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

2024-09-04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学生讲三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个任选其一讲一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宇宙、地球、人类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能不能反映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某种愿望和精神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女娲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刚刚我们分析了几个神话故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炎帝、黄帝的传说。(板书)

  【师】:传说中,炎帝发明了什么?黄帝又发明了什么?

  【生】:(看书回答)

  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神农教稼图”,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生下来时是牛首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狩猎为生,打到猎物大家就饱餐一顿,否则只能忍饥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哪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七十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燥湿、肥饶、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耕稼的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原始农业的出现”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业的发明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而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之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但是因为确切情况不可考,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之间的杰出代表身上。比如黄帝,他在成为著名的圣君帝王之后,一切制器故事均围绕其展开,各种器物的发明权均归之于他及他的臣下。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去,神话与传说,神话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包括人类自身起源)的虚构。但必须指出,神话的内容决不是先民纯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存实践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传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为素材,并非完全虚构。平时我们把神话传说联在一起,不是区分得那么清楚。神话传说与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一方面,喜欢夸大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后世之人在叙述先世之事时,总是不自觉的加以增饰与夸大,神话传说经过人民耳闻口传,时间越久越容易失真。另一方面,神话传说中有含有真实的历史,考古的成果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学生看书上13页小字部分)我们在利用神话传说的时候,必须进行分析,做到去伪存真。

  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说这句话时都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那么大家知道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炎黄二帝会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学生思考回答)

  炎黄二帝由斗争走向联合,这就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师】:平时我们除了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外,还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有人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龙的传人》,风靡全国。同学们知道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和一段投影材料“闻一多先生在论及中华民族龙的图形时说过的一段话”: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通过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在炎黄时代,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板书)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尧舜“禅让”的传说。(板书)请同学们看历史短剧:尧舜禅让。(学生课前编排,一学生扮演“尧”,一学生扮演“舜”,还有三位学生扮演各部落首领。)

  【师】:请一边看一边思考:舜为什么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舜是怎样取得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很是温和,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这是一钟任人唯贤的制度。舜和禹都是“禅让”制下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

  从尧舜“禅让”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板书)

  【师】:禹为什么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呢?

  【生】:因为他治水获得了成功。(板书)(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适当补充。)

  【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3)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禹是“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神话传说和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

  从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从尧舜“禅让”的传说,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国家产生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前进,“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透露出来了。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 2

  【单元时段】

  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

  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大家猜谜语:有这样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呢?……

  这种动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看到……人。这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妖怪斯芬克司拦路的时候说的谜语。 为什么人会是它所说的这种样子呢?其实很简单,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爬的,长大后就站起来了,用双腿走路,老的时候走不动了,往往要用拐杖,于是就变成了三条腿。今天我们这节历史课就是关于我们中国人的祖先的。

  每个人都有寻根性,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人。例如我,我姓宋,我的祖先是谁呢?是商朝纣王的哥哥微子启。

  你们知道自己的祖先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查。每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有自己的父母,相信是可以查到的。但是中国最早的人,他们的父母是谁呢?难道真的和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在关于人类的起源的问题上,中外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一些?(上帝造人、女娲造人……)

  的确,这两种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但人真是这样由神造出来的吗?那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屏幕展示:人的头像和猩猩头像

  指导观察:人与猩猩在外貌上非常相似,而且据科学家检测人与猩猩的基因只有2%的差别,那么人会不会和猩猩有着共同祖先呢?学完这节课相信大家就会很清楚了。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题和三个子目,知道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只是讲了三个典型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整体把握本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播放短片:《人类的起源》,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

  ⑴人类的起源是什么?

  ⑵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什么是决定意义的一步?

  ⑶究竟是什么创造了人类?

  ①古代类人猿

  ②直立行走

  ③劳动。

  由于自然地理气候的变化,部分古猿走出了原始丛林,为了生存,他们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劳动,变成了人。而没有离开的部分古猿则演化成今天的猩猩。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猩同源。

  投影: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

  既然人是由古猿演变而来,在我国有很多古代人类的活动的痕迹,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展示远古人类的分布图)。那么我国境内最早的人是什么人呢?在哪里出现的呢?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很容易找到:元谋人、我国境内最早、制造工具、用火、距今约170万年。然后指导学习方法:学习远古人类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掌握:距今年代、生活地点、生产生活状况、地位等。强调: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其中以北京人遗址最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二)北京人

  同学自己阅读课文,归纳出北京人的概况:距今年代、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并提示观察角度:前额、眉骨、颧骨、下额。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完成。

  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细读课文,讨论归纳出: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况》提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区别?猜想北京人是如何获得火的?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根据生活经验和书上插图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径有:雷电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学生想象,小组内交流,小组一名代表发言。提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时间顺序去想象。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称之为山顶洞人。导入第三目:

  (三)山顶洞人?

  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了,有哪些进步?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指导生看书学生合作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

  万年保留猿的

  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天然火采集狩猎群居

  山顶洞人约3万年和现代人

  基本相同懂得磨光

  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采集渔猎懂得

  爱美氏族

  出示大屏幕片《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问: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理解: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通过比较可知,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明白“血缘、公有、平等是其特征。”

  引导学生看插图《山顶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顶洞人的生活特点和情况。?

