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2022-06-18

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100页的例2《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关于解决问题,《规范》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下100页的例2《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起点是在同学学会了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且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根据同学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同学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同学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战略多样化。

  3、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起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同学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同学探索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两种解答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提倡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

  由于同学生活背景和考虑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同学的想法,鼓励同学独立考虑,用自身的方法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以提倡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这样能留给同学考虑空间、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同学的创新思维。本节课教材出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例2展示了不同同学想出的不同解决方法,使同学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解决方法,充沛体现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教学时我以: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法吗?来体现这一理念。

  2、让同学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同学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任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考虑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一起发现新知识,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教材出现的例2,是在学习了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所以我放手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并研讨解决。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同学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协助同学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同学自主独立的建构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身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同学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同学不能只做听众,必需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考虑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同学个性的充沛发展,使同学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使每位同学成为主体发言的对象而且是很好的倾听者。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紧密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不时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在新课导入时,利用课件演示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从例1的团体操扮演到例2的团体操扮演,不但突出了例1、例2的连续性,而且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提倡解题战略的多样性。努力体现开放性,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2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出示例2情景图,(配音:这场团体操有60人扮演。)然后先让同学结合情景图说说:我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数学信息,想解决什么问题?在这样具有开放性的情境中,同学往往会有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可能会有:(1)每个小圈多少人?(2)一共有几个小圈?(3)一个大圈有多少人?这些问题。我会根据同学回答一一板书。

  然后强调今天主要来研究: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2、在研讨解决方法时,放手让同学尝试解决。提示:要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必需先要知道什么?然后4人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指名汇报,评价。以达到培养同学主动探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鼓励能提出不同的想法的同学。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也可以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

  方法1:

  同学可能会用分步解答:先求〈1〉平均每个大圈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2〉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也可能直接写综合算式:60÷2÷5

  =30÷5

  =6(人)答:每个小圈有6人。

  假如是综合算式的请他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2:

  在这之后提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可能会有同学想到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小圈?那就即使鼓励能提出不同的想法的同学。

  假如同学没有想到,我可进行提示: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怎么想?引导同学讨论。然后分析:先求两大圈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同学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圈,每圈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1)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2)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综合算式:60÷(5×2)

  =60÷10

  =6(人)

  (4)比较:结合图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同学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内容不同,计算方法也不相同.列出的算式不相同。

  教师指出,我们看到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做题时,你喜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让同学认真动脑,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述,力争让同学在独立考虑、相互交流、分组讨论和全般汇报等多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意信息的选择和解题战略的多样性,启发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同学创新,培养了创新意识。

  第三环节:巧设练习,培养能力。

  在练习题设计上,紧扣重点、难点,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首先是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书上的做一做。

  然后是新旧知识的比较题。

  (1)商场运来2箱衬衣,每箱有4件,每件80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商场运来2箱衬衣,每箱有4件,一共卖了640元。每件衬衣多少元?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提高练:先补充条件,再列式计算。

  食堂运来2车大米,每车有4袋, 。平均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独立做、汇报。

  全体同学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获得胜利感,激发同学课外学好数学的欲望。同时为激发同学主动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起思想的求异发明性,使同学在练中学,得到充沛表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应用题的不同解答方法,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有一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用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答。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只是理念,更应是我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懈追求。通过解决问题,能使同学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是我追求的目标。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05-27

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13篇)10-29

小学生三年级心理健康的教案(精选17篇)04-27

苏教版数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6篇)06-21

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数学第十册教学反思(精选25篇)03-17

小学毕业教案(精选8篇)06-15

小学计算机教案09-18

小学《詹天佑》教案(精选13篇)11-08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精选13篇)11-28

小学识字天地教案(通用11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