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3-12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俗作文 篇1

  关于跳大绳,是我们家过年必有的传统。

  不知道是谁定下的,也许是外婆,或是妈妈的外婆,总之,我们家就是有这个传统。

  我们之中,属妈妈最厉害,毕竟外公外婆年纪也大了,只能甩甩绳,计计数。我们家的绳是大红色的,外婆说,谁被打倒的次数多,谁就可以去灾辟邪,我被打倒好多次,好像鞭子抽在身上,火辣辣地疼。妈妈总是巧妙地避开,她总是跳很多,实在跳不动了才停下来。

  跳大绳,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第二次,是因为体育要测试,才又接触到了童年最喜欢的跳大绳。

  现在都不叫跳大绳了,而叫跳长绳,不过我还是喜欢叫跳大绳。

  那次风波,几乎每个人都买了长绳,我也不例外。每天中午,不管是烈日,还是寒风,我们都准时下楼跳大绳。这里的和我家的有些不一样,这里只有粉色,橘色,绿色,却绝没有大红,这里也没有去灾辟邪的作用,只有比谁跳得多,谁跳得好,我的心中有些失落。

  这已经是五上的事了,离现在好远,不过记忆还是挺深刻的。

  一年不跳了,今天,大课间,跳长绳。

  刚开跳那会儿挺默契的。王老加入了男生队,miss zeng加入我们女生队,有了老师的加入,我们简直如虎添翼,没多久,就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对长绳的热情与喜爱更甚从前。

  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我家的跳大绳是最独特的。

  因为我家的绳是大红的。

民俗作文 篇2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大柘镇塘根村,那里的婚礼风俗习惯非常传统,近似于影视中的古代婚礼。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燃起鞭炮.“呜里哇啦”吹响唢呐,热闹极了。吹唢呐的有七八个人,节奏欢快,铿锵有力,高亢明亮,那场面用语占真是无法形容;你看,从花轿里走下来一位大姐姐,接着一位老婆婆马上扶她走进大厅,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时啦。那老婆婆拿来一根红绸带,让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仪大喊一声“肃静”,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司仪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旁人立刻端上来一盘食盐和一盆山石,寓意他们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这时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个小男孩身上?原来那个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献I二两个红彤彤的鸡蛋,鸡蛋寓意早生贵子,这两个鸡蛋寄托了亲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该是敬茶的时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盘中香味浓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给他们。父母高高兴兴地接过茶,一面细细地品味着,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新人,这又是长辈对他们和和睦睦、白头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仪大喊一声。顿时整个大厅人声鼎沸,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向自己的快乐天地。房门前,摆放着两盆生机勃勃的石竹,寓这对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户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头焕然一新,希望这对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丽的画卷。

  老家的婚礼习俗可真寓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民俗作文 篇3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队伍,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民俗作文 篇4

  端午节快到了,龙舟鼓咚咚地响了,大人小孩的心怦怦地跳了。

  我们的龙舟,是指我娘家浙江乐清柳市一带的龙舟:雕刻得非常精致的龙头龙尾,彩绘得五彩斑斓的龙身龙鳞;36个座位36把短桨,头尾各配长艄一把,还有司锣、司鼓、司旗各1人,共41人。

  长艄是特别长的桨,并不划,只是架在船后当舵用,保证龙舟稳稳地前进。持长艄的人,兼做“蹿龙头”的工作。蹿龙头是高难度动作,得有极好的弹跳水平和平衡能力。他每一蹿都得蹿得高高的,这时龙舟已前进几米,他得计算好这个距离再稳稳地落下。蹿起,落下,再蹿起,再落下,那是给龙舟发力,让龙舟如虎添翼,飞快地向前射去。司旗之人也绝非寻常。那旗很大,旗杆很长,还吃着风,照理说扛着它站立在船头都困难,可司旗却还能把旗帜打出花样,打得猎猎作响。他左边一划,右边一兜,那面旗比一支桨还管用,拨着龙舟向前蹿去。

  龙舟出行,有作独龙表演的,有双龙争强三龙斗胜的,也有四龙五龙战得难舍难分的。最排场时,十条龙舟齐头并进,龙头高高昂起,龙尾潇洒飞扬。健儿们奋力地举桨落桨,动作整齐划一,掀起了惊涛骇浪,水起雾缭得连人影也看不清了。两岸则人山人海,摇旗呐喊的,欢呼雀跃的,那种盛况可以和世界上最为激烈的竞技运动相媲美。记得一年端午节回娘家,车子经过一座公路桥时忽然走不动了,前面是一溜长蛇般的车队。原来,桥下的龙舟鏖战正酣,司机们停了车争先恐后地扑向桥栏欢呼着,庆幸自己遇上了这样壮观的场面。

  我们的龙舟,的确比别处的要彪悍矫健得多。我在南京秦淮河看到的龙舟,像一口碗,才12把桨,好像一个还未断奶的孩子;三亚的龙舟是14把桨,虽然披红挂绿,却像是一个小儿出来玩玩而已;韶关的龙舟有20把桨,龙身倒也不短,但总嫌瘦弱纤巧,不堪委以重任;香港的龙舟人数不少,但龙头龙尾被简化了,看上去不太像龙。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24把、28把桨的,有的造型简单,色彩灰暗,而且没有司旗司锣,显得有些冷清,更没有蹿龙头的`弄潮儿——请原谅我对自己家乡的偏爱!

