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2022-05-27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去掉收集的24张←跟小军要回30张←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

  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直接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回答。

  2.师说明: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同时要用到以前的策略画图或列表。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二、以鸡兔同笼为例,探究假设

  1.教师出示题目: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边出示边说明:为了解答方便,老师适当的改了几个数据。师: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觉得比较难?师:这样吧,我们用以前的一种策略画图来解决。师让学生上台画鸡或兔,当学生有疑问时,问:这样画鸡或兔是否很麻烦,能否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师应引导学生用圈来表示鸡或兔,用2脚与4脚区分鸡与兔。问:能不能马上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因此,我们画图时不能马上画出几只兔几只鸡。师: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鸡或兔了。

  分别板书:假设都是鸡 假设都是兔。师:我们先来假设都是兔,兔有几条腿?我们就用短线段表示脚,请同学们把所有的脚都画上。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腿?为什么会多腿?(要求学生一定说出因为把鸡当成是兔)了多几只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几条腿?师: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所以我们每次拿走2条腿。要拿走几次,你是怎样算的?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吗? 现在兔有几只?鸡有几只了?你能否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请同桌互说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

  师:刚才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谁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84=32(条)

  表示假设全部是兔总共有32条腿。32-22=10(条)

  表示实际多画了10条腿。4-2=2(条)

  表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只)

  表示鸡有5只。8-5=3(只)

  表示兔有3只。教师重点多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出每句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全部是兔,然后数出兔的腿与实际的腿的差距,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看这个差距里有几个2,所求出的与假设相反的鸡,最后求兔。

  2、刚才我们假设了全部是兔,如果假设全部是鸡,应该怎样想?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有能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学生画图完成或看提示完成。在交流时分别对每步提问。问:82=16表示什么?(假设全部是鸡总共有16条腿)22-16=6表示什么?(实际少画了6条腿)4-2=2表示什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表示什么?(鸡有5只)8-5=3表示什么?(兔有3只)师: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师:除了全部假设为鸡或兔,我们还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总过8只可以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如果是11只呢,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偶数,我们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如果是奇数,我们可以假设一种为一半多一点,另一种为一半少一点。而且,此类假设我们用表格来解决。师出示表格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腿的条数

  和22条腿比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4 4 42+44=24

  多了2条在这里多了2条,表明什么?按照刚才的假设兔4只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如何调整?如果在这里少了4条,表明什么?该如何调整?师小结:此种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各有一半,然后按照这种假设算出腿的总数,根据与题意差距,合理地调整。

  4、师:要知道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应检验,如何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解答了鸡兔同笼问题,都是采用的假设法,可以假设一种全是,也可以假设另一种全是,还可以假设各有一半,在解答时,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种来解答。

  三、以引入题为辅,再次巩固假设法。

  1、师:刚才我们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我们回到刚才的你知道吗。老师把题目转化了。出示题目。现在你会解决了吗?这样吧,行的话你们可以直接完成,不行的话半分钟后会出现提示,还是不行的话一分钟后可以两人或四人商量商量。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要求学生检验。

  2、交流时在实物转换仪展示学生作业,师提问学生每步的意义。

  方法一:354=140(条) 方法二:352=70(条) 140-94=46(条) 94-70=24(条) 4-2=2(条) 4-2=2(条) 鸡 462=23(只) 兔 242=12(只) 兔 242=12(只) 鸡 462=23(只)方法三: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18 20 23

  腿的条数 17 15 12

  和94条腿比较 182+174=104 多10条 202+154=100 多6条 232+124=94 正好

  小结: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四、以例题为练,提炼假设方法。

  1、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道鸡兔同笼问题,知道了此类题目的方法,接下去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例题)全班51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师:现在你能归纳这种方法的解答过程吗?小结: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五、总结。

  师:你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学会收集有效信息,并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通过列表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探索解题策略展开,先出示有很多信息,但隐含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图,让学生选择信息,选择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感知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来整理信息。然后通过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策略内化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初步感知用列表来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你听到了或看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每枝钢笔多少钱?

  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小军买了几本笔记本?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步计算的马上解决。

  2、解决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1)找有用的信息

  ①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钱?图中那么多信息,你打算怎么办?

