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观后感

2024-03-08 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朗读者》的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朗读者》的观后感 1

  前不久央视频道推出了一档走心的节目,董卿主持,名为《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其中郑渊洁的部分最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和父亲一起朗读的父与子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父亲的一些故事。

  我的父亲一米七大个,模样憨实,不苟言笑。家里的堂妹老说怕大伯,说他严苛,可在我眼里,父亲待我们甚是宽容,更像是个爱贪玩的孩子。

  小时候顽劣像男孩,疯疯癫癫,撒野到中午都不回家吃饭,父亲这时就会生气好好教导我一顿,没错,是教导。他从来都是以理服人,教我们一些规矩礼仪,比如上饭桌不讲话,一定用手端着碗吃饭,晚辈要给长辈盛饭,吃饭时不能一个人霸占两人的位置,不能用筷子挑菜……这些规矩虽小,但对我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餐桌礼仪也能体现出良好的家教。

  郑渊洁说他父亲是他的成功路上的陪伴者,他说他以前上学也很调皮,上学时把老师布置的作文题从早起的鸟儿吃变为早起的鸟儿被虫吃,被老师说后不仅不改还弄响了鞭炮,后来被退学,还好有他父亲支持,他父亲说,没事,我来教你。他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我想我也是。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仅仅靠他自己,还有依赖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喜欢的还是和老爸交流,从我上高中以来,思想得到释放,就会和爸爸讨论一些话题,虽然大部分我是在听着,但听完以后觉得老爸懂得很多,所以更折服于他。老爸最爱看新闻,但是我喜欢看一些连续剧,所以他有会说,电视剧都是疯子演给傻子看的。

  老爸很早就去外地了,一年偶尔回来一两次,所以和老爸相处的机会就少了,但每次回家他首先要过问我的成绩,比如上课是否听懂,作业是否会做,从初中开始,我的数学成绩呈直线下滑状态,主要是潜意识里便讨厌数学,但是老爸最拿手的就是数学,所以他最享受的.就是拿着我的数学卷子一道道题为我分析讲解,在他的详细讲解下,数学又在我的学习中活过来了。但是高考很遗憾,我离本科差了一段距离,还好爸爸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给了我们考生很多压力,在填选志愿时我坚持自己的喜好选了自己的喜欢的英语专业,爸爸并没有强烈的反对我,有很多同学都是在父母的干预下把自己喜欢的专业改成了据说近几年来吃香的专业,我很幸运在这些原则上父母都很尊重我个人的选择。

  父亲对我一直是既严格又宽容,在很多事情上也是挺放纵的,所以我怕妈妈要比他多一些,父亲不会说重话,除非是真的很生气,但绝对不是为学习上的事。我从小就在爸妈的庇佑下长大,所以就算长大了依旧像个懵懂的小孩,很多时候爸爸总是不放心让我一个人去做一些事,比如炒菜,坐车,打暑假工等等,爸爸潜意识里还认为我是小孩,他怕我错,可是不错又怎能学会长大呢?

  父亲这个角色不像母亲在生活中面面俱到,诸多小事都考虑到,父亲大多数都是在人生中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告诉你怎样走才能少走弯路,怎样才是正确的。但有时父亲又像个啰嗦老太婆,以前暑假回奶奶家要打无数个电话问我在家过得怎样?在妈妈过生日,过节日的时候会提前发消息给我让我记得祝福妈妈。这些都是小事,但体现出的却是家人之间浓浓的血缘关怀。

  爱无言,使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父爱无声,平淡无凡,又深沉厚重。

  《朗读者》的观后感 2

  选择,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哪里都有选择,在哪里都有小小大大的选择。而面对选择,最后的就是大胆的面对,这将是一种磨练。

  下午冯老师给我们看了《朗读者》这个节目,主题是“选择”,我不禁展开了会想。

  我自我认为,从我出生至今,最大的.选择,是三年级时的那个——略有叛逆的选择。

  当时,是一节普普通通的数学课,因为两名同学没有认真听讲导致10多分钟的课间转瞬即逝,当时我就心想:怎么老师沉默了半天开不让下课啊!最后想了想只得一气之下冲出了教室。

  在教学楼外,我根本不知道能做什么,上了厕所就愣生生地坐在学校南半部的台阶上(我们当时的教学楼在北半部)。我不敢回教室,怕老师说我,更不敢去别的地方,更何况现在是上课时间。过了一会儿隐隐约约的看见几个同伴的同学出来似是在寻找我,我正在气头上便又转移到了文艺广场前。

