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观后感

2023-04-21 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立春》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春》观后感 篇1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这是顾长卫,蒋雯丽夫妇的最新力作——《立春》中的开场独白。昨晚又一次欣赏了这部让我“心灵感动”的影片。

  我对于电影并不是很执着,能让我驻足观望,全身心投入的影片更是很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晚饭后,老公在电脑上看,我正准备洗餐具,无意中瞥了一眼,被剧中的包头方言和蒋雯丽的造型所吸引,不自觉的站在老公旁边,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教师的故事。她叫王彩玲,是一个身材臃肿,五官粗陋,整个外型上看不出丝毫美感的女人。用她的话来说“我长的难看,一贫如洗,如果不是老天给我一副好嗓子,我就真的是一个废物了”她有一副让人叹为观止的好嗓子,尤其对歌剧更是情有独钟!生活中的她孤高自许,恃才傲物,目无微尘,不甘平庸,她看不起那些凡俗之人,更不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身处于一个闭塞的小城,她的行为举止,她的道德规范,她孜孜以求的艺术以及她对爱情持有的态度都使她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或许自傲与自卑仅仅一步之遥,王彩玲心高气傲却又自惭形秽,她看不起隔壁那个漂亮浅薄的女人,却又暗暗自惭于自己那丑陋的面容;她渴望真爱,却又无从去爱,她为了自己的自尊可以一次次到北京托人买户口,回来却编织着谎言,矜持地对别人宣称自己很快就要被中国歌剧院录用了;她可以为了自己暗恋的艺术青年去给他做人体模特;她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自己还是个处女;她可以为了抚慰高考连连失利而终日饮酒买醉的他而奉献上自己的童贞;她可以忍受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给她的难堪和耻辱;她可以为了爱情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演出服从高高的塔顶一跃而下,以此了断余生;她可以冷冷地拒绝那个世俗的追求者而刻薄的说出“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她更可以为了身患绝症的女孩,自己放弃即将唾手可得的北京户口,出资为她疏通关卡,使她可以站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尽管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王彩玲虽然行为举止异于常人,但她的心中却充满了爱,她虽然对生活中的琐事毫不上心,但是当她弹着钢琴唱起高雅的歌剧时,她的眼中会出现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那是她对艺术执着的偏爱,那是她对生活中美好篇章的动容!那时的她,丝毫与“丑陋”联系不上,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激情,有灵魂,有感动的女人在全身心地咏叹她人生的乐章!

  影片中还有一位男子让人无比的动容,他就是胡金泉——一个醉心于艺术的芭蕾舞者。在那个偏远闭塞的小城里,一个搞高雅艺术的男人,难免为世俗所不容!用他的话说,“我就是这个城市中别人喉咙中的一根鱼刺”是的,他的做派,他的举止被别人形容成“人妖”,他执着的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究竟有什么错?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别人冷冷的嘲讽与诟病?,他不堪忍受这种尘世中的折磨,他想到了与王彩玲假结婚来换取人们些许的包容,但是被王彩玲冷冷的拒绝了,记得当时他临走时说了一句话,“今天晚上有大雪”当时不觉得怎样,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觉得好凄凉。那是他对自己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言,是对世俗无奈的抗争!终于,他在排练的时候,将一位女学员拉到了男厕所,以“非礼女学员”之罪锒铛入狱来换取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契合”。最不能忘怀的是,胡金泉非礼了女学员后,他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他优雅的踏入练功房,和着优雅的音乐,跳起了优雅的《天鹅湖》,这个孤独的舞者,为自己的追求而舞,为自己的理想而舞!他被劳教了,那根卡在好多人嗓子里的鱼刺被拔掉了,人们又过着庸庸碌碌,了无生趣的生活。再王彩玲去探监时,胡金泉说“我在这里可好了,还给他们排节目呢!”“现在连舞鞋也不需要了,穿这布鞋还能立脚尖呢”看着一身囚服的他面带笑容地表演着芭蕾中的立脚尖动作时,王彩玲哭了,看着电影的'我也哭了,整个影片中,他最压抑,也最孤独,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影片中的华彩!他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了钟爱的艺术竟然要付出那么重的代价!

  影片的下半部讲的是王彩玲变的向这个世俗的社会妥协,她去征婚,却征婚无望。她又在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唇裂的小女孩,在生活的重压下,她放下了矜持,去做小生意。她给女儿讲述毛虫的一生,以此鼓励孩子要坚强的活下去。当她带着手术痊愈的女儿在天安门广场上玩,当她女儿给她念歌谣她欢呼雀跃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了一阵阵的感动,当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日子依旧,无奈依旧,但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的心中还孕育着新的希望!影片结尾的时候,表现的是王彩玲身着盛装在金碧辉煌的歌剧院里声情并茂的演唱,我知道这当然不是真的,是导演是观众对王彩玲最真切的祝福!

  电影看完了,心中留下的是那份久久不能散去的感动。电影中的有些片段很搞笑,可是不知为什么,笑着笑着就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生活改变起一个人来真的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让你丝毫没有觉得发生了什么就不知不觉被滚滚红尘所淹没了。看过了影片,我又想起了几个曾经的同窗好友,今夕何夕,真的恍若隔世!回想当年,我们也曾自栩是搞艺术的人,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我们也曾梦想着此生要将我们所钟爱的工艺美术进行到底,等到我们在人生的下一个车站相聚时,我们还可以在一起像当年那样做一次写生......造化弄人,在我们走出校门10年后再相聚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非当年的我们!她,我最好的姐妹,毕业后在厂工会工作,整天写写画画,好像与理想没有太大的脱节,但却是整天为了高尚的生活品质而忧心忡忡;他,曾经的知己,毕业后进了机关,整天想着有朝一日能当上领导,捎带业余玩股票;他,好朋友,在政府谋得一份清闲的工作,整天除了搓麻就是应酬;他,毕业后到了公园做了一名清洁工,现在基本上没有联系;我呢?毕业后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加上桀骜不驯的秉性,只好做起了全职太太,这就是我们这一群心高气浮的人的现状!聊天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话题——“钱”,是啊,这个我平素最不愿提及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好重要!我们整天四处奔波,为的就是“钱”!金钱像魔鬼一样在攫取着我们的心灵!没有了钱,谈什么艺术?谈什么高雅?谈什么品味?现在我们几个,都已经将过去所学的那些统统抛弃了,他曾经对我说过,“再去拿画笔,我感觉到了悲哀!”在尘世中,我们绝对没有王彩玲,胡金泉他们的勇气,我们不可能看着一家老小没有米吃却去买那昂贵的画纸和颜料!我们不可能向他们那样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视尘世的言论于不顾!往日的绘画作业被我用画夹保存着束之高阁了,10多年没有摸过画笔了,我的那点基本功也是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时如果让我再面对画板的时候,我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同学们好像都在刻意回避着这些,渐渐的我们不再联系,就算有时在QQ上遇到,大家也是冷冷的一言不发!是的,谁也不愿面对过去的那些岁月,谁也不愿想起曾经,因为想起会让人觉得无限的神伤......