  ②那么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呢?请你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2)记录信息

  ①如果要求你们把这些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你会怎样记录?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信息。

  ③汇报展示方法: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录信息的吗?

  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有:完整地记录信息的方法

  摘记数字记录的方法

  摘录重点的方法

  (3)优化方法:

  ①如果现在再让你记录,你会选择哪种记录的方法?为什么?

  ③再来说一说:刚才他是怎么样记录的?

  ④在摘录重点这种方法的基础上添上表格线,使它成为一个表格。

  ⑤你能看着表格直接列式解答吗?

  (4)揭示课题

  3、初步应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1)现在你们能不能也用列表的方法把求小军买多少本笔记本?需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2)汇报展示:你能说说你是怎么记录整理信息的吗?

  (3)列式解答。

  二、通过观察比较,巩固列表的方法,并对列表的方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

  (1)观察这两个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格来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共18元

  小华

  5本

  共?元

  小军

  ?本

  共42元

  (3)还有更简单一些的呢?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现在你能把括号里的数填出来吗?

  三、实践应用,再次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解决买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信息。

  (2)汇报展示并列式解答。

  2、录音播放商店降价的信息:

  (1)现在有2个问题,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解答。

  问题一:丽丽和芳芳一共付了多少元?

  问题二:丁丁比丽丽少付多少元?

  (2)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简单的实际问题所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信息吗?

  学生自主,展示学生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结果。

  提问:通过,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摘录。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正好是小杯的3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

  2、问:看出是什么故事了吗?

  3、问:曹冲用了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引导说出“替换”并板书。)

  4、谈话:曹冲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

  (一)理清大小杯的关系

  1、师出示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5个)说:猜一猜,一个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小杯?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来倒一倒。

  2、师演示。(正好3杯)

  3、问:谁来说一说大杯容量和小杯容量的关系?

  4、师:假如老师再装满一大杯水,分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杯水,一共可以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大杯可“替换”三个小杯)

  5、师:假如有30小杯的水,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一大杯水,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说出三个小杯可替换成一个大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意在让学生确立起倍和比的关系意识,能顺利进行转化,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例题。

  过渡:小明在倒果汁的时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3、指名说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的?

  过渡: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来容易吗?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要求: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5、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6、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替换成一种物体)

  7、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检验。

  过渡:跟他们一样的举手,确定百分之百做对了吗?那要确定做对怎么办?(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课件交流“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

  (四)小结:

  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三、巩固策略

  过渡:学到这儿有点累了,进段广告,轻松一下。[电脑播放广告]

  这则广告不仅教育我们好东西一定要和亲人、朋友分享,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目。

  (一)巩固练习。

  1、出示巩固练习题。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2、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3、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实物投影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口头检验。

  5、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6、小结:我们还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替换”策略来解题。

  【设计意图:广告的插入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感觉非常新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

  6、交流: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实物投影交流。

  9、口头检验。

  10、小结:

  【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2、替换时你还注意到什么?有什么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3、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害怕,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合理选择策略,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设计意图:这时的小结,是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怎样抓住它们的依据特点,采用不同的“替换”策略去解答问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可做为机动练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对应的转化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了解转化思想在数学课程中普遍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转化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转化策略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难点】转化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学习多边形面积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用到数方格、平移等方法。

  教师指出前面接触的图形相对简单,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讲解新知

  1、问题探究

  大屏幕出示教材图片,并提问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经验,直观的会提出数方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涉及不满一格的情况,若按照前面数方格时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并且较为繁琐,引发学生思考更为确切的比较方法。

  学生根据导入中的情境,能够想到可以通过平移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5分钟时间,探究图片中的不规则图形可否转化为较为规则的图形,若可以,思考如何转化。小组代表做好讨论记录,探究结束找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两个图形都可转化为规则的矩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通过比较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数方格、数边长)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多种变化过程。

  2、方法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上述图形变换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图形转换的方法与特点,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1)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由复杂变为简单熟悉,但面积的大小不变;

  (2)图形转化可通过平移、旋转、翻折、拼接等方法;

  (3)经过转化之后将无解变得可解,将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教师讲解其为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将未知事物转化为已知事物,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的学习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时;代数领域学习异分母分数运算、小数乘法等。通过回忆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算一算下列三个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课后练一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

  师: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

  打印:

  板书:一一列举

  2、揭示课题:

  师: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引发列举需要。

  出示例题:(小黑板出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创设情景:

  师: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师:围的时候要考虑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

  (2)猜猜看会有几种围法。

  (3)动手操作:

  师:以两人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并记录你摆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生2:长5,宽4米。

  ……

  ②师:如果是180根栅栏用小棒摆又会怎么样?

