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语文练习题(二)
编者:涂激洪
2008.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第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作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第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模(mó)特 亵(xiè)渎 悚(sǒng)然 涸(hé)辙
B.眼睑(jiǎn) 裨(bì)益 枕藉(jiè) 帐簿(bù)
C.寒伧(chen) 睿(ruì)智 迂讷 (nè) 补偿(chàng)
D.忌惮(dàn) 水榭(xiè) 忖度(duó) 饿殍(p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肇事 擀面杖 旁证博引 弃之如敝履
B.诡秘 吊书袋 煞有介事 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 杀风景 并行不悖 口惠而实不至
D.辐射 忘年交 棉里藏针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本人昨日下午不慎在401路公交车上遗失一张洗衣机提货单,有拾到并归还者,本人愿付酬金200元,决不 。
②易中天为在“百家讲坛”讲好“汉代风云人物”, 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③中国体操队如果不各司其职,齐心协力, 就要失去2008年东山再起的大好时机。
A.食言 批阅 大概 B.失言 批阅 恐怕
C.食言 披阅 恐怕 D.失言 披阅 大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一代名臣诸葛亮肝胆相照,鞠躬尽瘁,赢得了后世广泛的敬仰。
B.格里高尔有能力承担并且也确实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家里人也好,格里高尔也好,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C.他大病初愈,身体虚弱,提起画笔,手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D.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率先垂范,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将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最终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B.国家劳动人事部决定今后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博士后制度,更好地发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C.世界卫生组织称,到10月20日,在越南共有9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41人死亡,成为最大受害国。
D.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朋友之间能够更快更好地交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太阳系诞生过程比想像的要丰富
“从目前天文学家对‘星尘号’飞船取回的彗星尘埃样品的研究结果看,太阳系诞生的过程远比人类想像的丰富多彩。”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
王思潮介绍,作为2006年重大的天文事件之一,2006年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宇宙飞船携带珍贵宇宙物质平安归来,这是继1969年“阿波罗”登月取样计划后,人类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品的太空探索计划。
2006年12月15日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登载了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利等近一年来对“星尘号”飞船采集尘埃的研究成果。天文学家不仅发现了大量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冷”物质,还意外地发现只能在太阳附近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物质,例如难熔的钙铝化合物、硅酸镁微粒。这些物质有可能是太阳系早期由太阳的强双极喷流抛射到远方的物质。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天文学家还发现不少有机物和含水物质。同时,天文学家还发现有不少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并发现一粒仅有1微米宽的富含氧元素的尘埃,其年龄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这些均表明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王思潮说。
据了解,耗资1.68亿美元的“星尘号”宇宙飞船是1999年2月7日发射,2004年1月飞近维尔德2号彗星,并用一个网球拍形状的收集器采集了这颗彗星喷出的大量尘埃,这些尘埃十分微小,比头发丝还要细。
天文学家为什么要派宇宙飞船飞行近40亿公里取回这些“微不足道”的尘埃呢?王思潮介绍,这是缘于人类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渴望。
据了解,通过对陨石的研究,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但由于岩浆等激烈的地质运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最早6亿年的古老样品,这就像一本46页的历史书缺少了前面6页的内容。而由于月球是由一颗比火星大的天体撞击地球的碎块聚集而成的,加上月球形成后也像地球一样出现大规模岩浆熔融事件,因此,“阿波罗”计划所取回的样品也不是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诞生的古老样品。
王思潮介绍,彗星由尘埃和冰物质(水冰、二氧化碳冰等)组成,自从随太阳系诞生后,就一直保持零下100摄氏度的冰封状态,保存了太阳系诞生时期的珍贵信息。因此,对“星尘号”飞船采集的细微尘埃的研究将见微知著,有助于揭开地球乃至其他行星之谜;对彗星中冰物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地球起源之谜;而对彗星中有机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谜。(新华网记者 蔡玉高、周润健)
6.从原文看,“表明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之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天文学家不仅发现了大量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冷”物质,还意外地发现只能在太阳附近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物质,例如难熔的钙铝化合物、硅酸镁微粒。
B.这些物质是太阳系早期由太阳的强双极喷流抛射到远方的物质。
C.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天文学家还发现不少有机物和含水物质。
D.同时,天文学家还发现有不少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并发现一粒仅有1微米宽的富含氧元素的尘埃,其年龄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阳系诞生的过程远比人类想像的丰富多彩”,是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所表示的观点。
B.2006年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宇宙飞船携带珍贵宇宙物质平安归来,是2006年重大的天文事件之一,也是人类第一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品的太空探索计划。
C.王思潮的说法的依据是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利等近一年来对“星尘号”飞船采集尘埃的研究成果
D.天文学家派宇宙飞船飞行近40亿公里取回“微不足道”的尘埃,缘于人类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渴望。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了解,通过对陨石的研究,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但由于岩浆等激烈的地质运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6亿年的古老样品。
B.“阿波罗”计划所取回的样品不完全是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诞生的古老样品。
C.对“星尘号”飞船采集的细微尘埃的研究将见微知著,有助于揭开地球乃至其他星球之谜。
D.对彗星中有机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谜。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刘行本,沛人也。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 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言于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臣言非私。”因置芴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英才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上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夺之志 夺:改变
B.周大 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 引:提拔
C.周代故事 故事:原来的典章规定
D.陛下不以臣不肖 不肖:不成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以诵读为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行本言于帝曰/青出于蓝
