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2022-07-26 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1

  追寻你留下的痕迹,只想拥抱你在千百年前留在历史红尘深处的背影。

  ——题记

  又一次这样习惯地想起你,又一次自然地写下你的名字,又一次我望着天空发呆。孙策,孙策,又一次被你乱了心跳……

  大概是五年前吧,无聊地陪姥姥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见到了他:提枪驭马,一袭白袍,驰骋疆场。小时候的我,胆小懦弱,总被人欺负。那时候,我看着他无所畏惧的飒爽英姿,刹那间觉得莫名的感动,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无比强烈的勇气。或许是从那以后,我逐渐变得坚强。从那以后,我记住了他的名子——孙策。

  后来,我读起了《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他沙场上的霸气,我看到他礼贤下士的谦逊,我也感受到了他曾寄人篱下的不甘与无奈。而这所有之中,最感动我的,是他对梦想的坚定。那是一种任何逆境与挫折都无法磨灭的坚定。当我漫步于黑夜时,我总要抬头望一望,每当此时,心底便漫出一堆堆的感动;每每此时,从身体某处发出一股力量,蔓延周身;每每此时,你带我穿越黑夜,直达黎明。

  我开始不仅仅满足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因为想要更了解你,想要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那个已经被历史模糊的身影,我却贪心地想看清他。我开始上网查询关于你的记录。我花去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三国志》,原版和白话的都买了。前者是想了解你那时的语言习惯,后者是怕自己看不懂或是理解偏差。你站在漫漫历史之路的那一头,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像一个孤独的旅人,坚定地迈着步伐,即使是再远的跋涉也不愿退缩,因为你就站在那里,从没移开过脚步。就算我穷尽一生或许也望不到你的脊背,但我的旅途中没有这些无聊的伤感,我只知道我是一步步地靠近你,一点点勾勒出你的容颜。

  我站在江南这片土地上,触摸着江南的气息,我比以前到任何地方都要用心,因为一千多年前,是这片土地孕育了你,造就了你,你曾是这片土地的王者,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英雄,是江东男儿敬佩的小霸王,是江南少女心中的孙郎。在这里,你遇到了那个“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那个辅佐你成就霸业的周瑜,那个你一生的知己。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征战无数。杀戮与征服,吞并与占领,本无正义之分。孙策就是正义之流吗?我不敢苟同。我只知道每当攻占城池时,孙策严令三军,不抢百姓一分一毫,在那样纷乱的时代,却能使江东将相同力,军民同心。那时的孙策,不过是弱冠之年,二十出头而已。

  江南又飘起了细雨,朦朦胧胧,迷离婆娑。是否一千多年以前的某一天,你也独自在这片江南雨中惆怅呢?也许你曾在这里,在雨中纵马驰骋,扬起一片尘埃。我似乎听到那一声无奈的叹息与战马的嘶鸣逐渐消失在耳畔。

  二十六载的年华,却有着比六十载还要精彩的人生;二十六个春秋,成就了江东的小霸王;二十六载的长度,你在历史的石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即使经过千年的风雨,也磨不掉你的痕迹。我知道,叫做“孙策”的那条痕迹,无论是在那段历史上还是在我的人生中都是怎么样也无法抹去的了。

  我沿着你留下的痕迹,摸索前行,将你的痕迹一点点更深地隽刻。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2

  说来惭愧,活到20岁才看完三国,还是以电视剧的形式。如果可以为自己找理由的话,我喜红楼多情儿女,不喜三国英雄儿郎。另外就是我胆小,打打杀杀的场景令我胆寒。

  可是,《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我一向拥护国学,岂能?前不久,易说她电脑上有三国的电视剧,我立刻要了来,想,就是逼,也要强迫自己看完。后来,显然,我多虑了。

  至今日,我看完了95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很多时候我总忘记历史是纵向的,总有每个朝代、每辈人是同时存于世上的错觉。后来终于寻得了究竟,实则是我不忍承认那些载入史册、留名青史的英雄俊杰们已不存在,每送走一位,都觉悲痛不已。

  周瑜,字公瑾,死时仰天长问“既生瑜,何生亮?”年仅三十六岁;孙权,字仲谋,十八岁继承父兄基业,掌管江东,撑起东吴。另有孙策、鲁肃、陆逊等,故“江东自古英雄出少年”。