  生1:用小棒摆有点烦。

  生2: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板书:重复、遗漏)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

  2、运用填表列举

  (1)出示表格:

  师:用表格列举长和宽的和会怎样?生:长和宽的和一定是9米。

  (打印表格每人一张)

  (2)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

  师:比较学生两种围法(有顺序和无顺序)哪种好?板书:有序

  师:用表格列举与摆小棒相比有什么好处?

  生: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在列举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这样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3、反思列举方法

  (1)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里交流]

  (2)师:如果你是工人师傅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教师说明: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你们是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

  小结:通过一一列举可以将答案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来。

  (二)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1、出示题目:(小黑板)

  订阅《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师:想想,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2、一一列举: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生: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打算分哪几种情况?

  生:分三类:订阅1本、2本、3本。

  师:分步出示表头和三类情况。

  (1)列举时可以用老师提供的表格,在表格里打钩。例如:《科学世界》“√”

  (2)也可以用文字列举。例如:订阅1本、2本……

  师:用自己喜欢的列举方式进行吧!

  3、反馈交流:

  师:你是怎样列举的?

  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拓展应用,发展列举

  1、飞镖游戏:

  师:“每人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2、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思考:

  (1)五(2)班有48人去划船,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条小船可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

  (2)五(2)班有48人去划船,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条大船租金24元;每条小船可坐4人,每条小船租金20元;哪种租船方案最省钱?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2,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

  1.出示:选择其中一道进行填写,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 □ 7 □ 9 54

  ②一个数乘上4,再除以7后得12,这个数是□ 。

  你选择了哪道习题?选择这道习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简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揭题:

  刚才我们在选择习题时发现,第一小题比第二小题更加形象、直观,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题中的条件变成示意图或摘录出来,有利于减轻思维的难度(请一名学生上去演示一下化繁为简的技巧)。师利用两道题的共性引出课题策略(板书:倒过来推想)

  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倒推策略的探索提供了着力点,促进新认知的高效建构。]

  二、初步体验,提炼策略

  1.出示例l,提出问题。多媒体动态呈现问题(教材第88页例1)。

  师:这儿有两杯果汁,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讨论:(出示问题)

  ①现在的两杯果汁和原来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②知道了现在两个杯子现在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球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提出问题: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填写课本第88页的表格。提出要求:边填边思考表格中的每个数据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甲杯/ml

  乙杯/ml

  现在

  原来

  ②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说说是怎么推算的。

  ③全班交流,反馈。

  结合回答演示:甲杯的果汁数就在现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多少,乙杯呢?

  交流:展示学生的表格,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原来的情况,我们是从哪儿开始想起呢?原来的变化过程是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倒推时是怎样变化的?(强调:变化过程相反)

  3.回顾反思

  师:回想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先算的是什么?我们是从哪里开始倒推的呢?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集体反馈。

  小结:看来当我们知道现在的量,要求原来的量时(板书),我们就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完成板书:原来: 倒过来想一想 现在)

  小结: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量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量,也可以简称倒推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接下来通过看一看、倒一倒、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倒推过程与变化过程的相反性,感悟倒推的顺序,为例2多步倒推的探究过程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定向和认知铺垫。]

  1.探索例2

  出示例2:(教材第89页)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上面的信息?

  师:学习了例1后,同学们都信心十足,能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两点学习建议。

  多媒体呈现:

  ①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进行整理吗?

  ②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列式并解答。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反馈。

  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纸,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们是用什么策略想这个问题的昵?

