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设计报告

2022-06-08

灌区设计报告三篇

  篇一:水利子项目东山垅灌区设计报告正文

  1 综合说明

  1·1 灌区基本情况

  东山垅灌区位于贵溪市东部的流口镇,灌区分布在信江河一级支流白洋河上中游,呈长条状分布,长约7Km,最宽处约1500m。该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60ha, 灌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贵溪市的主要产粮区之一。目前灌区内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主要品种有:蔬菜、花生、西瓜、大豆、油菜等。

  东山垅灌区隶属于贵溪市流口镇管辖。灌区所在的流口镇全镇总面积45Km2,辖9个行政村、53个村小组。2003年统计数字:全乡总人口19668人,全乡现有耕地1145ha。流口镇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79ha,灌区内的农田为流口镇6个村委会所属,灌区共布设有2条支渠。

  东山垅灌区于50年代初期由全镇投劳投工兴建,本次加固整治项目为灌区的一部分。干渠长7.5Km,底宽1.0m~1.6m,边坡系数在0~1.5之间,底坡1/3000,大部分为傍山梯形土石渠且未衬护。灌区自建成运行至今,由于设施不配套,年久失修,存在渠道淤积、局部存在渠身渗漏、边坡稳定等问题。目前东山垅灌区灌溉面积只有287ha,只占设计灌溉面积的60%。

  1·2 水文气象

  东山垅灌区位于信江河一级支流白洋河流域。本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各种作物。

  灌区多年平均气温18.2℃,实测极端最高气温为41℃,实测极端最低气温-9.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多年平均日照小时数为1977.6h;多年平均无霜期283d;灌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72mm(200mm蒸发皿);灌区内多年平均风速为2.0m/s;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88.2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4—6月降雨量占全年的49%,降雨年际变化也很大,实测最大年降雨量2736.2mm,是最小年降雨量1056.8mm的2.59倍;暴雨常发生在4~7月份,尤其是6月份发生暴雨机率最大,多年平均最大24h暴雨值为130.0mm。

  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9.89m3/s,年径流总量6.27×108m3。设计保证率P=80%时代表年的年平均流量为14.95m3/s,相应典型年为1996年。

  灌区的内涝按24小时暴雨在24h内排至作物耐淹深度的原则治理。经计算灌区十年

  一遇设计24h暴雨值为200.1mm,相应平排流量为2.32m3/s。

  1·3 工程地质

  东山垅灌区位于白洋河河流域,盛源火山沉陷盆地西部,属冲洪积堆积及山麓堆积地貌。周边第四系覆盖层薄,山体植被稀少,主要为松树和杂草,基岩多为裸露。灌区由东干渠、西干渠等2条干渠组成,从南至北呈长条带状,地形平缓,南面稍高北较低,地面高程33.0~80.0m。东山垅灌区分布的土壤主要为粘性土和砂土。其中粘性土主要为砾质粘土、粉质壤土,厚1~4m,土体呈可塑状,透水性微弱,普遍分布于整个灌区;东山垅灌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砂、砂砾卵石及砂砾石层中,其透水性较强,水量丰富,主要受大气降水及渠道水补给,排泄于白洋支流,流向河谷,勘探时地下水位埋深0.2~2m。现东山垅灌区不存在沼泽化问题,同时地下水矿化度低,也不存在盐碱化问题。

  1·4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东山垅灌区渠系及渠系建筑物经五十多年的运行,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局部渠道渗漏严重。主要存在于半挖半填的土质渠段,原因为施工时填土未夯实,土料差。

  (2) 边坡稳定性差。主要存在于深挖方渠段,挖方深度达7~10m,且渠道开挖边坡较陡,局部甚至为直立或倒坡。

  (3) 渠道淤积严重。东山垅灌区干渠淤积相当严重,其主要原因是:⑴由于渠道两侧开挖边坡陡,边坡稳定条件较差,局部渠段已出现边坡失稳,造成渠道淤积;⑵渠道横穿村庄,村民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倒入渠中造成该两段渠道严重淤积;⑶渠道沿线冲沟发育,山洪季节坡面水及溪水挟带泥沙进入渠道;⑷渠道内杂草丛生,现场调查时沿线只见杂草不见渠道,另外渠道内多处有人工堆石体,其用途是村民为了引水灌溉以提高渠道水深。

