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风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风作文 篇1
“家风”这个词的含义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但我觉得它就是支撑我们家族的一条信念。在我们家,有一条铁一样的信念:以诚为本。
事情得从那时候期末逼近说起。我拿出百分百的精神投入复习。一回家就做作业,高压氛围下每天都要做到八九点。在期末渐渐逼近,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想去逛逛万达,减轻一下压力。但是爸爸妈妈是肯定不会同意的,因为期末就快要到了。于是,我和朋友千方百计瞒着爸爸妈妈出去,但是谈何容易啊!我俩就想了一个自己觉得天衣无缝的计划: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去图书馆而不是万达。回到家,我便壮着胆子试探性地问了问妈妈:“妈妈,周末我能和同学出去吗?”妈妈说:“马上就是期末了呢,放假了再出去也不迟啊。”我还是不甘心,又小心翼翼地问:“去图书馆行吗?”妈妈想了想,说:“图书馆倒是可以,那你去吧。”我心里暗喜:“Yeah,计划成功了一大半了!”
那一天,我和闺蜜虽然在万达玩,却一直心惊胆战,生怕父母打电话来询问我们在哪里。我们买了好多的精品,小包小包地提回家。后来,我们才想起,去图书馆怎么要拎这么多东西回去?可是,总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扔了吧,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家中。果然,不出意料,妈妈问我:“去图书馆怎么拿回来这么多东西?”我低着头不敢看妈妈。她说:“借的书呢?拿过来我瞧瞧。”我没有回答,她的嗓音一下提高了八度,重复了一遍刚刚的话。我被吓着了,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去了万达……没去图书馆。”妈妈看我“认罪”态度良好,语气便软了下来,对我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说呢?”我哽咽地说:“我怕你不同意……”。妈妈帮我擦了擦眼泪,说:“如果你实实在在跟我说,我也是会答应的,什么事都是有得商量的,但你一定记住: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以诚为本,这是咱们家的作风!”
就是那天,以诚为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之后的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再瞒着父母。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想,一定要让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家风作文 篇2
我有一个简单但是温馨的家,外公外婆慈祥勤劳,也十分疼爱我们。妈妈为了我的成长,辛勤工作;对长辈孝顺,体贴。我呢,是家里的小鬼精,活泼而不失温顺。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因亲人的相互为对方付出而感到温暖幸福。
外公外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给我们的爱却是无涯的。小时候,外公外婆还住在乡下,经济条件不好,但每次去外公外婆那里时,外公外婆就会杀鸡宰鸭给我们吃。我们一去,外婆就会在厨房里匆匆忙碌,洗菜、切菜、炒菜,忙得不亦乐乎。一大桌菜弄好了,我们都上桌吃了,外婆的身影还在油烟中晃动。妈妈在一旁催外婆吃饭,外婆却总说,快了,快了,就一个菜了......因此,妈妈总是心痛的说外婆,但外婆却老乐呵呵地说:“哎呀,没事,看着你们吃,我就高兴。”外公外婆在乡下种了许多菜,蔬菜成熟了,外公经常骑着自行车给我们送蔬菜来,妈妈心疼外公辛苦,叫他别送,说大老远的,送点蔬菜来,万一累坏身体,不值得。可外公外婆却说,不辛苦,什么城里生活成本高,要为我家减轻点负担,还说自家种的蔬菜,环保,即使辛苦点值得。现在外公外婆搬到城里来住了,不再种菜了,可现在我还能记起我的外公汗流浃背的为我们送蔬菜来的情景。记得小时候,外公外婆在乡下种了棵柚子树,每年柚子结果子了,舍不得拿到集市上卖,给我们全摘下来放着,瞅着个周末,就给我们送一大口袋来,我很少见外公外婆吃。有一次,我问外婆,外婆为什么不吃。外婆说,她老了,牙不好。咦?吃柚子甜甜的味道,又不硬,怎么会跟牙好不好扯上关系呢?所以,妈妈每次吃外公外婆爷爷婆婆送来的蔬菜水果时,总爱说,来,尝尝,尝尝爱的味道吧!
