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2021-07-20 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单人生》读书笔记(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

  布里特—玛丽,一个离开清单就没法活的63岁老太,在她的大半生里都以牺牲自我、照顾他人为乐,只要自己被需要就会有满足感,觉得凡事有信念和爱就足够。可是生活最终教会了她,也教会了我们,只有这些远远不够,至少还要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勇气。

  从她离开出轨多年的丈夫肯特、踏进劳动就业办公室、开车驶向那个叫博格的小镇起,布里特—玛丽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重大的偏移。在被世人认为应该好好养老的年纪,离开缺乏激情和目标的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当一切压得人喘不过气时,改变现状的欲求会强烈到让人充满无限的勇气。

  没有了清单的日子,布里特—玛丽不再是沿着既定的路线、打卡式地像完成任务般过活,那种因条条框框带来的脆弱的确定性离她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意想不到的际遇,在博格小镇邂逅不同的人、收获一份份真挚的感情,最重要的是,一点点地将支离破碎的记忆和自己修补好,像从没受伤过一样地去爱,遵循自己的心声做选择。

  布里特—玛丽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比如到了一定的阶段自问应该怎样去生活,比如借助一些小物品当作自己与平凡日子抗衡的装备,比如因为害怕未知而自欺欺人,比如在孤单难耐的房间中自言自语,比如在清单上郑重其事地写下新一年的计划和目标……

  故事的最后,布里特—玛丽的生活不再被清单所劫持,她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前往巴黎的旅程。相信她如果有机会再次列一份清单,不会是关于柴米油盐的待办琐事,而会是关于那些想为自己实现的美好梦想。

  就像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所说:

  “每个人心中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清单里写着多么美好的事。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被叫做生活本身。”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实践心里的梦想清单,与年纪无关,永远都不算晚。

  布里特—玛丽做到了,我们也可以。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2

  这本《清单人生》是以《外婆的道歉信》当中的布里特·玛丽为主角进行叙述的。作者曾说,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最不会在意社会既定法则的人。这本书的主角布里特·玛丽却仿佛跟打破规则一点儿都不沾边,她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清单生活,无法忍受任何一点脏污出现在自己家里。但这样的布里特·玛丽却在丈夫出轨后被迫离开自己规整的生活,来到一个衰败的、有着各种各样奇怪人物的小镇博格,这里的一切都脱离了布里特·玛丽的掌控范围,但却使得她久违地感受到了幸福。

  感受幸福的基础是善良。虽然布里特·玛丽懦弱、自卑、傲娇无聊絮叨,但她对他人仍保留着最大的善意,虽然有时候自卑以及过于顾忌别人的想法会阻碍别人了解真正的自我,但善良是一把钥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交流会催化坚冰,露出最柔软的内心,人到底还是社会动物,得从需要和被需要之中汲取力量。

  在来到博格之前,布里特·玛丽年少时是在姐姐的光环之下长大,是一个被众人忽略的孩子。结婚后便她没有梦想,生活的一切都以丈夫肯特为中心,在丈夫出轨以后,她很长时间内也保持着自我欺骗的状态。此时布里特·玛丽无疑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她为别人而活,感受不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规矩却没有自我的布里特·玛丽碰到了没有规矩而且死气沉沉的小镇博格,注定会发生一场互相拯救的故事。

  改变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3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清单人生》

  在我还没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某某事了;年纪大了,学不了某某东西了;年纪大了,已经没办法再做出改变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说法,仿佛一个人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结论,仿佛一个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仿佛一句“年纪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长人生里的种种不安、躁动和困惑。

  我们常以为,随着年纪变大,许许多多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一句常见鸡汤说,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确,大部分情况下,生活确实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动变好的,而是因为人有了想要变好的强烈愿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做出了推动生活变好的选择和行动。

  基于以上想法和心情,我拿起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话: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的朋友在旁边看到,嘲笑起来,她觉得这种话太鸡汤了,她一点也不喜欢。我也不喜欢鸡汤,但是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发自内心的相信,只要努力、勇敢和坚持,我的生活都可以重新开始,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的遥远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拿起这本书的当下。