  (4) 渠道进水口没有安设闸门,整个灌区均没有设置量水设施。

  (5) 支渠以下渠道灌排不分,既用于灌水,又作为排水,多数农田直接从支渠上取水,采用串、漫灌方式进行灌溉,造成灌溉用水不均,且水量浪费较严重。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对现状渠道进行加固、防渗、清淤;对现有渠系建筑物进行改建、加固;完善田间灌排系统,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增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具体体现在:

  (1) 水源充足。东山垅灌区的水源——包括东山垅水库、太树垅水库、盘石水库、杨家垅水库和丰米塘水库,总库容601.0万方。

  (2) 农民积极性高。设计中我们曾多次进行了现场踏勘并与农民代表座谈,农民代表们大多表示:加固、维修渠道,改善灌溉设施,增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也很受欢迎。

  1·5 灌区水利计算

  根据贵溪市有关部门进行的现场调查和灌区内农民反馈的意见,项目区内主要作物品种为水稻、大豆、花生、绿肥、油菜及蔬菜等,根据灌区设计水平年的作物组成计算得灌区复种指数为2.67。

  本灌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灌区的用水大户,水稻灌溉制度选用间歇灌溉制度。旱作物的灌溉制度以典型调查资料为主,并结合其它部分省份的旱作物灌溉试验资料同时参照水利电力出版社《灌溉管理手册》有关资料以及项目区内农民参与活动中的调查情况综合确定。

  根据东山垅灌区的灌溉定额分析成果,按满足灌区最大用水量的要求的原则推求灌溉设计流量。根据设计代表年逐月用水量情况,确定按用水量最大的8月份计算灌区设计净流量。考虑到灌区用水量在月内分配也是不均匀的,参考部分邻近工程的经验及农民参与活动中的调查情况,确定本灌区的用水量不均匀系数为1.2。由此计算得东山垅灌区单位公顷设计净流量为0.00103m3/s。

  由于田间和渠道存在水量损失,故灌溉引用流量应考虑田间和渠道水量损失的影响。根据本次设计的渠道防渗措施及本灌区内土壤特性,确定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5,水稻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5,由此确定本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2,单位公顷设计流量为0.0017m3/s,相应整个灌区设计流量为0.814m3/s。

  1·6 水利工程设计

  东山垅灌区设计灌溉总面积为466ha(即7185亩),灌溉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设计灌溉流量为0.8m3/s,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规定,该工程主要

  建筑物级别为5级。灌区主要建筑物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1) 灌溉

  根据灌区地形、地质条件及耕地分布情况,东山垅灌区由一条总干渠、4条支渠组成。干渠总长7.5Km,支渠总长2.4Km。

  东山垅灌区为自流灌区,主要是为灌区补充水量,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有关规定,渠系水利用系数取0.65,水稻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5,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2。设计流量据灌溉制度按时段用水量分析计算确定,计算成果见表6.1和表6.2。渠道加大流量取设计流量的1.3倍,最小流量不小于设计流量的40%,即最小流量取设计流量的60%。

  东山垅干渠总长7.5km,现状已经建成,断面底宽1.0~1.6米不等,边坡系数在0~

  1.5之间。该渠道为土质渠道,底坡为1/3000。经对现有渠道过流能力的复核,现有渠道断面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目前,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渠道流速较小,断面较大,淤积较严重;(2)部分为边挖边填段,填方渠岸单薄,经常倒塌;(3)部分段为深挖方段,边坡易滑塌。本次设计继续采用现状干渠渠道纵坡,横断面基本保持不变,仅对其进行清淤、削坡、加高加固。

  (2) 排水

  东山垅灌区工程等级为5级,主要建筑物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因此泄水建筑物的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排洪渠布置时充分利用现有排洪沟渠,根据灌区地形和现状情况,在干渠上设泄洪涵闸3座,同时灌区内共设排洪干渠1条(利用老河道),排洪支渠3条。根据水文资料分析计算,灌区内单位公顷的十年一遇的排水流量为0.0232m3/s,灌区外山溪洪水的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0.0705m3/s。排洪渠设计过水流量均按此标准计算。

