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的教案

2024-07-27

说“木叶”的教案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说“木叶”教案。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自由发言。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叶”与“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区别?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甲:“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学生乙:“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生丙: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丁:“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戊:“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探究阅读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例如:松、竹、梅、兰、草、柳等。让学生试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为例:

  出示投影: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注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 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注: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鉴赏:《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春风,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机。“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五、课文总结

  作者林庚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1.欣赏诗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诗教”有什么特点?

  4.诗歌欣赏中“猜”的内涵是什么?

  5.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含意?

  参考答案:

  1.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

  2.欣赏诗歌主要是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上要受到教育和影响。

  3.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诗的内容加以补充和阐发。

  5.对创作者来说,诗歌应给人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对欣赏者而言,欣赏诗歌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

【说“木叶”的教案】相关文章:

《说“木叶”》教案设计(精选10篇)04-21

打击乐说课教案02-27

《马说》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10篇)05-10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09

《马说》韩愈赏析06-29

教学设计:《雨说》02-12

说屏教学反思大全03-20

马说的教学体会及反思03-07

《少年中国说》导学案(通用8篇)10-21

简单几招瘦身计划让你跟赘肉说再见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