  曹操,字孟德,世人称其为枭雄、奸才等,后人评其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生子昂、丕、彰、植、熊、冲。曹冲称象的故事足以说明冲之睿智,却因聪明误,招其兄丕陷害而死。曹植留下脍炙人口诗词歌赋若干,其中以七步诗名气最大,其清高之品性倒是让我甚为喜欢。曹丕承父业,建大魏。

  关羽,字云长,桃园三结义排老二,却最先亡,杯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杀文丑,挂印封金……,亡于傲气;张飞,字翼德,老三,长坂坡断喝三声吓退敌军……,在离我家不远的阆中被部下所杀,亡于酒气和暴脾气;刘备,字玄德,老大,建蜀汉,立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国训,生有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字孔明,关于这位旷世奇才的智慧我不想赘述,刘备三顾茅庐将孔明请出山时,诸葛亮嘱咐家中小童阿三“好生看管家园,等我功成归来,再躬耕南阳。”却于北伐时死于军中,孔明该在梦中回过多少次南阳啊?

  另外说说司马懿,字仲达,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个人物放在魏国里,单独列出来吧,是否属于晋?其子司马昭平了蜀汉,其孙司马炎建了晋朝,平了东吴,再次一统天下。

  大概说了说几位重要人物的简历,说的不详细,一则,我也记不全,二则,记得住的也没法三言两语说出来,每个人都是漫漫一生呵。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历史教给人很多东西,很多我们早已从字里行间、老人口中得知的道理,却,总是要花一生才能悟懂它,几十年岁月匆匆,我们又被下辈称为历史,下辈又花一生参悟我们告诉他们的话语。历史,仿佛没意思,周而复始,生命交替罢了。

  实,很少有人读史。历史是枯燥的,却也是生动的,是祖宗先辈们用生命演绎的剧情。历史的每一秒都是岔路口,向左向右决定着太多的生生死死,决定着是遗臭万年还是万世敬仰,而每一秒历史都在进行无法反悔的选择。历史的魅力与遗憾就在此吧。

  还记得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写了不在官场,云游四海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明月告诉我们不要过多为名利所缚。同样的,《三国演义》里的斗智、斗谋、斗阵,上方谷那场救了司马懿的大雨使得我明白有时还要尽凭天意。晋朝的陶渊明应该明白这个理儿。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3

  一向不爱读名著的我自从在电视上看了历史剧《三国演义》后,便被剧中勇将们的精神所折服,从而激发了我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此时的我正拿着书看得如痴如醉,曹操刺董卓、关羽斩华雄、桃园三结义、孔明草船借箭、刘备三顾茅庐,周瑜火烧赤壁……这些画面都在我的脑海中一一展现。书中这些人一直在斗智斗勇,可到后来,却是司马炎统一了三国。难道他们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吗?不,他们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仁厚德的刘备、奸诈残忍的曹孟德、神机妙算的孔明、忠义勇武的关羽、智勇双全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

  三顾茅庐中,我为刘备的求贤若渴感到敬佩,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刺杀董卓中,我又不禁为曹操的英勇拍手称快;草船借箭中,我再次对孔明的机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看着看着,他们都一个个老去,一个一个带着未尽的愿望离开人世。才智过人的孔明、智而近怯的司马懿、智勇双全的周瑜……每一个人的离开都让我痛心不已,为什么他们不能少一点战争,少一点虚情客套,少一点嫉妒,而多一点友谊,多一点真诚,多一点互帮互助呢?也许,这正是三国鼎立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看《三国演义》,我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解到了那时统治者的腐朽黑暗。我們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虚情假意,那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呀!现在,我觉得《三国演义》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而是变得澎湃激昂,处处洋溢着英雄豪气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的瑰宝,谱写了一首英雄的史诗!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4

  姜维可谓是连诸葛亮都敬佩的人才,文武双全。在一开始诸葛亮设计准备攻打姜维所在城池时,是姜维看出诸葛亮的阴谋,并告诉城主,这才没中诸葛亮之计谋。

  当诸葛亮知道自己的计谋被人识破后,自然是感叹那人的才华。

  后来,诸葛亮用计谋把姜维从魏国弄到了蜀国。成为蜀将。自从姜维成为蜀国的部将后,就一直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帮助诸葛亮处理事务,出谋划策,商讨计谋等等。