  1·7 施工

  本工程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湿,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8.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72mm(200mm蒸发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977.6h;多年平均无霜期283d;多年平均降雨量1888.2mm,其中4~6月份降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9%,为避免雨季施工,减少对正常农业生产的干扰,选择施工期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和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

  贵塘公路在灌区的中部南北向穿过,工程对外交通方便,灌区内有机耕道干支道连

  通,交通条件较好。

  东山垅灌区工程由灌溉渠(包括干、支、斗渠)和排水渠(包括干、支、斗渠)等灌排系统、渠系建筑物和田间道路等四大项目组成。本工程施工特点:工作战线长,建筑物分散,故施工场地也较分散,相互干扰小;另外本工程主要是土石方工程和砌石工程,施工场地分散,可以全面铺开,且施工工艺简单,难度小。整个工程要求10完成。

  本工程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开挖工程82889m3、土石方填筑工程71492m3、浆砌石工程6410m3、砼工程1280m3、U型槽衬砌27685m、砂砾石路面75045m2,钢筋制安47t。主要材料用量:水泥991t、钢材51T、砂4746m3、卵石18630m3、块石6922m3。施工总工日1.94万工日。

  1·8 环境评价与环境保护

  项目区内目前还未对流域和灌区内的水质、空气质量、噪声等进行监测,但从现场和调查中得知,灌区内及流域内无水质、空气污染源和大的噪声源,环境现状较好。

  东山垅灌区内现状植被较好,水土流失并不严重。本工程施工期间,可能产生一些废水、废气、废油及机械噪声,会对灌区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施工时会破坏现有植被,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施工时对项目区的交通状况也会有所影响。

  本项目实施后,干、支渠内的渗漏量大幅减少,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率,减少了水库放水总量,增加了下游径流量。也可使灌区实际灌溉面积由现状287ha提高到479ha,极大地改善灌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灌区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将有积极影响。

  1·9 工程管理和维护

  按照“建立经济自立灌排区(SIDD)”的要求,东山垅灌区组建农田灌溉供水组织(WSO)和农民用水者协会(WUAS)两个机构。其中供水组织(WSO)是灌区水量的供应者,主要职责是对支渠以上的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实行统一管理,对灌溉水源实行统一调配;农民用水者协会(WUAS)是根据灌区灌溉用水者的意愿,由项目受益人参与而建立的,用水者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支渠以下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对灌溉用水实行统一调配,也就是用水者直接参与配水管理。

  供水组织的管理保护范围为拦河坝、干支渠及其渠系建筑物、排洪渠及排水支渠沿线范围,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保护范围为支渠以下的斗渠、干斗渠以及田间灌排系统

  篇二:水库灌区初步设计报告

  水库灌区初步设计报告

  1 综合说明

  1.1 概述

  **市金沙县位于**市南部,全县国土面积1992km2,耕地面积97.05万亩,其中水田78.63万亩,旱地18.42万亩。全县总人口59.40万人。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5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2.2亿元,农业总产值24.3亿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蔬菜等。全年粮食总产值59.8万t,油料7.5万t,蔬菜38.1万t,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

  蓝坝水库灌区位于**市中南部,从南到北从低山丘区向平原区过渡,地势呈北高南低,地面高程在40m~140m之间,土地耕种率较高,植被较好。灌区涉及拾桥、五里及曾集三乡镇23个自然村,于1972年建成,设计灌溉面积5.5万亩,作为金沙县主要的粮食生产地之一,灌区运行30年来,为灌区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由于灌区设施老化,建筑物配套不完整,渠道垮塌、淤积严重,已严重影响灌区效益发挥。灌区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5,大部分面积经常受灾,现状保灌面积约2.8万亩。在近几年里,受灾年份就有1997、1999、2000及2001年,受灾面积高达1.69万亩,灌区现状实际保灌面积仅2.8万亩。为改变目前蓝坝水库灌区的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灌区工程的良性运行,**市政府决心对蓝坝水库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使老灌区重新发挥其效益,促进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1.2 水文气象