  坐了一会儿,我看见了一个有些陌生但略显威严的“老师”恰好走过我面前。“不对啊!老师现在要不都在上课要不都在备课,这个人好像是……王校长。”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现在真后悔没有回教室。

  “你是哪个年级的啊?”“三……年级。”因为当时正当气头再加上校长突然出现不由得紧张起来,“怎么不去上课啊?”“……”“那先去我那儿吧,外边怪冻得。”

  我随着王校长到了她的办公室,她问我:“你是哪个班的啊?”“三…三(9)班。”我还是显得有些胆颤,腿哆哆嗦嗦的晃个不停。

  最后我又被陈老师领会了班级,此次“冒险”恐是在学校最大的一次罢,也算是哮喘的前兆。

  以后要改掉叛逆选择这种习惯,控制情绪、调整情绪,不禁赞叹道:选择,我正式向你发出挑战!

  《朗读者》的观后感 3

  冬日小雪,闲暇时刻到书店转了转,偶然的看到了《朗读者》这本书。听的最多的是节目,却未曾好好地看过一次。翻看了几页,决定将这本书带回家。“你有多久没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记在了每一位人的心里,包括我自己。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绪万千。

  平凡,一个似乎从来不被我们提起的字眼,从小到大,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伟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似乎只有梦想着成为这样那样的名人,才是一个人有理想的表现。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们展现了几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伟大”、”成功”等等才是我们现代人的字眼。什么才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么?他们就不是普通人么?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

  读完《朗读者》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能站在朗读者这个讲台上的人,不是我们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许这些人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两个被我们所憧憬;也许朗读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隐藏在这些人光鲜亮丽背后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是富是贫,是人前还是人后,当我们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灯下的人时,自动的划清了界限,他们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当董卿和朗读者们一问一答讲述着各种生活中的事情时,原来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如此之近,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朗读者》的观后感 4

  今天看了一期《朗读者》,字句之间,收获良多。从一个个多彩绽放的生命,一个个真切动人的故事中,我好像看到一条纽带,把每个人和他们身上发生的事连在一起,把我们与他们又以聆听这种方式连在一起。人是因彼此的联系,彼此的情感而完整的,是一段段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不断影响我们一步步成为该成为的人。有一个故事,女孩的生命永远停在了十三岁,孩子的父母捐献了孩子的器官,最终,五个人因孩子的器官而重获新生。看到这使我想到,这些器官不再是冷冰冰的细胞集合体,一个孩子赋予了它生命,五个活在他人身体中的`器官代表了女孩生命的延续,它们是女孩的另一种存在。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包裹着生命的永恒。

  还有一个故事关于芭蕾舞艺术家谭元元。当前的一个趋势是很多国际化的表演、国际大师肯回国内发展,把世界艺术带回中国。在看这档节目前有幸欣赏到谭元元老师的表演,因为实在不懂舞蹈,除了优美二字说不出其他。但看到这样的形象在台上舞动,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十八岁的小女孩这样一步步的走到旧金山芭蕾舞团的首席,并坚持了几十年。

  有时会想,即使是再厉害的人物,他也是人啊,一个人可以背负那么多的光环与荣耀,鲜花与掌声,他要付出多少才能做到,而我们又该付出多少?我们会把这些人当作偶像,因为他们真的可以向我们证明一个人的发展是不受限的。从小区域到大城市,走出中国再到世界,这种持久而不灭的力量足以撑起任何荣誉。而我们呢,可能做不到满身勋章,但最起码也要做自己的英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谭元元,但都可以是自己。我们缺的是能感动自己的力量,是向上而发的勇气,是持久不衰的坚韧。所以啊,还是加油吧。我们未来见。

  《朗读者》的观后感 5

  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诠释。“人”虽然身为在大自然中的一种高级动物,其实和天上的鸟儿,丛林的树,地上的象,水里的鱼,路边的花一样。都是存在在这大自然中的一份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借助植物,动物,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人与自然本应和平的相处,作为“高等动物”更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承担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大自然。而不是为了自私己见,亦或是个人利益去摧毁和伤害大自然的“环境”。生命的意义于个人来的观点而言:生命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 我曾经很多次在心底里反复的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答案――过程。

  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或名利,或情感。而是走过没走的路,看过从来没看过的'风景,品尝从未吃过的美食,翻阅不同的书籍,遇见不同性格的人,听从来没听过的音乐等等……这才是赋予生命的意义和色彩!其实,人的生命就如同“鲜花”,从一颗种子,到发芽,花苞,绽放,凋零的过程。当然,不同的种子会开出不一样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韵味。因此组成了多彩的花海……就如同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因此,我们都一样;因此,我们不一样。我认为每个人都因该多一些勇气,任何时候,任何年龄!我们都拥有去追寻和去探索的权力。所以请谨记“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所以,想去的地方就去,遇到喜欢的人就去追,其实,无论路通往哪里,只要是自己内心的选择,那就是对的路!也是对的人生……我们只需要坚持走下去,认真去体验和感受……

  让我们带着美好,期待去迎接每一天,享受着一切的到来!