  结合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种:

  52+30-24=58(张)

  师:先倒推哪一步?再倒推到哪一步?倒推时的过程与原来的变化过程相反吗?

  第二种:

  52+(30-24)=58(张)

  师:原来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可以合二为一吗?现在比原来少6张,现在有52张,把这少的6张补起来就可以得出原来的张数了,52加6的过程;是不是用的倒推法。我们把它变成了一步倒推的题目了。

  3.检验。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小明原有58张,结果是否正确该如何验证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检验。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化理解倒推的策略。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在汇报交流中,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倒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再启发学生逆向推想,突出倒推的思路。]

  四、应用巩固,深化理解

  1.纸牌还原游戏(先用文字出现,学生熟练后师口头说,学生还原):

  师: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曾说过数学好玩,如果我这有4张纸牌,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把四张纸牌排成一行,将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再将第2张和第4张交换,翻开看到的结果。这四张牌原来是怎样放的呢?

  2.完成练一练

  引导:如果你是小军,会怎样拿出画片的一半多1张?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哪几道题选用倒推的策略解答?请你列出算式。

  (1)方方和元元原来共有60张画片,方方给了元元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2)小明今天带了12元钱去学校,买了一支钢笔用去5元,小红又还给他4元,小明身上还有多少钱?

  (3)一辆公共汽车从澄中开往青少年活动,经过瑞佳广场站时,下来了14人,又上去了10人,现在车上有乘客44人,你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名乘客吗?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类问题,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灵活调度,如果时间不允许,留置课外思考)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怎样运用呢?

  小结:如果某种数量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已经知道了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就可以用倒推的策略。先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往前倒推,直至求出答案。在倒推的时候要注意变化顺序。(板书:变化顺序)

  六、课外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后,对解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是如何运用倒推的策略来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体会到倒推策略的问题特点,从而建构倒推策略的模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后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感知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浓厚兴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71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具]

  每生印一张例1的方格纸 /学生准备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情激思。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小结: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爱迪生和他的助手阿普顿,巧妙地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陌生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列表法、还原法;五年级:列举法、还原法;六年级:替换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2个平面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吗?生:没有

  师: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什么可能相等?生:面积

  师:怎样比较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谁来说说看。

  生:可能说“数方格/折剪拼移转”(如学生讲到数方格,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方格补好)

  师: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手头的图形,同桌协商选用哪种方法,然后分好工,每人完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操作,然后放在一起验证一下。(同桌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验证下来,发现,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确实相等的同学学举手!

  你们组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指名回答。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师表扬。

  师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师:这样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确实————相等!为什么?

  生: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长是5格,宽是4格,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都是20格。)

  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2个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什么不变?(面积)都把他变成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长方形。

  有没有用“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更好的比较两者的面积,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一个什么策略呢?是的,是把两个未学过的图形(复杂繁琐的)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的)两个面积相同的长方形来比较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又一个策略——转化。(板书:转化)

  4.出示练一练。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一组图形:出示p72练一练。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解题关键:平移前后周长不变)

  集体交流校对方法,并演示。

  5.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师: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们以前图形学习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

  同学们合作交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在组内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

  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2)我们除了在图形变化中运用转化,在计算中也同样适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若学生不能说出算理的转化过程,师先出示1.25*7.8=?1/7除以2/9是多少,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转化的重要性

  然后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师:(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

  (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如何进行转化的?

  如果再添一个分数+1/32呢?

  (3)小结:“转化”中一种常见、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可以积极地使用“转化”策略来解决。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转化策略用得好?

  2、请大家在书上完成练习十四的1,2,3,然后集体校对,进行星级评定(合计5道,五星级评评定)。

  第1题:

  (1)学生数一数,得出结果。(15场)

  (2)交流简便思路,学生最初可能有两种情况。

  生1: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

  生2: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只是猜测,需要通过举例去证明。

  (3)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

  (4)教师讲授: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题:(演示直接校对)追问:怎么想到转化的方法的?

  第3题:(重点讲评八卦图)

  已知该八卦图的半径是五厘米,求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愿意运用转化的策略吗?为什么?