  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可能缘于我的一些经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剧中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所有的人都将随着时代的洪流画出自己人生的轨迹,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羡慕剧中的主人公,她追求艺术的勇气是我辈所望尘莫及的。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劫难逃,就如四季一样,谁都奈何不了,只有欣然接受,生活也是我们奈何不了的,只有充满了爱,静静等待她绽放出绚丽的芳华!

  《立春》观后感 篇2

  故事从一个小城工人胖子的出现,引出钢厂工人的黄四宝,和音乐教师王彩玲。都是小 城里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的艺术青年。几乎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小人物的清高和那个年 代特有的标签的健美裤。就像一道美丽而扭曲的风景,平凡而又无奈。在那个年代,小城的一 切就像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人压抑,清高的王彩玲就像别人理解成的那样,即将调入北京城, 可是现实就像她每一次奔波一样徒劳无功,充其量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户口,那个时候户口就 像植入人们心底的烙印,你拥有了也就跳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城,就像黄四宝一次次的想考入 画院,又一次次的酒醉而归,用他的话来说,每一次看到别人带上行李,走向车站,他都羡慕, 多么扭曲的渴望,又多么希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成名。,现实毕竟是现实,最后逃脱不了被 人四处追债的境地。

  成为一个四处躲债现实的小混混当他在被人打破的车里给王彩玲察肩而 过时那种无奈又无望的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又迷茫。。特别是王彩玲为爱情献身后,那种在教音 乐课时,得耐心,与神彩激扬,和演唱<暮春>时的投入和融入的感情,那种陶醉,那种幸福的眼 神。和瞬间被黄四宝的叫喊声打破,直至被摔倒地上的那种屈辱,我不得不对蒋雯丽的演技而 折服,说淋漓尽致也不为过。当王彩玲遇到第二次爱情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主动,可是偏偏 遇到了这个小城的被称为"胰子"的舞蹈演员胡金泉,遇到了一个她不应该遇到的人。

  两个人 都是小城得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当胡金泉为了不被人说成” 胰子” 而宁愿冒强迫性行为的罪名证实自己的清白而走了极端。在监狱的时候为她还能跳天鹅湖的时候两个人心情又是何 等的复杂。运的归宿就是这样,我相信最后王彩玲还是幸福的,她抱养的一个兔唇的女孩,又 为她治好了病,带她到天安门广场,快乐的享受着天伦之乐,谁又能说她不幸福呢?。 王彩玲是个虚伪的女人。她会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北京呆过,其实只是在北京进修。她 是个虚荣的女人,她会告诉别人她在这个小城呆不久了,她马上就要去北京了,其实她自己 都不知道能不能去成北京。她是个执着于梦想的女人。

  她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始终以为自 己会唱到巴黎。她是个善良的人,虽然她的善良是那么的卑微。她是个妥协的人,最后还是 平淡的生活。 其实,我相信并没有多少观众会与这种电影产生共鸣,不过都是在观赏他人梦碎的悲 剧,感叹一段时间之后便渐渐淡忘掉罢了;充其量,会有人在现实里如他们一般偏执,但现 实生活的磨砺估计也早已磨平了各种锋利的棱角, 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 梦只是年轻的专利。 如此,电影不过也只勾起了关于年轻的情怀,对于梦想的沉淀,而这怀念的时间,仅仅温存 在电影结束之前。 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片名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 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 。

  我喜欢这句话,其实日子也便是这回事儿,追梦 寻梦,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 梦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会有改变,新的理想亦也 一定会再次出现。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

  《立春》观后感 篇3

  那天我们看了电影,放映完,《立春》的字幕慢慢从银幕上升起,满场观众动也不动,有大约一秒钟的完全静默无声,然后我听见身后是掌声主动响起,那掌声持续了几分钟,说实话我很感动,我被观众朋友感动,也替丽姐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和值得。

  顾长卫《立春》准确地找到了镜头里的自己。相比他的导演处女作《孔雀》,《立春》的故事架构和对于现实人生的揭示,更让人感到切肤之痛却不露声色。而影片中的细节把握和出色长镜头,恰恰是顾长卫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语言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擅长的'。其中的两段我尤为喜欢和记忆深刻,一是影片中那个善良而无助的胡金泉,就因为坚持练习芭蕾舞,遭到来自身边无数人的嘲讽、奚落、谩骂。他对王彩玲说: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现在我自己把它拔掉了!()他在监狱中给王彩玲跳芭蕾时,看到这里,我第一次忍不住流泪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境遇,都不可能像胡金泉那样绝对,但想一想自己以往的日子,我们谁又没有哪怕是很小一个向美、向上的追求愿望,反复遭到身边同类小人物的嘘声与侮辱时那样感到委屈与无助呢?二是电影的结尾我非常喜欢,王彩玲带着她领养的天生兔唇却极其漂亮可爱的女儿,在明媚的阳光广场喊着儿歌;此时,王彩玲向远处的天安门投去一瞥,耳边传来了她最钟爱的辉煌的歌剧咏叹调……这时我又哭了,有人说,这是导演为了给王彩玲一个“光明和温暖”。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光明和温暖下的另一种更大的悲悯。再委曲再卑微的人,既然活着,艺术就应当也必须为他们建立起最后的希望。

  我实话我至今为止就只看了一遍,我想看但不太敢再看,看见丽姐的那个造型,那个样子我确实接受不了,我很心疼,电影宣传的大海报我也一直不敢贴在墙上。无论喜欢与否,都希望大家能尊重艺术和为艺术辛苦付出的人。

