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读后感

2022-02-02

  光武帝刘秀的这个“中兴”,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中兴”都不同。别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的王朝框架内中兴,惟独“光武中兴”是原有的王朝已经不在了,再来“中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南宋陈亮在《龙川文集·酌古论一》中就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实际上,刘秀不仅仅是“中兴之主”,还是一位“定鼎帝王”,后汉的江山能够建立,实是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的庙号称为“世祖”(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应劭曰:始取天下为祖,高帝称祖是也;始治天下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颜师古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确是名副其实。

  那么为什么汉亡了居然还能中兴?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了解前汉亡的原因和背景。

  前汉之亡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戚势力过大,一个是刘室宗亲过于分散,而皇帝一系(就是前面说的“大宗”)又衰微,到平帝死后,连找一个近支宗亲都困难。于是,这两者共同作用,使王莽能够凭借外戚的势力,倚靠手中的权力,在平帝死后一步步向帝王宝座靠近。

  不过前汉末期的背景则更让刘室宗亲有复起的机会。据《汉书·平帝纪》,前汉末刘室宗亲已超“十有余万人”,遍布全国各地,从理论上说,他们都可以有“奉大宗”的权利。这些人虽然有的已经没落,但不少人在地方上还具备一定的资财、地位和声望。此外,前汉立国200多年,其中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还可以算是不错的皇帝,到宣帝时,汉王朝又是四海名声大震,士民之心已固,而元帝的好儒,又使民间崇尚正统。宣帝死到王莽篡汉,才距离50几年,老人们对匈奴单于来朝、西域诸国送质、诸羌纷纷臣服等津津乐道的事情肯定还是记忆犹新,所以“民心向汉”是不争的事实。三辅的老吏们见刘秀的部属经过时垂涕道:“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就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点。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王莽末天下大乱,无论是农民起义军也好还是地方实力派也好,多数都立刘室宗亲或者奉汉年号。

  再则,前汉虽然外戚盛,但主要势力多集中在京畿一带,他们的根基和影响力也基本上都局限在社会上层,而对下层的平民老百姓没有多少文化上的影响力。王莽的篡位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仅触犯了散布在全国各地刘室子孙的利益,也触动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人祸,流民失所,他根本无法在社会下层建立起自己的民意基础。他让刘歆搞什么“相生五德”,终究无力挽回民心;而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举措,又使边疆也一刻难以安宁;他用以造势的图谶,更是为光武等人效仿去作为起兵、称帝的借口。所以,王莽在位的这十几年,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乏善可陈,一到天下争相起来造他的反,他的灭亡就已经只是迟早的事了。这时,刘室宗亲凭借着汉朝200多年的民意基础,终于可以找到复起的机会。

  汉能够复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过200余年的苦心经营,在前汉末期,王朝周边已经没有与汉棋逢对手的敌人。汉武帝对匈奴、西域、西南夷的连年用兵,不仅仅使汉王朝的影响力大增,还极大的打击了周围的反抗势力,后来

  的诸帝又能灵活采用分化、瓦解、怀柔、和亲等政策,使前汉末期王朝四周没有能和汉一较短长的力量。所以,当王莽进行朝代更替及王莽末天下大乱时,没有一种势力能够象后来的蒙古人或者满族人一样趁虚而入。光武即位以后,西域诸国争着送子到洛阳为质,这也说明,在有过前汉对外大规模的战事以后,周边对汉朝的实力颇为忌惮。

  于是,外面的敌人不敢进来,中国内乱就只是关起门来在里面打。王莽灭亡以后,各参战的不管是真是假,领头的都称高皇帝的子孙,打完了,天下一统了,把门一开,天子还是姓刘,家还是这个家,最后的胜利者就是“中兴之主”。

【后汉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后感-关于童年的读后感600字-读后感06-19

《名人故事》读后感-读后感06-23

《童年》的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受)09-25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_读后感03-10

童年读后感-关于童年的读后感12-22

《童年》的读后感500字-读后感06-19

《童年》的读后感650字-读后感06-19

《童年》700字读后感-读后感06-19

童年600字读后感-读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