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理解对比描写对凸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清情节结构,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完成《练习册》第116-117页的一到四题)
二、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按照小说的结构特点,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3)开端。写两人关系的融洽。
第二部分(4-7)发展。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第三部分(8-12)高潮。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第四部分(13-15)结局。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被抬到靠近窗口的那张床上,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学生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请在文中找出证据。
明确:“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靠近窗口的病人,每天在仰坐时,都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2.文章第三段写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并未见到“窗外景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这样做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同志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3.读完全文,我们知道窗外的这座美丽的公园,都是“靠近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解除同伴的痛苦。编造得如此丰富优美,描述得这么生动有趣,这正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写照。
4.文章第六段的“想法”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实际是指什么?“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②嫉妒心③“不靠窗口的病人”的自私的心理。
5.文章8-12段中,“不靠窗口的病人”“文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刻画出此人什么形象?
明确:自私、丑恶、冷酷无情。
6.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请思考本文题目“窗”的丰富涵义。
明确:一扇窗,分明是第一位病人的心窗。在他的眼里,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人们在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通过他的描述,又给第二位病人带来了一幅美丽的人间生活场景。这种写照逼真、富有感染力,使他们面对疾病,战胜病魔的力量,然而偏偏后者心里滋生了另一种不平.....
从这扇窗子,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看到了卑劣的人性!!!
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中只是“以堵光秃秃的墙”
窗—即两个病人的心窗,一个利他,一个利己。
高尚和丑陋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扇窗
第一个人以自己的想象来换取自己和第二个人的开心,可第二个人误解了第一个人,从两个人都开心到两个人都悲惨.一个死了;而另一个人将永远也没有下一个安静的夜晚.
在第一个人眼里,世界是美好的,他把一堵枪想成美丽的景象,他也带给了第二个人欢乐,而第二个人却以嫉妒的目光,去看待第一个人,在第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本有能力救他的,第二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见死不救,导致了现在的结局窗外确实只有一堵墙,那另一位病人用眼去看,当然只看到墙了,而靠着窗的原来的那人病人是用心去看,用心,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看到窗外世界的人,栩栩如生的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他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冷病斗争,生存下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的人,而另一位病人则是一个同样热爱生活然而自私的家伙.一个人的卑劣毁灭了两个人的幸福
作者先以第一个病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而编造出来的使别人快乐的描写为开头,也为第2个病人的嫉妒埋下伏笔~!当他知道自己“亲手”杀害了1个给他制造快乐的人后,相信他,这辈子不会有1个睡安稳的夜晚~!
7.“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试根据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续写一段“他”心理活动。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18页九和119页十。
21.《错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3、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作者刘心武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
(3)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名言欣赏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走近作者——刘心武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2、师稍作补充。
(三)联系旧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师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并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3、速读课文,思考划分层次,交流明确:
引论:1——2段
本论:3——6段
结论:7——15段
5、提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内容)
6、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借助原文中相关语句)
7、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
板:第2、5段:事实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四)、精要段落研读,品味其哲理。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提示:“错过”能否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诵读品味。
(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学生能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14段的比喻句。
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反复诵读找出的语句,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五)、探究活动。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六)、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学生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树立起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品质,获取人生的体验。)
(七)、梳理巩固。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八)、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 相关推荐
【《窗》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天窗》公开课教学片断反思(精选13篇)02-21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24
一年级优秀公开课(通用7篇)10-13
《zcs》教学教案04-21
《社戏》鲁迅教案02-22
《惊蛰》教案示例02-26
关于《军神》的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