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心得,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心得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
这三四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杨绛写的《我们仨》,昨晚看到十二点,也就把整本书看完了。看完这本书也就能大体了解钱钟书从结婚后直至去世的一个生活轨迹。钱钟书一家三口是那样的相亲相爱,真的令人非常感动。钱钟书夫妻喜欢互背诗词,喜欢相邀“探险”,从中收获了生活的许多乐趣。当妻子不在身边,钱钟书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妻子读。他们把这种记录下来的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比作滞留海滩上的石子,相聚时就搬出来观赏玩弄。他们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见解与选择,从不勉强,足见他们做为大师的.睿智。杨绛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有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从书中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最喜爱的事情就是读书,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喜欢交际应酬,最以读书为乐。还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女儿记忆力都非常好,似乎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读完此书似乎心上也压上了一种似有似无若轻若重的伤感、惆怅、忧伤。是因为他们的女儿比他们更早地离开人世,当钱瑷走了,钱钟书又走了之后,杨绛在书中写到“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读来是多么的酸楚而又令人伤感。是因为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吗?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钱瑷,但钱瑷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钱瑷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可是她的婚恋生活缺乏该有的幸福美满。但他们的不平凡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约就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纪念。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
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终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到达最高潮之后,退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凉,还有什么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便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然她的不一样,除了书本,除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的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又见春天。
每次翻看这本书,我仿佛就看到:在您的家中,那间书房,您还保留着钱老那张简陋的写字桌,坐在桌旁,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来,照着您满头的白发,照着您干净的脸庞。您望着窗外,明亮的眼睛,能穿透那三万张写满爱与泪、欢乐与痛苦的日历,看见“您们仨”曾经的日子,一切从未尘封,一切从来不曾离去。静下来,您回到自己的写字桌前,拿起笔,把这一切化作有情感的文字,见证、上演、书写出人世间的风雨真情,告诉我们那个叫感情的东西,原本就在身边;告诉我们不要让时间哪儿都去,只让她留在往家里奔的.脚步中、留在平淡日子的相依里,让它多停留一会:在病床前的陪伴、在保温盒中那怕凉的饭菜、在聊天中对视的双眼。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真的飞快,对杨绛先生来说,三万多个阴晴圆缺的时光变换,或许物非人非,但杨先生依旧乐观,仍有着一颗透明的心;经历人生那么多的痛苦,依然那么坚强,这才是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我不想仅仅用“感动”这个词来表达对这本书的读后感,虽然我曾真的被感动过。因为我觉得,有时感动别人或被感动,其实是件挺容易的事,谁也不是铁石心肠,谁都有荷尔蒙的冲动,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句话、一个眼神、哪怕是一条大长腿、一位莫名其妙的“jiao兽”,都会有人被感动的无法把持,流泪流汗流口水流什么的。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感动”,已经越发廉价、越发情绪化表面化。因此,如果仅仅用受“感动”这个词来赞美这本书,多少有些“贬低”了这本书。我倒觉得,坚强、豁达、乐观是睿智老人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生命存在与延续的支撑,这也是睿智老人要告诉我们在感动后要做的一切。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4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我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向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可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教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杨绛
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主要是对“我们仨”的回忆。这本书的开头写了钱钟书和钱媛生病住院,最终去世了。杨绛开始对“我们仨”那个家的重温和回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专心写作业,突然听到老爸“啊”的一声惨叫,来不及多想我就冲了过去。原先,正在给老爸拔白头发的老妈,忽然发现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脑门上,于是就条件反射地一巴掌挥了过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怜的老爸被打出了“脑震荡”。于是我们全家开始了灭蚊行动,一番努力过后,最终歼灭了飞蚊大军。我们数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这时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妈面前说:“这些蚊子给你熬汤吧。”老爸原先是想捉弄一下老妈的,谁明白老妈幽幽地说:“你要明白,我熬出来的汤可都是给你们二位喝的'哦。”吓的老爸立马躲进了书房,把我和老妈笑歪了。
《我们仨》里,作者提到他们一家三口给对方起了很多名字,随便叫。其实我们家也是。我那个“无敌老妈”也给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号,高兴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说我吧:儿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兴的时候叫“亲爱的”,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大声叫我“臭小子”!我想,我应当是世界上别称最多的人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绘了一家三口温暖的生活画面,而如今,这个“我们仨”已经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伤。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齐走过的每一天。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6