  三、链接生活:

  现在动物园里的猩猩、猴子能进化成人吗?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知道:不能,因为没有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它们的某些举动是偶然的,无意识的。

  四、实践探索:

  课后“活动与探究习题2”,学生动手试着用尖石器割草绳,挖东西,体会原始人的艰难生活。

  五、巩固练习:

  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将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的遗址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进行排列,应是怎样的顺序?

  3、课外自由组合成小组,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共同写一篇关于“猴子能否最终变成人”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造工具?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钻孔,爱美,

  氏族生活?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 3

  一.自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 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 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

  A、云南元谋 B、西安半坡 C、陕西蓝田 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5、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 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题〗: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过着 的生活。

  2、 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 和原始 。

  3、 原始居民普遍使用 石器。

  4、 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 雏形。

  〖连线题〗:

  1、半坡原始居民 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 B、出现了贫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课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 4

  一、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学生能够通过综合阅读文字和图片等材料,从考古、传说、信史等多个角度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综合分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2.学生能够掌握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以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的史料实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综合阅读文字和图片等材料,从考古、传说、信史等多个角度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综合分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难点:学生能够掌握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以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的史料实证的方法。

  三、过程

  导入:如何定义什么是中华?中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吗?怎么判断?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志你认为是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华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如何判断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查找典籍等方式。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志可以有:城市、国家、文字的出现等。

  1.考古中华文明的起源

  ①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任务一:阅读教材自主完成知识梳理表格(5分钟)

  任务二:阅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预设:阅读教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认识到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相关代表遗存和生产生活的特点。结合人类遗址分布图,认识到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范围广,形成了若干文化区系;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②以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

  任务三:请从以下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中任选一个,说说从中读取到哪些文明曙光的信息?根据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文明的发展,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从图中可以分析思考得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举例:稻米——农业发展;祭坛——神权崇拜、社会组织扩大;墓葬差异——贫富分化、阶级差异;城墙——大型城市的出现;玉器——权力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结合、艺术、工艺水平高超;神人兽面纹——精神信仰

  概括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简图如下,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传说中的部落和国家

  ①三皇五帝和部落联盟时代

  任务一:阅读教材结合示意图,了解三皇五帝的传说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师补充讲解: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结合图示认识到华夏族走向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从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特征

  任务二:认识家天下是怎么建立的。思考: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补充讲解: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给学生讲述从尧到舜到禹都是禅让制,禹之后传位皋陶、之后是伯益,中再到启的过程。

  教师预设:学生从中认识到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实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任务三:分析夏朝是否真的有据可查?

  材料一:“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史记·夏本纪》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监狱)。”——《竹书纪年》

  材料二:二里头文化遗址若干图片

  请学生分析以上材料能用来说明什么?请解释并说明理由。是否能够确凿地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文化遗存?

  教师预设: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夏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可能出现过夏朝,且传说中的夏朝与二里头文化遗址大致重合。以上材料可以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遗址,但是否能够完全证实就是夏朝。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可能”这个词而不能说“确凿”?对比殷商我们可以能够确定的说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其区别在于夏朝的文字记载并不是一手史料,但殷商有甲骨文这一文字和实物的考古发现。

  教师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被发现,这可以与文字材料相对照,实证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这正是历史研究之“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

  3.信史记载的商周文明

  ①商朝政权的的特点

  材料一:帝辛(商纣王)时代黄组卜辞:

  “癸亥卜,黄贞,征夷方在雇彝,在九月”——《甲骨文合集36487》

  己卯卜,贞今日多雨。——《英国所藏甲骨集》2588

  思考:甲骨卜辞体现了占卜所为何事?体现了早期政权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预设:甲骨卜辞体现了为征伐、农时进行占卜。体现了早期政权神权色彩浓厚,以神权垄断王权的特点。

  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任务一:阅读下图商朝内外服制度和西周分封制,对比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教师提示:从商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思考。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意义

  任务二:阅读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周王分封时把什么授予臣下?

  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有什么不同?结合下列图示,概括宗法制的特征,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其意义。

  教师预设:学生可以从图中看出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周人、异地部族、土著居民)授予臣下。引导学生进行分封对象的分类,例如——王族:鲁、燕、卫、晋、吴;功臣:齐;帝王后裔:宋、杞、陈。从中分析认识分封制的作用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宗法制的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将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和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家庭层面到国家从层面的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④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简单概述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⑤西周的治国理念

  材料二:人无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思考:商朝相比,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预设:从重神的观念向重人的观念转变,开民本思想之先河。④⑤这两部分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在本课中不做详细讲解,仅作为商周政治制度文明的补充认识,拓宽学生对商周时代认识的视野。

  小结:本课核心要点——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1.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表明早期政权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奴隶社会

  夏朝

  原始社会终结

  禹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学生讲三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个任选其一讲一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宇宙、地球、人类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 相关推荐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类的起源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09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高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9篇)11-10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02-15

广东武术的起源总结10-23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国殇》教学设计12-1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