  《立春》观后感 篇4

  今天是周末,淅淅沥沥的小雨从早上就一直在下,在寝室里待了一天,不过,在细雨连绵的日子里,泡一杯热茶,看一部电影,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立春>,是由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庄,一个长相普通却有着歌唱天赋的老师,热爱着唱歌,然而在小小的村庄却每人能够去欣赏,去理解。她不甘于平庸,一心想要去北京发展,却屡次受到打击,终于,有一天以为遇到了一个可以去沟通的人,并且是自己喜欢的人,一个热衷于画画的人,曾经试图考过五次北京的美院,可是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然而,到头来竟然全部都是自作多情,自己爱的人却不爱自己,还为此几乎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心情很复杂,但是,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整个氛围给人的感觉是阴郁的,但是,最后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感觉感触很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有无数这样的人,虽然外形并不出众,却并不甘于平庸,渴望摆脱闭塞,渴望摆脱现实的生存状况,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渴望容入到一个群体当中,一个社会当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的力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脆弱无力,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无奈,压抑,矛盾......同时,社会是一个群体,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更好的融入这个群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的生活,然而,有时候一些东西是自己无法选择的,纵使一些人有着不凡的才华,却始终与这个社会水火不容,不被世人所认同,那结局也将是可悲的,就像剧中的舞蹈老师,选择用那样的一种方式让自己得到的解脱,虽然那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或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吧......

  故事发展到最后,虽然没有看到最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希望,犹如早春的第一缕阳光,暖洋洋的洒在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或许,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的去追求了,虽然并没有达到自己所想,春天也不会距离我们太远吧......

  《立春》观后感 篇5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一心追求高雅美声声乐艺术的师范女教师王彩玲(蒋文丽饰),因为客观长相的限制,总是在现实与理想冲突中苦苦挣扎,清高而孤独地耽误着自己青春的悲情故事。虽然她最终能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高雅舞台放声高歌并过上了小康生活,可她感情上的失败与独善其身形成的孤独伶仃(最后只能是在孤儿园领养了个兔唇女孩当相伴身边的女儿)却令人不得不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怜悯和同情。同时,影片让人对“北漂一族”的艰辛有了相当的了解,也对"艺人"们的孤傲有了充分的理解。

  所有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可以用两种关系联系起来,一种是起“歧”一种是“欺”。换而言之:这些人物或多或少都是生活在人与人的“歧视”和“欺骗”的环境之中的。大概说一下:女主人公在受到世人的歧视的同时还在歧视追求她的钢厂胖工人,在受到画家的歧视之后还要欺骗胖子说自己为画家放弃了户口转京的名额,在女邻居面前编造自己已经被北京话剧团录用的谎言;被自己所谓的老汉欺骗的女邻居,言语中暴露了对主人公的歧视;胖子为了出气欺骗自己画家哥们的母亲;舞蹈老师受到世人的歧视甚至侮辱后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雪耻,其实也是在欺骗所有人,包括欺骗自己;主人公的光头癌症徒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了老师,同时也欺骗了老师和世人;画家遭到母亲的不理解和歧视,同时歧视和侮辱相貌丑陋的女主人公,最终以欺骗世人为自己的职业并毫无羞耻感。

  请问在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有谁用自己的真情顺利的换到了对方的真情的?那句著名的古训“将心比心”在这里黯然失色了。不过有一例除外:女主人公和舞蹈老师他们之间是真诚的,互相同情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相似点……试想当世人把这两位所谓的“变态着”抛弃之后,“变态者”只有在“变态者”身上才能体会到人情味,这种世态炎凉的冷漠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那么题目的最终含义迎刃而解:冷漠的人际关系就是严冬,盼望有一个: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消除歧视的社会,就是对春天的向往。

  其实题目清晰后,电影内容就十分明朗了,没有必要计较太多的小节,关键是立意非常人性,不再是靠什么你死我活的血腥、车撞马翻的火暴、男女调情的下流来支撑内容,而是用一种吟唱,哭诉的吟唱,将自己心中的苦闷与不公待遇向世人吟唱出来,吟唱者不仅仅是主人公,也是导演,和其他生活在感情冷漠的冬天里的人们。

  《立春》观后感 篇6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呀,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到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这是《老男孩》中主题曲的部分歌词。每当我听着这首歌时,内心就会涌出无限感慨,让我想到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胡金泉等一群追寻梦想,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却最终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人们。

  生活像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王彩玲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上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她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她画地为牢,造就了她总是幻想“生活在别处”。她梦想有朝一日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为此,她节衣缩食,找门路,托关系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在歌剧院当个临时工,但在现实面前她又一次头破血流,当她跪在地上大声哭着唱到,“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我心被揪住了,抽搐起来。王彩玲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周围世俗的.目光下依然鹤立独行,自恋不凡,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执著于自己的歌剧梦想,但是现实一次次打击她。歌剧院老师无情的嘲讽和拒绝,以身相许换来的是黄四宝的憎恨,胡金泉假结婚的提出让她的爱情世界再次倒塌,当她花费所有的积蓄帮助癌症女孩圆梦后却被告知是场骗局,她那颗对艺术充满信念的心支离破碎了。当她一次次燃起理想的火焰,却一次次被扑灭。慢慢的她向世俗妥协,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女儿,成了买羊肉的平凡市民,远离了歌剧,平静的继续生活。当多年后她带着领养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念着儿歌,望着纷飞远去的气球,蓦然发现:关于梦想,其实她从未遗忘。

  《立春》观后感 篇7

  《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奖,是顾长卫携爱妻蒋雯丽拍摄的最新力作。影片背景是西北某小城,独身女王彩玲老师,在师范学院进修,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期盼有朝一日登上国际舞台,一展歌喉,因此她一直奔波在北京与小城之间,她不惜财力打造北京户口。

  去北京工作,是王老师的最大理想。去那里做大事业,也一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正象影片中的炼钢工人黄四宝所言:这个破地方,当听说有人要离开这里,都为他们高兴,不在乎怎么离开,只要离开。当然他们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家乡这种面貌,尤其是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这里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很落后。

  影片开始呈现的是西北某城灰头土脸的景象,这种颜色实在是没有任何幻想可言,没有任何生机,给人以压迫感。拥挤的车流,人流;一排排挤压在一起的民居,破旧的自行车,毫无生机的院子,震耳欲聋的厂房,它仿佛是生活的色彩,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要面对的生活现实,谁也不能逃离,包括王老师在内。

