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作文

2021-03-01 国学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作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作文 篇1

  寒假里,焦作日报社为校园记者举办了有意义、值得回味的“读经典写美文”活动,这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化。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铿锵有力、琅琅的读书声,是同学们在专心致志地读《弟子规》。《弟子规》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勿箕踞,勿摇髀”。任晓光老师告诉我们: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睡如弓。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慌乱,慌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马虎草率。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穿着整洁,不要拖拖拉拉的,要时刻给人们一种利落的感觉。

  《弟子规》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如果犯了错误,能够改过,就等于没有过错;如果犯了错误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弟子规》引导我们怎样对待父母、师长;怎样处事、为人;怎样学习。诵读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真使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国学作文 篇2

  “人之初,性本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伴着郎郎的读书声,学校开始了每天必修的课程——国学。所谓国学,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别小看了这些古文,它所表达的道理却对现代人很有帮助。就比如“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它告诉那些不团结的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两人意气投合,就有切金断玉的力量。再如“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注意细节,不能粗心,差了一点点,损失就很大。就像查里国王一样,因为少钉个马掌,就失了一个国家,最后饮恨自杀!

  《论语》,《三字经》,《庄子》,《孟子》,《墨子》……汇集了哲理的精华,浓缩了智慧的结晶,这是中国多么灿烂的文化呀!

  从前,我一直有一个坏毛病——考试成绩好就骄傲自大。但书上讲“是君子,就要谦虚,不要高傲自大。”我可不想做伪君子,经过学习《论语》,我就时常约束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有一次考试我英语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总认为自己英语已经学的很好,不再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而别的同学还在不断进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试中得了第三名,与第一仅相差2分。那次考试,是对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击。因此,我学的谦虚起来,成绩也在稳步提升,经常保持第一名;还有,我原喜欢斤斤计较,有时跟同学合不来;自从学了“做事斤斤计较,会失去所有的朋友时。”我学会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难移嘛!有时会控制不住。但我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做到!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个民族不从自己的历史中吸取“营养”,怎么发展进步。就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还要回过头来学习沙士比亚,海伦……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历史,他们要寻找历史,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能够被精华和璀璨来形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忘记历史就是忘记未来。

  读书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越满。让我们多读这些书,让国学和我们一起长大吧。

  一说国学,我就想起上幼儿园时学的《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小朋友们都声嘶力竭的跟着老师朗读,我也大声的读着,当然却不知所云,直到现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也理解了国学的魅力所在。

  “入则孝”讲的就是亲情,“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告诉我们要认真听取父母在教诲,“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告诉人我们要善待、照顾父母。尽管现在家里有暖气空调,不需要我们扇扇子暖被窝,但我们也应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爱我们的父母。

  关于学习,孔子也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这个最好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能弄虚作假,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而且要做到学了新知识不忘旧知识,要不断复习巩固。

  助人为乐、尊师爱教、爱护公物、勤俭节约都是好的优良品德。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更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身边的一些所谓“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三字经》和《弟子规》已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向导,是我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就像一位严肃的启蒙老师,教给我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不断修正我的坏习惯,伴我成长。

  似夏日里的一缕轻风,如初春旷野里的一抹新绿——国学经典,你是我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融入我的生活中。

  从我咿呀学语开始,做教师的父亲就常在我耳边吟诵:“人之初,性本善……”虽然并不懂得其中意味,但也是津津有味地随着爸爸抑扬顿挫声调而童声童气地念着。不知不觉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诵读了许多经典作品。

  上小学了,爸爸教我学书法,又接触了许多名诗名句,并在不断地摹写、诵读中逐渐领会了其中的意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告诉我时间宝贵。金缕衣虽然华贵,终有破旧之时,而时间却一去不复返。大好年华,应当珍惜,才不至于后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中,我分明看到了作者那坚毅的面孔,感受到了那赤诚的爱国之心。读着这千古名句,我的`眼里已是泪花盈盈……

  当我不能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时,我就会用《劝学》里的名句鼓励自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如果不能坚持做事,即使你面对一块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弄折;但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就是金石也能雕刻成自己理想的作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国学作文 篇3

  近日,偶然看到了沐童与檀老师对“国学”产生一番“针尖”对“麦芒”的较劲,颇有感受。自知草根无名,然而,“国学”虽是精英人士眼中的“大雅”之物,然其为国之精粹,至尊而至尚,不可亲躬雕绘,而华夏之凡芸难道亦不能旁观作叹?

  檀老师博士之饱儒,自然可以视己为“精英”,有了精英作后盾,自然“凡夫俗子”的论语只当作是“闲言碎语”,未及身而自落。面对“国学”处于的尴尬局面,檀老师似乎像是落幕王朝的“德高望重”的老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他坚决的态度——似乎只有他,像他一般人才能做最好,如果让初中刚勉强毕业的人与他做同事,“同事”是一个烂苹果坏了整筐梨。不,按他的“大众糟蹋”——是好多的烂苹果坏了“为数不多”的“精英”梨。我这里先作一个不是很合理的怀疑,檀老师与大众,就像皇帝与庶民一起游赏御花园,有一种心里的“不平衡”,虽然皇帝与庶民是出于同乐为目的,檀老师与大众是出于弘扬国学为目的。精英与非精英,檀老师划出了等级,而这种等级往往有可怕后果。