  每年过了春节,我们的龙舟就会从“龙舟屋”里给请出来,进行一番仔细的检修。等到农历四月,龙舟训练就开始了。下水的那天,锣鼓喧天,炮仗动地,人们点香燃烛,祭拜天地以及河神和龙王。有结婚、添丁或考上大学等喜事的人家,还要扯上两丈红绸,给龙头龙尾披红挂彩,把龙舟打扮得喜气洋洋的,祈求快乐和吉祥。

  划起龙舟来,司鼓是总指挥。来不及出门观战的人,在家里只要听着鼓点就知道龙舟们在干什么:咚,咚,咚咚,鼓声平淡,龙舟只是在赶路;密密的一串长音,是龙舟转桨了——龙舟从不调头,只是转桨,健儿们齐刷刷地抬身、转身、落座,龙尾朝前,逆向前进;鼓声越来越激,如马蹄,如急雨,我们就知道是斗得如火如荼了;鼓声如狂飙,如雷霆,那就是我们的龙舟大获全胜了。我们的龙舟划到哪里,那里的村民就放起炮仗来迎接,还用几个大盘子把酒、菜、粽子、香烟等送到河埠头来,慰劳健儿们。

  我们村里有个豆腐佬阿三,每天总是戴着一顶破草帽,挑着他的豆腐担子,走村串巷地叫卖。在龙舟比赛的日子,他不走大路专走河岸小路,我们村的龙舟划向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听到有人喊买豆腐,阿三就放下担子,一边划拉豆腐,一边吹嘘我们的龙舟如何如何雄壮。可我们的龙舟也并非百战百胜,赢了,豆腐佬就把草帽推到背后,扬起一张意满志得的脸;输了,他连豆腐也没心思卖了,把那顶破草帽扣得低低的,灰溜溜地回村来。所以,我们的龙舟这天在外胜败如何,只要看豆腐阿三的破草帽就知道了。

  划龙舟的时节,是村子里最和谐最团结的日子,哪怕恨得几年不说话的,哪怕刚刚打得头破血流的,只要上了龙舟便拼尽全力,同仇敌忾。男人在外头赛龙舟,女人自觉地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大太阳烤着,热吧?一天到晚拼命划桨,累吧?争强斗狠,上火吧?还有那坐久了皮开肉绽的臀部,发炎吧?女人就在家里早早地熬好绿豆汤,加了冰糖,放凉了,等丈夫、兄弟或者是儿子们回家,狠灌一气。

  那一天,焕嫂正在临河的窗下搅着一大锅波浪滚滚的绿豆汤,我们村的龙舟和邻村的龙舟拼上了,相持着不相上下,她的丈夫和两位弟弟都在船上。焕嫂那个着急啊,她一边挥舞着勺子,一边呐喊:加油!加油!再再加油!龙舟是划过去了,可一大锅绿豆汤也全被她泼到地上了……

  如今,我们的龙舟划向了全国,划出了国门,并在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这就是我们的龙舟,可爱的龙舟,骄人的龙舟!

民俗作文 篇5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去请年菩萨,用来请求来年平安、顺心、如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在那个时候拜上几拜。而且都会买好烟花爆竹,请完菩萨就放。那场面可热闹了,烟花的灯光映着人们欢乐的脸庞,照着人们内心的喜悦。

  在请年菩萨之前,当然是最繁忙的准备“福利”时间了。福利的要求很多:猪头1个(最好腌过,没有可用条肉代替);猪尾巴1条、公鸡1只(要留尾巴)、连鱼1条(不能杀,要鲜活的,在脸或眼睛上覆盖一张红纸),这样可以象征“连年有余”,还要有酒、茶等,放“福利”的桌子最好是要八仙桌(放时要横着放)。注意,“福利”放完了,一定不能放椅子或其他坐的东西(因为神仙菩萨全是腾云驾雾的,根本不用坐),做这些事情的必须都是男的,女的不能参加。参加请年菩萨的人最好“净身”(意思为洗个澡,表示对菩萨的尊敬),再把水果等放在床上,放上蜡烛台和香炉,同时放鞭炮和烟火,烧元宝。等这些全部都结束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猪头肉(学名叫散福),其乐融融。

  过年时参加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剪春花,舞狮子,祭祖,还有这里的请年菩萨……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习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让中国的传统习俗传播得更久更远,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想了解和研究我们的文化历史。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方式将以前的民俗发扬出去。我们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领航者,应该做好传统文化传播人的职责。