  整部影片围绕王老师的理想与现实生活婚姻的矛盾展开。穿插了黄四宝,文化馆的胡老师等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王老师为了实现理想,不惜重金,婚姻大事于不顾,屡屡去北京,去碰璧,始终未果。这样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哪怕做个杂工都不允许,最基本的条件连北京的户口也没有。

  当她遇到喜欢画画的黄四宝时,她决定放弃去北京,选择一个终身相托付之人,而那个整日梦想考入中央美院的黄四宝,在自己的小屋,画着自己的裸体,刻苦努力,欲如头悬梁锥刺股般的精神。他从来没有为别人画过人体素描,王老师义无返顾地同意了,用时髦的话说为艺术而献身,或者说是为黄四宝而献身。王老师婚姻的梦想却没有改观,而且破灭了,黄离开了她。也就说她没选对了对象,遇见了不解风情的人,其实婚姻本就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这样的发展可想而知。黄充其量也就是个蓝颜知己的材料。

  从人物的塑造来说,王老师也并不完美,她也有爱慕虚荣的一面,比如她总是与邻居说要调到北京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的梦幻都化为泡影时,她选择了平淡的生活。她不在为婚姻抱有幻想,她去孤儿院抱养了一个兔唇女孩。这个时候虽然她融入了生活,但她的人生境界已经升华了一个高度。

  剧中文化馆胡老师的塑造很无奈,他从事高雅艺术多年,他跳的芭蕾舞堪称有一定水准,但这样高雅的艺术,普通老百姓无法接受,他们更喜欢东北的`大秧歌。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的矛盾,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就象一个事物的两端,怎样不顾此失彼,相互促进。胡老师还有个婚姻问题,困扰着他,他就象个生活的异类。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他突发奇想,就象遇见知音,王老师与他,一男一女,都无婚嫁,假装夫妻,虽然能抵挡一时的异样的目光,但这不过是个荒唐幼稚的想法,王老师没同意。他自编自导一出闹剧,也是悲剧。他把舞蹈女学员拽到厕所,欲显示自己是个男人,侮辱人的下场只能是锒铛入狱。他从此解脱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灵状态?人生状态?还有王老师的邻居女人,丈夫卷走了所有的钱款,她与王老师哭诉时,说的那句话实在伤人:“我从此连你也不如了”,这应该很具有代表性,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吧。没有真诚意愿的交往,纯属于幸灾乐祸,冷眼旁观,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同情心,把自己的喜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最不道德,最自私的行为,这是与5000年华夏文化所不融的。胡老师虽然只是一个艺术的加工与塑造的人物,或许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影片总得来说,还是很成功,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钟,融入很多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像婚姻,人情事态,社会问题,人生理想与现实如何面对等等问题都有所表现。

  生活是平淡的,我们每天都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无论任何人。如何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记得在中考的时候,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考与未考上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个思想的准备,一定做好两手准备,要勇于面对。不能因为理想而脱离现实,也不能因为生活,没有理想,而碌碌无为……王老师选择了生活,但我想她的理想不会改变,也许她把自己的理想化为培养女儿的动力,也许化为对学生的培养。而唯一没想到的是黄四宝的结局,他彻底被庸俗的生活所腐化,成为被人追逼的婚托骗子,可惜啊!可惜他的先天的才学……

  《立春》观后感 篇8

  今天在选修课上看了老师推荐的一部电影,它就是由顾长卫导演的一部剧情片《立春》。选修老师是学声乐的,很喜欢歌剧,这部剧里面意大利歌剧也是贯穿始终的,按理说,这种阳春白雪以往是不适合我这种下里巴人欣赏的,可是现实总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你听我慢慢往下说。最后一节选修课上,老师并没有过多言说别的什么,只见他手执话筒说出了两个字:情怀。情怀,他说了很多关于情怀的东西,大概也和大学专业有关,总之说完之后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开始放映电影,直到下课看完。对于我自己看电影的过程,我觉得是充满敬畏而同情式的,或者说是:神圣的。我偶尔外化之后注意到自己这部电影的状态:全程皱眉,坐得笔直,时而颤栗(俗称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就是人极度关切并无意被突然震撼、感染的体现。),还胃疼。我自己解释一下我观影时个性的生理现象,和我相识的都知道,我看书会一直皱眉(一般是严肃文学),这是一种极度进入状态和紧跟情节的一种表现,但看电影全程一直皱眉,这是第一次。笔直同样,至于胃疼,是因为我没有吃饭——我现在还胃疼,不过已经顾不上吃饭了,我迫不及待的写下这部影片,让自己的文字跳跃,亦与你共享。