C.正色而进曰/吾尝终日而思矣
D.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行本直谏的一组是 ( )
①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
②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③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④因置芴于地而退。
⑤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
⑥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行本读书非常投入,虽然缺吃不穿,也影响不了他读书。
B.刘行本作掌朝的时候,要送笔给皇帝,承御要取过去,行本大声制止承御,这是因为他认为承御越权办事。
C.一次,皇帝对一郎官发怒,亲自鞭打郎官,刘行本正义之言,皇帝不听,行本多次夺下鞭子,皇帝才做罢。
D.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被刘行本斥责惩罚。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蚓无爪之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
(3)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
(4)距关, 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
(5)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诗歌是形象艺术。请结合一、二两句谈作者是怎样将所咏之情形象化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鉴赏家认为此诗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如李瑛《诗法易简录》云:“三、四两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品评,格力尤高。”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面的诗文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3个小题,6分)
(1)……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
(2)……唯有杜康。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3) ,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4)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要的文字概括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超过25字)(3分)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结果第一组的学习成绩最好,第三组最差。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7.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另外例举一个俗语(谚语),先简要解释它的常用义,然后再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4分)
俗语(谚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定型的句子,既简练形象,又充满理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对俗语(谚语)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甚至产生出与其常用意思相反的解释。
例如“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常常被用来形容人贪心不足,含有贬义;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在经济迅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它表现出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前瞻意识。
又如 ,常常被用来形容 ;但从另外一方面看,
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5分)
①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②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③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④ ⑤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⑥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⑦ ⑧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做文后19—21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 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准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有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准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准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准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扉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磷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已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准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准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准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准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形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准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9.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3分)
20.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3分)
2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2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准河可以流出诗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解释。(4分)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22.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明天是农历“小年”。再过几天,“大年”在即。对过年,一方面,人们盼年、望年,千辛万苦回家团圆;另一方面,许多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
与一般人停留在感性层面相比,在冯骥才眼中,怎样过年,并非“有意思”与否的小事。走进古典与现代风格兼备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坐在满眼都是石雕、木刻等古今瑰宝的会客室,听这位“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者”对“过年”的解析——对过年的涵义,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对过好年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记者:现在许多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有意思”。但是一到过年,在外的人还往家里跑,形成“春运”景观。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冯骥才: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农耕社会,人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和谐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旧的一年去了,新一轮生活开始。这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旧的一年里不管有什么灾害和不快,都希望不要再发生,更盼望新一年生活更好。所以过年有许多重要的避邪、纳福的仪式,如贴门神、挂红灯笼等等。
过年是放大了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平时不吃的东西,过年要吃了;平时不大说的愿望,比如“发财”,过年时可以直接说出来。过年也是一个情感的总爆发。所有的人际关系,这时集中体现。要祭祖,怀念祖先;拜望亲朋好友,表达情谊。开始是从社会回到家庭,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然后从家庭走向社会,过了年由近到远向亲友拜年。春节在传统节日中时间也最长,从过小年开始,初五又是一个小年,甚至严格地讲,过了腊八节,就开始过年了。最后,到正月十五,成为传统的“嘉年华”。
春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企盼、爱憎。尽管有人说“年味淡了”,但是人们心底还有看不见的文化记忆。所以有“春运”、有“民工潮”。“民工潮”实际上是个特别让人感动的文化现象。每年我都要到车站看一看,心里很感动。人们仍盼着年,人们没有忘记年。年,仍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
记者:人们盼年、望年,但是真正到了过年,不少人又觉得索然寡味。原因在哪里?