  精英与非精英,这个人数的比例是多少比多少?中国本不像印度实行的精英教育,所谓的“精英”阶层更是少了,而国学却像是庞大的资源——“博大”而“精深”。试想一下,只让几个工程师去开采,那他们能做什么——“精深”——他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哪里有资源,资源优劣等等。但是他们能做到像平凡的石油开采工人那样?所以说,这时的开采需要双方的配合,虽然工程师的地位很重要,但工人的就是不重要,甚至不必要了吗?同样,弘扬国学,也需要大众,更需要大众作为推动力量。檀老师如果是汽车的发动机,那么大众就是轮子。沐童似乎也于轻视了“精英”阶层,他也对精英的身份作出怀疑——北大新闻系与中文系博士相比,沐童似乎略自嘲味地把自己“贬”到大众那边,靠着群众的力量,对着这种“等级”穷追不舍。其实,我觉得沐童做得也些许不恰当——如果同是去想办法照顾好一个“不强壮”孩子,而这时就应该把精力放在“想办法”上,而他们却互相质疑其对方的身份来,似乎总要有一个最合理的身份,才有资格去照料他。如果一直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那么两人喋喋不休,孩子说不定还更弱了。外国人曾谈论过中国的考古,中国人如果发现哪里有一件文物,不是先去发掘它的价值,而是先质疑起它的身份来——哪个朝代的?有何诗何词或是何典记载?孰不知光阴易失?

  再说“国学”,什么是国学?带了个“国”字的,便有历史在里面,那里有咱们老祖先的身影,虽然我还不太清楚,但必然也是圣子留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而檀老师所谓的“宁为玉碎”还谈到了普通人对国学不懂,然而,如果这也能成为原因的话,那未免也太牵强了吧。我是一个高中毕业学生,对国学的含义还真不太了解,但能挡住我那份对国的热爱,从而爱及“国学”的热情吗?就像有些女生,她们也看中国足球,难道真的对足球了解透彻吗?出于爱国热情,她们也可以疯狂,为赢球而疯狂;她们也可以落泪,为输球而落泪。难道说,就只因为她们不懂足球,就没有欢呼的资格,没有落泪神伤的资格?所以,这一点我给予反驳,我个人很赞赏沐童的。

  再次,檀老师没有看到大众的力量。承然,“国学”是高雅的,但是,就因为她高雅则将其束之高阁,而中国的精英力量又尚薄弱,这不等于在一个只有几个富人的小镇上开“五星级”宾馆——倒只是时间问题。而檀老师的“国学”热情却似成了陪本生意的坚持,这种顽强,看得让“国学”自己都不知如何你是好?如果,放下架子,同是一栋楼,高层的为“五星级”,低层的为“三星级”的,或者,更普通,不是可以达到“雅俗同乐”的地步。千百年来,国学,虽然是“不衰”但也非“长盛”。封建时,推崇“儒道”,而“国学”中又以“儒释道”为主杆,而三者又相融合,并且,科举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而这些读书人读的又是“四书五经”,官方的推行,加上庶民虽然不懂什么“四书五经”但出于对其的仰敬,所以虽然“国学”虽不盛,但却不衰。到了,辛亥五四运动时期,也自然因“官败民弃“而深衰。而如今对国学虽然是“官倡”但是民“不太亲”——这已是国学危险的重大原因了,檀老师如再弃民,不是要“陷国学于死地”。国学之所以不兴,非知识分子之错,错在知识分子没去发动大众,如果大众推崇了,那国学还会受冷遇吗?

  最后,希望像檀老师这样的中国精英分子,宽容些,不要把国学独揽怀中——像赵薇这样的明星,难道只有大学生,或是长得帅的人才能有资格去喜欢她。我想,喜欢她的人,一定有阿姨,退休工人,逃学的孩子。让国学为大学所爱,所炎黄子孙所爱,让她再复青春,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想,国学,她,更愿意看到檀老师您与沐童大哥相握手,举行国学之举,让世人见示中华民族千古之精髓!

国学作文 篇4

  国学经典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平凡体现在它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它们无一不是国学经典;伟大则体现在这些国学经典的精髓,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又与此息息相关。

  《论语》是本深奥的书,里面有很多思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诚信,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诚信。这里的诚信主要表现在朋友之间平等相待,不刻意讨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更不要明明对一个人心存怨恨,却因为他的权势去故意巴结,甚至利用他人对你的信任去欺骗他人。那样太虚伪了。所谓真诚,难道不就是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吗?;“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方面的诚信,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全部取决于他知道多少知识,而是取于他是否能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很多很多知识,但我们不能只看见自己学到了什么,而应当知道自己没有学会什么。所以对于知识,我们不仅要虚心,还要得寸进尺,要学到老,活到老绝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

  诚信思想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国学经典则是它的源头。国学经典是本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所以我们要珍惜这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要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消失。

【【必备】国学作文四篇】相关文章:

1.【必备】国学作文4篇

2.【必备】国学作文8篇

3.【必备】国学作文六篇

4.【必备】国学作文三篇

5.【必备】国学作文3篇

6.【必备】国学作文九篇

7.【必备】国学作文十篇

8.【必备】国学作文合集9篇

上一篇:国学作文 下一篇:国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