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参考

2022-06-26

关于教学设计参考

  篇一:小熊购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小 熊 购 物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2 --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法学法:引导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尝试独立解决。

  (2)学习脱式计算:3×4+6 6+3×4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四、总结强调:

  1、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五、作业设计:练一练 第4、5题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教学反思: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用乘法计算和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已经有了认识,但是对学生来说,理解“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运算顺序上。教学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购物活动入手,围绕这条主线,引入问题、分步计算到综合计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先算乘法的合理性。不足之处,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好,导致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比较多。

  篇二:四年级习作《写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指导课《写童话故事》

  一、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在以“童话”为主题的单元阅读学习之后,是在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学习之后,学生对童话的内容、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对童话故事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本次习作──写童话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童话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初步领会编童话的方法;培养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编童话故事

  2、把故事情节写得生动有趣。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让想象变得丰富。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们读了许多的童话故事,认识了许多童话人物,今天,老师还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人物,看看它是谁呢?(课件:出示小蜈蚣的图片)

  咦,它在说什么呢?(课件:出示小蜈蚣说的话。)

  一起读一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根据这句话来写童话故事。

  2.激趣提问。

  读了小蜈蚣说的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呢?看看谁的问题最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学生提问。教师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相机引导:

  (1)鞋从哪儿来的呀?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买做??

  (2)是一些什么样的鞋呢?咱们想象一下?

  A学生想象

  B教师启发想象:咱们还可以让想象更丰富一些,来,老师给你们一些启发。(课件出示图片:丁丁鞋、香香鞋、跳跳鞋、带带鞋)也许还有?

  4.小结方法,引导学生朝后想。

  大家都根据小蜈蚣说的这句话在想小蜈蚣有鞋之前的事,(课件)咱们把它归纳为朝前想。(板书:朝前想)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还想到了故事中一些有趣的地方。现在,小蜈蚣已经有鞋了,小蜈蚣有鞋之后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咱们在想的时候哇,不仅可以朝前想,还可以朝后想。(板书:朝后想)

  好吧,就按照咱们所总结出的方法,(课件)根据老师的提示和你们自己所想的问题在音乐声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吧。

  (1)学生交流,师相机用词归纳并板书学生故事中的情节。

  孩子们想出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咱们三言两语地说说看。

  (2)小结:刚才孩子们按照“朝前想,朝后想”的思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想象丰富)根据小蜈蚣的一句话想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老师也奖励你们欣赏一个有趣的故事片段。

  (二)例文引路,将情节写得有趣。

  1.学习例文写法。

  (1)咱们来读读这个童话片段。看看故事中哪个地方最有趣,小作者又是怎样将故事写得有趣的。

  课件出示片段:

  小蜈蚣那一百双丁丁鞋穿在脚上立刻便响起了美妙的音乐,乐得它一会儿伸伸这条腿,“丁丁丁──”一会儿跺跺那只脚,“当当当──”它兴奋地说:“我的鞋子会唱歌!我的鞋子会唱歌!”一群小鸭子正好走过,也跟着音乐的节奏,左摆一下,右摇一下,还哼起歌来:“嘎──嘎嘎!嘎──嘎嘎!”隔壁的狗熊大婶听见了,也一边扭着她那肥肥的腰,一边挥着她那厚厚的掌。大象可羡慕了,对小蜈蚣说:“你那么多双鞋,给我两双行吗?”不等小蜈蚣回答,狗熊大婶接过去说:“能把你的一个脚趾头塞进去就谢天

  谢地喽!”

  (2)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哪个地方最有趣呢?

  教师相机板书:“说”起来;“动”起来。

  (3)小结:看来,让童话中的人物说起来了,动起来了,故事就会变得有趣了。(板书:故事有趣)

  而且一个个童话人物就仿佛从纸上跳到了我们的面前,咱们就能读着文字把故事表演出来了。想试一试吗?