冯骥才:缺少必要的载体。现在农耕文明正在向工业文明转化。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奏已不那么密切了。尤其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更大。比如,原来住带院子的房子,大门、房门贴上对联,格外喜庆。现在单元房的单扇铁门,就不好贴对子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兴趣点分散了,传统的载体像贴年画、挂灯笼、贴窗花等等,都失去了魅力。我们的年被“稀释”了。
当然,已经有一些新载体,比如“春晚”。虽然人们边看边骂,但如果没有“春晚”,会骂得更厉害。“春晚”符合过年的几个需求。一是适于全家围坐在一起看,过年讲求团圆;二是可以熬过午夜12点,要“守岁”嘛;三是内容以欢乐为主,笑星最受欢迎,因为人们这时最需要笑。笑星要感谢我们的春节,没有春节,就没有笑星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又要骂“春晚”?因为有一点不符合。所有的民俗,主人是自己,都是可以参与的。比如放鞭炮,自己放才过瘾;喝团圆酒,可以一直喝尽兴。但是“春晚”不管好坏,都只能看,不能参与。但不管怎样,它是电视时代创造的过年新载体。
只要重视和用心,不少过年载体可以被创造出来。比如天津剪纸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现代人需求。“聚宝盆”剪得很小,往衣柜上一贴,就有年意了。还有拇指盖儿大的小福字,贴在哪儿呢?贴在电脑上,小小的往那里一贴,心里就有了安慰,年味也有了。所以只要动动脑子,新载体不难找到。
记者:让春节更适应现代人生活,确实需要多动脑子。在这方面,政府部门有哪些事可做?
冯骥才:最好少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过年,比如禁放鞭炮。鞭炮的声音也是人们对春节的一种记忆,增加了年的味道、氛围。不要轻易减少受欢迎的传统载体。
但是对传统节日,政府也有保护义务。当然,只“申遗”不行,关键是得让人们认真过、过得好。没人爱过的年,就是“申遗”也没用。韩国“端午祭”,成千上万人参加,城里乡下都演出。不要怕别人抢先“申遗”,关键是自己拿不拿节日当回事,发掘和保护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现在把不少传统节日简单化了,春节就是吃饺子,端午就是吃粽子,中秋就是吃月饼,节日都成了“美食节”了。很多传统的习俗、礼仪,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的仪式,全部都消失了,这样年味怎能不淡?
今年两会我要专门提一个提案,把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春节最重要的是三十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忙活,才有节日气氛。现在三十不放假,人们虽没心思在单位呆了,却也没法安心做过年准备,势必一切“从简”。春节后过了初五,年已结束,该拜的拜过了,后两天基本上是“垃圾时间”,没有什么内容,把过年的快乐给“闷”下去了。假期前调一天,增加一个“黄金日”,减少一个“垃圾日”,才与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合拍。保护民俗文化,首先要了解民俗的心理、传统的规律,保护才有效果。
记者: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民俗也要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看来,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冯骥才:民俗的延续对促进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民俗不会一成不变,重要的是寻找新载体,同时要继承传统的“文脉”。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中心,专门研究每一个传统节日怎么过,如何将传统民俗与现代人生活结合起来。大的门神画不好贴了,可以做个小门神牌,在门上挂一下。它是民族的门神,不是圣诞老人。不少中国人过圣诞,不知道圣诞本意是什么,但我们知道门神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愿望,一种寄托。应该多做细致的工作,不要行政化地搞“某某文化节”之类,只体现当地政府的“政绩”,不能使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得到弘扬,使人们的精神情感得到抒发。尤其我们有十年动乱,许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原来的记忆遗失了,甚至不少年青人不知道门神是谁了。所以我们不只是转型,还要重拾,从细节做起,在把握传统“文脉”的同时创新载体,让民俗文化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
(摘自《人民日报》2007.2.9)
19.在回答记者的第一个提问时,冯骥才谈到了自己对“过年”的涵义的理解,请加以概括。(4分)
20.纵观整篇访谈,针对记者的体温,冯骥才作出了哪些回答,请分条概述。(6分)
21.访谈提问讲究一定的技巧,请结合文意,谈谈记者为什么从“春运景观”展开访谈?(4分)
22.读了本访谈,你想到了哪些“过年载体”,试举一例并简述理由。(文中提到的除外)(4分)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
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 相关推荐
【高三下学期语文练习题试题试卷二】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综合试题试卷03-19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试题试卷03-20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试题03-19
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复习试题练习题03-19
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语文问卷03-20
第二学期小学语文一年级期末复习题试题试卷03-19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试卷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