我的妈妈是老师,虽然平时工作忙,对家里的长辈也特别关心。谁要是有个什么不舒服呀,准又是她在那跑上跑下的忙碌。她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爱老人,不能等。记得有一次,爷爷生病了,要住院。当时,妈妈的身体也不好,隔三岔五的往医院跑,还要赶回来上班。爷爷生病的那段日子,妈妈上午上完课,中午又要急匆匆地赶到成都去看爷爷。奶奶对妈妈说,你身体都不好,就别折腾了吧。可妈妈说,要去,去了爷爷心里踏实些,病会好得快些。周末妈妈带着
我一起去医院看爷爷,当时爷爷刚做了手术不久,很虚弱,脸蜡黄,嘴唇干干的。妈妈就在旁边用棉签蘸了盐水,慢慢的涂到爷爷的嘴唇上,一点一点地涂,是那样的轻柔,好像害怕弄疼了爷爷。然后,用小勺一点一点的喂爷爷糖水。同病房的病友看了,羡慕地对爷爷说,你家女儿多好啊。爷爷脸上堆满了笑,用微弱的声音说,不是女儿,是儿媳妇。哟,你家儿媳妇真是比女儿还好呢,你老人家好福气。病友们又是一阵羡慕。
妈妈对外公外婆也好。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给她们买衣服,每次去看他们也要买一大袋水果。每逢假期,妈妈也都会想方设法带外公外婆去旅游。外公外婆非常节约,最舍不得花钱,老说妈妈现在挣钱不容易,把钱攒着,供孩子读书。每当这时,妈妈就会劝说他们,钱是慢慢挣来的,可是孝敬他们不能等,要趁他们现在身体还硬朗时,带他们出去玩,不然以后,走不动了,想去都没有机会了。
我呢,是家里的小鬼精,有时候会在长辈面前撒撒娇,耍下赖。可在妈妈的熏陶下,我也学会了体贴、关心家人。小时候,奶奶生病了,妈妈就叫我给奶奶倒水,端药,给奶奶捶背。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晚上九点多了,我跑到药店去给妈妈买药。虽然有点晚了,心里有些害怕,但想到妈妈,我还是鼓足勇气,克服了恐惧心理,独自一人把药给妈妈买了回来。
妈妈说的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能只接受长辈的爱,要对父母好,对父母孝顺,要爱家里的人,要让这家风代代传扬下去。
家风作文 篇3
“爱国如爱家,爱家如爱国,人讲精气神,国讲正清和;家风连国风,国风兴家风……”每当听到这首《中华好家风》,我就想到了那一次,妈妈对我的教导。
以前,我每次吃完了东西都会随手一扔,不一会儿家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垃圾,让人看了很是不舒服。这时,我那勤劳的妈妈二话不说,拿起扫把就开始打扫起来,不一会儿她的头上就爬满了汗水,但是从来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
这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客人走后,客厅,房间都乱糟糟的,我还在沙发上吃着零食。妈妈又准备打扫了,看到沙发上的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长大了,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你可以一起来打扫卫生了,而且一个干净的家会让我们的心情也变得舒服,不是吗?”听了妈妈的话,我心想:是啊,我已经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朋友了,该做些事情了,该懂事了。我冲着妈妈笑着说:“好的,我马上就来。”
我先打扫客厅,地上的垃圾真是多,桌子上的也数不胜数,一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妈妈看了,指导我:“先拿空的垃圾袋,把大的垃圾捡到垃圾袋里,小的抹到地上再扫。”我一直弯腰捡垃圾,时间长了,腰酸了,腿麻了,说不出的难受。想着妈妈说的话,想到平时自己总是随手扔垃圾,真的难为情。捡好垃圾,扫好地,我又认认真真地把地拖了一遍。
在家里变得勤劳的我,在外面就更不用说了,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了。勤劳的家风,我传承下来了。
家风作文 篇4
整理旧物时,指尖无意间触及一层薄埃,小心取出,拂去尘埃,画面慢慢清晰起来,我的回忆,也慢慢清晰起来……
这是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人们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个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婴儿——那正是小时候的我。仔细端磨这张老照片,经过岁月的冲刷,照片上的人影已变得模糊,脸颊的边廓线已被磨白,我肉嘟嘟的小脸正好对着镜头,小手扬在空中,好像是不满别人打扰了我的好梦。
我的视线又转向另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彩色的,我们全家人站在高台上,身后千岛湖美丽的景色一览无余。
那年我十岁,虽然那时的我还懵懵懂懂,却也在奶奶爷爷那传统的家风中成长了起来。
有一天,我刚从学校回来,上完大课间的我又渴又饿,大步跑向厨房猛灌了几口水,看到饭菜又两眼放光,这时还没有一个人入座,我刚想一屁股坐下,尾随进门的妈妈连忙说:“女儿,吃饭时要长辈先入座才能动筷子。”“为什么?”“因为要表现对长辈的尊敬,没有长辈又怎么会有现在的我们呢?”我只好忍住腹中饥饿,让爷爷奶奶先入座,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是我。
每次吃完饭后,爷爷奶奶都会检查我的碗里有没有没吃完的米饭,为的是让我时刻记得,“粒粒皆辛苦”现在的我们不懂得珍惜,认为白米饭平淡无味,每天晚餐都会倒掉一大碗米饭,却在饭后补充大量的零食来充饥。殊不知在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光吃白米饭也能填饱肚子,根本没有什么零食可以吃,连衣服也是穿姐姐哥哥们穿不下的。所以我现在也荣幸地成为了一名“光盘族”。在我们家的家风里,节俭是一个大部分。