  (4)师读故事,全体学生演童话片段。

  现在,你们就是小蜈蚣,狗熊大婶,小鸭子,大象了,咱们看着文字该说就说,该动就动。可以站起来哟。

  多有意思呀!等会我们也要也像这位小作者一样写出童话故事中最有趣的一个片段。如果我们真正地让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说起来了,动起来了,我们也能将自己写的故事表演出来。

  (三)课堂练写。

  1.同桌互说,互演故事。

  打算写哪一段呢?(课件)读读咱们的写作要求,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吧。你也可以一边说一边把最有趣的地方表演给同桌看。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请你写出童话故事中最有趣的片段。可以用下列提示作开头,也可以自编:

  (1)小蜈蚣终于有鞋穿了,它决定将所有的鞋都穿上??

  (2)小蜈蚣穿着它那漂亮的鞋子走出了家门??

  (3)小蜈蚣决定去商店买鞋了??

  ??”

  2.课堂练写故事情节。

  在孩子们的故事中,有的小蜈蚣穿上了隐身鞋,有的小蜈蚣将自己的跳跳鞋送给了森林里的朋友们??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赶紧写下来吧。看看谁能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起来,动起来。最好还能让我们读着故事就能表演起来。

  学生习作。

  (四)评改习作。

  1.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评改两篇。

  谁愿意将自己写的故事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他同学边听边看看故事中的童话人物说起来没有,动起来没有。

  优美的朗读会让你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2.学生自改。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自己编的故事,对照要求进行修改。课件出示修改要求。

  3.改后习作欣赏、评价。

  (1)哪位孩子愿意将自己修改后的童话与我们一起分享分享?

  其他孩子可注意看看他的故事中,童话人物说得怎么样,动得怎么样。

  (2)哪些同学还愿意将自己习作中写得最有趣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拓展,总结

  你们看,我们大家根据一个句子,按照“朝前想,朝后想”的思路,就编出了这么多想象丰富的故事,还试着让童话中的人物说起来,动起来,咱们的故事也变得越来越生动有趣了。相信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采用这样的方法还能编出更多有趣的童话来。

  篇三: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 .通过文本分析,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对亡妻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苏轼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板书课题)

  亡人: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见学案,请生回答)

  师:本节课我们要完成那些目标呢?谁来读一下(出示ppt)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明确目标,让我们进入文本,快速浏览课文,请用最简洁的词语给每一段拟一个标题,找一找文中写了亡妻哪些逸事?(见学案,讨论完善)

  板书 : 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三)再读课文,欣赏细节

  1.过渡:孙犁回忆妻子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中注重细节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生回答,见学案)

  细节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

  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来体现人物个性,展现人物情思的艺术手段叫做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读一读课本108页的资料读一读。

  明确:组成作品的价值,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作品的主题。

  2.过渡,细节往往于细微处不同凡响,往往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让平凡事情细致感人,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亡妻的?你读出了什么呢?(结合学案提示) 明确:

  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点头笑着”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妻子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对婚姻的满意。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大凡人们感谢天,是因为他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

  言的源泉。

  在此,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细节2:“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 盯”,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来夫婿的强烈好奇心。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她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不顾稳重,“钻进”了轿车。写出了亡妻的腼腆羞涩,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这个印象留在了他的记忆最深处。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 :“麦秋两季,??那你哭什么呢?”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初为人媳的娇惯、柔弱

  细节5: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妻子婚后跟婆婆到地里摘北瓜,背不动被筐子弄了个后仰。此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柔弱

  明确:用对比和铺垫的手法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慈祥的母亲。

  细节6: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7: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一个婚前丈夫把两丈花布寄到她娘家去的小事,她不但记了一辈子,并且临终还令她“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充分体现妻子对恩爱的珍视。

  总结: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平凡生活中亡妻的美,一段和谐幸福的婚姻,光有一方的美是不够的,夫妻双方的情感更重要。

  3.那作者对有怎么样的情感呢?读课文,并在文章中找出来

  明确: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补充: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外奔波,没有顾及到家人,文ge中有遭受到迫害,离开家在干校劳动,1955年起身体多病,家里活干得少,没有担负家庭的责任。

  4.既然作者讲的是我对妻子的愧疚之情,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个片断讲的却是妻子幸福地离去?妻子含笑离开人世难到不应该是丈夫最大的欣慰吗?(讨论)

