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2024-09-09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投影:〈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投影:〈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一〉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二〉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三〉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后补)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投影:①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②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④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略)投影:作文提示①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②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③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标点符号的格式。⑵书面誊写状况。⑶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⑷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⑸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后补)

  感受秋天

  101班梁正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确景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写景如何抓住特征。(重点)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做到情景交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你也许曾无数次为之驻足留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抒写。那么,就随老师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二、投影下列内容,让学生感性认识景物描写应抓住特征的道理: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⑴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⑵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⑶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

  三、理性归纳:

  (紧接上句提问)那么,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上述是景物的地域、时令特征,加上物种的差别,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的对象。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这是因为景物因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

  四、写法指导:

  过渡语:如何才能在写景时抓住景物的上述特征呢?如何才能让你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老师将景物描写分为两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逐步登上这两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解说: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

  (1)归纳实施办法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呢?

  投影: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峻青《海滨仲夏夜》

  这段文字出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请学生阅读并思考:

  文中所写的景物,作者分别通过何种感官感知?这些景物能否真实反映“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为什么?

  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

  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夜”这一时间特征。

  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景物描写的第一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归纳为“用心观察,如实摹写”

  (2)写作实践

  要求调动各种感官用心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来,100字左右。

  2、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1)明确含义,归纳写法

  第二重境界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为:不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致力于对其进行传神地描绘。

  出示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市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引导学生分析

  明确:相比前面《海滨仲夏夜》中那段较为平实的景物描写而言,老舍先生的描写简直将景物写活了。在先生笔下,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成了“日本看护妇”,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被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有肌肤,而落日映照下的“薄雪也会害羞”,这可不是典型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吗”?

  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呢?

  很显然,先生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景物的神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绿》

  苏州城的小桥实在小,有的,长,只有一两根扁担那么长,步子跨大一点,十步不满;宽,三四个人并排走就觉得挤了。如果登上五六曾的楼房,远远望它,就好比是书本上的一个破折号。

  ——范培松《小桥赋》

  明确:第一段文字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的外形特点,并且巧用通感突出月光的清冷洁白。第二段文字用对比的手法,写梅雨潭的绿浓淡适宜、明暗适中。第三段文字则用夸张和比喻极言苏州小桥之小。三段写景都细腻而传神。

  所以,我们想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得形象而生动,就必须“妙用修辞,传神绘形”。

  那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层含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两段写景文字。出示投影:

  文段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文段二: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怆然。水底看见暗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

  ——冰心《往事(二)之六》

  问:两段文字同是写秋,却各有不同,文段一中生机勃勃,文段二中愁云惨淡,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明确:两位作者的心境不同。毛泽东写作《沁园春长沙》时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青年,词中壮丽绚烂、富有生机的秋景正是他豪情壮志的体现;冰心写文段二时正在美国留学,远在异国他乡又适逢中秋前夕,孤独的她乡愁更甚,所以,在她的笔下,山是“黯青着”,而“湖水也翠得很怆然”。

  出示投影: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

  品味自然美景,领略大好河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由此可见,以不同的心情面对自然山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反映,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决不能只是单纯地描形摹态,而应该在其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只有注入了“情的活水”,我们笔下的山水才会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归纳实施办法为“融情入景,提升境界”。

  小结:景物描写的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要传神地描绘出渗透了主观情感的景物,可以通过“妙用修辞”和“融情入景”来达到。

  (2)、写作实践

  描写考试失败后和同学郊游时所见的景物,要写出相应的心情。100字左右。

  提示:

  1、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

  2、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3、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写法总结出示投影:

  用心观察,如实摹写——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妙用修辞,传神绘形

  溶情入景,提升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五、布置作文:教材上的题目任选一题。

  进一步提示具体方法:

  1、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 相关推荐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相关文章:

客人要验厂报告03-19

《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2-22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教学教材03-19

关于《要下雨了》教学反思(精选11篇)04-21

《我要的是葫芦》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1篇)11-27

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感想12-13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反思03-20

《我要的是葫芦》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8篇)10-26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范例02-23

自然精灵鸟的专题活动教学设计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