  1.2.1 水库概况

  蓝坝水库位于**市曾集乡蓝坝村,拦截新埠河左岸支流王桥河来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兴建于1973年,水库正常蓄水位63.7m,死水位58.2m;总库容1770万m3,兴利库容960万m3,死库容100万m3。水库防洪保护着下游拾桥镇、汉宜公路等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

  1.2.2 气象特性

  蓝坝灌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农作物生长。据资料统计,灌区平均气温15.6℃,全年无霜期约270d,灌区内降水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972.2mm,但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灌区多年平均蒸发量

  1654.6mm;多年平均风速3.3m/s,灌区气候十分适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1.2.3 径流

  蓝坝水库灌区无实测径流资料,水库和灌区径流均采用水文比拟法,用降雨资料推求。

  根据1959~1965年实测径流与降水资料,建立皮家集站降雨径流相关关系,其中,汛期4~9月为降雨~径流关系,非汛期(1~3月、10~12月)建立降雨损失关系。蓝坝水库灌区周围有五里铺、拾桥及马集等雨量站。统计三站降雨资料,求得蓝坝水库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72.2mm。移植竹皮河皮家集站相应的降雨径流关系,求得灌区长系列径流过程,其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62.0mm。

  1.3 工程地质

  1.3.1地质概况

  蓝坝水库位于金沙县

  城西30km处,水系属长湖水系,坝址以上承雨面积30km2左右,水库规模为一中型水库。蓝坝水库灌区自坝址至拾回桥镇,设计灌溉面积70万亩,灌渠由东、西两条主干渠构成,全长分别为7.97km、12.27km。灌区工程由输水明渠、过水箱涵、分水闸、分水涵管、跨渠公路桥组成。

  场区位于**断凹中,部分位于或接近汉水断凹,地表较平坦,部分冲蚀、剥蚀呈岗谷状,总的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有向东南倾斜的趋势。区内岗谷状地形总体走向南北向,两侧谷顶高程62m~50m,谷底高程51.5~38.2m。地表水系顺岗谷展布,走向同样南北向,向南汇入海子湖及长湖。

  场区广泛出露上更新统冲积地层,部分低洼处及河沟处沉积有全新统地层。

  1、上更新统(Qal

  3)

  为黄色、黄褐色粘土,具明显薄层理,局部不均匀含砂,下部常为含砾粘土,结构紧密。节理裂隙发育,该层厚20~30m。

  2、全新统(Qal

  4)

  为灰色、灰黑色粉质粘土,该层厚0~5m。

  场区位于**凹陷内,西以**—南漳断裂为界,东以金沙—胡集断裂为界,场区基底由白垩系地层构成,均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中汉江盆地北部边缘的次一级的沉降地区。

  据GB18306—2001 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当设防标准为50年,超越概率按10%考虑时,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Ⅵ度。

  场区上覆地层均为上更新统、全新统,地层岩性以粘土、粉质粘土为主,极少夹砂层或砂砾岩层。从地下水储存介质来看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地下水:孔隙型地下水及裂隙型地下水两种。

  1.3.2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1、全新统粉质粘土:可塑状,天然含水量27~31%之间,孔隙比0.984~0.814之间,塑性指数14.5~16.8,液性指数0.5~0.75,凝聚力32~49KPa,内磨擦角12°~17°,土体渗透系数1.0~5.0×10-5cm/s。

  2、上更新统粘土:硬塑状,低含水量、低液性指数、高压缩模量、高塑性指数、高粘粒含量土。天然含水量23.7~26.7%,孔隙比0.712~0.892,塑性指数17.0~19.8,压缩系数0.15~0.25MPa-1,凝聚力50~78KPa,内摩擦角17~28°,土体渗透系数1.2~5.1×10-6cm/s。

  3、填土:可塑状,松散~稍密。天然含水量29~32%,孔隙比0.915~1.02,塑性指数15.7~17.9,液性指数0.6~0.75,凝聚力20~32KPa,内摩擦角12~14°,土体渗透性1.0×10-4cm/s左右。

