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还在为找参考试题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4年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1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被郭沫若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和“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 狄更斯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主线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史。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其散文《故都的秋》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D.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1831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主人公是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另一部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是冉阿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中的主人公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小说写他许多大胆而又幼稚的“新潮”行为,如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慧逃婚等。他的大哥觉新由于受封建礼教约束较多,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B.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美称,世称“王右军”。其散文《兰亭集序》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
C.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D. 陆蠡是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其散文《囚绿记》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进贾府》中“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所说的三人分别是探春、迎春、惜春.
B.《祝福》选自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
C.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甫合称“小李杜”, 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D.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国家)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该小说总集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海上劳工》《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口号。宋代辛弃疾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 《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 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是( )
A.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江城子》,这两首词的作者是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C.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D.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A. 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B.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C.《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 ,轻松逃脱;马超紧追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D.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A.《苏武传》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作者是班固,东汉(朝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张衡传》选自南朝宋代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描写农民斗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C.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戏剧《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出自《归去来兮辞》,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 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史是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采用双线结构,通过革命者的鲜血成为普通百姓治病的药这一悲剧故事,剖析了辛亥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和曲,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近代诗中的五言律诗。
D.翠翠、四凤、娜塔莎、鸣凤分别是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雷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巴金的《家》中的人物。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导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13.下列有关文字常识和名著导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 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 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亲自夜劫爱斯梅拉达,却嫁祸卡西莫多,在伽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
D. “抄检大观园”中,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的秋爽斋时,探春率众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她挺身护着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并痛斥抄家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她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
1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导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 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红楼梦》)
B.马丁·路德·金,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 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我有一个梦想》是他最有影响力且最广为人知的一场演讲,迫使美国国会在19 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C.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者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丑恶现象和资本家的伪善本质,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D.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推陈出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 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的艺术形象,例如《奥赛罗》中的男女主人公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
B.词起源于隋,在唐代开始发展。中唐张志和、王建、白居易等都创作了一些成功的作品,晚唐五代时温庭筠、韦庄、李煜等的创作使文人词得到长足发展。至北宋柳永、苏轼登上词坛,词自此拓宽了题材表现范围。其中柳永大力发展慢词表现市井生活和羁旅情怀,扩大了词的容量。
C.《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先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杂文集《随想录》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直面带来的身心伤害,并以此履行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D.“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副挽联悼念的对象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对联中嵌入了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名字。而孔乙己、阿Q这两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均出自《呐喊》。
16.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导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新是封建制度和传统习惯的牺牲品,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帮封建势力制造着别人的悲剧。他思想上接受新思潮,感情上行动上却留恋旧家庭,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他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他渴望婚姻自由,却没有勇气反抗父母之命。
B.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其诗集代表作是《飞鸟集》、《新月集》《流萤集》《园丁集》。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素芭》.
C.晴雯心高气傲,刚强太过,她锋芒毕露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因遭妒忌而被王熙凤设毒计害死。(《红楼梦》)
D.“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元春进宫二十年的感受,以及她深受恩宠,光耀家门的情形。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是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政治革新家,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游褒禅山记》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作者高尔基,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炼金术士》选自长篇小说《炼金术士》,作者是保罗戈埃罗,巴西(国别)作家。