  自诸葛亮因为魏延而没有续命成功不久之后去世,也是姜维统领全军撤退,并处理魏延反叛之事。自从诸葛亮去世后,除姜维外,无一人有志向愿平复中原,兴复汉室。

  蜀国君主刘禅,更是昏庸无能,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即无雄才大略,又无治理国家之志向。只想偏居一偶,好好当舒服自己这个君主。平平安安的当好这个君主就罢了。

  姜维失去诸葛亮后,自然是一路遭险,事事不顺心。再加上魏国那边又有邓艾这样的人才,自然是想复兴汉室的希望不大。

  跟魏国作对的还有吴国。吴国打就打吧,还排诸葛延。打了,没打过,尴尬吧。诸葛诞这人,被人打到就连守一个城池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到。他还希望老天能下雨让对方军队的军营塌陷。可是,老天就没遂他的心意。硬是天气晴朗,滴雨不下。自己自身能力不足,手下人说可以杀一波,,但诸葛延就是死守着城池不出去。当时城里的粮食已经很少了,不够手下的士兵吃的,大部分士兵脸上都有饥色。这种时候如果不拼一把,更待何时?可诸葛延就不,还下令说,如果谁再敢言出门打仗者,斩!下了这样的命令后,果然是敢上阵杀敌的将士都不敢言语。甚至还有几人带领自己的部下去投靠魏军。这怪不得他们,如果让他们再在这个城池待下去。不过多久,这座城便会被攻打下来。而他们也免不了被杀掉的倒霉事。出于这个考虑,他们选择了最好的选择。

  姜维听说吴国攻打魏国后,自然是又要向刘禅请示,要派兵攻打魏国。这个时候有一个谋臣给姜维写了一封信,劝诫姜维要体恤军民,多年征战,国家已经不是很太平。如果这个时候再去打仗,很容易出现问题。何不修养几年。

  但姜维没有听取他的劝诫,经过蜀主刘禅的同意后来到祁山,准备占领这里。先前诸葛亮在此就已经建设了军营,到现在还在留着。于是姜维就派军驻扎在此。

  邓艾早就料想到姜维会派军来到祁山准备攻打,所以早早的就命令几百人挖地道准备攻打蜀军。但姜维和其部下稳定有序,在敌人攻打进来的时候并无慌乱,军有章法,硬是把敌军打回去。这事让邓艾十分敬佩。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5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读了两遍,越读越有味,它成为了我挚爱的一本好书。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本书的开篇词,也是整个故事的缩影。在故事里无数的英雄豪杰中,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他有勇有谋、鞠躬尽瘁、忠诚不二,是天下少有的人才之一。他为蜀国的崛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一个茅庐之中,刘备、关羽、张飞前去拜访诸葛亮,谁知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刘备再去拜访是,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一直安安静静等到他醒来,诸葛亮特别感动,便成为刘备的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

  赤壁沿岸,大江之上,曹操的万条战船从北驶来。面对周瑜的嫉妒陷害,诸葛亮并未与他斤斤计较,略施小计,便向曹操“借”来了三万支箭,让周郎自叹不如。又过几日,大战迫在眉睫,诸葛亮散发赤足,又“借”来了东风,使曹操的无数战船化为火海,一时间顿如白昼。

  诸葛亮讨伐中原,却因少主有事,不得不紧急撤退,将士已走在前面。魏国大军却突然赶到。诸葛亮急中生智,羽扇纶巾,坐在城楼上,大开城门。魏军主将司马懿心生疑惑,竟下令撤军。就这样,便有了空城计的故事。

  这就是让我所佩服的诸葛亮,我要学习他所具有的各种品质:善于思考、勇敢、忠诚。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等。他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而耀眼的星!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6

  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回家读一本名著,我选择了《三国演义》,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热血澎湃。