百善孝为先,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皱纹多了,白头发也多了,爸爸虽然工作忙,但仍旧会抽出时间来陪爷爷奶奶唠唠嗑儿,做点家务。爷爷奶奶眼睛花了,看不清报纸上的字,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给他们听。妈妈也会时常和爷爷一起做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我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黄,人也会慢慢变老。所以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好好传承旧时代的家风,并把它毫无保留地传诵给下一代,这是我记忆中的家风。
家风作文 篇5
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每一位炎黄子松都是文明的传承人。
家风是中国人民惯有的风范,优秀朴实的家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良好习惯。
家风又称为门风,家风其实是在家庭里形成的一个道德标准。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家独特的家风,或朴实的,或严厉的,或个性的。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与节俭作为培育家风的准则。虽生活节俭,但却造就了朴实的家风。节俭不是一件小事,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从小在一个节俭的家庭中生活,接受父母节俭的教育,长大之后才能做到不怕吃苦的优秀品德。
学会节俭,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才会抵抗得了诱惑,自觉自律自重。在节俭的家风中,只会不断造就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在社会中抵得住诱惑而成就自己的梦想。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家风以严厉的学习为常态任务。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有很多家庭会以学习为家风,虽严厉,却是一种正能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不是因学习而成就,远名四海。学习文化知识,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任务,更是一个名族崛起的必经之路,我们以学习为傲,以学习为荣。在家庭中,家风的形成从小时候开始的,从小养成
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严厉之后必有大的作为。每个家庭成员都希望通过这严厉的家风,使代代能薪火相传,代代出人才。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绝对是个性的。如今我们会 经常听到官府某某贪污受贿,被曝光后遭到人民百姓的极大反响。一个家庭或家族能用能用清贫作为家风,这不仅是伟大也是一种个性十足。
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流传后世。以清贫作为家风传承,这样家庭出来的子女必有大的作为,他们不计金钱为目标,追求的是精神的传承。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的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安详。
良好的家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我们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需要用努力去传承。家风是中国文明的标志,每一个家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因为有家风,才有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传良好家风,做美德少年!
家风作文 篇6
家乡家乡,家就是居住的地方,乡就是一个地方的统称。更具体说来,家乡,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称为“故乡”、“老家”、“故园”等,当然,家乡的范畴,又是以述说者距离家乡的远近而会有所不同的,比如我们若是在外省的话,同一个省份的人,就是安徽老乡了。在我们山区本县范围内,有以乡镇为一概念界定的,也有以村为单位界定的。生活中,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还是生活在当地的外乡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华人,谁不对自己的家乡有份难舍的情怀?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喜爱家乡的理由何止千百条。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带给自己快乐的童年和充满乐趣的美好青春。家乡除了她固有的可爱之外,也被注入了情感的内涵,这种情愫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命每一个角落,这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乡愁”吧!