C.《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主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在桥边》的作者是伯尔,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D.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他“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18.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是博尔赫斯,哥伦比亚(国别)作家,哥伦比亚(国别)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作品《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B.《红楼梦》中凤姐在协理宁国府时,威重令行,办事条分缕析。她喝命打了未到的迎送亲客的人二十板子。众人这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不敢偷闲,每个人做事都兢兢业业。
C.《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的时间内,在周家和鲁家两处展开。作者苦心经营,巧作安排,合情合理。
D.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主要作品《项脊轩志》出自《震川文集》。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19、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桶者》的作者是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其代表作《变形记》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的主题。
B.”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首判词预示了贾府中湘云的命运。
C.贾琏偷娶了尤二姐,把她安置在荣国府外,但终被王熙凤发现,最终还是被王熙凤害死。
D. 《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消息,介绍新思想,批判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了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跟他的家庭离得愈来愈远,即便是与觉民,也有了距离。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思想核心为“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在人性上提出“性善论”,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B.曹操,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C.《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D.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长恨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参考答案】:
1、C A、鲁迅说的 B、“激流”与“爱情”弄反了 D、英国
2、B 应为现实主义源头 3、A 觉民与觉慧换一下
4、D A、应为“迎春、探春、惜春” B、出自《彷徨》 C、和“杜牧”称“小李杜”
5、D B、西汉贾宜 C、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6、C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的
7、A B、出自《定风波》 C、辛弃疾,南宋 D、《茶馆》是老舍写的
8、D 没有保住马林鱼 9、B 应是施耐庵 10、B 谢灵运应为孟浩然
11、【答案】D.娜塔莎是《战争和和平》中的人物。
12、【答案】A 【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出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13、【答案】C C项中,不是“弗罗洛亲自夜劫爱斯梅拉达”,而是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的。
14.【答案】A A项中“黛玉”应为“宝钗”,“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
15.A“四大悲剧”应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16.C 晴雯不是王熙凤设毒计害死,是病中悲愤而死 。
17.B高尔基苏联作家
18.A.《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是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国别)作家
19 B.不是湘云而是袭人
20 D《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2
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A.①赛龙舟 ②赏月 ③祭土神 ④观花灯
B.①祭土神 ②观花灯 ③赛龙舟 ④赏月
C.①祭土神 ②赏月 ③赛龙舟 ④观花灯
D.①赛龙舟 ②观花灯 ③祭土神 ④赏月
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
A.年兽 B.爆竹 C.宫廷净鞭 D.算盘
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B.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C.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D.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8.下列诗歌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的一组是( )
①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③东风一夜折梅枝,舞蝶游蜂都不知。
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下列句子与先秦诸子学说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道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儒家
B.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C.①墨家 ②儒家 ③道家 ④法家
D.①墨家 ②道家 ③儒家 ④法家
10.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
B.李商隐《马嵬》诗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两句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牵牛,是指牵牛星。
C.河西是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江左即江东,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是指泰山。
D.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这两句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古人宴集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为宴集序,如王勃《滕王阁序》是宴集序,属于骈文。
B.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与庄子合称老庄,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什么事也不要做,国家就可以治理好。
C.《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的对话体散文。《大学》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这四本书被称为四书。
D.五音是宫商角徵羽;无色是指青黄赤白黑。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祸起萧墙,指内部发生祸乱。江南三大名楼是指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
12.下列对戏曲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角色名,多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外”即“外末”,扮演老年男子。
B.“旦”,角色名,扮演妇女;“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C.“净”,角色名,俗称花脸;“丑”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
D.“科”,戏剧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的用语;“卜儿”,扮演儿童。
13.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14.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1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16.《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 B.端午节吃粽子 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D.新团员学团章
17.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1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救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是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D.“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
B.《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句中,“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五帝三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被称为“五帝”,而“三王”则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20.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2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5.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
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B.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C.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26.下列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亭是古时设在大路旁供行人歇息的建筑物,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人们多在长亭送别。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句。)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古时人们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要沐浴、更衣、吃素、戒酒、禁欲并静养身心,以示虔诚,这种做法叫斋戒。)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秦汉王朝三公以下设有九卿。)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范晔《张衡传》)(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27.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玲珑心地最虚鸣,此是良工巧制成
②一丝通线索,谁不仰头看?
