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8-24 民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作文 篇1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民俗作文 篇2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民俗作文 篇3

  ——蒙古族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呢?

民俗作文 篇4

  贴春联自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户户对春联都要精挑细选,贴于门上,增加喜庆的气氛,尤其是祖父祖母那辈的,对于这种美好的遐想,自是十分憧憬的。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在窗上等其余地方贴“福”字,“福”字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变至今,已经成了倒贴“福”字,象征幸福到了,福气已到。

  传统的春节,无非是包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亲戚……而现在,这样的习俗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取而代之的潮流,一些青少年组成一个旅游团,边旅游边团圆。虽说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东西或代表,可那些习俗,毕竟是集结了当时中华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老人希望子女早点回家的一份心意,它连接着你与父母彼此的关心。

  团圆夜,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不远千里而赶回家来,坐下来陪父母一起吃个团圆饭,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用早就擀好的皮包着肉馅,也偶尔会包些蔬菜或海鲜。因饺子酷似元宝,大有“招财进宝”等吉祥寓意,因此,饺子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新年倒计时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左手拿着打火机,右手拿着鞭炮,“噼噼啪啪”,顿时,整个天空铺满了鞭炮,被映得亮堂堂,犹如白昼。

  分压岁钱,无疑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拿着那一个个红包,钱摸在手里的感觉可真好。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着,我相信,这也使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吧。当你在偷偷地数钱时,这种感觉别提多美了。按旧时的说法,有一只妖怪名叫“祟”,人人避而远之,而有一位老者,拿了一枚铜板,压在一位孩子的枕头下,“祟”来侵犯不成,于是,这个方法便沿袭下来。

  春节的食俗也是很有讲究的。走亲戚时,饭桌上总是少不了一碗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年年高),象征着你的亲戚对你新的一年工作与生活更上一个台阶的美好祝愿。另外,我们通常把饺子叫做“万万顺”,酒水叫做“长流水”,金鱼叫做“年年有余”,这条鱼只能看,不能吃,名为“看余”。每一份食品都寄托着亲人们对你新的一年生活和和美美,事业飞黄腾达的美好祝愿。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民俗作文 篇5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一:

  我们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江西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江西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二:

  **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

  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

  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三: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民俗作文 篇6

  爸爸妈妈陪我去广州省中医院做伤口拆线,这是我第二次赶赴广州,第一次我是去做切除手术。这一次,我们先陪妈妈来到武汉参加考试,在武汉呆了一天,然后再去的广州。在武汉期间,趁着妈妈考试,爸爸带着我去了武汉长江大桥和户部巷民俗小吃一条街。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眼中见到的民俗。

  我们下了公交车,步行了大概200米,首先看到了户部巷的老戏台子,大家看下这张照片。戏台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爸爸说如果是传统节日,大概会有唱戏的班子在台上表演吧,台上会有穿着红红绿绿的演员,唱着依依呀呀的古戏,台下会有围的水泄不通的观众们,鼓掌喝彩,小孩子们应该会骑坐在大人的脖颈上凑凑热闹。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民俗街,这条街的两侧分布着很多这样的小推车,大家看这张是水果雕刻的(这是西红柿、猕猴桃、这些黑色的是板栗,)、这张是葫芦雕刻工艺的(葫芦因为发音和“福”和“禄”相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寓意着“福”和“禄”,是福分和官禄的象征)、这张是我看耍猴表演的照片(我那时伤口还没有拆线),很逗、这张是我体验捏泥人的时候,在我的再三央求下,爸爸同意我花50元钱和四十分钟坐下来请这个爷爷捏了一个小小的我。看,我还带来了这个小泥人,大家看看像不像我呢?这张是我拿着画好的糖画,是一只蝴蝶,当时很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其实就是一个大伯用一口大锅,把白糖加热融化,然后用一把铁勺子舀一勺起来,在一块白石板上画画。勺子里的糖水一边流下来一边就凝固成他想画的形状,画完之后就用一根竹签压进去,再用一块又薄又软的铁片铲起来,就成了我手里拿着的棒棒糖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棒棒糖吧。还可以画龙、画鸟、画鱼、孙悟空等等动物和人物造型。

  这张照片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的街口,进去之后就是这样了,一条狭窄的步行街上挤满了行人,大家都在边走边看,边买边吃。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盐焗鹌鹑蛋,外面这一圈是粗盐巴,里面全部是一个个小鹌鹑蛋。先把盐巴加热,利用盐巴的温度把里面的鹌鹑蛋焗熟,咸味也就进去了。这是武汉的小吃——热干面。这小笼包我也吃了,这是豆皮摊子,就是两层薄薄的豆皮中间铺上结实的糯米饭,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味道嘛,一般,但是不尝怎么知道呢?我还吃了面筋,还有肉夹馍。武汉最有名的就是周黑鸭的鸭脖子了,就像江西的煌上煌一样。因为怕辣,我没敢尝试。

