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文艺片一直备受追捧。他以清新的拍摄手法,细腻的人物表达吸引着无数文艺青年。而近年来随着国产文艺片越来越商业化、情节老套、人物僵硬。已经使很多人对国产文艺片不抱希望了,从而转眼海外。穿过厚厚地油渍,来寻觅那一份文艺片的情怀。
我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真是一部被译名耽误了的好片子。他的法国名,直译过来是“合唱团”的意思。而“放牛班的春天”则是台湾译名,香港译名“歌声伴我行”。而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第一印象肯定是什么小投资小电影。因为它的译名实在有够接地气。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译成这个名字,直接译成“合唱团”不好吗?我觉得这就是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是直接的、大方的、开门见山的。而中国人是含蓄的、内敛的、欲扬先抑的。“合唱团”之好,是以最简练的`名词道出了影片的内容,就是合唱团,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部围绕合唱团发生的故事。而“放牛班的春天”之妙,则是为了吸引影迷朋友,如果单单从题目来看,根本不可能知道影片的情节。他保留了一份神秘,究竟是什么呢?等你一看便知。而等你看完了,再一看题目,一拍脑袋,“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它更像是埋得一支伏笔,而且是点睛之笔,它在说“放牛班的春天”。那我们不禁好奇放牛班也有春天?放牛班哪来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什么?其实放牛班的春天就是“合唱团”。
许多人不理解“放牛班”的含义,会认为这是台湾俚语,实际上这话,我从小听到大。起码我是见过牛的。这个词的确是很乡村,因为现在是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了。有人可能猜,是指一个教放牛的班级,这难道是畜牧业授课班?其实并不是,反正我小时候,我长辈会时不时打趣的跟我讲,我可能上了个放牛班,学习不咋样,班级风气糟糕,读完只能去放牛。所以放牛班意味着不思进取、学习差劲,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班级居然迎来了春天,而这个春的使者,不是仙子,也不是公主,而是一个秃了顶的中年大叔。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们可能遇到了一个假使者。但是就在他们想尽计谋想要“退货”的时候,突然被某样东西“拦截”了——放牛班遇上了他们的春天。
别人的春天已经来了,那我的呢?别急,你得熬过一个冬!
- 相关推荐
【《放牛班的春天》优秀小学生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03-18
《放牛班的春天》优秀观后感08-1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优秀作文08-22
《放牛班的春天》初中优秀观后感01-22
《放牛班的春天》小学生观后感07-10
小学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23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优秀观后感范文03-17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优秀7篇04-24
《放牛班的春天》的小学生观后感范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