  生回答出示: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

  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

  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

  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小结:当然,有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十四第3题(1)

  2、练习十四第4题:有三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

  S圆形——S长方形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师: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指图1)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1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香蕉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香蕉的2倍。

  生:1个香蕉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指图2)如果要使天平保持,右边托盘里应该怎样放?你是想的?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香蕉或者把2个香蕉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师:你觉得哪一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为什么?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学生交流替换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列出算式 解答。

  列式计算,然后班级交流

  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进行检验?学生完成检验过程。

  (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而体会检验的全面性。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即:①看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容量是不是一共720毫升;②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

  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

  生:运用了替换的策略。

  师:刚才解决问题时,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大杯和小杯为什么要 替换?使用替换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三、灵活应用,巩固替换策略

  同学们刚才用替换的手法解决了问题,这道题你会解决吗?(课件出示)

  ⑴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多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还能用替换的方法吗?

  我们来研究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怎样替换?(课件演示)把一个大杯换成一个小杯,会出现什么情况?那一个大杯换成一个小杯,就要去掉几个20毫升?

  替换后一共几个小杯?还能装下720毫升吗?(课件演示720-20×6)

  咱们再来研究把小杯替换成大杯的情况。(课件演示)(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容量就增加20×6=120毫升,演示720+20×6)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并汇报每一步的意思。

  四、回顾反思,发现变化

  1.刚才又解决了两个问题,回过头来冷静的思考思考,我们在解决 这两个问题时,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一起交流。

  2.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把两题放在同一个屏幕上,在学生回答后,用颜色把不同的条件显示出来)

  倍数关系的是一个换几个,杯子的数量变化了,而总数没变;相差关系的是一个换一个,杯子的数量没变,总数变化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中存在着内 在的联系。(板书)

  倍数:总量不变,数量变化

  相差:总量变化,数量不变

  五、迁移延伸,应用替换策略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成功的解决了几个实际问题,在解题时,都用什么策略?(替换),恭喜你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策略!现在请你们用替换策略,来解决一道题。(习题图)

  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做到作业本上,老师巡视面批指导。集体订正时学生说说过程)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2

  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指图1)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1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

  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反思】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

  (2)交流: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展示3:(出示:5×4=20(个),20+30=50(个)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生: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生: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学生口答。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谁第一个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他。准备好了吗,我要出题了。开始!

  出示:妈妈买来3箱苹果,每箱5千克;又买来4箱梨子,共比苹果多40千克。梨子和苹果一共买了多少箱?

  组织交流。

  追问:这么多条件,为什么只用了两个条件?

  指出:解决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条件想起,有时从问题想起也很快捷,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条

  第一天摘了30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件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问 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65—6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节课重点学习的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出现的是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情境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先找出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感觉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怎样回答问题,随后用列表的方法搜集整理信息,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体会策略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上。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初步接触“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情境中呈现较多的信息,产生要整理信息的需要,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从而真切感受列表的作用,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策略”

  谈话:前段时间进行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期中考试,有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如下。(出示杂乱无序的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问: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乱)你能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如果我想了解每门功课这十名同学的.排名情况,以及这十名同学的总分排名情况,你觉得能一眼看出来吗?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可能会说出将这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以及总成绩进行列表整理比较)

  讲述:像刚才大家所说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整理,就是一种策略。

  问:什么叫策略?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学习中接触“策略”这个抽象概念。本环节旨在通过课前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策略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激发内需,形成策略

  呈现情境(1)谈话:三个好朋友去文具店买文具,在文具店里碰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助解决。

  (将图上信息进行改编,改编后的情境图加上“小华用去了多少元?”小军说:“我只带了42元,可以买几本?)

  (说明:教材中例题的情境内容简单,,改编后的情境图中增加了几条信息,使情境中的信息涉及多个条件与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整理信息?怎样整理信息才便于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

  (2)整理信息。问:这么多的信息,你想怎么做才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

  (3)展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整理方法的特点,初步认识列表整理信息的优势。

  (4)比较优化。选择学生整理的不规范及规范的表格进行比较,共同商讨表格中应该包含的内容、结构,去繁留简,优化表格。如下表:

  (说明: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学生可能只是将情境中的信息抄了一遍,不思考如何简化信息;还有的学生能摘录有效的信息,并有序排列,等等。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整理的经验,展示学生已有的整理信息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整理信息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优越性)

  (5)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问:你感觉用表格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6)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要知道小军能买多少本笔记本,得先知道什么?

