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与茶的典故

2023-05-26 历史典故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可是不少。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历史上与茶有关的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以茶代酒

  三国时期,吴国集团老总孙皓经常举办酒会,下属全都要作陪,规矩是:参加酒会的人要喝光7升酒。韦曜是孙皓父亲的老师,酒量只有2升,孙皓看他喝不下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难堪。

  这则正能量的典故到此本就结束了,可后续似乎更容易让人学到些什么。后来,正直的韦曜经常跟孙皓对着干,大肆批评孙皓经常开酒会戏谑下属。孙皓恼了,找了个理由将他逮捕并诛杀。

  点茶三昧手

  苏东坡到杭州上任时,欣赏了好友谦师精彩的点茶,品饮了谦师亲手点的茶汤,果真是非一般的感受,于是当场题《送南屏谦师》一首,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苏轼本人也是一位泡茶高手,谦师能被高手赞赏为“三昧手”,实属不易,其技艺可见一斑。

  水厄

  晋代官员王蒙特别喜欢茶,每天喝茶不停,客人来了也要陪着喝。然而,问题来了,当时的官员、知识分子大都没有喝茶这一雅好啊。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内心忐忑,戏称“今日有水厄”。

  风水转了1700多年,现在人喝茶,生命不息,喝茶不止,淹没在茶水里才幸福。

  水递惠山泉

  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煮茶要用无锡惠山泉水。可是无锡与京城相隔千里,怎么得到新鲜的惠山泉呢?李德裕建了一条惠山泉的特快专递线,从惠山汲泉后,由驿骑日夜兼程传递至京城,时人称之为“水递”。

  一骑红尘妃子笑,这“水递”形式颇有点效仿唐玄宗时杨贵妃的千里快骑送荔枝的味道,奢侈啊。

  赌书泼茶

  宋代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爱读书,每次饭后夫妻俩一起煮茶的时候,就用“赌书”的方式比赛,看谁能先喝茶。一方问某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另一方若是猜中就可以先喝茶。可是,往往猜中的一方常常得意忘形,将茶水洒了自己一身。

  贡茶得官

  宋徽宗赵佶不仅嗜茶,还喜欢重用贡茶有功的官员,漕臣郑可简新创了团茶“龙团胜雪”献给他,官位便升迁到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的侄子得到一种叫“朱草”的茶,他却让自己儿子入京进贡。献茶有功,儿子也被赏了官职,被人戏称“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家摆宴庆祝。席间,郑家洋洋自得,说:“一门侥幸。”被夺了“朱草”的侄子,激愤难平,当即接话:“千里埋冤!”

  王肃与"酪奴"

  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 相关推荐

【中国历史上与茶的典故】相关文章:

有关中国普洱茶的历史典故「精选」01-28

以茶代酒的典故,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01-29

历史上典故三则11-17

关于茶的历史典故01-21

茶有关的历史典故10-07

中国历史上四大妖姬的历史典故01-28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茶的历史典故01-21

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01-17

“以茶代酒”的典故故事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