  1.3.3 土体的特殊性质

  区内Q3粘土,土体颗粒较细,粘粒含量高,塑性指数高。矿物成份鉴定,矿物成

  份多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多为新水性矿物,遇水排斥、失水凝聚,造成土体遇水膨胀、失水开裂。经室内膨胀土测试,自由膨胀率在50~65%之间,属中等膨胀性粘土。

  1.3.4 干渠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干渠地基土由上更新统地层构成,土体为可~硬塑状黄色、黄褐色粘土构成,具中等膨胀性。允许承载力200KPa以上,渗透系数10-6cm/s左右,水下自然稳定边坡1:1.5,水上自然稳定边坡1:4~1:5。

  上更新统粘土层做为渠基及渠坡,其承载力及抗渗性绝对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渠坡稳定影响因素较多,是干渠的一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台渠地基由人工填土构成,填土经过一定人工夯实,中等密实,填土来自周围上更新统粘土,夹极少量植物根茎及碎石。台渠填土地基土,允许承载力100Kpa左右,相比上部流动水体荷载,地基土体稳定,不存在压缩变形问题。台渠地基土虽由膨胀土组成,但原始结构已遭破坏,再加上边坡常被草皮覆盖,饱水性较好,台渠边坡稳定性总体较好。

  台渠两侧挡水土体仍由填土组成,受水工结构影响,两侧挡水土墙单薄,一旦渠水沿填土空隙渗漏,常造成渠坡跨坡,这种险情在干渠台渠段时有发生。

  1.3.5 沿线各桥址工程地质条件

  东西干渠上有数十座简易跨渠桥梁,桥基均臵于上更新统老粘土之上,粘土可~硬塑状,允许承载力220KPa以上,桥基稳定性良好。但桥基在改扩建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桥基一定要挖至膨胀土季节影响带深度以下。

  2、桥墩一定要扩大,在开挖面以下、临空面以上,要查清是否有倾向渠沟的缓倾角节理裂隙,若有尽量挖除。

  3、桥基在浇混凝土之前,可对地基适当饱水,以减少今后的湿陷性。

  1.3.6 沿线涵管工程地质条件

  涵管管座大部分位于人工填土中,部分位于上更新统老粘土中。

  人工填土管座,填土较松散,碾压欠密实,大部分位于膨胀土快速影响深度以内,因此涵管最好是整体性的,以免混凝土管拉开变形。

  上更新统老粘土管座,地基承载力较高,地基不存在压缩变形问题,但管座均位于膨胀土快速影响深度以内,地基土体在膨胀力作用下,产生不均匀变形。因此,在涵管底部最好覆盖一层柔性体垫层,如薄层砂性土或非膨胀性填土。

  1.3.7 沿线各分水闸工程地质条件

  主干渠与支渠间重建及新建多个分水、节制、泄洪闸,闸址位于上更新统老粘土之上,地基承载力较高,基础稳定性良好。一般闸基开挖深度1~2m,一般均位于膨胀土大气极剧影响带底部及下部,闸基土体受到不均匀胀缩力作用微弱,而且闸基基本均为整体状基础,地基土体抗不均匀变形能力较强,闸基总体稳定性及适应性良好。

  篇三:灌区灌溉规划设计报告书

  1 综 述

  **县**水轮泵站位于**河干流中段的**镇**村,工程引、提、蓄、灌溉结合,是集灌溉兼发电为一体的全国示范的一项**县县办水利骨干工程。本站灌溉项目区可控制灌溉面积12680万亩, 其中已建灌区覆盖灌溉面积5730亩,由于部分灌溉设施损毁,实际能发挥效益的灌溉面积为4590亩。灌溉区的建成,有力地改善了当地农业基础条件,增加了受益区的收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站始建于1968年,于1972年12月建成投产,至今已运行有四十年,由于受当年技术条件和资金限制,施工质量较差,加上运行时间长久,泵站陈旧老化,机组检修频繁、效率低下,工程多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水工建筑物和金属结构也年久失修,各部分不同程度存在着损毁和渗漏现象,致使水能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降低,亟待解决。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力资源、发挥泵站的效益,保障生产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水平和能效,使工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应水电站管理处的要求,特对该电站进行续建和改造规划。我院组织了技术力量,收集、整理和分析了河流、水文、气象、地质资料,以及项目区原设计、运行

