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

2022-06-19

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基本的航天常识;2.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3. 能正确使用浏览的学习方法,在较短时间内筛选重要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略读,把握文章大意;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 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感受航天人的探险精神以及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浏览的学习方法

  难点:赏析航天员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1)朗读课文,能够口述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预习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掌握读音和词义;

  (3)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以便在课上交流讨论。

  2.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以及成功返回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我们课前看到的视频就是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状况,大家有没有很激动?特别是进入火箭发射倒计时阶段,有没有心提到嗓子眼儿的那种紧张?虽然已经过去了12年,但这一伟大的时刻依然振奋人心。航天员杨利伟,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大家想不想知道杨利伟叔叔在这个过程中都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生回答,想)好,那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六单元第22课,告诉老师今天学习哪篇课文?(生回答,太空一日,书写板书标题)

  二、相关介绍

  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大意,我们往往需要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首先是作者杨利伟的相关情况,哪位同学有了解?把你知道的说出来。(教师补充)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民族英雄。

  杨利伟小时候非常爱看书,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河里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启发学生要从小培养探索精神)

  接下来介绍下航天小常识。

  载人飞船(PPT显示相关图片)

  又称载人航天飞船,它借助于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太空,绕地球轨道运行或进行轨道机动

  飞行;飞船内有适合人工作和生活的人造环境;完成任务后,飞船的一部分返回大气层,用降落伞和缓冲装置实现软着陆。载人飞船的重要用途是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器,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简单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载人航天意义

  其目的在于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目前仅美、中、俄三国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了解中国具备载人航天技术的意义,从而进一步理解杨利伟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勇敢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三、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学习课后重点词语。注意读音、词义以及写法,并在文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勾画出来,大声朗读;重点讲解学生普遍认为难的词语。

  弧、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二)梳理课文思路。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发生了故障

  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发生了异常?

  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的途中遇到的惊险

  1.引领学生分析各个部分的小标题,重视标题的解读。标题是内容的题眼,包含了很多信息,比如告诉读者写作对象(第三部分),奠定感情基调(第四部分)等。

  2.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明确:事物的发展顺序。火箭起飞,进入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在学习生字生词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

  五、布置作业

  1. 生字生词各抄写5遍。

  2. 朗读课文,熟悉各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重点赏析

  1.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学生交流后回答)

  明确:火箭起飞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出现了共振。

  作者当时是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一起读出来)

  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发生的这个意外,作者是怎么对待的?

  飞行回来后如实汇报,工作人员分析研究,找出了共振的原因(是什么?),并随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这说明这次飞行杨利伟冒着很大的生命危险,勇气可嘉。

  倒数第三段,“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情感?

  明确:惊喜、高兴、激动。

  2.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在太空中飞行时都看到了什么?

  明确:地球(一段弧)、各大洲、各个国家、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河流的形状、中国(首都北京)。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祖国、战友和亲人的想念。有种深情在里面,读出了作者看到首都时的亲切。

  这次飞行旅程中,作者说没有看到什么?(长城)这与曾经流传甚广的说法相悖。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明确:有一种可贵的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3. 快速阅读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又遇到了什么突发状况?

  明确:“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

  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和反映?(在原文中找答案)

  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针对这两个突发情况,飞行结束后是怎么处理的?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雅害怕。

  4. 快速阅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哪两个主要事件?

  明确:舷窗出现裂纹和抛伞过程。

  当右边舷窗开始出现裂纹时,作者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和举动?

  非常紧张。恐惧。我的汗出来了。

  针对抛伞过程,俄罗斯的航天员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担心新手们害怕。但杨利伟是怎么做的?

  “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这说明,重视安全。负责。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体会这段描写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劫后重生的疲惫和喜悦。

  二、合作探究

  课后练习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分小组讨论,最后发言汇报)

  1. 对于是否能看到长城,杨利伟曾叮嘱“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们仔细看看。多重求证,严谨科学。

  2. 如实汇报在飞行途中听到的敲击声,并配合技术人员多次寻找原因。在辨别声音时,不是当时的声音,就不能签字。严谨态度。

  3. 右边的舷窗出现裂纹,小碎纹、细密的碎纹————观察严谨。

  看到左边舷窗也出现裂纹,故障重复的概率并不高,放心一点————科学态度

  三、拓展升华

  课后练习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来咱

  • 相关推荐

【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们的太空基地》教学设计07-19

《飞向太空》教学设计07-02

北京版《太空种子》优秀教学设计07-18

《中国卫星飞太空》优秀教学设计07-18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范文06-13

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教学案设计07-08

《决战太空》教案设计06-16

《中国一日》优秀教学设计07-18

《太空种子》教学反思09-17

太空植物教学反思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