  我现在重点给大家说说捏泥人和耍猴捏泥人的过程很复杂,这是最后做好之后我拿着小泥人和这位爷爷的合影。爷爷的手很巧,只见他揉、捏、按、压、推、挤、剪等等手法,调色、塑形。重点刻画了我的五官和发型。大家看,我的黑眼珠他是一点点揉成小圆点粘上去的,那么细小的眉毛也是他做好之后粘上去的,我身上的扣子他也一个个按照比例做好了,这衣服上和领口上的花纹是爷爷用梳子在上面压出来的,很巧妙吧。泥人一开始是很软的,一压就变形。怎么带着上火车呢?我聪明的爸爸把小泥人装在一只矿泉水空瓶子里,放在旅行箱最底层,这才安然无恙的带回到家里。

  现在我再来给大家说说耍猴表演吧。大家看这张照片,现场有耍猴人和三只猴子,一只最大,我觉得是猴爸爸,一只稍大,我认为是猴哥哥,一只最小的就是猴弟弟了。一开始他们表演了徒手接飞刀,只见耍猴人把三把水果刀甩出去,丢向猴爸爸,猴爸爸左手接住一把,右手接住一把,最后还用嘴巴咬住了一把,看到这惊险的一幕,观众们立即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和掌声。(这亮晃晃的就是水果刀了)

  然后他们表演了翻跟头,耍猴人对猴爸爸说“三个”,可是猴爸爸只翻了两个就怎么都不肯翻了,耍猴人气急败坏,从包包里找出一条长鞭子要打猴爸爸,没想到猴爸爸这时候也从包包里找出了一把菜刀吓唬耍猴人,吓得耍猴人一下跑出去好远。僵持了一阵之后,耍猴人又从包包里拿出了一把假枪,虽然是假的,但是猴爸爸却不知道啊,它以为是真的,结果一下就吓得四脚朝天,立马躺在地上装死认输了。哈哈,是不是很好玩呢。观众们也哄堂大笑起来。小猴子这时候就端着盘子到人群里来讨钱钱了。大家看的高兴、开心,都纷纷把手伸进自己口袋掏钱出来。

  这张照片是当天下午我们在武昌火车站检票进站以后的情景,武昌火车站很大,进站的列车也很多,所以进站上车的通道有这么宽敞。这样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了。其实,在广州,爸爸妈妈也挤出时间来带我去参观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在那里,我不仅亲身了解了古代墓葬的殉葬和陪葬文化,还正好赶上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在那里举办的典藏如意展览和出土的陶瓷枕头展览。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交流吧!我的介绍完了,谢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不辞辛苦,找机会带着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谢谢!

民俗作文 篇7

  今天是端午节,阳光灿烂。“城中城”邀请我们校园记者及家长共庆端午节。我、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去了。

  我们到了那里已经有四十三名小记者了,我们分了三组,A组去包粽子去了,B组去玩有奖问答了,而我们C组玩起了亲子游戏 。规则是:先用长方形的小积木摆出‘25’的字形,然后把第一个积 木推倒变成一个连续倒下的‘25’的字形。我们开始摆了,可是刚刚摆好的‘2’字就被我们碰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终于摆好了。我爸爸把第一个推倒‘哗啦啦’的一个连一个得倒下了,但 是5的一横没倒下,我们没有获胜,但是我们玩的非常高兴。这时,A组出来了,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个塑料袋,袋里放着粽子。这都是他们自己包的。该我们去玩有奖问答了,我回答了一个问题,但不 是很完整,所以没有获奖。但妈妈夸我很勇敢,获不获奖并不重要,重在参与。我们洗了手就开始包粽子了,一个、两个、三个……我们包了好几个。我们又去了建筑工地,在那里差一点把我吓出心 脏病来。我们照了几张相才依依不舍得回家了。

【【必备】民俗作文汇总7篇】相关文章:

1.【必备】民俗作文汇总9篇

2.【必备】民俗作文汇总九篇

3.【必备】民俗作文汇总8篇

4.【必备】民俗作文汇总10篇

5.【必备】民俗民风的作文汇总九篇

6.【必备】民俗民风的作文汇总八篇

7.【必备】民俗民风的作文汇总5篇

8.【必备】民俗作文5篇

上一篇:节日民俗作文 下一篇:春节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