而与我,与家乡的关系从形式看其实一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大一点说是“土生土长”一类的人也行,说是“生活在外乡”的一类人也可以,因为在我很年轻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岁多一点就到外乡镇教书去了,稍后一点,把家也搬到外乡镇的小街上去居住,再后来,又搬到县城里去生活,一晃三十几年就过去了。这期间,父母在上面住时,回家乡的频率当然是很高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在家乡居住时,回家乡的次数也不在少数,而在母亲到我们家生活之后,回家的频率明显低了许多,也就是邻居有红白喜事时,有时候回去一下,还有就是清明挂老坟和过年送灯时是定然要回去一趟的。可是即使这样,由于我先前已然在家乡生活了20多年,并且是在大队(现在的行政村)当了两年的“赤脚医生”,对家乡的情况一些事情还是有着相当多的了解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这种情况,一个地方地名是以某某姓氏来命名的,可总给人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我们的家乡小地名叫梅家畈,可是整个生产队一家梅姓住户都没有,马家园也没有姓马住户也没有,金家湾姓金的少之又少,倒是我们汪姓住户占了80%朝上。在我的家乡——仙人冲村在原仙人冲村和金家湾村两村合并之后,仍然是“汪”姓住户占了绝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里,真可算是老汪家一统天下了。据说在北方的一些地方这种一种姓氏族居的情况更多了,甚至有几千人的庄子就是一个姓氏,没有外姓人。
家族是什么?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不断维持着最直接的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并形成家族体系,即使是转移漂泊或迁徙,大多也是以居族迁徙为主的。据说,我们这里的汪家就是从徽州迁徙过来的,以前家族的祠堂就设在我的家乡仙人冲,后来三线厂建厂给拆了。现在有关部门又给批了地,允许在原址重建汪家祠堂,这对汪氏家族和社会而言,都是件有利无弊的好事,对我们家乡的家风乡风建设也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会对良好家风建设能起到一种平台搭建和助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讲的就是汪氏家族。现在的汪氏子孙也大多居住在江南江淮大地,当然也可说是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再一个方面讲,汪氏族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一道,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过一些对人类进步作出过很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汪姓上《中华名人大辞典》多达100多人,氤氲出缕缕醇厚古朴、清新怡人的文明家风,给后世家人和文明社会,留下了许多甘之如饴的精神养分。
汪氏家族治家严谨,家风肃穆,曾治《敦睦堂家规》计16条,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全文如下:重祖墓、敬宗子立户长、 勤修谱、新祠宇、敦孝友、慎婚姻、别男女、谨丧葬、严继立、崇节俭、勤耕读、禁酗酒、戒事习不正、勿欺贫、惩唆讼、恤难怜孤。家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要摒弃落后陈腐的宗亲观念,但其弘扬优秀祖风、教化子孙的功能与积极意义不可磨灭。如何吸其精华,除其糟粕,正是汪氏族人的光荣使命与共同任务,也是我们汪姓人氏历来尊崇的道德理念。据我了解,尽管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我家乡的汪姓族人对这些家规的遵守,家风的发扬,家训的尊崇有过一些动疑惑、摇摆和修正,但是,整体上还是因循继承了大部分的精华部分,才使得几十年来,我的家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文明家风乡风佑拂下,一直行驶在一条稳定、康健的而又宽广的路径上,文明而又馨香。
诚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培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只有家风好了,才会有好的乡风。反过来,好的乡风,又能促进好的家风的形成,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地方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着多么重要的源动作用。来说说三个都有个“八O”后老太太家庭的具体情况吧,窥一斑而知全豹,或许对汪氏家族继承和发扬良好家风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一个祠堂里管着几个房头(家族分支)的人家,我按着大房、二房和三房的顺序,各举一个家庭的例子,除了与大家分享一下之外,也想就家风里面的赡养老人和良好家风建设方面的道理做一番交流和探讨。