  布里特—玛丽,本书的女主人公,在故事读了还不到三个章节的时候,就让我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这位主角的形象鲜明和极端到有点夸张:清单达人、清洁狂魔、循规蹈矩、死板固执、情商感人、对话终结者……你可能会觉得真实的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人却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把他的梦当成了自己的梦,把他的人生视作她自己的人生。”

  故事从布里特—玛丽离开丈夫开始。多年“为家庭工作”的她,开始到劳动就业办公室寻找一份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只是担心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工作的话,自己哪天死在家里也没有人发现。而死在家里,尸体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影响到邻居,“这样不好”。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向死而生,

  布里特—玛丽没有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前,她为丈夫和家庭而生。在结婚之前,她为了照顾父母而生。在姐姐因车祸死去之前,她为了姐姐而生。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布里特—玛丽从小就是一个站在姐姐身后背景里的孩子,性格没有姐姐开朗,不如姐姐有活力,不像姐姐那样有想做的事情,有梦想。只因为姐姐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所以布里特—玛丽就想象自己擅长各种家里的事。有一个需要你的人了,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成布里特—玛丽的自我。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的清单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荡荡。

  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玛丽失控的生活透出了一丝回归“正常”的曙光,我开始担心,她要和曾经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还是接受另一个朴实的男人;是要回归以往一成不变的日子,还是要在鸡犬不宁的新环境里开始新生活。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种。

  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带着一堆汽油桶,出发去巴黎。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4

  一个六十三岁的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她要开始接触这个社会,过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她发现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和她格格不入。她发现她自己的那一套规则并不是没一个人都会遵守,这让一个之前一直过着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玛丽非常郁闷。

  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她本来可以像是空气一样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乱了。

  她的父母开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她也变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变动,担心每一次变动都带来的都会是麻烦。

  布里特—玛丽很可怜。她极度依赖丈夫,长时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人,让她变成了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

  她因为害怕在睡梦中死去,怕自己死了还没有人发现而不敢睡觉,怕自己不体面、不文明,因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着地图畅想着巴黎的美好。

  她严格按照自己的清单做事,一板一眼,俨然是一副有强迫症的样子,就这样死板地过了半辈子。直到丈夫出轨,她和丈夫离婚,这一切才变了样。

  可是这样一个固执、自卑、在意别人看法又坚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她渐渐融入那里,渐渐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样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来看不惯的人成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却被她前夫打乱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虽然回来找她,虽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变,但她前夫对布里特—玛丽的需要不像是因为多爱,更像是因为依赖,因为习惯。

  六十多岁的年纪,想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也难怪在她丈夫回头的时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过还好,博格这个地方改变了她,这里的人改变了她,她终于还是愿意不去依附别人为自己而活。

  以前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肯特,现在她终于能自己去看这个世界了。

  一开始对玛丽这个人挺没有好感的,她固执且没有自我,张口闭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气。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也渐渐变得可爱了起来,越来越像是个“玛丽小天使”了。

  可惜玛丽和肯特离婚的太晚了,他们如果早点离婚,玛丽就能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毕竟她现在六十三岁,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被所谓的“家庭主妇生活”荼毒这么久,她也不会这么神经质。

  不能接受玛丽觉得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5

  开始以为是一个无趣的老太太的无趣故事,到中间觉得是个一般救赎套路的故事,最后,我都猜错了,故事越看越有趣,每当你觉得就是这样了,它又会来个合理或揪心的转折,故事里的人物都可爱又温柔,哪一个都讨厌不起来。

  读书时主角布里特玛丽在我脑海里代入的形象是水形物语里莎莉霍金斯扮演的哑女的形象,可能比她再老一点,严肃一点,她的性格有点像一个女版的谢耳朵,一丝不苟,严谨,整洁,照着清单办事,仿佛不懂变通。

  全书布里特玛丽内心独白,最多的就是,“别人会怎么看我……”或者“要是肯特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一个文明人该……”她想做许多事时,她的“常识”和“一个成年女人”的身份就会阻止她。她自己也说过她似乎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我时常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为自己而活和对父母家人“负责”之间平衡?一个人似乎不可能完全为自己而活,当然如果完全为别人而活那注定是悲剧的,而这世界上最难的莫过于这平衡之道,似乎我们都是在边走边学习,学着平衡着身边所有事……

  想到哪写到哪,写了一段不知所云的所谓书评……看来我得好好练写作了。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6