  影片结束,教室开灯,我独自走完了从公交楼到宿舍的一段并不漫长也不弯曲的路,趿着凉鞋穿着短裤,我感觉到我在走路,但思想已经飞起来了,都是因为这部影片,这部影片——《立春》,《立春》讲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小县城里音乐教师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过程。影片一开始镜头就长长的停留在骑着自行车的很多人拥挤的画面上,这个让我忽然想起王小帅导演的一部剧《十七岁的单车》,开头亦是这样:拥挤的自行车潮——八十年代中国特有的景象,我知道,大概是关于平凡人的事情。王彩玲,一个有着臃肿的身材,向外突出的并不整齐的牙齿,还有脸上的褐斑、痘痘。就是这么一个“丑女人”,却有着唱歌剧的梦想并且也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唱的真是好。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开始她说,她长的不好看,就是喜欢唱歌,如果不唱歌,她就是一个废物。她还要,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她想去北京,想去中央音乐学院,却无奈而返,我还记得最感动我的一个画面就是,当她唱完还是被拒绝之后,悲伤地唱起了歌剧,那绝对不仅仅是用声音在唱,那甚至是在用灵魂、用生命在唱。最后镜头停在了一个画面:她跪倒在拒绝人无情而走的楼梯口,眼含泪水,唱着:为什么,这是为什么,上帝。(意大利语)从这一刻,我才真正的走进这部电影。下面说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两个画面,一个是有同性倾向的男舞蹈老师(芭蕾舞跳得很好)因为一直受世俗的歧视,在要求王彩玲同他假结婚(以此证明他不是同性恋从而摆脱人们的议论,其实他是的。)而遭到拒绝之后,终于不堪世俗的压力,把一个女学生拉到男厕所之后(电影并未大肆描写,仅仅是一个象征,这也说明他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进入了监狱。进监狱之前,只见他从厕所里慢慢走出,优雅的整理了头发,打开音乐,投入的、忘我地跳了一段芭蕾舞。那真是淋漓尽致的表达、宣泄!一个同情恋者在被世俗排斥之后,没有勇气抵抗,从而选择与世俗决裂,在走向监狱之前,他竟然忘情地跳了一段芭蕾舞!那不再单纯的是一个舞蹈,而是生命的律动,绝望的哀嚎!对世俗偏见的绝佳讽刺!把他和王彩玲放到一起,我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的热爱,都是用生命在爱!第一个画面,也是让我流泪的画面——当王彩玲去监狱里看他的时候,他说:瞧,这监狱的布鞋和芭蕾舞鞋一样,还能立脚呢。于是便又微笑着开始转圈,属于舞者的姿势。王彩玲哭着,他笑着。王彩玲走了,他哭了。在这特意提一下,胡金泉每次都哭都是女性似的抽泣,绝望的表情,那是同性恋者长期被歧视,被不尊重的结果。就像他初见王彩玲说的:我是这个县城里的一个迷案,我这样,活着竟也不死去。说明他心里极度自卑自轻,甚至自贱,这都是世俗造成的。我看见,监狱里面一个剃着光头的犯人,在微笑着跳芭蕾舞,那是多么的伟大!又同样地讽刺!一个社会竟然容忍不了一个同性恋者,以至于让这种灵魂发光的人,选择同世俗决裂,选修老师这时候说:他进了监狱,牺牲了身体上的自由,却换回了心理上的解脱。或许是的,但我还是不免心中悲伤。关于男同性恋芭蕾舞者胡金泉还有一画面,就是被王彩玲拒绝假结婚后,他在屋里淡淡的说了一句:下雪了。然后在回去的路上,推着自行车,迎着大雪抽泣。在我看来,这是双关和象征并用。胡金泉在鹅毛大雪里慢慢哭着走着,者与其说是遭到王彩玲的拒绝伤心,更不如说因为他本不为世俗所容纳,终于碰到理解并尊重他的王彩玲,以为是尘世间的救命稻草,可以从此保护自己不再被一味的中伤唾骂,结果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被狠狠地拽断了,胡金泉崩溃了。他站在屋里和王彩玲轻轻地说:外面下大雪了。更像是在说,他的人生要下大雪了。他在大雪里哭泣,更是说他妥协了!他投降了!他没有勇气坚持下去了!这是一个生命之花,在凋谢了,我心其哀。第二个画面,是一个唱歌很好的小女孩癌症晚期,最多活两年,她说:能上舞台上一次,人生就圆满了。(尽管是个骗局,但仍不失现实)一个是身穿狱服的芭蕾舞舞者,一个是因为癌症化疗光头的唱歌女孩,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们太可怜了!可是,当你看到他们唱歌或者跳舞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一个平凡人,而是一个舞者精灵!一个歌唱少女!这比起世俗上许多有钱有权、有财有势的人临死前还闪动着畏惧、不安、狡黠、贪婪和永不知足的目光,不是更令人尊敬和向往吗?我深深地被感动了。理性分析,大概有生不逢时类似的原因。其实世界上很多艺术家、文学家、以及其他天才,都是不为当下所容的。大家熟知的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当时的理论都不被认可,直到后来才发现它的价值。就我而言,我很喜欢一位中国作家,他叫王小波,还有一位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我想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是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震。或许现在,还处于“尚未被世俗、当权者、话语主流圈完全认可的阶段”,但是我理由相信将来有一天一定会的。理由我不知道是什么,却知道物质世界总存在这样一个理由,就像王彩玲和芭蕾舞者一样,一个选择必然对应一个理由,尤其这选择是向所有人宣战的,而且我相信,越深的选择、越与世俗格格不入的选择(超前的、进步的、快乐的),理由必然会越充足,即便来的晚一些,即便会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我想,也是值得的。

  其实看一部影片,很有共鸣,往往是因为在影片里面某个瞬间找到了自己。我找到的我,或许还不立体,我只是知道我和这种人是一边的,我也是有着文学梦的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女孩。然而,在这部剧里,我找到的更是我的舅舅。我妈妈的弟弟,我的二舅。他和影片里农村里爱画画的黄四宝一样,他从小爱画画。我的舅舅,从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舅舅每次到我家里,都会翻开我的书包,如饥似渴的看一本书——美术书,然后一般我学完的都会给他, 我和姐姐的美术书都给了舅舅,他就画里面的人、物,形似神似。我当时不懂得,当时舅舅也就该我这么大吧!二十多岁,甚至不到,他是有画画的天赋的,从未学过,他小学毕业,自己喜欢画画、雕刻之类的。我还记得,姥姥家当时摆满整个屋子的木雕、石雕、多年后我知道,那些就是米开朗基罗或者圣母玛利亚。还有家里已经放不小的.人体画、物体的画,裸体画,很多。后来听亲戚们对我说,当时他十七岁,北京的专家要让他去进京进修,可是当时因为家里贫困,所以丧失了机会,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啊!至今,每当舅舅说起那时候被老师肯定从而饱含希望的眼神和因为苦难而不得不和命运女神擦肩的绝望的目光,我就心痛,那是我的舅舅!当时是考试的,应该类似中央美院的水平,同考场是人都问舅舅学了多长时间,跟哪个名师学的,当时舅舅就憨憨厚厚的说实话,自己从小爱好,刚打工回来听说有老师让他考试,他才又拿起笔一个月。结果比科班出身、学了好几年的人都考得好,结果还是错过了。遗憾!舅舅在姥爷去世的那一年,因为觉得这一生没有什么希望了,被世俗压得实在妥协了,生计还在发愁,还画他们干什么!于是半赌气半理性地把所有的画都送人的了,大概有上万作了,这是今年寒假他和我说的,我当时真的心如刀绞。那和一个作家烧毁自己的作品没有两样,那是自己的孩子啊!那是在亲手毁灭自己的心血,我想不到当初舅舅是怎么熬过去的。舅舅,我的舅舅,当时我说,二舅,继续画吧,拿起来,不要放下。我知道,你爱它如命啊!舅舅只是现在窗前,若有所思。这是我的舅舅,现在舅舅独身一人,在做一般的工作维持生活,那双本来属于画笔的手也早已粗糙不已,我只愿意他不要颤抖,不要伤害我手执画笔的舅舅的手啊!舅舅和妈妈,都跟随了姥姥无比天真,无比善良,妈妈也爱画画,更爱文字,多愁善良(我有些跟妈妈),他们在世俗里可以说是“废物”,不懂得保护自己,二舅就常被人欺负,妈妈也是,很天真,但愚蠢,只有放在他们热爱的地方,他们就是明星!他们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些从来无关,他们满怀赤子之心!还有表哥,一个花花公子哥,不孝顺也不懂事,但却热爱花鸟艺术,想想我们家,这些“穷酸而又情趣”的人是不少的,那就是艺术,那就是追求。我突然想起张爱玲生活上也是“不能自理的人”,就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往往这类人,是世俗眼里的蠢货,却是纯洁善良的天才!是生活上的矮子,却是思想上的巨人!我爱他们,并愿意成为他们。尽管我知道,这并不能“成为”,这只能是“天然”。