大家常说“正家风,首在行孝道”。正因为孝道与家风有上述紧密的联系,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风中就成为首要的内容,或者说,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解释中国的“教”字,一个“孝”字,一个“文”字,也就是说,教化就是通过文化教人孝,这和《孝经》所讲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风的根本和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辈不尊重长辈,这个家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家其他方面会好吗?即便是“好”也是暂时的,虚伪的。
熊远华老太太今年已经80整岁了,五个儿女,三个儿子,两个丫头。老伴汪发徐,比她大一岁,已于前年走了。两年来,老人家一个人过活,你可别以为老伴走了,她一个人寂寞,老人家过得不舒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去到她位于仙人冲村背阴村民组的家中时,刚好老人家从虽然有些陈旧,但墙壁雪白,看上去还很结实的房子里走出来晒太阳 。当我向她打听她时,她笑着告诉我“就是我,就是我。”,随即邀请我到屋里坐,给我倒上了一杯茶。我不知道她认识不认识我了,以前她小儿子在我教书的学校读书时,她老夫妻俩倒是到过学校去过的,他老伴的模样,我还记得,而这个有些清瘦但收拾得还很利索的老奶奶,论辈分还只能算我侄媳妇老奶奶,我已记不清楚了!于是我就装着有些沉思地问道:“你就一个人住吗?为啥不与儿子们一起住?”“哎哟,小儿子就是让我与他们住呢,这不,昨天小儿子才把我从霍山送回来,我在城里住不惯,可是小儿子要求我至少要两头都住住,隔三岔五地要到霍山他家里待一段时间,他才放心。”我就顺着她的话说到:“那你小儿子真好,很孝心的,考虑得周到。”“你这话是对,可是儿子好没有媳妇好,我小儿媳妇真是个好人啊!”于是,她就说起了她小儿媳妇的种种好处来。
老人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汪祥纯,二儿子汪祥运和小儿子汪海滨。儿子们长大以后,老夫妻俩忙着给儿子接媳妇,接一个分开过,接两个分开过,最后老夫妻俩就跟小儿子一起过生活了。实际上在农村这种家庭结构是很常见的。但是,老夫妻们没老时候还好过,到了老年往往就会出现一些状况的,弟兄间往往会有着一种“比拼”的成分。虽然说就财产而言,父母的竹园、田地还有些杂七杂八一般都分在一起生活的儿子名下,但是若是斤斤计较地讲,这些财产甚至父母劳动的多寡又怎么能算得那样的公正公平呢?于是乎矛盾就出来了,兄弟间是这样,妯娌间更是互相不服气,甚至是吵闹不停。而父母们只有忍辱负重,甚至于忍气吞声地过日子,在下辈间玩平衡,到不能劳动、进一步不能动时,那就会苦不堪言,无法生活了。但是熊远华的小儿子媳妇并不是那样一种人。老人说,她小儿媳妇自从嫁入她家的门槛,从没有喊过别的称呼,“妈妈”长“大大”短的,喊得还很亲切。她们老俩口生病,她不但负责医治,还负责服侍,并且不是到诸佛庵县二院,就是到中医院去,并且从来没听她小儿媳妇说过钱的问题的`,总是说有病就得抓紧治,不瞧哪行呢!老人说,前不久她感冒了,头有些疼,儿媳妇硬是给她做了个CT,直到确定没事为止。
汪海滨,我的学生,人生的旅途根本算不上顺利。考取大专后,到落儿岭企业办工作,后来又到了落儿岭钢厂上班。后来钢厂垮台,汪海滨只得到外面闯荡,可是也不是发了财,而是只能靠勤劳和人缘好挣得一些收入。几年前,因为父老乡亲相信他,选他当村干部,他又回乡担任起了村主任的职务。至于他媳妇,我虽有些印象,但已记不清模样了。听她婆婆熊远华老人说,她的名字叫李碧华,只是在下浮桥镇的一个企业上个班,娘家在大化坪镇高岩村。老人说其实他小儿子家庭境况并不好,他家的竹园也给了他的两个哥哥。前几天说读大学的女儿要一笔什么钱,暂时钱花不过来,还得向人家去借一下。真的感谢大化坪镇高岩李家养了这么一个好闺女,让我们老汪家有了这样一个好媳妇好晚辈呢!老人家还补充说一下汪海滨两个哥哥和嫂子的情况,其实这哥俩和他俩的媳妇也很孝顺,只要是过年过节什么的都争着接父母过去,只是因为一个三个孩子、一个两个孩子,加上常年在外都在外打工,没办法,所以问的事当然要少一些。再者说,暂时也不需要他们问什么事,有小儿子有媳妇照应着,加上低保,自己身上零花前总少不了千儿八百的,也花不了多少钱,只要他们安心在外打工就好了。说着这些的时候,老人家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听了老太太的一番介绍后,我感到十分的高兴。你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吗?在社会上,你若是听说了什么大好或大坏的讯息时,只要是涉及到你的亲戚朋友或者家门时,你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情绪去产生,要么高兴,要么沮丧,这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荣辱感应吧!而在我,当我听了我的这位老龄晚辈老太太相当具有满足感自豪感的叙述后,真是由衷地产生了一种骄傲来,因为,这是很值得我们家族引以为豪的事情啊!并且,虽然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可我的母亲还健在,就我的切身体会而言,赡养老人,敬老孝心切实是需要晚辈们能够尽心尽力,相互协调,通力合作,科学安排啊,唯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甚至是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们,比较幸福地度过她们的晚年。