  和接入系统资料,开展了必要的现场调查和踏勘,通过对广泛的研究和会审,按照国家有关灌区建设和技术改造规程、规范。并参考《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财农[2009]92号)及《**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20xx-20xx》及已建灌区维修和技术改造经验,完成了本工程的续建和改造规划设计报告。

  本工程规划是**水轮泵站灌溉项目区的的续建和改造,工程实施后可全部发挥控灌面积立体效益、提高用水效率、缩短供水时间、保障工程安全性能、增强抗旱能力、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主要工程措施是对遗留的6950亩灌溉区工程的续建采用管道灌溉措施,其它灌溉附属设施也尽量采用先进的设备, 全面实施续建配套,以达到节水、高效、管理方便的目的;改造工程是对已建工程进行恢复和改善,主要包括水工建筑物改造、金属结构改造、泵站机组改造和电气设备改造。

  2项目区基本情况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区自然情况

  2.1.1地理地貌

  **县位于**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项目区地处**县魏**麓**河两岸, 东西窄、南北长,东西长约40公里,西北宽约75公里,海拔高程为560-770米。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地丘陵占90%。地表大多覆盖黄土,整个地区山谷交错,以**河为界分为东山片和西山片,山脉为南北走向,多半耕地为梯田。

  本项目水源地位于**村的渠首拦河坝,上水机组设臵在**县**水轮泵站厂房内,厂房位于**河干流中部的干流东岸,**镇**村南,**、嘉峰两镇交界之处,

  2.1.2河流水系

  项目区内主要河流为**河、**河、**河和**河。**河属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源县西北、二郎神沟内霍山脚下,源处海拔高程1955m,总流域面积12800平方公里,流经**县境内82公里,**泵站上游控制流域面积6689平方公里。**河发源于**镇秋峪岭西麓大麻地沟,上游为**县境内柿庄河和云首河,两河在**乡境汇合后称**河,在**镇西门外500m处汇入**河,总流域面积782.6km2,主河道长50.9km,平均纵坡13.6%,总落差440m。

  2.1.3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季多风少雨雪,六至九月份受印度洋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流域的多雨季节,为河川经济的主要来源,秋季大气层稳定,秋高气爽,秋雨多于春雨。据**气象局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0.3℃,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19.9℃,多年平均降水量635.9mm,六至九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的68%,平均日照时数为2630小时,无霜期197天,蒸发量由北向南逆增,约1700mm左右。

  2.2经济社会及农业生产状况

  2.2.1 社经情况

  本次规划项目区涉及**县**镇、**镇和**乡两镇一乡,

  共涉及高庄、乌山沟、南岭、下马山、上马山、过风窑、黄鹿坡、霍家山、梁山、李庄、卧虎山、柿沟、窦庄、庙凹、郭北、郭南、霍长凹、林圪堆、吉山、上家、刘庄、务头、马王庄、王山、煞沟、南凹、上坪、秦庄、殷庄等29个村,4639户,13332口人,12680亩耕地,人均纯年收入在5600元左右,项目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水土条件优越,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灌溉项目条件得天独厚 。

  项目区是**县工农业发展较快地区之一,人民生活蒸蒸

  日上,是一个经济较发达区域。工业以煤为基,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煤层气、煤化工、煤气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2.2.2 农业生产现状

  项目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等。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发展畜牧、蚕桑、蔬菜、林果四大支柱产业,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农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2.3项目区基本情况

  2.3.1 项目区原设计工程规模

  1967年 “**县**水轮水力发电管理处设计任务书”及规划布臵方案获批,方案分为**水轮泵站灌区和**水库灌区两部分,总规划灌溉面积31530亩, 其中规划**水轮泵站灌区灌溉面积为12680亩。由于历史原因,交口水库和水库下游的东、西两条干渠总长12公里至今未能如期建成,直接影响了水库下游18850亩的控制灌溉面积不能实施。本次规划只对**水轮泵站灌溉项目区进行续建和更新改造。

  • 相关推荐

【灌区设计报告】相关文章: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

网页设计实习报告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