  从《立春》说到舅舅,其实都是一样的。

  于我而言,那就是生命的意义。

  生命在于什么?

  世俗眼里的美满?

  还是尊崇本真。

  牺牲自由的安定?

  还是暴风雨里炙热的舞蹈。

  是庸碌妥协苟活一世?

  还是追求最真实的快乐,哪怕一天。

  我的答案我已经找到了,

  我的路标已经亮了,

  我此刻正在追随,

  并且永不止步......

  《立春》观后感 篇9

  《立春》这部电影之前在媒体看过宣传,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蒋霁丽所谓裸体镜头,号称顾长卫为了艺术让老婆在银幕上献身,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好感,尽管这部电影在罗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最近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其并不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之前是受了媒体的误导,差一点错失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立春》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县城里几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献身爱情、献身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都无一不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极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于被小城的市民视为“怪物”。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非常沉重,有人说反映的是“艺术和人生”的问题,我个人更趋向于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对矛盾体,一开始“理想”和“现实”是相差的很远的两个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地向前延伸,最终总会相交于某一个结点。不是“现实”趋向于“理想”,就是“理想”回归于“现实”,前者带给你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欢乐,而后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个角色,爱好歌剧的王彩玲、爱好美术的黄四宝、爱好朗诵的周瑜、爱好芭蕾的胡清泉等无一不为理想碰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不得不全部放弃理想,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每一个的“回归”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当然这里的“理想”也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应该是一种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张老师,她守望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同样这种理想有时也会破产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机遇,无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盲目地坚持所谓“理想”目标,无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的,现实社会的资源有限,必然会形成社会分配不公或竞争的激烈,也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而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终究会回归“现实”。

  《立春》观后感 篇10

  小人物的故事总是能让你我有一份亲切感,我们总能在他或是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总有一句台词让你黯然神伤,总有一个情节让你猝不及防,因为你不是在看他人的梦想,你是为自己的人生感慨。

  关于王彩玲

  王彩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准确一点的词说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最令人刺痛的字眼说是志大才疏。痴迷歌剧,但是本身天分有限,根本无法进入中央歌剧院,不过她但又不可抑制地认为自己是块能出彩的料,对于在小城市教书这份工作显然十分不屑,始终梦想着要成为北京人,要进入中央歌剧院,直到被阳光深深地刺痛双眼,半夜里低声啜泣。

  或许是虚荣心的作用,让她在很多场合说自己能耐了得,先是说快调到中央歌剧院了,后是在酒吧里说自己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主唱,殊不知,这些虚荣的光环会给周遭的人误导,让你做很多无力去做的事情——比如找北京的关系做这个做那个,撒一个谎,要靠撒一百个慌来圆,何必呢!

  小人物的奋斗和坚持,梦想和现实的拉锯,让王彩玲越来越明白自己的处境状况,明白自己是一个怪人,最后弹钢琴的手剁起了牛羊肉,唱歌剧的嗓子唤起了叫卖声,落寞后归于平淡,或许还有不甘,只留碎碎念。这就是中国式的生存之道,在此岸过的安稳就足够了,谁能料得到彼岸是些什么未知。

  人往高处走,每个年代,都有怀着这样想法的人前仆后继地失败。生活没法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现实,有追求的人陷于绝望的环境中最终绝望。当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面临冲突时,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有尊严地生存下来,然后才有让梦想实现的可能。但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得到谅解和祝福,像王彩玲这样,在梦想面前骑虎难下,沉醉在自己编织的一个又一个谎言里。在王彩玲们看来,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平凡。对于平凡的'这种恐惧吞噬了他们的灵魂,同时让他们自己的生活痛苦不堪,她们选择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这是在精神上高人一等的救命稻草,除了喜爱的艺术,确实没有比她们身边的人更了不起的地方。但精神上高人一等最终要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高人一等,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王彩玲在艺术面前不是那么坦然的,她和四宝一样,对于功利,比艺术更向往。毕竟,现实生活高人一等的是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如果生活的意义仅仅靠别人的目光和掌声来赏赐,那也太被动,但这样的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许你我就是其中一员。面对这样的人,你忍心了断他的梦想吗?你确定你毁灭掉他的梦想是为了他好吗?也许可以促使他尽快的面对现实,但是他会过得幸福吗,还是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当你看到这样的人的时候,巨大的悲剧力量会把你压倒,对我而言,我只能睁着眼睛去看,提醒自己:多去关注和拥抱生活中温暖、美好的一面,同时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即便它真的可笑。

  关于胡金泉

  胡金泉同王彩玲一样,是这个小城的另类人,他狂热着追求着艺术。他虽然是个男人,但是心理上可能更像是一个女人,所以小城里的人都叫他“二胰子”。他渴望得到人们的认可,首先他想和王彩玲假结婚,但是王彩玲不愿意。后来他用一个极端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他是像其他男人一样的男人。他把他的女学生拖到了男厕所。此时镜头停留在厕所外,我们不知道他在里面是什么表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奸未遂”从厕所出来时,在众人面前,他是何等的自豪。他终于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完整。