我的母亲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了。十几年来,她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连自理能力也已经丧失殆尽了。母亲一生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她和父亲一起辛辛苦苦,养育了我们姐弟八个孩子,并且尽可能地让我们姐弟们多读书,多长学问,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他们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劳力呀!尤其是我的母亲,她的付出,某种意义上说比父亲有要多的多。因为我的父亲在他四十八岁那年意外受伤,在昏睡了两个多月后悠悠醒来,那颗能担当生产队队长的脑瓜几乎回到了童年的水平了。那时候姐姐已经出嫁,我在师范读书,二弟当兵,三弟一下的妹妹们尚处幼童,都在读书,家庭生活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是母亲领着伤病的父亲把他俩的一群孩子都看大成人,走上社会,并各自成了家,甚至都有了一定的出息,可他们俩老了,身体垮下来了。父亲在他七十岁时,因为脑伤复发走了,母亲那时也已经七十好几岁了,可是母亲说什么也要自己一个人单独生活,似乎这有这样才能显示她还有很强的劳动能力,还是一个很有用的人,我们晚辈们再说也没用。
我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老年心理学,我也没有仔细地检讨过我们下辈们是不是在父母老来时,没能很好地理解他们照应她们。我只知道,母亲一个人生活时,我们下辈的心里总是不踏实,有一种不安和过意不去的感觉,但是又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不是我们不让母亲一起过,而是她自己愿意一个人去过活,我们实在没办法呀,也只得尊重老人家的意愿,让她一个人生活了。仔细想想,这与老汪家许多孝心儿女比起来,确实应该有些惭愧吧。于是乎,我只能平时多跑几趟,回家看看了。后来,记得是O六年吧,母亲已经耄耋之年了,一次因为高血压病头晕,在家门口摔倒了,在地上爬不起来,还是邻居把她拉了起来,后来告诉了我们。在与妻子商量后,我硬是把母亲接到我们家来生活,从此母亲再也没有如她所愿地一个人生活了。可是,母亲执着得很,直到现在,母亲还常常嚷嚷着要回去到后面山上菜园地里去种高粱,去种菜,甚至还要去打桑叶,去喂蚕儿。
其实我母亲的身体怎么会好到七八十岁了还能独立生活的程度,只不过她老人家所经受过的磨难让她养成了独立自强,一切靠自己的脾性。仿佛不这样的话,生活得就没有成就感、自豪感,就憋屈。据了解,有我母亲这样想法的人,社会上还为数不少呢。记得那一年,我与一位高中同学在公交车上遇到时,她也说她的母亲也是这样,接近八十岁了还非要一个人单独过活,也弄得她的下辈们有些尴尬和担心。我也已经是年到花甲的人了,我觉得我们的这些父母亲们,有时候就应该想的更开一点更远一点,能和晚辈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是有许多乐趣在等着去开发吗?不要等到我们年纪更大了,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再到儿女们身边去,那是会感到更加不适应的。
我母亲的身体其实还是不错的,起居饮食都还正常。除了超胖,行动不利索外,就是她的部分身体功能确实弱化得相当厉害,尤其是泌尿和排泄功能,到了几乎失控的程度。这样一来,大小便清理,衣服被单洗刷晾晒,需要的工夫就大多了。那几年,因生计需要,我妻子还在学校开个店子,住家里学校商店还有一段距离,而我的孩子们都已到外面工作,我也在镇里教育办上班,妻子服侍母亲确实有些累,加之长年累月,确实感到有些疲倦呀。我的两个弟弟和他们的媳妇们看到大嫂忙得够呛,回去一商量,一种新的赡养母亲的方案出台了:我们弟兄三家轮流赡养母亲,大家都出出力,也给各人一个缓喘的机会。于是先是一个月一轮流,后来是两个月换一家,再到后来,四个月一轮换了,一年刚好轮住一次。母亲的五个女儿家,若是接去过几天的话,也行,但不算在内。这样一直轮换到了去年冬天。
二O一六年的冬月间,母亲没注意到从床上掉了下来,股骨摔裂了,到中医院住了一个月的院,我们大家轮流护理,倒是没有问题。但是临出院前,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母亲暂时不能下床,不能自己吃饭,加上母亲的体重,护理就更加困难了。而我们弟兄三人家家不住在一块,又有着各自的实际困难:老小上班,老小媳妇腰椎不好,护理老人家难度不小。老二家住在五楼,老二夫妻俩都要上班,孩子都不在身边,伺候老人家也存在着实际的困难。而我们家若单独伺候母亲也有明显的困难,我老婆要带孙子,我和小孩子们要上班,护理起母亲来,也显得吃力够呛。这样一来,莫不是说,我们都在推诿,要把病中的母亲抛一边了!其实不然,我们是在切切实实地要想出一个比较周全的方案,让母亲能得到尽可能好的护理和照顾!母亲出院前一周,我和四妹在电话中讨论这个问题时,四妹也想到了各自护理的实际困难,问我有什么打算,结果我将我想的方案一说出来,她说与她想的方案完全一致,甚至连资金筹措的金额也完全吻合。
我没有任何主观意图想为我们这个小家庭赡养母亲的方式做什么宣传,我也没有调查过我们这种赡养母亲的方法,在大家包括在我们老汪家父老乡亲心目中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我啰里啰嗦地写了上面这些文字,只是要表达出这样一层意思:别看我们有姐弟八个下辈,只有母亲这样一个上辈,但是要具体到母亲的护理赡养问题,也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要比较好地解决好这样滴问题,只有兄弟姐妹同心同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让我们家的父母老人们比较称心地安度晚年,否则,弄不好就会七弯八翘,弄出许多矛盾来,就会与“家和万事兴”的古训背道而驰呢!