七月初与《我们仨》失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一直认为失散与家以外的地方。却不想8月初时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儿子苦寻到了《我们仨》。
两次阅读这本书有着不同的心情。先前读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时,我正好在医院等待身体检查,先生就把我带进了她的梦:先生与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是对钱钟书先生和钱瑗浓浓的亲情回忆。
失而复得,接着读《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书中有许多细节感动着我: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圆圆的出生,透过一个个小故事,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出差时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
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不由得想起给弟弟写的信,无外乎是劝解弟弟与固执的父亲。从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从前是我们四个,现在我们又各自有了“小我们”和“小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7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载的时光。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8
杨绛先生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离、相思……满满的都是爱。
杨绛先生字里行间里透出一种慈母的温暖,贤妻的知书达理,每当钟书闯了祸,她总是会说“不要紧,我会修”,然后钟书就真的不再担心,而杨绛先生也真的会修好。那种温柔如水里又有一种强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赖。
圆圆4岁就开始看书,翻书的样子和爸爸一摸一样,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画面立刻生动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圆圆12岁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游记等等,说到西游记我现在正在看,是那种半古文的,一边看一边看注释,所以要不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呢,在这样充满书香之气的家里耳濡目染,常看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啊……
圆圆成为大学教授后,杨绛先生还和丈夫说:咱们的孩子强爹娘胜祖宗,开会发言时我的心都跳的.蹦蹦响,阿圆却不慌,还总是有她独到的见解,好多会议都是她主持!钟书书也一个劲地点头称赞说,我们的圆圆是可造之才!从这里又可以看出杨绛夫妻的谦虚和对孩子肯定和赞赏!
一家人都朴素简单纯真,有着高贵的灵魂。杨绛先生说我们仨在一起就算不说一句话,也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和温暖。三个人在一起互不打扰,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赖,又互相尊重。
后来阿圆得病先走了,过了一年丈夫也离开了,就留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她说: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们仨……看着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听杨绛先生在讲自己的一生,从她很小的时候,讲她的父母亲,她的兄弟姐妹,讲她和钟书,讲圆圆和她们仨,安静平和的语气讲述着娓娓动听的好故事。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9
我们俩老了,我仨散了。
杨绛的文字没有悲伤,没有怨恨,不是仙风道骨般的超脱,那样,也太不生活了,她是热爱的。(周子翼说,好的文人,骨子里一定是爱生活的。)
这本书记述了她和杨绛一同于外求学,一同面对生活的琐事,一同面临人生和家国大事的抉择……
书里的钱钟书不是清华大才子,不是夏志清现代小说史里的天才。他也为了学历要看自己不想看的书,为了生计要在自己不擅长的系里做事,为了长子孝道,放弃清华的聘请,选择在父亲身边工作……他并不是可以只顾于自己的学业,他和当时中国很多的`长子、文人一样,有很多的无可奈何,有很多的步履维艰。
他是丈夫,他不懂生活家计,一出国他就摔到了牙齿,他把墨水弄到衣服上会自责,他碰掉了家里的台灯会束手无策……但是他在她怀孕的时候,做好汤,煮好茶水,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日子里,他早起,弄好早餐……
他是父亲,像所有父亲一样,他觉得,没有人可以配得上我女儿。像他,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读书的种子;像他,好格物致知;像他,老师在旁边,也喜欢自己翻字典,最喜欢的事也是翻字典……杨绛说,圆圆的才气,是随了他。
他们之间的信件,好玩,像朋友之间的玩闹,用一些只有他们之前才知道的符号。丑年丑女阿瑗致上!gayandPOPO
阿瑗成了家里的支柱,爸爸在那条船上飘着,娘害怕走夜路,还算不准船飘行的时间……阿瑗在学校教书,嘱咐好娘,安慰爸爸……
老病相催,就走到了人生尽头。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
一、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二、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xx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三、
锺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锺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随心。锺书的话没错。这句话,为我增添了几分智慧。
其实,“忌”他很没有必要。锺书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锺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1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
杨绛先生优雅而博学,从她的文字中书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颗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她的文字温暖而安宁,幽默而睿智。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妻子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钱老对于夫人的评价,同时也是一位丈夫对妻子的最高赞叹。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读《我们仨》,书香君在她朴素的文字下感受到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历尽沧桑后无声的探寻,是宁静生命里掷地有声的娓娓道来。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再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杨先生一贯平实而温婉的文字中,将“我们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难和美丽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那样一个被漂泊、战争、分离、贫穷充斥着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励,依然对生活保持着乐观而积极的心态。在杨绛先生清新隽雅的笔下,生活的.苦难没有难为到充满爱的家庭,幽默而生动的场景跃然纸上,让书香君回味而向往。