  讲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通过表格第一栏小明的信息知道一本笔记本的单价。

  问:通过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觉得用表格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信息后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用表格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更主要的是便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反思交流,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点?

  (说明: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行为的不断反思。这就须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清晰地体会列表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方面的优势,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灵活选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学校图书馆里也有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独立看书明确题意。问:看过图后,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请大家把课本上的表格补充完整,再解答。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接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先求什么?(先求一本字典的高度,)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商店购物情景)

  ①从这幅图中你又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你能用什么方法最快地解决出来?(列表)

  你是如何理解“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课本上列表整理。

  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五、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列表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策略。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以往上课及听课的经历中,发现很多老师不明白这一单元该如何去教,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上,没能分清策略与方法的本质区别。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本人在别的班级试教中,第一次教学按照书中例题原样呈现,发现因为信息量少,看图即能一目了然地解决问题,学生产生不了列表整理信息的需求,反而是在学生已经得出答案后再让学生去整理信息,教学变得没有实效,不但没让学生形成策略,感觉策略的价值,反而让学生感觉到似乎“多此一举”,于是在公开课的班级中调整了方式,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件学生熟悉的事(整理分数)逼出学生的“策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策略,再通过一道改编的例题让学生产生整理信息的需要,初步体验列表整理信息简单、明了,在解决题中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再次让学生体验列表整理信息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还易于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感受到列表策略的价值。学生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进行反思、提炼,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观生态园(出示图片),看,多漂亮啊!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

  园长叔叔想找我们同学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图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师:你想可以怎样围?

  要求:独立思考,已经想好的可以和同桌轻声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还有这么多举手的同学,说明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围法,那么这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提问:请你仔细想你想,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并且纪录在表格内,如果有困难,可以用18跟小棒摆一摆,填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园长叔叔的难题,回顾一下,我们怎样找出4中不同围法的呢?(表格—一个一个写下来)

  指出:在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一列举。(板书:策略、一一列举)

  4、 园长叔叔的羊圈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

  ① 指名口答

  ② 比较一下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如果你是园长,你会采用哪种围法?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图书角有3本书,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阅方法?

  ① 你是怎么理解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的?

  ②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1本 (师板书)

  借2本

  借3本

  ③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呢?你准备怎样找出不同的借法?(列表,一个一个写下来,一一列举)

  2、布置任务,小组交流

  用你喜欢的表示方法有序地分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或者表格写在自备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请各个组长组织安排好交流的顺序)

  全班交流

  (把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展示在实物投影上,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具体说一说。

  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订阅3本呢?

  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板书)

  2、那么为了不遗漏、不重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表格一一列举。

  ① 出示表格

  ① 出示表格

  只订1本 订2本 订本

  《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② 指导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

  先指导只订1本的

  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

  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 看表格找出共有几种不同的订法(竖行数出)

  4、:刚才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巩固新知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够用一一列举来解决。

  1、P64练一练:

  一张靶纸共3环,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举吗?

  试一试(注意有序性)

  2、练习十一第一题:

  课件显示问题:

  先分析题意(红色标出部分表示什么)

  生完成表格(完成在书上P66)

  用你喜欢的方法,标记出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并和同桌轻声交流)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互相交流。

  师抽生交流并板演:犁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尝试解决,并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写法。

  生1:520÷4=130(包)

  320÷4=80(包)

  138+80=210(包)

  生2:(520+320)÷4=

  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吗?

  师:你能出有括号的先加再除的混合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

  师:请同学们解决下面的问题。

  360÷(2X3)380÷(132-127)

  活动三:练一练

  第4、5、10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交流时注重让学生说清分析思路和策略,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相关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13篇)10-29

苏教版数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6篇)06-21

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数学第十册教学反思(精选25篇)03-17

数学教学策略设计(通用7篇)06-09

研究学习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论文(通用7篇)07-29

《天窗》公开课教学片断反思(精选13篇)02-21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24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10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