民俗作文 篇6

  近些年来,对压岁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压岁钱数量不断攀升,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其二,孩子们常常不能把压岁钱用到正道上。其三,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这些批评很对,但是,如果因此倡导移风易俗、取消压岁钱,却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

  压岁钱承担了什么社会功能?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

  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现在有什么理由让这种民俗消亡呢?每个民族都有如何对待传统民俗的问题。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所以他们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历史传统,如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日本人一年里要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礼。这些节日、礼俗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可是在它们的发源地却早已不存在了。

  传统民俗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旦失去,就难于恢复。像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来的移民,所以当地的老风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北京,过春节跟平时没有两样,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很少有人想得起来。可以说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而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的状态,很少有什么传统的、公众的习俗让我们产生一种与历史、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联的感觉了。传统风俗、礼仪的丧失,背后潜藏的是传统的人情、伦理的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察到,我们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漠、社会纽带逐渐松弛。想想看,为什么韩剧会在中国风靡一时?难道不是因为其中浓浓的人情味打动了我们?韩剧中的家长威风、磕头礼等并不好,但我们社会本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优良的伦理秩序,却是我们万万不能舍弃的。

  诚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时迫不得已要告别一些风俗习惯,比如说在大城市里禁放烟花炮竹,那是因为在拥挤的城市里这种民俗确实存在危险性。可是压岁钱不同于炮竹,压岁钱本身并没有危害性。有的人借压岁钱显示财大气粗,有的家长对孩子用压岁钱不加引导,大人们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压岁钱攀比,这是一些人把这种传统习俗用歪了,违背了这种风俗本来的意蕴。

民俗作文 篇7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我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欢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欢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民俗作文 篇8

  今天是国庆长假第二天,我们去丽水民俗乐园玩。

  到了民俗乐园,只见大门上的两条充气巨龙在戏珠,龙珠上写着“浙江民俗乐园”六个大字。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象观测台。我三步并做两步跑上观测台,看见许多气象仪器:有风向标,有雨量器,有百叶箱,还有一些我不认识的仪器,我知道天气预报要通过科学仪器的测量。

  站在气象观测台,我转身眺望,民俗乐尽收眼底。游乐设施有太空漫步激流勇进、划船、、、、、、

  我下了气象观测台,选了刺激又惊险的激流勇进。一分钟、两分钟、、、、、、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兴奋的跳上船,爸爸也跟着上了船。开始船儿在水泥河道蠕动着,“呜——呜”小船随着输送带缓缓上升,到了最高点船快速的往下冲向水池。“啊”一声尖叫。顿时,天连水,水连天,漫天的水像雾,白花花的水花毫不犹豫地朝我们劈过来。

  待我们从惊恐中逃出来时,衣服已从头到尾湿了一片。接下来我们去排队划船。我和爸爸配合默契。爸爸开船,我一边指挥爸爸及时调整方向,一边拿起激光枪射击目标,每次击中后,水上的浮标会冲起两米多高的水柱。玩了一会儿,我让爸爸休息,自己一边开船,一边射击“敌人”。玩的正高兴时,“三号船时间到了,三号快开过来”播音员用话筒说道。我依依不舍的把船开到了“码头”。

  民俗乐园,good bye!

民俗作文 篇9

  从小我就喜欢各地的民俗风情,那好像是清明节过后的几天,爸爸带我去了那里——西双版纳。

  我和爸爸下车,看到傣族人正坐在河边独木桥上,欢迎各地来访的游客,再看看喝道路两旁的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摊位:有卖凉鸡的,有卖蔬菜的,有卖水果的……。这些摊位排成了一字形,热闹而又整齐有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赶摆,而泼水节期间的赶摆是最热闹的,而泼水节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你瞧那位少女,身着质地考究的筒裙:红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蝉翅,又像彩蝶的翅膀,轻柔而美丽,简直跟舞台上的少女没有什么两样,粉红的……一个天地,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说起西双版纳,不由得让人想起傣族自治州,那天正好赶上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大的节日,为此许多游客专程赶来。

  在泼水节期间,虽然大家都不相识,但都互相尽情的泼撒着,如果有人把水破到你身上,不要着急,那是他送给你的美好祝福,听傣族人讲,泼水是帮你洗去你去年一年的不顺,重新迎接新的美好的一年,爸爸也赶忙拿来两个大水盆,我也紧紧尾随着,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可还没等我开机,就被其他的游客浇了个透。

  这次履行不仅从我从玩耍中获得知识,还是得我感受到傣族热的好客!

民俗作文 篇10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民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民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民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民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民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民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民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必备】民俗作文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必备】民俗作文汇总8篇

2.【必备】民俗作文汇总五篇

3.【必备】民俗作文汇总5篇

4.【必备】民俗作文汇总7篇

5.【必备】民俗作文汇总九篇

6.【必备】民俗作文汇总9篇

7.【必备】民俗民风的作文汇总九篇

8.【必备】民俗民风的作文汇总5篇

上一篇:民俗民风的作文 下一篇:节日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