  《朗读者》的观后感 6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今年96岁高龄,拄着拐棍最后一个出场。许渊冲是北京大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候选人。20xx年,国际译联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许渊冲,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上周六,《朗读者》在央视首播,一位老先生走上了舞台,与主持人短短十多分钟的交谈,老先生迅速在网上走红。

  也许你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正是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我们遇见了于连,我们遇见了李尔王......同时,也是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在他看来:“翻译就是应该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创造美是人类最高的幸福,这也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别人都在谈对等,我在谈超越。”

  他回忆道,“1931年翻译第一首诗,就是林徽因的《别丢掉》。”许老打趣说,“当时翻译这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逝去的徐志摩而作,“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许渊冲现场念起这两句,动情时眼中噙满泪水。

  “林徽因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很真很美,所以我就把它翻成英文,还把它送给喜欢的女同学,可惜这位女同学已经名花有主。”

  讲起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充满热情,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

  不管何时何地,提到翻译,许老的快活劲儿立马从眼神里奔出来,溢满整个脸庞。脸颊红扑扑的,看不到老年人常有的老年斑;白眉毛自在招展着,茂盛程度甚于稀疏的白发。

  《朗读者》的观后感 7

  如果你在视频网站翻开朗读者的内页,标题资料基本被明星的朗读占满了。就拿第3期来说,麦家讲述的故事明显比徐静蕾更走心、更诚恳,可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传仍然是话题女王徐静蕾。

  第7期,董卿开头片花里就说,这一期最喜欢曹文轩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离别,可宣传的时候,用的还是姚晨。

  《朗读者》更相信名气,这是粉丝市场,还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们不妨先从节目的定位说起。

  朗读者的宣传语:一个人、一段文。你没看错,就是人在文前面。就连节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读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视一姐,当红炸子鸡,她的人脉和资源绝对一流。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和名人效应,来号召大家读书,不是顺理成章、两全其美的事吗?

  可事情就是这样,重点太多,往往容易喧宾夺主,有道是此消彼长,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轻朗读的文。

  看节目时,我很喜欢看起来有点偏执的程何,她翻译的《我,堂吉诃德》音乐剧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那些语句多美啊!然鹅,我到网上搜歌词,却几乎搜不到。我搜出来的都是程何、刘阳和罗颖珊的故事,最终,我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门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应对这赤裸裸的人比文红,仅有一声叹息吧。

  可是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期望利用明星或是自我制造的明星的号召力,让大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推广阅读。但殊不知,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是为了谁读,而是热爱文字本身,热爱去书本里体验自我没有体验过的感受。

  《朗读者》的观后感 8

  董卿曾说过,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文学以礼遇——不要赋予书“强心针”的功能。“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一卷书,一盏茶,在轻声吟诵中走入诗意的世界;一段文,一个人,从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淀。

  观看完第二季的我最印象深刻白岩松的演讲,从他的演讲中,我学会了很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白岩松也是一样,他的少年时代充满着艰辛,也有难忘的回忆。家乡是忘不掉的牵挂。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朗读者》的观后感 9

  如果不是因为站上了《朗读者》的舞台,与如今的“央视一姐”董卿实现了少有的“世纪同台”,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倪萍。身形发胖臃肿,面容布满皱纹,多年抽烟导致牙齿不再白净,而棉麻质地的宽大衣服,外加一双平底鞋,如此穿着打扮更是透着一股“放飞自我”的意味。

  上周六晚播出的《朗读者》,让倪萍多年前突然离开央视、告别荧屏的往事重新被提起。光环,曾经因为“央视一姐”的名号笼罩在她前半段的人生,而一旦离开央视,人们对她的近况并不完全知晓。节目录制前,倪萍并没有和董卿沟通台本,而是凭着彼此的信任,从1999年那年的春晚说起,平淡地讲述自己因儿子身患先天性白内障而改变的人生轨迹。

  这样一个活得通透的倪萍,在多年淡出公众视野后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大众意义上的名和利都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渴求,这个渴求说大无限大,说小也无限小,大小都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愿望。什么都尝过了,什么都拥有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能吞咽下的,什么是可以在你生命里再生的。”