  这本书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及介绍了有曹操、关羽、张飞、孙权、刘备、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刘备,他姓刘名备,字玄德。刘备经历了许多艰辛,甚至是寄人篱下。一开始,刘备起兵的时候,他先投奔曹操,后来接到天子诏书便离开了他,投奔了袁绍,在冀州住了半年,觉得优柔寡断之人借口,去迎接二弟关羽,离开了他。接着刘备投靠了刘表,在城破之后他退守江夏,和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占领了荆州和西川全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在这过程中,刘备险些丧命,但是他牢记要光复汉室这使命,坚强地挺了过来,成为了一方诸侯。这些足以体现刘备坚强的意志。回想起我自己,吃不了一点苦头,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真是太惭愧了。我要学习刘备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通过这次阅读,我体会到,困难并不是不可战胜,只要你勇敢地闯,不折不挠,你便会成功。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7

  在我小的时候,根本不喜欢看书。更不用说看历史书了,连碰都不碰。只喜欢玩“老鹰捉小鸡”、“僵尸抓人”等疯狂游戏。可是有一天,我竟突然特别喜欢看书了,而且是历史书!我想你们一定会说:“不可能吧!”我今天就回答你们:“这是绝对可能的。”

  记得那一天,我和爸爸去了图书馆。这就不对了,我怎么会去自己最讨厌的图书馆呢?那是爸爸逼我去的。我到了那边就坐在地上发呆,还回想着昨天和伙伴们玩得最爽的一次“僵尸抓人游戏”。这时,突然听到一声“爆炸”声!抬头一看,原来是爸爸在跟我说话呢!他说:“远远(我的小名),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叫《三国演义》“不听!不听!太无聊了。”“听一下吧,或许你喜欢呢!”我无奈,只好心不在焉地听下去。脑子里还想着游戏呢!可在无意中听到了一点,感觉挺有意思,就抢过来看。我是越看越精神,越看越兴奋。该回家了都舍不得放下这本书,爸爸让我借回家再看,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连连喊:“太好了!耶”!

  现在,我已经把整本《三国演义》都看完了。里面的每一回都十分经典,怪不得能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下面我给你介绍一回:“刘备联袁抗曹”。刘备收复了徐州后,曹操就派了大部分人马来攻打徐州。刘备则派手下糜芳前往袁绍大营,让袁绍发兵攻取曹操的根据地兖州,因为曹军有很多都用在攻打徐州上,兖州近似一座空城。这个建议被袁绍手下的能臣许攸采纳,但因为袁绍小儿生病,袁绍拒绝发兵,许攸力劝,说不能因为一个儿子而失去战机。袁绍大怒,打了许攸二十军棍。可刚打完,袁绍儿子病好了。袁绍极为高兴,正想发兵。这边,曹操特意派老弱残兵攻打徐州,士兵全部死光。曹操让这些士兵死就是为了引刘备出城。他把精英部队安排在后方的营寨里。刘备居然以为曹操伤亡很大,不能坚持多久。就率兵夜袭,不料中了奸计,士兵死伤、投降无数。徐州城失陷,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刘备被困于芒肠山,关羽的下邺城也守不住了。因为曹操十分爱惜关羽的才华,所以劝关羽归降。关羽说可以,但立下了三约: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善待两位嫂嫂。第三,一旦知兄长下落便去寻找。曹操统一,从此关羽暂归曹操。而此时,刘备投奔袁绍,一起商讨灭曹大计。

  从这一回中,我学到了刘备的报国之心,许攸的才华,关羽的忠义。看到了袁绍的无能,曹操的心狠与智慧。可以说收获了不少。其实,《三国演义》里的每一回都一样可以学到很多很多。只要你认真地去思考思考,可以发现这里面有许多许多的奥秘!就像挤海绵的水,挤一下会有很多水出来,但如果再使劲挤几下,还是有少量的水出来的。怎么样?你也喜欢这本书了吧!

  学历史,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8

  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和看了《三国演义》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在个人智慧和赤胆诚心方面令我肃然起敬,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我谈谈他令我佩服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诸葛亮的语言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舌战群懦”、“骂死王朗”、“三气周瑜”。当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时,诸葛亮受命去江东说服孙权共拒曹操,已使南北两军互相吞并,好坐收渔人之利。鲁肃先引诸葛亮来会见张昭等人后,张昭等见诸葛亮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故都用言语来挑之。诸葛亮自思张昭等乃是孙权手下谋士,若不难倒他们,如何说得孙权?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牺牲的战争,诸葛亮凭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与众多儒学士展开斗争,最终赢得这一场斗争理论上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于在《三国演义》中等九十三回,王朗和诸葛亮在阵前对话。王朗劝诸葛亮以礼来降,却被诸葛亮用言语刺中“要害”。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摔死于马下。连才貌双全的周瑜也被诸葛亮用言语弄得英年早逝。虽说《三国演义》有些夸张但也能说明诸葛亮出众的口才。

