民居筑台、架空、切角、错层、悬挑等建造方式,形成道路节点上的趣味性建筑入口,丰富了该区域的道路景观,强化了各入口的导向性与可识别性。亦正是这些简洁而有效的处理手法赋予了建筑轻盈、通透、舒展的山地建筑特征。

  教学楼西南角透视图5模数化与模块化设计公共教学楼含有180人的多媒体大阶梯教室,120人、80人、60人三种规模的教室外,还具有语音教室,计算机房,毕业设计室,少量的自习室。设计以40人自然班级教室尺度为主要模数柱网,主要采用了6m×9m、12m×15m等教室尺寸,以基本模数的组合和变化进行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教学楼的整体性和内部功能的有机联系,并使整体结构具有可变性,适应了高校教学楼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设计中因建筑体量庞大,加上南北两侧内廊教室过长,往往会带来学生在其中方位感不强,找教室的问题发生。因此设计通过对不同教室采用分区分段集中布置,内廊局部开敞与室外相通,加强了身在其中的方位感与明确的功能导向。

  教学楼辅助用房与垂直交通体(教师休息室、楼梯间、电梯、卫生间,管道井)形成模块化集中设计,根据服务半径的要求布置于教学楼中间与转角,保证了教学空间的整体性,也为今后教室功能的灵活改变提供了保障。

  六、结语。

  贵州大学公共教学楼设计立足于建筑本质需求,忠实于校园总体规划,是一次建设成本低,空间效率高的建筑实践;通过对特定的地域环境的分析,强调简约、真实、朴素并富有逻辑的建筑设计策略,是当前我国高校建设中讲豪华、求另类的一次回归。

  参考文献:

  [1]沈国尧。高等学校的公共教学楼设计[J]。建筑学报,1982(4):P10~17。

  [2][美]克莱尔·库帕·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 相关推荐

【高校公共教学楼设计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浅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04-22

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说课设计论文(精选15篇)09-14

公共文秘求职信范文05-01

公共建筑实习报告04-27

公共文秘求职信范文05-01

公共建筑实习报告04-27

公共文秘求职信范文05-01

公共建筑实习报告04-27

公共文秘求职信范文05-01

公共建筑实习报告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