  她深知,个人的.选择永远关乎内心,未来的她还将接演影视剧,不排斥综艺节目,而写作也想继续下去,主题是“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对她来说,像妈妈和姥姥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正是人生追求的最优状态,“衣服越穿越肥,鞋越穿越软,不照镜子、不上秤,进门和出门可以是一个人,越活越简单,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了,别人怎么看你,你都不在乎。不为他人活着,只为自己活着。”

  《朗读者》的观后感 10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所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好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周六晚8点,我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晰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的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取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戚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度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是对濮存晰来说,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血统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我们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的观后感 11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汪明荃和罗家英恩爱朗诵冯骥才《老夫老妻》。

  罗: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他俩仿佛两杯水倒在一起,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

  汪:“离婚!马上离婚!”

  这是他俩还都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罗: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从嘴里不断发出声音,一边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地带上门,好象从此一去再不回来了。

  罗: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老头儿仍不见。她的两脚在雪里冻得生疼,膝盖更疼,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汪: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自己家的灯亮着,灯光射出,有两块橘黄色窗形的光投落在屋外的雪地上。

  她的心怦地一跳:“是不是老头儿回来了?”

  她走上台阶打开楼门。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这心情只有在他们五十年前约会的时候才有过。

  罗: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

  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

  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汪:在这眼皮一抬一垂之间,闪出一种羞涩的`、发窘、歉意的目光。

  这目光给她一种说不出的慰安。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朗读者》的观后感 12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地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地郭芙蓉。记忆里地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地一些欣慰吧。

  她地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地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地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地静谧。她地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地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地故乡,见到南墙边地小镇。看到穿长袍地故人,看到梳着长辫地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地阿长。看到到阿长地好,听到阿长地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地地母呵,远在你地怀里永安她地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地,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地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地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地得失,犹如多愁善感地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地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地阿长吧。

  看了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地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地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地内心。

  《朗读者》的观后感 1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出自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每每读完这首诗,我都不禁浮想联翩。

  窗外月光明亮,犹如霜花一样洁白。抬起头看着月亮,低下头却又深深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样的心境,也许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曾经历过吧。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一期《朗读者》节目,节目主题正是“故乡”。

  一提到故乡,我的心立马就变得开阔起来了,记忆中的人和事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故乡远吗?不,他不远。故乡近吗?不,他也不近。故乡,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正如节目开始时主持人董卿老师所说的那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想念。“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一份亲近。“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太久,走得太远,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本期节目出场的第一位嘉宾是白岩松,他来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他谈起自己的故乡时是这样说的:“我在故乡生活了17年才离开家上大学,后来我在北京生活了33年,可是即便是这样,当有人问起,我是来自于哪里的时候,我的回答还是,我来自内蒙。”

  可能就是这样吧,故乡有一种魔力,于我也如此,我是从山上下来的.,我的故乡在青山,虽然我只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但当有人问我来自于哪里?我仍会回答:“我来自青山。”在我模糊的记忆里,青山山清水秀,十分美丽。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们一家才在上店盖了房子搬过来居住,虽然我在镇上生活的时间比在青山生活的时间多得多,但我知道,我永远都是青山上下来的人,我的故乡就在青山。

  我默默告诉自己,以后无论我会到哪里,在做什么,我决不会忘记我的故乡,我会一直记得那句话:“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当初从哪儿出发!”

  《朗读者》的观后感 14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

  《朗读者》的观后感 15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自从看完《朗读者》第一期,我就爱上了这档节目,并对下一期充满了期待。

  首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见呢?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会因他改变。

  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时过境迁,濮存昕仍然铭记着医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这位医生永远是第一个真正帮助我改变命运的人。”

  谁是第一个改变你命运的人呢?是年少时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是危险时仗义出手的陌生人?

  而第二期主持人董卿一袭白裙向观众们走来,以顾城的诗句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引起了《朗读者》的主题“陪伴”。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会成为了一种习惯。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所有的陪伴,都是因为爱,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爱人我们都是用最珍贵的时间来陪伴的,父母从小到大给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纯粹的;夫妻一场,是亿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见到陪伴,时间越走越少。

  《朗读者》对于老者更多的是回忆,是感恩;对于年轻者,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迷雾中的明灯!

  • 相关推荐

【《朗读者》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读者》的读者08-05

《朗读者》观后感05-07

朗读者观后感10-16

朗读者观后感05-25

读者观后感范文04-11

《朗读者》观后感02-24

朗读者的观后感04-07

毕歆与王朗的故事08-16

朗园之秋小学作文05-25

韦朗玉环的历史典故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