  其次,诸葛亮的道德思想观也使我十分钦佩。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诸葛亮的择偶标准。相传诸葛亮外貌上极为出众,据《三国志》载:“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但是他却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阿丑为妻。据说阿丑“黑面焦发”,十分丑陋,却聪明贤淑,知书达理,颇有内美。可见诸葛亮在择偶时所看重的不是相貌,而是人的内在品质。

  诸葛亮的忠心耿耿更使我肃然起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也是诸葛亮一生的概括。诸葛亮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后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从火烧博望坡到病死五丈原,中间的点点滴滴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顾自己的身体,日夜操劳,直至死前,他还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易其有极!”足见诸葛亮的赤诚之心。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也体现了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也抒发了对诸葛亮之死的惋惜之情。

  总而言之,诸葛亮身上的还有许多方面都值得后人学习。我们要以史为鉴,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马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张飞、关羽、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

  这本书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最令我记忆深刻,刘备、张飞、关羽他们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登门拜访,不畏艰辛,最后成功的请到“卧龙”从这个故事,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想学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顾茅庐,只要用你的真诚打动对方,就一定能行。还有一个故事:在刘备起兵七十万水陆并进攻吴为关羽报仇时,张飞冲动鞭打两个部将,在晚上两个怀恨在心的部将因一怒之下杀死了酒醉未醒的张飞,一代虎将死于非命。也告诫了我不要鲁莽行事,意气用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10

  因为自己带了一学生,那学识是一渊博啊,让我觉得自己太无知了,是时候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了。然后就选了三国,书跟电视剧一起看的,现在看了有十分之一了大概。看着看着觉得挺有意思的,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电视剧跟书还是有些出入的,但是几乎都差不多,只是一些细节不一样。首先我得先说一下电视剧里的演员,只是个人认为哈。我觉得吧,陈建斌演曹操不太合适,虽然演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曹操应该是一个长的特精神的人,陈建斌有点老,看着没那感觉。还有就是吕布,我觉得何润东看着没那种吕布应该有的霸气。到现在为止,挺喜欢刘备的,演员我也挺喜欢的,嘿嘿。就是喜欢他那种临危不惧,谦虚谨慎的品质。俗话说“才不外漏”,刘备应该就是这种人,其实也不对,虽然他自己不炫耀但是那锋芒太耀眼了,哈哈,挡都挡不住。别的倒都还挺好的,当然后来的还没看到。啊,对了,孙权好可爱啊,呵呵。

  话说曹操确实是一个胸怀大志,有勇有谋的人,很欣赏他,但是不是很喜欢他。我总觉得他有点残忍,就比如他杀吕伯奢那段,明明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最终还是制造了一场小灾难,死了那么多无辜的人。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俩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想着董卓的追杀才会误把吕伯奢家人的话当成是要害自己的话。但是之前人家吕伯奢明明告诉他会杀猪,而且之前他自己明明也说了宁愿相信吕伯奢也不相信自己的话。可怜的吕伯奢拿自己的一片真心换回来的却是自己连同家人的死亡,而曹操最后竟然说出了一句更令人气愤的话“不是我害了你,而是这乱世害了你。我一定会为你报仇的!”他这明明就是在推脱责任,英雄不就应该敢作敢当吗!也是,人无完人,总会有缺点的。不过后来还是挺感激他的,感激他那双识人的慧眼,哈哈,因为他看出了刘备的才能。

  下面说说我喜欢的刘备,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他,我讨厌那种自高自大的人,而刘备刚好没这个坏习惯。就觉得他很稳重,做什么事都很谨慎。他去投奔袁绍的时候,除了曹操其他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可是他却面不改色,昂首挺胸,真的挺让人敬佩的。话说你们都瞧不起我们兄弟三人,那我们就用实力证明自己。关羽单枪匹马就拿下了华雄的首级,另在场的'所有诸侯都惊讶不已,真的是出了一口恶气,呵呵。后来刘备准备离开袁绍的时候还是送给大家一份大礼,就是击败了吕布,这才是英雄啊。不过这个还是要感谢张飞跟关羽的,他们功不可没啊。

  今天就先写这些。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11

  《三国演义》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可是就连那种“精缩版”的《三国演义》我都没有看过,更别说是原版的人。就在前段时间,新版《三国》在全国热播,一开始我也没在意,继续看我的“仙剑”,后来听同学介绍,结果我也着了迷,从“桃园三结义”到“天下终归司马氏”,我是一集都没有错过啊!

