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生命起源

2020-08-12

教学设计:生命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