③秋千对起花阴乱,蹴鞠孤高柳带斜
④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蹴鞠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蹴鞠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蹴鞠④拔河
2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29.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30.下列对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就了《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因用纸太多,以致“洛阳为之纸贵”。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C.椿萱:“椿”字是母亲的代称,因大椿树长寿;“萱”字是父亲的代称,因古时远行者总要在北堂阶下种萱草以免父亲惦念。
D.柳(杨柳):“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赠还有对远行者的祝愿之意。
31.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3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C.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3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 )
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专掌谏诤议论,级别不及负责监察百官、起草诏命文书的御史大夫。
B.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它与“天下”的意思始终相同。
C.避席亦作辟席,指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
D.万分一,就是万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达形式之一。古代分数最完整的表达形式是“分母+分+名词+之+分子”,除了分母+分子,其他都有可能省略。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3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3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3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
C.子: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4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下属对长官、晚辈对长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C.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D.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4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是女角,正末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B.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C.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D.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4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指不吃肉而吃素。
B.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C.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4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B.《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C.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D.太学:古代设在乡里的最高学府。
4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B.五经:《诗》《书》《礼》《史记》《汉书》五部经书。
C.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D.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4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B.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C.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D.公车:指官员所使用的朝庭的交通工具。
4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B.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下车:官吏被撤职。
D.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4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东宫:宫女们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宫女。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4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B.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C.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D.太牢:即古代老百姓祭祀天神时,牛、马、鸡、豕(shǐ,猪)四牲全备为“太牢”。
4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B.季父:伯父。古代兄弟排行以季、伯、仲、叔为序。
C.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
5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B.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C.孤:此处,专指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5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B.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C.大夫死曰不禄,士曰死,庶人曰卒。
D.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5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B.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C.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D.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7~8岁。
5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外交部等部门。
B.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C.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D.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5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汉朝一种地方官的名称。
B.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C.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D.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5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B.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C.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
D.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掉人的头,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5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
B.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C.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
D.大辟,指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5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
B.宫刑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
C.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D.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冬季行刑,叫大决,又叫冬决。
5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B.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C.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D.梏:古代铁制的手铐。
5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时间的意思。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C.宗庙:百姓供奉天地神灵牌位的处所。
D.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60.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①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②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③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④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⑤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① ② ③ ④ ⑤
61.一份古老的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序号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按顺序依次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⑤
62.根据古代文化常识,从下列相应序号后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把正确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假如你穿越到了唐代,成为礼部的一位副职长官,你的官职名应是① ,你处理的日常事务中不包括② ,你一生中拥有的名号不会包括③ ;仲夏之夜,星河璀璨,你不禁吟诗一首,你会用④ 来指代银河,当时的情景令你想起尚在家乡的妻子,于是你写信给她,说你会于元朔时归家,你回家的日子实际是⑤ ,你家住河内,那么你家应位于黄河以⑥ 。
①A.尚书 B.侍郎 C.员外郎 D.郎中 ②A.礼仪 B.祭享 C.贡举 D.武官选授
③A.尊号 B.别号 C.谥号 D.表字 ④A.翼轸 B.云汉 C.玉衡 D.金乌
⑤A.当月十五 B.下月初一 C.正月初一 D.大年三十
⑥A.东 B.西 C.南 D.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参考答案
1.C【解析】A卯时应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点到7点。B清明节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D“三更”应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子时,而丑时指的是“四更”,即凌晨1点至3点。