  在《三国》里,我最喜欢的武将是常用将军常山赵子龙。我一开始喜欢他是在他单救阿斗的时候。那时百万曹兵都奈何不了他,真是帅可了酷毙了!虽然人们说“人中吕布,马上赤兔”,但是吕布虽然勇猛过人,可是他却是三姓家奴,更何况他没有和赵去交过手,怎知谁更胜一筹呢?所以,赵子龙才是真英雄!有一句话形容赵子龙再合适不过了——万夫不当之勇!

  武将中我的次爱便是红脸的关公了。什么温酒斩华雄了,斩颜良、诛文丑了,过五关斩六将了,都是我爱看的。虽然如此,但我敬佩的不是他的这一点,而是华佗替他刮骨疗伤时,他所表现出的那种镇定,令我佩服得五体抽地啊!

  我最喜欢的文官当然是卧龙诸葛亮了。之前,刘备都是寄人篱下的,自从请诸葛亮“出庐”后,他才能得了荆襄(虽然以后又被吴占)、川蜀之地,有了一个安身之所。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了,表现出了他神机妙算的才能。记得南阳诸葛武侯祠里有一副对联,刻录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述三人都是我所敬佩的,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值得我敬佩,那便是被称之乱世奸雄的曹操。他之所以得了个“奸”名,是因为他说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话。他不仅这样说了,他还这样做了。“雄”,是因其智谋并不在卧龙凤雏之下,而且其抱负也甚是远大。他写过一首诗,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诚如是啊!不过曹操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能够知错改错,却不认错。

  接下来让我给大家论一下三国的大局。在魏、蜀、吴三国中,论天时,当属魏,论地利,当属吴,论人和,当属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最终却是蜀先亡。刘备真是太窝囊了,人说“卧龙凤雏得一者便可安天下”,可二者尽在其身边,最终还是失败了,我都替高备感到惋惜。不过这也怪他自己,若不是他一开始执意不取益州,庞统怎么会丧命落风坡?若不是他急于为弟报仇,意气用事,被火烧连营,损兵折将,后来孔明北代怎会失败?其实我挺佩服司马懿的,他不但智谋过人,还能忍辱负重,让上天都助他啊!

  好了,不说了,三国里面的精彩故事多着呢,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就一起去看看原著吧!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12

  当年曹操出征袁绍,碰到饥荒,所有人都面带青色,只有遇到董昭时,看到他红光满面,不像挨饿的样子,问他原因。董昭就回了下面这句,意思是我吃淡吃了三十年了。大概董昭在袁绍那里作为谋士,虽然官职不低,俸禄不少,但是他已经注意节食了。可惜这样注意吃淡的人,偏偏不肯做淡事,后来劝曹操控制皇帝刘彻,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应该是天底下最风光的事情了吧!

  又有诸葛亮,虽然从正史上可以看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惊心动魄,以及刘备死后诸葛亮和刘禅的种种矛盾和摩擦,但是从小说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是真的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作为宗旨,这是相对正史我更喜欢看小说的原因:正史更接近真实,里面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小说则大多虚构,好人可以好到极致,坏人可以坏到极致,奸人可以奸到极致。

  央视版三国演义诸葛亮主题曲卧龙吟里面一句“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也让我足够感动。在被这个世界搞得焦头烂额之后,我更宁愿去看小说里虚构的童话故事以寻求一点慰藉来欺骗自己,而不愿看正史里的更接近真实的勾心斗角来伤害我幼小、脆弱、善良的心。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当然太高大上,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的,人到中年,大概也应该按照董昭那句食淡三十年来行事,虽然董昭自己都不能算做得很好。

  年岁渐长,各种欲望渐渐减少,从吃饭做起,多吃清淡,少浪费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少吸收一些不必要的营养,身体体力也没那么旺盛,行为也没那么激进了,也明白了有些东西不能去要,有些事不能去做,有些话不能随便说,还有很多地方自己远远不如身边很多人,大概,这也是慢慢变得成熟的表现吧!