  关于小张老师

  与王彩玲的对比让她更满足。所以她喜欢和王彩玲交朋友,还给王彩玲买了自的慰器,其实这里的潜台词不过就是我有“老汉”,你没有,你就用这个吧。在她“老汉”弃她而去时,王彩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因为王彩玲过得比小张老师更惨,小张老师才会来找她,这虽然也是王彩玲开始自省的侧面印证,但我还是觉得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接,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关于其他

  一个人的一生真的很难说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会知道10年后的自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一如10年前我压根儿不会想到今天的我会在京城的一角,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一样。很多当时规划的路,随着境遇的变化会作出很大的调整也不尽然。某一天,见到什么样的人,看了什么样的书,看了什么电视节目,听了什么广播节目,看了什么电影,听了什么音乐,都有可能对自己的思路产生启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更不用说,发生了什么大事,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一如蒋敏、林浩。

  有的人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你需要花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他此时的高度。而你在努力的过程中,势必会有更多的艰辛。如果,王彩玲生活的城市再大一点,所在的时代再靠近现代一点,她的长相再好看一点,或许就是另一个结局,而所有的这些,都和她的才华无关。或许,人往大地方去,往好的地方去,对个人,对家庭未必是好的,在小的地方,安分守己,得心应手,生活质量更高,而在大的地方,事多事难,要学的太多,要操心的太多,或许就是一种摧残。

  我们总在给自己设定一个假设,如果某个问题解决了,所有的苦恼都没有了。但事实好像不是这样,发现问题接踵而至,到了另一个阶段,困惑或许更大呢?就像歌词唱的那样“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我的同学中,有愁没房没车的,这在现在这个阶段更为突出一些,而另一些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他们的反馈,物质上的问题解决了之后,问题更加麻烦,要社会地位,要……,哪里是一个假设那么简单。只是这个问题挡住了所有的视线罢了。

  《立春》观后感 篇11

  一直都想写点关于立春的东西,但又不知道从哪讲起,豆瓣上的评论越加越多,大致看来有两种观点。

  1.王彩铃是美好的,在王彩铃身上看到了自己,觉得她对艺术孜孜不倦觉得那是小人物在理想面前的悲壮和庄严,是值得歌颂的。

  2。王彩铃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且她对歌剧的爱并不像她以为或者我们以为的那么深刻。那只是她逃避生活拒绝平凡的的武器。在这种观点上,以花的力量的“顾长卫的日常生活恐惧症”分析最为精准。当时我也是非常赞同他的说法的。

  立春看了大概有一个月,中间经过了5.12汶川地震,生命的逝去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我开始想像做物理题一样条分缕析王彩铃的性格找出她的种种诟病的做法是否正确。对于具体的生命,理智上是可以,但情感上则显得过于傲慢。因为王彩铃除了是银幕上那个肥胖,臃肿满口暴牙寒酸却又清高的中年女人外,还可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某一个人,甚至,是我们自己。

  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提到被选中的概念。他说,诗人或者别的艺术家都是被上帝选中的。他们是上帝的宠儿。人性格中天生有希望自己独一无二的倾向,或者说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是被上帝恩宠的那个。即使是王彩铃,也是如此。

  但是她暴牙,又胖,性格也不讨人喜欢,年纪一把了甚至连个男朋友都没有,她要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证明自己是被上帝所宠爱的那个呢?于是,歌剧成了她抵抗庸俗和平凡的一把利器。歌剧让她坚信,她和周围的人是不同的,她是高于所处的庸俗的生活环境的。

  歌剧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因为除了歌剧,她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证明自己独特不可替代的东西。

  于是她摆出了战斗的姿态,拒绝和周围的生活进行沟通,自己完全陷在到中央歌剧院,唱到巴黎的美好幻想中,并且矢志不渝的奋斗着。

  有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我的理想是否诚恳。我是真正热爱它呢,还是热爱它身上的光环以及能带给我的东西。

  歌剧,这个名词本身就太过耀眼。它代表了艺术,深刻高雅以及所有美好的词语。王彩铃被这个炫目的词语晃了眼,她毫无抵抗能力,深深的折服了。她像握着救命的稻草一样紧紧的攥着歌剧,作为抵制媚俗的生活的唯一武器。

  直到后来,黄四宝出现了。屡考美院屡不中的文艺青年黄四宝蹲在花坛边玩一个卷成圈状的塑料纸的神情深深的打动了王彩铃。她在细节中发现黄四宝的美好并且或许也被自己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所打动。顶着油画,歌剧这两个辉煌的名词,王彩铃迅速的爱上了黄四宝。

  并且,她也理所应当的觉得黄四宝应该爱上她。因为他们,在王彩铃看来,是“相同”的,因为“相同”也必定"相通"。但是黄四完全无法抛弃她的外貌只看到她迥异于旁人的特质“歌剧=艺术=被上帝选中=非比寻常”而爱上她。因此,在她奋不顾身的与黄四宝却横遭羞辱后她选择穿着珍藏的礼服从塔顶纵身跃下,不仅是因为她在爱情上受到伤害更多的应该是被否定带来的绝望。

  黄四宝,英俊的文艺男青年的爱代表了肯定,他不计外貌放弃种种世俗观念爱上王彩铃可以成为王彩铃证明自己(哪怕仅仅是自我证明)与众不同,特别,的强力证据。

  但是王彩铃失望了。她的奋力一搏只换来声嘶力竭的侮辱。她不知怎样接受这个让她措手不及的结果。她被深刻的伤害了。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触目惊心。总是在不断的思考自己是不是王彩铃。前段时间摄像课上老师放《歌舞中国》,看完之后除了感动就是深深的害怕。

  小人物的梦想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出路在哪?

  梁一,青年时期因为看到金凯利的电影便深深的爱上了爵士舞,他从台北跳到新加坡再跳到大陆。一辈子全部献给了爵士舞,去金凯利的坟前祭拜,跳到百老汇成为他最大的梦想,而他的资质,却注定他只能在一所民间歌舞学校教授业余的歌舞爱好者。

  同学对我说,最残酷的事情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根本就没有才。

  毛遂面见平原君时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如果我们根本没有像禾穗一样的光芒,在坚持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该怎样走呢。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可以改变的,而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扭转的,就像王彩铃不管怎样的努力怎样的挣扎也无法凭借自身的天赋调到中央歌剧院一样。

  我们知道,但她不知道。当我们和环境格格不入时我们只能相信自己是被上帝恩宠的那个,只能全力的抗争。直到她三十多岁了,散尽了多年的积蓄,到婚介所去找一个男人回归到大多数人都要归附的平凡的生活中,而什么时候,她还曾经义正词严的对一再像她示好的周瑜说:我是宁尝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或多或少的有着王彩铃这样那样的性格。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也要像她一样等到三十多岁四处碰壁灰头土脸后才愕然惊醒?