2.D【解析】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喝“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3.D【解析】①“鼓声”“两龙”表明是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②诗句的意思是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繁光”表明是观花灯习俗。③“春社”表明时间,“箫鼓”“古风”都表明祭土神习俗。④细月如钩,一天天变圆,仿佛织成的团扇。“扇”是比喻,表明月亮越来越圆。这表明是赏月习俗。故选:D。
4.B【解析】出自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从“春社”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春社。A项出自宋代毛滂的《元日玉楼春》,从“一年滴尽”可以看出描写的是除夕。C项描述的是过年贴秦琼、尉迟敬德门神像习俗。D项出自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描写的是过年祭灶习俗。
5.B【解析】这一内容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在这一回中,贾母、贾政的谜语之后,就是众姊妹们的谜语了。“如雷”是形容声音之大,“已化灰”是爆竹炸过后的情形。“妖魔”当象征贾家的政敌。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秦氏出丧、元妃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恰切的谶语。
6.D【解析】由“抓周”可知,这与民间习俗“婴儿抓周”有关,无关传统节日。A由“踏青”可知,与传统节日“上巳节”或“清明节”有关。B由“重九登高”可知,与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关。C由“端阳”可知,说的是“端午节”。
7.B【解析】A“进士”错,应是“贡士”。C“禅位”错,是退位的意思。D“谷神”错,应是“土地神”。
8.B【解析】①“茱萸”“登高”提示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秋季。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提示是夏季。③“东风”指春风,是春季。④“八月”提示是秋季。
9.A【解析】①这句话是讲无用之用,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大用处,是庄子的观点,是齐物论,所以是道家。②这句话是表明法术的作用是治乱,有是非时要赏罚,所以是法家。③这句话强调天下之人要兼爱非攻,所以是墨家。④这句话强调对老人对孩子的态度,体现了儒家的仁的观点,所以是儒家。故选:A。
10.C【解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指的是崤山。
11.B【解析】“认为统治者什么事也不要做,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不妥。
12.D【解析】“‘卜儿’,扮演儿童”错误。“卜儿”,扮演老年妇人。
13.C【解析】A应该是正月十五吃汤圆。B应该是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用以驱虫解五毒;D错误;应该是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14.D【解析】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15.C【解析】“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16.D【解析】“新团员学团章”,是新团员刚刚入团时,要学习团章,这是一时的,不能属于“习”。A“每周例行”强调的是习惯性,是说每周都要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做法,属于“习”。B“端午节吃粽子”,是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属于“习”。C“定时定点”,强调时间和地点的惯常性,是说每到某个时间点人们要去某个地点做什么事,属于“习”。
17.C【解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句谚语只是客观地表达同类的人或物易于聚在一起,所以不属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应指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等。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谚语里明确提到了“兄弟”和“父子”,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谚语里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朋友”关系,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C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而“和他有关系的人”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儿女、朋友等,所以这句谚语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18.D【解析】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9.B【解析】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
20.C【解析】束发指十五岁,男孩子成童的标志,二十岁行加寇礼才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21.A【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2.B【解析】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文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23.C【解析】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但如果是“左除”,则又表示“降级被贬”。
24.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25.B【解析】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6.D【解析】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
27.D【解析】①联系“虚鸣”“良工巧制成”,再结合平时积累,可知是“抖空竹”。②前面说“线索”,后面说“仰头看”,说明那东西在天上,这样的“体育活动”是“放风筝”的可能性最大。③诗句中就有“蹴鞠”。④有“长绳”“贯索”,又是“体育活动”,根据选项提供的内容可知,就是“拔河”了。
28.C【解析】本题C项“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黄门,官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官署名。指天生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子。
29.C【解析】“‘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本文中的“圣人”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30.C【解析】“椿”字是父亲的代称;“萱”字是母亲的代称。
31.A【解析】“春秋时期”错,应为“战国末期”。
32.C【解析】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一天。其他选项都正确。
33.D【解析】是文天祥表达自己气节的。
34.B【解析】“它与‘天下’的意思始终相同”说法有误。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语境可以不断扩展的词。(1)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2)世界、人世间、社会上(3)自然界、天地间。(4)其他:指国家的统治权;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仁义道德;特指中华民族等。故选B。
35.D【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36.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37.B【解析】擢不是“平调乃至降职”。
38.D【解析】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39.C【解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0.B【解析】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41.A【解析】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42.A【解析】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43.D【解析】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4.B【解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45.D【解析】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46.C【解析】下车,官吏初到任。
47.C【解析】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48.D【解析】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49.B【解析】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50.A【解析】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1.C【解析】在《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52.D【解析】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53.A【解析】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54.A【解析】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55.D【解析】墨刑又叫做,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56.D【解析】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57.D【解析】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58.D【解析】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59.C【解析】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60.①七夕(乞巧节)②上元节(元宵节、元夕、灯节)③重阳节④除夕(除夜)⑤清明节和寒食节;【解析】本题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推断出节日名称。①“金针穿罢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为七夕节;②结合铁关金锁彻夜开”何处闻灯不看来分析,可知描写的是玩节赏灯习俗;③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④“残腊即又尽“,“残腊”,农历年底;再由两岁欲平分”,可知是除夕;⑤“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和寒食节。
61.①立夏;②霜降;③白露;④惊蛰;⑤立冬;【解析】①此诗是南宋诗人朱淑真的《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节气应为“立夏”。②此诗是唐代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即被秋霜打过的灰白色的草。节气应为“霜降”。③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即从今夜就有了白色的露水。节所应为“白露”。④此诗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⑤此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根据“孟冬”可知是十月。节气应为“立冬”。
62.①B;②D;③A;④B;⑤C;⑥D。
-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01-18
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09-29
文学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02-12
初中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04-16
初中历年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09-29
2022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04-25
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示例01-29
中考名著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03-15
现代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