我们仨读后感:在杨绛看来苦难是一部荒诞的喜剧,即使“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书香君也能在这朴实的文字中感受到“我们仨”真实而温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教人正视世间的悲欢和人生的磨难,平静面对并学会坦然接受,同时积极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断体验和实践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2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就是回忆和思念。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将来进行时。
翻开书,合上书,我看见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样,是杨绛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们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杨绛先生在失去女儿后的那句:“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每每读此,我只能无力地痛心,苍白地悲凉。人走茶凉,曾经被杨绛视为“终于有了一个家”的“家”已经不复存在。
杨绛在书中苦心经营的这个家,处处都是温情温馨。那细碎微小的爱让人暖心,三心连一体,所以“我们仨儿是不寻常的偶遇。”“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个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为这个朴实的家,“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回忆是美好的。“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之情无时尽,杨绛先生将浓浓长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人间果真是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3
杨老的记叙方式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平铺直叙,情感起伏很少,但拦不住我就是看得停不下来,可能因为平淡文字中满溢的温馨、幸福还有和谐。
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我们大多数都只体验过父母的相处方式,这时候家庭生活和谐的重要性就无限凸显了。要多读书,才知道和谐的家庭是什么样,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家庭生活,我非常喜欢杨老的'相处模式。
每个人都不一样,绝不强求统一,生活习惯上,你虽然做的不合我意,但我尊重,绝不强求绝不埋怨,彼此安然;在不同的时候互相做好自己大人或小孩的角色,为对方考虑,互相扶持,没有什么事是谁必须做的,不要被世俗所定义的思维定势限制,我这样做只因为我愿意为你这样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情况下,只要陪伴着,就可以心无旁骛的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爱的人一起探索世界的奇妙,千万不要被工作、生活压力淹没了生活的乐趣;如果迫于现实无法在一起陪伴,也要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养成习惯,只待相聚时分享,再次成为最了解对方的人。
杨绛先生理解钱老的孩子气,无论这么个大人物做出多么幼稚不可理喻,生活上有些弱智的事情,都觉得很正常,并且非常愿意为他做这些事情,可能是在杨老看来这就是钱老最迷人的地方,或者是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此契合,以至于生活物质方面的问题都不再重要;但钱老对杨老也是极关心的吧。无论如何,能够培养出钱媛这样孝顺暖心的女儿,可以看出从小的家庭氛围绝不缺爱,多么温馨。
慢慢体会,多看几遍。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4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4.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5.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6.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7.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8.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9.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10.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11.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12.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15.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
这是一本“老人书”。一本不建议年轻人去读的书。
不怕看不进去,就怕看懂了或许就要老上几岁。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实质的哽咽,处处透露着迟暮的女子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无奈,无能,无为。梦境与现实交纵错杂,并伴随着某些貌似无意义的描写,文字没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态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苍老。
当年少的回忆展开时,文风又宛如行云流水,能感受到一个年轻的灵魂在呼吸跳动。关于食物,关于探险,关于生活中的种种都能嗅到幸福。文字并不精简,我想或许是因为珍视,记录才显得琐碎。
往后,战争爆发。再往后,社会变动,病痛折磨,流离失所。想想年轻人的烦恼真叫不上烦恼。
初读时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为人的原则,以及一些鼓舞的话。回过头来翻看笔记,才发现诸如 “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 “那时候我年纪还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这样丧气满满的话语从一开始就有很多。
可能对二老来说都还好,就像文中所写:“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而我跟着作者情绪走,居然也就略过去了。所以说读书真好,花一点零碎甚至就能买下别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当的买卖。
同样也是回过头来重读虚幻的章节,才发觉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其实才是作者最真实的情绪。那是即便决定记录,却还是不能直接面对苦痛的犹豫,所以只能在纸上徘徊。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完整再本回过头来看,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只这一句便伤到肝肠寸断。
- 相关推荐
【《我们仨》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01-21
《我们仨》读书笔记10-24
读书笔记之我们仨01-27
我们仨读书笔记推荐01-27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01-27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1000字02-02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46篇)08-15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六篇12-23
《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精选26篇)08-16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600字三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