  睡到别人随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敲响你家门的时候才起,简直太可怕了。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布里特—玛丽的人生信条之一。

  成年可以后在公众场所大笑有心理负担?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必须毫无差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早上睡到了十点钟?不存在的,布里特·玛丽用一本书的人生讲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她坐在黑暗中的木凳上,凝视着海报上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红点,那正是她热爱地图的原因。因为年代久远,红点已经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已经发白,但它还在那里,嵌在地图左下角和中心点之间,旁边写着“你在这里”。

  是的,“你在这里”。

  从最初,母亲一直很失望,活下来的是布里特·玛丽,而不是比她更优秀的姐姐。接下来,肯特总是说她没有幽默感没有想象力,连有香水味的衬衫也不愿自己丢进洗衣机,即使她所有的生活都以肯特为主。后来,在博格,她当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哪怕她不怎么懂足球,但她是被需要的。在博格,她第一次有了想讲笑话的冲动,在博格,她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在博格,她第一次喜欢上了足球,在博格,每个人都会记住,她曾经来过这里。

  按清单做事情的布里特·玛丽,发动了汽车,带着充足的汽油,驶向巴黎――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布里特—玛丽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冲破天空永恒的灰色阴霾升上地平线的,但它好像已经开始憧憬下一个季节的到来。

  人生是一种冒险,冒险就应该是冒险的样子,不是吗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7

  (本书结尾,就是全书概述了,博格,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只是人们自己,把它破坏的不堪。最后还是人们自己,冻手修复这个地方,但无论怎么坏,无论怎么好,有些东西不会改变,有些人不会改变。)

  无论多晚,只要想改变都不算晚。因为有人从前多爱你,现在也会多爱你。

  生活,没什么好怕,人类也没什么好怕,自己怕的莫过于是自己的禁锢而已,如今你学会走出来,那一切的不快,都会云淡风轻。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当你开车经过博格,也许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些已经关闭的地方。然而你必须放慢车速,看看还有什么留了下来。因为博格还有人。还有老鼠、路人、花园和温室。还有木篱笆、白球衣和点燃的蜡烛。有新铺的草皮和阳光灿烂的故事。有一家花店,在那里你只能买到红色的花。有一个小超市兼修车铺兼邮局兼披萨店,播出球赛的时候,店里的电视机总是开着,而且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在那儿赊账买东西。博格原来还有一座娱乐中心,现在没有了,但孩子们可以在他们的新教练家里吃培根和煎蛋。教练和她的狗住在一座带阳台的房子里,起居室的墙上挂着新照片。沿路的售房木牌一天比一天少。留络腮胡、戴帽子的成年男人在老旧卡车的头灯照明下踢足球。

  博格还有一个足球场,一个足球俱乐部。

  而且,不管发生什么,无论她在哪里,每个人都知道布里特—玛丽来过这里。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8

  最近看了有关列清单的书籍,其中一本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清单人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布里特·玛丽的老太太。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老套的故事。布里特是个死板守旧、个性保守的老太太。她嫁给了离异男肯特,没有生孩子,后来肯特出轨了,几十年没有工作过的她出来找工作。她在博格这个新的地方认识了新的人,开启了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人生。

  在我看来,布里特的形象不分国界,代表了很多挣扎在自我实现和服务家庭之间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布里特非常喜欢列清单,任何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要列在清单上并且严格执行。她有自己的矜持和优雅。和所有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庭主妇一样:衣服要熨烫整齐,搭配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刀叉勺必须按一定次序摆放;清洗沙发要用固定牌子的小苏打;晚上六点是文明人吃饭的时间,不能受打扰……

  她曾盲目崇拜自己的丈夫。布里特曾认为自己的丈夫是权威:“我的丈夫是银行家”、“他说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我。她也想过工作,但总是被丈夫嘲笑。布里特告诉肯特自己要工作,肯特的回应就是赚那么一点钱还不如我给你。后来布里特偷偷去面试,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机会。

  她没想过和粗鲁的人交朋友。她在博格遇到了很多困难,当然也遇到了朋友。但是如果是当初的布里特,应该从来没想过会和这些粗鲁的人成为朋友。坐在轮椅上的银行、对她暗生情愫的警察斯文、热爱足球的薇卡……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她。后来,她也接受并认可了这些可爱的朋友。书的结尾是个开放式的结局:肯特发现自己的生活不能没有布里特,()他来到博格找她,请求她的原谅,希望她回去。