  四十九岁的年纪,活到六十岁就不算夭折,超过六十就算赚了,所以我也希望食淡三十年,并同时行淡三十年。

  疫情下的今年,更需要淡泊名利的心境,国家才有希望!复兴才未来可期!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13

  新三国演义,无法再现经典。国产古装剧的前途~~~,不得不说一下。

  最近热播的新三国,不用我介绍,想必大家也多少看过一点。好象每天只播一集(因为快播出前我就关注,播第一集的时候看了,很久了,已经有个把月了),这是为它造声势。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老版三国演义播出前也经常播宣传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短短十几秒钟的镜头让我十几年后回忆起来都一清二楚。而新版三国的宣传过于花俏,什么印象都没有。此第一败笔,注重花俏的外表,而失去真正所谓演义的灵魂——剧情与人物的刻画。画面过于花俏,场景过于虚假,完全不像汉代的样子,无法真实反映当时人生活的环境。

  第二大败笔,是我绝对无法忍受一点的,对白全是白话文。且不说三国志,三国演义那本书里的对白亦够剧本用的,如果想追求新异,编文言文对白亦不是什么难事,为何要用白话文对白,真是糟蹋这个题材了,这好比看国外电影而配国语,没有了感觉。(不知导演是不是怕现代人听不懂文言文对白)

  第三点,演员。从头看到尾,所有主要演员都比不上老版演员。演技、神态、鲍国安版的曹操才叫曹操,唐国强的诸葛亮才叫诸葛亮。其他人物与原著差得太远。

  第四点,还是剧本。汉族是个性格内敛的民族。行、坐、立都有他的习惯,讲究中庸之道的汉族,面部一般表情一般很少有大喜大悲出现。新版三国完全无法表现这点。演员也没办法,导演要他这样演的。骂人最毒的话

  总之一句话,差,大失所望。

  中国古装戏要对世界造成影响,还是回归本民族特色吧,别追求什么新的东西。一个性格内敛的东西,硬要演成张狂的东西,有什么前途。而且为了画面效果,把文化精华都丢了,这不是舍本求末吗?老前辈早说过舍本求末的结果。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14

  一向不爱读名著的我自从在电视上看了历史剧《三国演义》后,便被剧中勇将们的精神所折服,从而激发了我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此时的我正拿着书看得如痴如醉,曹操刺董卓、关羽斩华雄、桃园三结义、孔明草船借箭、刘备三顾茅庐,周瑜火烧赤壁……这些画面都在我的脑海中一一展现。书中这些人一直在斗智斗勇,可到后来,却是司马炎统一了三国。难道他们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吗?不,他们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仁厚德的刘备、奸诈残忍的曹孟德、神机妙算的孔明、忠义勇武的关羽、智勇双全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

  三顾茅庐中,我为刘备的求贤若渴感到敬佩,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刺杀董卓中,我又不禁为曹操的英勇拍手称快;草船借箭中,我再次对孔明的机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看着看着,他们都一个个老去,一个一个带着未尽的愿望离开人世。才智过人的孔明、智而近怯的司马懿、智勇双全的周瑜……每一个人的离开都让我痛心不已,为什么他们不能少一点战争,少一点虚情客套,少一点嫉妒,而多一点友谊,多一点真诚,多一点互帮互助呢?也许,这正是三国鼎立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看《三国演义》,我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解到了那时统治者的腐朽黑暗。我們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虚情假意,那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呀!现在,我觉得《三国演义》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而是变得澎湃激昂,处处洋溢着英雄豪气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的瑰宝,谱写了一首英雄的史诗!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 篇15

  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有谁不被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所震撼?有谁不为周瑜的心胸狭窄而感到可惜?有谁不为刘备的仁义、惜才所感动?有谁不为曹操的奸诈而气愤?有谁不为关羽的重义气而感到折服?谁不为黄盖的忠心而敬佩?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观后感11-04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07-26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08-12

读三国演义观后感10-12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600字10-26

三国演义观后感(精选28篇)02-10

三国演义观后感100字11-29

新三国演义观后感范文12-05

《三国演义》观后感(精选33篇)03-21

三国演义观后感(通用33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