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反思参考

2022-06-25

重力教学反思参考

  篇一:重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并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重力的有关知识的再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活跃于课堂。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重力的大小既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也可以根据G=mg来计算.但是学生对这一问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因此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

  (1)借助同一物体在地、月的重力不同这一图片使学生知道g的大小随地理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并直接告诉学生在g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g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取值不同,赤道上g值最小,两极g值最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2)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使学生弄清“竖直向下”的方向到底是一个什么方向,教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重心”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应使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物体的重心位置取决于自身质量分布和形状,与物体放置的状态及运动状态无关.

  初中物理难学一直以来困扰着每一位物理教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感知,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并适时引导,使其理性化,从而提高其逻辑思维,我想我们学生的物理成绩会较大的提高。

  这节课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能利用公式G=Mg计算出G 和M的值。能区分重量和质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利用公式 G=Mg计算出G 和M的值时,单位没能很好“统一”,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以后在教学中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篇二:重力 教学反思

  吴书奎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的特点

  一、立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设计

  1、让学生从熟悉的瀑布图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主要信息,大胆地提出问题。

  2、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建立假设,讨论确定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正确假设。

  3、让每个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教理想的方案。

  4、进行实验,检验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

  5、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二、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引入新课时,提供瀑布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种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让学生判断,结果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矛盾,让学生进入学习重力方向的状态中。

  3、通过情景变换,让学生建立:从挂在铁架台上的钩码无论怎么倾斜细线都处于竖直方向,由此转换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4、让学生完成对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5、让学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应用了重力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想象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到重力的存在意义。

  7、通过重垂线的学习,学生很快联系到建筑业。借此我们就可以当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重垂线仪器,由此及彼设计水平仪,实践证明:学生对设计、创造相当感兴趣,当堂,学生就设计了好几种不错的方案。别忘了让学生课后延续他们的创造梦想。

  三、本课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1、科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图片作为问题的来源或知识的铺垫,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容量大的图片可以节省时间,效果显著。

  2、科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现,学生兴趣立即被激发。如太空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

  篇三:重力教学反思

  重力教学反思 1.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我用多媒体演示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落下的现象,引出重力。为了使教学更具科学性,该知道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以及物体自由落下时的速度等问题。学生提出重力的大小与万有引力有关时,我认为这个问题用的时间太长,我应回答学生:重力与万有引力是否有关,但具体问题可以不作为讨论内容。 2.重力的大小。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做好这个探究实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我就放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表格,最终的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这种比值法在物理学中经常采用,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实验才能理解比值法的物理意义。

  3.重力的方向。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线的方向了解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我为了纠正学生认为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理解,还有重力的方向不总是直观可以看出,运动状态改变时重锤线不一定沿垂直方向。在教学中我注意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问题的物理意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教学效果明显著,并能深入实际生活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竖直方向”的内涵。

  4.重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说明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

  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这各个部分受到的重力可以看做一组同向平行力。这组分散的同向平行力共同作用的总效果,就整体看,与集中作用于某一点相当,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力本来是一组空间分布力,但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把这一组分布力等效为产生同样效果的一个集中力。这个集中的总重力只是对各个分散的重力做等效的抽象,这个集中力的作用点(重心),也只是对物体重力作用位置的等效抽象。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一方面由于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方向都相同,竖直向下;重心一定要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因为关于几何中心的定义初二数学暂时还没有涉及,所以我在讲课前充分地准备,给学生简单地交待。

  篇四:重力教学反思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

  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学

  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些同学,对于重力的方向的理解还不够准备,对于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强调,对于比例系数的物理意义还需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巩固。

  篇五: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具、学具:大小不同的几个砝码、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的物体受到和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五三》知识清单全练、基础闯关全练

  • 相关推荐

【重力教学反思参考】相关文章: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参考(通用10篇)09-20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参考(通用11篇)11-27

《关雎》教学设计参考(通用11篇)03-25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参考(通用9篇)05-31

期中教学检查参考总结(精选15篇)12-09

教学反思大全06-24

教学反思的作用10-28

seasons教学反思04-27

《惊蛰》教学反思03-07

蜗牛的秘密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