  有理想是罪过么?小人物该如何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顾长卫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或者,尝试给我们提供一些或许可以作为出路的途经。他让心高气傲献身歌剧的王彩铃举起了剔肉刀。

  如果这是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不得不做的妥协,那么这个妥协的伤害性不亚于毁灭。

  电影只有好看是不够的,只是打动人也是不够的,作为一名电影人,作为第五代的导演,作为我们的长辈,我希望顾长卫可以对我们进行引导,站在高于我们的位置向我们指明前方的路,但他只是满怀同情的对我们讲了一个丑陋却心怀梦想的女人同现实生活抗争的故事,同情后是深深叹息,叹息过,就什么也没了。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极具李樯风格的电影,顾长卫更像是一个优秀的摄像师而不是导演,以至于完全淹没在李樯的剧本中。

  《立春》观后感 篇12

  今天终于看到顾长卫拍摄的电影《立春》,《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大奖,蒋雯丽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殊荣。看完影片觉得这个奖非蒋雯丽莫属。

  影片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舞剧并不感兴趣,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赋。

  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知音难遇。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情感瓜葛,但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的真情付出,却落个当众被羞辱的境地。当她被揪着拖到广场中央并被推倒在地那一刻,绝望的王彩玲想到了以死了结这一生。大难不死,劫后余生,她被救了。

  高贝贝找到王彩玲,她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获奖。在北京求职多次碰壁已经让王彩玲心灰意冷,同时为了帮助高贝贝,王彩玲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将自己进京的费用用来资助高贝贝,并打通了关系。高贝贝如愿参加了全国大奖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王彩玲高兴不已。没想到,高贝贝跪在地上,把自己精心策划的一场戏告诉了王彩玲,王彩铃有如晴天霹雳,愤然离去。

  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没有找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女儿的渐渐长大,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带女儿来到天安门广场,变暖的春风迎面吹来,她看到了未来,继续追逐着,追逐着。电影在她的梦幻中结束。

  这是以一个非常普通、但又有歌唱才华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展示自己的感人影片。我一口气看完,居然没有睡着,被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帮助年轻人的善良举动,收养女童的爱心所打动。影片朴实无华,叙事性强,就像洪荒说的: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没有觉得在看蒋雯丽演电影,你就是看这个角色的,这个角色在告诉你一切,这一点我觉得特别不容易。因为我不知道这样做对票房好还是不好,只是因为你有票房号召力的,这么一做很可能很多人会去看,就是因为他想看蒋雯丽,想看顾长卫导演的蒋雯丽,到最后这个会给你完全另外一种惊喜也好,还是不一样也好,它不会是你想像的东西,会让你感觉到中国还会有这样的演员?还会有这样的电影?我觉得雯丽她的表演,就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中国的演员有这么大的,就是声音式的,你形容一个歌唱演员说他的声带特别宽,就是说他可能一下特别高,我没有看见过中国任何一个女演员有这么宽,幅度这么大的表演,你明白我什么意思吗?就是说她能驾驭你从这儿到哪儿,随着影片的情节走。因为在我印象中,真的,这是件特别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我没想到会把蒋雯丽化妆成那样,肯定比把我化漂亮了还要难,你明白什么意思吗?但是我就想如果说,有时候去电视节目,他们就要化妆什么,我觉得只要一带妆了我就特别不自在,就觉得我不是我自己了,因为你觉得那个妆太厚,脸上糊着东西,因为我平常不化妆,所以我就可以想像她当时带着那种妆,但是她要能够有自然的表演,她的这个表演让我想起一个南非的女演员,就是演女魔头那个女演员,是讲一个女的杀人犯,那个人的戏真的很不得了,她真的特别特别漂亮,跟雯丽一样漂亮的,也是后来增肥了,然后演一个女的杀人犯,这个女的长期受男人欺负,她到最后就变成一个杀人的妓.女,她专门勾引男人之后,然后就把这个男人杀掉,然后就把他放到监狱里头,然后她死刑了,就是演的这个。

  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对好多人会有号召力,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中国是没有心理学医生的一个社会,而这个功能实际上在这么大压力的一个社会里头是非常必要的,你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有一种解脱,就是突然间因为你理解了王彩玲这么一个失败者,你对你自己的失败有了更深的一种原谅、理解,你对别人的宽容永远是给你自己带来了宽容,你不会再那么苛刻地要求自己怎么样。我觉得其实长卫的电影特别逗,就是在中国所有的电影里头,我觉得长卫的电影是最人性化的电影,就是真的是中国很推崇那种成功,大片,胜利,正义,怎么怎么着,他不推崇这些人最细节的小东西。所以我就看了这么多这些电影里头,包括《孔雀》都是一个特别人性化的东西,在他的电影里头特别突出,比中国任何其他电影都突出,而且没有什么暴力,没有什么那种特别要,怎么说呢?要吓唬人家一跳的,没有这种特别刺激人的手法,但是他就能把这一个故事表述出来,这个我觉得特别不容易。

  这部电影有的时候让我想起,就是我看的时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我也特别喜欢的电影,但是那部电影也是有一个很重的一个哲理在这里,但是我觉得那部电影没有《立春》那么强,就是《立春》还是有让你感觉到特别人性,特别高兴,特别看到它美的那些地方,包括雯丽演的那个角色回家,看到包饺子的母亲,看到痴呆的父亲,母亲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你微笑,这种微笑让你感到温暖,平静,幸福,带着女儿回家的温暖,从这部电影中欣赏体会的到。

【《立春》观后感】相关文章:

立春02-04

立春谚语08-23

立春的经典习俗03-30

立春的作文11-03

2024年立春时间及立春吃什么01-04

《立春》的观后感(精选17篇)02-04

《立春》观后感3篇10-14

立春的经典谚语大全02-05

有关立春的灯谜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