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普查工作日记

发布时间:2017-05-26 编辑:美玲 手机版

  驻村工作日记是记录村民在基层中的生活状况,遇到的实际困难。yuwenm小编整理了驻村普查工作日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驻村普查工作日记【篇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生态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我们江东村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推进生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另辟蹊径,拉动林地资源,培植“甜蜜事业”助农增收。

  在乡党委、政府引导支持下,紧紧围绕以农富乡发展思路,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以白芸豆基地带动养蜂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西丁各老村位于村委会南边,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在19℃—24℃之间,年降雨量1500毫米,该村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生态蜜蜂养殖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且有上几十种蜜源植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皆有野花盛开,各种花蜜、花粉都可利用,且其质量上乘,是土蜂的天然养殖基地。

  据悉,蜜蜂养殖投入成本较低,有较好的效益,养殖一箱蜜蜂每年能有千元左右的收入。6月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丁正宏和村支书吴涛的领队下,工作队一行7人到霞若乡各么茸组考察学习蜜蜂养殖技术,并积极向上多方争取支持,目前蜜蜂养殖试点购买了25箱蜜峰进行试养,并试养成功,在此基础上,还邀请了一些养蜂专家到试点培训,增强养蜂技术。下一步将安排扶持资金,扩大养蜂量,从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切切实实把“甜蜜事业”作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培植。

  驻村普查工作日记【篇二】

  “嘀、嘀、嘀”联络员的QQ提示音响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有事做了!接乡政府的通知,今天下午4:30分前将精准扶贫户中有车、有什么的、有什么的等等数据,要全部核实并从精准户剔除后上报,不按要求报的要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工作队员们听了,都说工作量相当的大。一说到责任,大伙儿都有点紧张,心里有些忐忑,不按要求做呢无法上报数据,按要求做呢无法面对扶贫户。由于昨天加班到12点才把精准户纸质和电子版材料整理好的,今天本来准备休息一下的,不料联系员的QQ嘀嘀声完全打消准备休息的念头。

  队长在旁边若的所思、若的所想,让大家都提提意见,应该如何办是好,他还开玩笑地说“元芳,你怎么看,想必其中必有蹊跷”。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前期工作没把关好就应该直接剔除去;有的说不用核实了,因为这是大数据筛选出来的不会错,可以直接剔除了;但有的又说如果不经过询问直接剔除的话,村民总会或多或少有些怨言,若处理不好还会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等每个队员都发言完毕,队长最后发言,他意味深长地说,还是毛席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呀!言外之意,看来是要分组核实了。意见统一后,我们将队员分为三组,然后按照分组名单逐一打电话核实。

  忙碌节奏启动了,一时办公室里热闹非凡,有的说藏语,有的说汉语,有说的藏汉双语的,我想我只会说汉语,这项工作对于我肯定有难度。硬着头皮,试打一个,当电话接通时,我傻了,对方真的用民族语言讲!我用汉语反复讲,他也是用民族语言尽力的猜,讲了半天,我俩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双方在电话挂断前唯一能听懂的就是一句不是自己本民族语言“Bye Bye”,真有些哭笑不得。我不得不暂停工作,只能求助其他队员完成任务,我告诉队友用我的手机打,话费我出,一声哈哈,使我茅塞顿开,真正明白了机关与基层区别,他们不拘小节、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当时,我感觉一时无用武之地,只能在队友旁边积极配合、加加水,在这样尴尬工作环境中、在队友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工作任务,也深刻地感受了一次患难见真情的含义。

  下午2:00,工作继续加紧进行,各组核实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并进行讨论确定如何上报,大伙一想到要承担责任,就心里都有点发虚,大家都认为要严格按照要求上报,不然后续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很多很多,因为来自村民的许多个“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可能答不上,如处理不妥,又会对前期工作进行否定。经过大家的最后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相关数据如实上报,但要详细写明原因。接着大伙就在有车原因上进行重新分析:有的是用于供养学生读书、有的是用于养家糊口、有的是当农用车拉肥料、有的是为了就医看病方便等等。这时,村里的副主任发言了,他说:“我们村民有车不是用来炫耀的,不能与城里的车相比,车是我们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生活必需品、是生产工具,有车了结束人背马驮日子,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副主任一席接地气发言,队员们都默默赞同了,但谁都不愿意表态,都有所顾虑。这时,队长大声地说,都不敢表态,我先说“就按规定时间、合情合理原因分析,如实上报”。最后,截至下午4:30前准时圆满完成上报数据的任务。

  晚上,静静躺在床上,回忆起整个过程,有些事情让我汗颜、有些问题让我刻骨铭心,深刻体会到在基层需要我们有更多奉献、更多担当的精神和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需要带着感情、真心善做、将心比心,在工作中粗中有细、细中带粗和粗细结合,才能融入到基层,更好为基层服务。

  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遍访工作、回头看工作、年终慰问工作、短期项目实施沟通和落实等一幕幕酸甜苦辣的工作浮现在我脑海中。说说其中一个老党员让人“心酸”、感动的事情吧!我们进行年终慰问时,我和同事到一位近70岁老党员家中,这位老党员患有风湿病,腿脚不方便,当我们慰问结束后离开她家时,老人家步履蹒跚地非要送别,到门口时说了一不是很流利汉语,听了让我们很心酸的话:“我有病,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见到你们了,谢谢!谢谢!感谢党!感谢领导!”听了这位老党员的话,我和同事的心情非常沉重。我认为这是一个老党员发自内心对党表达信任之音、对国家干部表达感谢之情。像这样心酸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也还有很很多,我深深被他们质朴感动、被他们善良而感染、被他们真情而感化,进一步激起了在今后工作中倍加努力和珍惜机会,不辜负乡亲们期望,为达到“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牵”目标而不懈努力。

  驻村普查工作日记【篇三】

  午饭过后,大家都忙着写各自的材料,谁也顾不上谁。这时,汤满下村民小组的贫困户汪国英来了。汪国英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扎西培楚在重庆邮电大学读三年级,女儿七林卓玛在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高校读二年级。记得邓主任之前说过,汪国英靠自己一人在城里打工,供养着两名学生在外读书,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家庭要供出大学生有多么的不容易。前些年,她因某些特殊原因离婚回到汤满村,家庭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但她硬是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一双儿女读书。唐主任对她说,你很了不起,在生活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培养了两名学生,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还是有些紧张,但是你两个孩子都在读书,等他们毕业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汪国英家目前没有发展短期产业的条件,在唐主任与邓主任的商讨后,决定以教育扶持的方式给她家3000元,以此鼓励她家脱贫致富的决心。汪国英接过唐主任手中的钱,一个劲的表示感谢。

  今天的这一幕让我感触很深,的确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这种改变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不是一时的改变,而是长久的改变,只有这样才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本文已影响

精彩抢先看New  Top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