在与四妹商量之后,我就委托四妹向五妹说出了我们的方案,由五妹多出点力负责母亲的赡养,我们弟兄三个人每月拿出500元来补助老五,算是点劳务费吧,哪知四妹在与四妹婿商量后,说她也算个份子,这样就有了20xx元劳务费了。我与两个弟弟一说,他俩完全赞同。20xx元,真的算不了什么,要请一个人服侍我母亲,绝对请不到,我们也不放心。之所以想到五妹妹,一来因为她家住楼下;二来因为她没在单位上班,在家里开了个“鞋护士”皮鞋保养店,随时可在母亲身边;三来因为五妹年纪轻,有力气帮母亲翻身擦洗,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母女情深,我们大家也放心啊!谁知四妹刚对五妹说起这事,说是大哥让征求她的意见,五妹一口应承下来,一点也没有推辞,她说她早就有把母亲接过来照应的打算呢。母亲出院刚刚一两个月吧,医院复查,我母亲的股骨已长好,伤口已经愈合,已经能试着下地活动了。
说完我家的故事,再来说一下我母亲当年的好伙计熊兆兰的故事吧。熊兆兰与我母亲当年都是仙人冲老汪家有名的好媳妇,勤劳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全靠她操持。她俩一个是婶娘,一个是侄媳,但侄媳比婶娘大三岁,今年已经整整九十岁了!也就在前不久,我去到我家背后山那边的蔡家山,看望了这位老大嫂夫妇俩。去的时候老大哥不在,据说去山上忙啥去了。大哥比大嫂小六岁,是当时的童养媳媳妇带着他长大的。那时候知道了一句话:“女大三,抱金砖”,又应了一句话,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跳!没想到我的这位老大嫂啊,比起我母亲来,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了:神情硬朗,深情矍铄、眼没花背未驼,走起路来还有些咚咚响的劲道呢,老远就认出了我这个老兄弟,要知道我们两个庄子隔了个山岗,我们少说也有三十几年没见过面呢!
说起我的这位老大嫂,我是还有很深的印象的,因为我与她的大丫头是小学同学。她对她的子女们要求不是一般的严格,而是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了。记得当年读书时,他们村子里一位男同学大概是拿女同学不吃劲吧,欺负一群小女同学起来了,大嫂女儿个头大一些,就出面指责这位男同学的不对,于是双方就吵了起来,最后闹得双方的家长都出了面。我的这位大嫂绝没有护短和稀泥,而是给了自己女儿两巴掌!以后,为了避免双方再闹矛盾,引起双方家长更多的矛盾,大嫂就把自己的女儿转到更远一点的小堰口小学读书去了。后来还有一件事情,我也记得清清楚楚。那是在我高中毕业当赤脚医生的时候吧,大嫂子不知是在我家还是在别人家看到了我写的对联和“斗衬子”(堂屋两边墙上的书画作品),说是写得好,过年时,硬是请我去她家给些一幅。写过之后,硬是留我吃饭,我因事没干,你猜怎么着,她硬是写过之后,硬是留我吃饭,我因事没干,你猜怎么着,她硬是用篮子装了一篮子的粽子让我带了回来!那可是平生吃到的最大最有味道的大粽子啊,大斧头形状大斧头大小的大粽子,粽子分为上下两段,上面一段里面放的是一个大红枣,下面一段放的是一大团精肉吧,吃起来甜蜜蜜、香喷喷。在那样的岁月,能吃到那样的美味粽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呵!记得我母亲当时就说:“你这个大嫂就是既热心又实在,你们以后做事就要学学你这位嫂子呀!”
后来,我考取学校读书教书去了,再也没见过这位大嫂,只是知道她的三个女儿表现都很好,都吃上了公家饭,还当上了干部。她的最小的孩子是个男孩,我知道他叫汪胜,在村里当乡村医生,口碑很不错。这次我去到大嫂家,她说,你侄子当医生,现在看来当初我把他选错了职业,现在乡村医生不好干,收入也不高。不过过了一会,她又说道:“不过话又说回来,世上的事情哪有那样容易的呢,村医干得是积德的事情,收入高低不说了,我就是要求他好好干。”等了一会儿,这位老嫂子又说道:“好在他娶了个好媳妇,又孝心又能干,再加上我家孙女也读大学了,孙子有考上了公务员,应该知足了,人的一生,还要图什么呢?”
