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2024-09-1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使物体发出声音。

  这部分的教学活动是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的,学生在前节课感受各种声音的基础上,想办法让本来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发出声音,教学中要力图体现与前面教材之间的联系。教材提示可以用敲击锣、鼓,使它们发出声音,可以拨动钢尺或橡皮筋使它们发出声音。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边引导学生想办法发出声音,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没有敲击或拨动时候它们没有发出声音,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才会发出声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

  第二部分:观察发声的物体。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一组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教材先安排让学生对比观察发声的锣鼓和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或粉笔头,这样学生就可以明显观察到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没有发声的鼓面没有振动。

  教材还安排了学生对比观察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发声的橡筋和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发声的物体没有振动。最后可以让学生试试使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够发声吗?敲击鼓面快速捂住鼓面等。

  第三部分:观察音叉的振动。

  本部分是在学生已经察觉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先是观察大小不同的音叉的振动,找出它们发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是比较不同力度击打音叉的实验。

  然后引导到将音叉放入水中,通过水的波纹观察音叉振动。再去感受人的声带振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对声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记录、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

  3、通过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各种声音之间都是有共同的规律。

  教学准备:橡筋、钢尺、小队鼓、音叉、水、录音机、录音带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声音让大家来听一听,听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教师课件演示蝉和蚊子的声音,请学生判断哪种声音是蝉发出的、哪种声音是蚊子发出的,提问: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经过引导,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出示要研究的问题)

  小结:看来大家对声音这种现象的研究兴趣很浓,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分组实验一:

  谈话:研究声音,必须让物体发声,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锣、鼓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敲击、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按、压等。

  讨论:用力按压锣、鼓,锣、鼓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分组实验二:

  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钢尺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钢尺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拨动、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弯曲等。

  讨论:用力弯曲钢尺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分组实验三:

  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橡筋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橡筋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轻轻拨动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拉等。

  讨论:用力拉橡筋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观察发声的物体。

  请学生对比观察:

  (1)、观察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和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可以提示将粉笔或泡沫等放在鼓上敲击)

  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锣、鼓 不发声的锣、鼓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观察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钢尺 不发声的钢尺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观察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和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橡筋 不发声的橡筋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学生讨论感知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发声振动。

  (5)、反推法验证:

  我们观察到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如果当他们发声时,我们马上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够发出声音吗?

  小组实验: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发声后,马上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否还能够发出声音?

  讨论:从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3、观察音叉的振动。

  (没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演示实验)

  (1)、比较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

  相同的地方:可以让每个学生摸摸,都有手都有发麻的感觉。

  不同的地方:声音有高低。

  (2)、同一个音叉分别用轻而短促的力和用较大的力击打,观察音叉的振动。

  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3)将音叉击打后快速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现象。(可以在投影上演示)观察音叉是怎样把振动传入水面的。

  (4)请学生用手轻轻地放在喉咙处,感觉自己讲话时声带的振动。

  从而重复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1、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课件)

  2、为什么蝉、蜜蜂、蚊子会发出声音?(解决前面的问题)

  3、课件出示人的耳朵的构造。(将知识进行提升)

  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分析人能听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鼓膜的振动。

  4、讨论共享: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课后作业

  分析录音机等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收集各种声音传播的资料。

  • 相关推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13篇)09-19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案02-25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10篇)09-27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设计07-24

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反思03-07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声音》单元教学反思(精选5篇)09-25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13篇)04-18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