  另一方面,在博格的朝夕相处中,布里特和警察斯文也产生了感情。作者并没有写出布里特最后选择原谅肯特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还是选择斯文,继续留在博格,而是安排她自己开车离开,暗示她第一次完全独立做决定。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这个爱列清单的老太太的“意外”经历,提醒我们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可能是我比较悲观。也可能是互联网放大了普通人的不幸。一打开公众号,很多文章都是关于出轨之类的,给我一种女性结婚生子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赌博活动的感觉。

  身边也有同学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孩子,但是没有听到一个人告诉我,她们过得比单身的时候更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接触到的人都是穷人的原因吧。

  单身或者结婚都是一种选择而已,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永远都是比恋爱结婚更重要的事,爱情可能没了,婚姻可能破裂了,但是至少还有自己。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9

  我是喜欢弗雷德里克的文字的。

  在阴冷黑暗的背景上用诙谐幽默写出阳光灿烂的故事。

  都说格丽特是个古怪的老太婆,就像欧维那个古怪的老头子一样。古怪而又真的可爱。

  在他走进肯特人生之前,一直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她是哪个不敢从礁石跳到海里的人,是哪个如果失去了她,父母就不不会那么难过的人。

  他走进肯特的生活以后,他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他的梦就是她的梦。

  为了做肯特希望的样子,她没有去工作,在家里照顾自己的母亲,照顾肯特的孩子,照顾肯特的母亲,一年变成了几年,几年变成了一辈子,直到某日醒来才发觉,光阴虚掷,来日无多却不明白为何会这样。

  我是感谢肯特出轨了的,不是因为习惯的想看着别人不圆满或者证明婚姻不可靠,只是这样,格里特就可以做一个只为自己的选择。

  说实话看到后面的时候我有点担心,我担心格里特就那么跟随肯特回去,回去他们所谓的家,去过往常一样的日子,去在习惯里面生活,继续过那种只有在阳台才会有归属感,每天睡不着等着肯特钥匙拧进门锁的时刻,继续被他的孩子称为那个女人,继续被排到不知道第几号。

  肯特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理解格里特吧,虽然最后他是有一点点不一样,但,他不想想要格里特生活在自己身边,他只是想要那种衬衫不会脏,准确无误找得到领带的日子,一个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的房子。

  我不是一个喜欢看运动比赛的人,不熟悉那些运动的规则,足球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我可以真真实实的理解那种因为热爱某个事物,热爱某项活动而忘记任何痛苦的感觉。

  博格的生活环境生活设施和居民们和格里特最先认知里的文明一点也不搭,甚至是完全相反。有读者说她的生活是城镇生活而博格就是一个乡村,但往往,就是那样的乡村,人们可以什么都不去在意的玩耍和快乐,即使在货物可能过期的商店兼披萨店里喝着咖啡也悠然自得,即使满身是泥只能在停车场里用汽水罐替代球门踢足球也快快乐乐……

  会和老鼠对话的格里特终于慢慢接受那样的生活,开始了新的尝试,接触那一身是泥的孩子们,做他们的足球教练,按照清单模式给孩子们训练,在劫匪出现的时候无所畏惧的反抗,和博格的居民烂醉如泥……

  她终于有自己支持的球队,终于理解了足球为什么对他们那什么重要,不再像以前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死在房子里腐臭都没人发现那样缺乏安全感,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也可以接受自己有一天会不被需要但也要力所能及的为人们做点什么,比如为博格争取一个足球场。

  或许她最后开车去了巴黎,或许她有一天还会返回这个小镇,这一次,人们都记得她。

  她,来过。

  列了一辈子清单的她,在没列清单的情况下走向了充满魔力的巴黎或者去敲响下一扇门,都是新的开始。

  她这次的选择,应该只和自己有关系。

  因为选择一种生活和买鞋不一样,甚至跟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关系也不大。

  我们了解一个人需要花上好几年甚至一辈子,这可能就是家庭存在的意义。

  有一个年轻的生命永永远远的躺在妈妈墓地的旁边,小伙伴们给他的墓围上了很多围巾,还有球衣。

  阳光温柔的叫醒了博格小镇,微风柔和……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0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当63岁的Britt—Marie遭遇丈夫的出轨,跳上雷诺车出发,来到博格重新开始工作,从刚开始的种种脏乱差,到慢慢适应,不断地反省自己,最终突破自我,终于为自己活了一次,这真是振奋人心的时刻啊。