  这种幸福是对于亡妻而言地,她知道这块花布的背后藏着丈夫对她的理解和爱,纵然一生含辛茹苦也可以幸福地含笑九泉了。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亡妻的幸福感却更增加了他心中的愧疚,亡妻对于婚姻幸福的要求很低,只是一块花布就让她感到了幸福,可就是这样最低程度的回报,作者做得也很少。面对妻子最后的一笑,作者心中涌起的是再也无法补偿的愧疚。我想人生最大的悲伤也莫过于此,这是一种至悲。(板书:至悲)

  我们甚至可以讲亡妻的每一分美,都在增加作者心中的悲,作者心中的至悲来源于亡妻的至美。请同学将最后的片断再读一下,体会一下这至美至悲的情感。

  5.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孙犁的这首《悼内子》“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是的,老屋榆柳今尚在,只是斯人已去,物是人非,留下来的只有亡妻的笑貌和绵绵如秋风的思念。

  (四)比较品读,感受文章语言特色

  请比较原文与修改后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修改片段一: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像极了两个生姜头,)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进了肉里。我看了痛心不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修改片段二:临终之前,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吃力地)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强忍住悲痛,哽咽着)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啊!”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她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心中念挂的居然是这样一件于我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这让我再也不能抑制悲伤,泪水噙满了眼眶。)

  明确:孙犁那种平淡蕴藉的语言完全被破坏了。作者的感受不用言明,应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清新自然,通俗易通,简洁精练,细腻多情

  铁凝:当我重读了他的作品,依然深深地受着感动。他的作品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它的既节制、又酣畅的叙述所成就的气质温婉而又凛然;它那清新而又讲究的语言,以其所呈现的素朴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一个字。

  一则字字皆是血,句句都是泪,全文悲痛惨绝,不忍卒读,悲痛浓得化不开。

  (五)总结:

  亡悼主题有不同的风格,但是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永恒魅力。情到深处,在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回味。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体现。

  附:板书 亡人逸事

  天作之合

  看戏相亲 真实的细节

  勤劳持家 平淡的语言

  临终诀别

  篇四:《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邢燕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邢燕 一、教材概述:

  ★ 课名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的部分内容。

  ★ 本部分内容所需课时为1课时.

  ★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国先后采取了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也就是这节课的两个核心内容了。

  二、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

  (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3)运用: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结合多媒体,主要以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方法为主结合谈话分析、解析史料、历史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进行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重点:

  ★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四、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

  生1: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生2:商品应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生3: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

  师: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知道

  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推进新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在什么背景下实施?为什么要实施?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又带来了那些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它?、

  1、背景:

  指导学生根据《列宁在1918》中的片段并结合教材引言和正文第一段,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归纳、概括。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每项措施所起到的作用。理解其政策的“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政策执行力度的感性了解。

  4、作用及评价:

  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抓住列宁引言中的关键词“战争条件”和“基本正确”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说明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其政策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不得不正视现实,调整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业生产直线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战前1913年的一半。日用物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

  政治危机: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生活的困苦引发人民的不满情绪,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特别是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2、实施:1921年3月。

  3、内容:

  采用表格的形式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进而加深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并由此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新”的含义。

  4、作用:

  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出示数据材料,如将1913年、1920年、1925年三个时期俄国工业和粮食生产增长状况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积极作用有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俄的诞生。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是由于后来的苏共领导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了。代之而起的是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举事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巩固练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是一项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途径,主要是因为:

  A.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B.调整了生产关系

  C.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拆散了工农联盟

  2、(09年广东卷B)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在三年内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列宁说:“俄国就像是一个 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这里的“拐杖”指的是:

  A. 苏维埃政权 B. 新生的苏联 C. 新经济政策 D. 计划经济体制

  

【教学设计参考】相关文章:

《关雎》教学设计参考(通用11篇)03-25

风的观测教案设计参考04-20

关于《我是苹果》教案设计的参考(精选12篇)07-22

《军神》教学设计03-30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参考(通用10篇)09-20

期中教学检查参考总结(精选15篇)12-09

《灰尘的旅行》教学设计03-03

《邮票的张数》教学设计06-15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03-24

复习除法的教学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