通过侄媳妇的口我知道,老人家一直身体都不错,家里的事情不怎么要她干了,她就一门心思去陪读,自己的儿子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全是奶奶陪着他们过来的。说到最后,这位侄媳妇动情说:“不是他奶奶,他们的书不一定能练得出来,我们家也不知会过成什么样呢!”在我离开他们之后,大概是老大嫂让他儿子汪胜把我到过他们家这件事,告诉了她孙子汪超吧,后来没几天,我在汪胜给我微信里面,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照片里面是一篇小短文,是汪超写的一篇小心得。现在我就一字不落把它抄录下来,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吧——
我的家乡仙人冲位于安徽西部,是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很普通的村庄,我的爷爷奶奶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是一对标准的中国农民形象。朴实,善良是他们的最大特点。在岁月的变迁中,他们的行为对我们一个大家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结起来就是一要做,二不怕,三要善,这是长辈们的人生格言,也是我们家的立家之道。
喊破嗓子,不如迈开膀子。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家里真的很贫穷,奶奶为了改善生活,种菜去卖,上山捡板栗也去卖,只要能弄到钱,她都会去尝试。可以说没有奶奶当年的劳苦奔波,就不可能有现在我们的这个幸福的大家庭。
遇事当机立断,不要畏首畏尾,是奶奶的行事风格。奶奶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认准了的事都会去做。那时,家里有四个孩子,就我爸一个男孩,当时有许多家庭都是让男孩子去上学,把女儿留下家里干活,奶奶没有像很多家庭一样把女孩留在家里,而是让她们去读书,去闯荡,家里的庄稼就她和爷爷起早贪黑的,没日没夜的承担了下来。因为奶奶深知在这个穷山沟里,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做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心地要善。是爷爷奶奶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村里受到尊敬的原因。虽然我家的日子过得不算好,但当奶奶看见别人的孩子因为没有棉衣过冬而畏缩在厨房里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把家里原棉衣拿出来,让其暖和的过冬,爷爷奶奶常说,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样对待你,爱是相互的,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真实,也是他们一生遵守的家训。
如今,两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在家颐养天年,看着自己的下辈以他们为榜样,处处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立家之道,两位老人家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我真高兴能够生长在这样的个大家庭里,长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的“三观”。我要在工作上,在平时生活中,时时想着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训,要像爷爷奶奶那样去做事,去做人。
家风作文 篇7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家训,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们家的家训是勤俭节约好读书。别看这朴素的几个字,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家几代人呢。
我爸爸出生在嵊州乡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那里小桥弯弯,流水潺潺,虽然风景宜人,但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们世世代代当着农民,住着破烂不堪的泥巴房,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就算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小学文化的爷爷奶奶始终鼓励着他们的孩子们勤奋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
爸爸小的时候,农村基础设施很差,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经常跳闸停电。一天傍晚,爸爸正埋头做着作业,耳听“噗嗤”响,又停电了,周围一下子昏暗了,只有西边的太阳还在无力地发着光,在这若有若无的光亮下,爸爸愁眉不展,无法继续写字了。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有办法了。“对了,古有匡衡凿壁偷光,”爸爸自言自语道,“我也可以效仿匡衡借点别的光来呀!”于是他拿出奶奶花了几个月积蓄给他买的铁皮铅笔盒,用干净的布把铅笔盒盖子里面擦了一遍又一遍,放在作业本前面,调整好盖子的角度,努力让微弱的光线反射到桌子上,在这来之不易的光线下,继续着未完成的作业。
我爸爸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奋学习,妈妈更是如此——
上小学的时候,在一个期末考试的前晚,妈妈正在认真复习、准备考试,可夜深了,她非常疲惫,眼皮不自觉地打架。于是妈妈想了个好办法,泡了一杯浓浓的绿茶,感到困了,就喝上一大口,并把茶叶含在嘴里使劲咀嚼,反复几次之后,就不再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的期末考试中,妈妈如愿地考出了高分。
勤奋好学是我家的家训,正是长期受到良好家训的熏陶,我爸爸他们姐弟三人个个都考上了大学,妈妈和舅舅大学毕业后也都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不过最厉害的要数大姑姑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姐姐,她是前年高考余杭区的理科状元,现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堪称是我家的学习楷模。现在,我也一直勤奋学习着,努力把这良好的家风家训发扬光大!
【家风作文锦集7篇】相关文章:
家风作文锦集6篇03-08
家风作文锦集10篇02-25
家风作文锦集五篇02-18
家风作文锦集六篇02-16
家风作文锦集9篇02-13
家风作文锦集5篇02-06
家风作文锦集八篇02-05
家风作文锦集8篇02-05
【实用】家风作文锦集八篇03-18
精选家风作文锦集八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