  人啊,总是习惯处于舒适圈

  就这样,一年变成了几年,几年变成了一辈子。直到某天早上她醒来,才发觉光阴虚掷,来日无多,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63岁的刻板、固执、有强迫症的老太太都能做出改变,年轻的我岂能就这样在生活的打压下停滞不前呢?也许只有真正做出改变的那一刻才能发现: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巴克曼真是一个有文采的人,书中精彩的句子不胜枚举。

  雨又下了起来,博格的雨就是这样,反正它也没有别的事可做,闲得慌了就下一点儿。听到这里,薇卡忍不住了,因为她的耐心异常短小精悍。博格的下午变成了晚上,既迅速又无情,黄昏仿佛拿出一块创可贴遮住了阳光。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1

  读一本书,不求让自己变得深刻。

  在看《外婆的道歉信》的时候,对于布里特·玛丽丝毫没有好感,甚至有点讨厌,直到看到她帮助爱莎向警察隐瞒了呜撕的存在,才有一点点的改观,老太婆没有那么坏,后来了解到她毫无存在感的前半生,直觉得可怜。当看到一辈子为别人而活的布里特·玛丽,暮年有了出发的勇气,告别熟悉的一切,重新上路,我就知道《清单人生》对我而言就是故事的延续。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博格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足球让所有人产生了联系,对于足球的热爱,让博格这个破败的,甚至没有像样足球场的小地方变得熠熠生辉,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只是因为布里特的到来开始变得生机勃勃,有了色彩,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同时博格的人也改变了布里特,这个固执,别扭,按清单生活的老太婆,终于打破自己的常识,听从内心。

  在这么特殊的时刻,让我读到这本书,开心的时候哈哈大笑,心疼的时候潸然泪下,一直不相信感同身受,相同的经历才会共情,感叹于作者细微的描述,让那种相通感觉跃然眼前。

  《清单人生》是布里特的自我救赎之旅,只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有勇气,能带领自己走出困境和低谷,和错的挥手告别。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2

  最近比较忙,所以是历时两个周末看完的一本小说,名字叫《清单人生》,是瑞典的一个80后作家,叫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写的是60多岁的女人,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在老公出轨后的一系列反应,平凡处发人深省。

  女主叫布里特玛莉,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每天依靠清单过日子的人,一个接受不了咖啡杯不用杯垫的人,一个几十年没有单独出过家门的人,一个很normal的女人,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有很多,可平凡的人也有不少,优秀的人虽然获得的已然很多,但大多还是贪婪,比如布里特的丈夫,肯特,曾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是属于布里特玛莉的所有,她的生活就是让他的生活过的更好,布里特是一个平凡且较真的人,从小有个姐姐,大概是她所有特征的反面,一个绝对优秀出色的女孩,但是却英年早逝,在那次车祸中布里特却活了下来,父母很是遗憾,对于出事的是那个优秀的孩子而不是布里特,姐姐死后,家里的阴郁久久没有散去,布里特就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谨慎的过活着,直到遇到他的丈夫肯特,肯特是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离异男人,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于是很正常,布里特照顾肯特的生活,照顾肯特的孩子,甚至都没有要自己的孩子,她把他们的生活打造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很有条理。

  直到后来,六十多岁的她在一次肯特犯心脏病时,发现了自己老公出轨一个年轻女人的事情,她没有哭没有闹,但是一个较真的人也无法当作没有发生,无视这些的存在,于是她离家出走了,去了劳动就业保障局去找了一份工作,在经济危机洗礼后的社会,连一个正常的人找一份工作都很难,更何况是她,布里特,一个大半辈子没有过工作的年迈的老人,但是在她的再三坚持下,得到了一份工作,可以说对她来说是一份前所未有的挑战,去一个叫博格的社区去做为期三周的临时管理员,她的生平应该都没有到过如此脏乱差的地方,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到处充满了绝望,这里的人一直在经历着经济危机带来的持久的伤害,到处是绝望的破败,除了有一群孩子,对足球有着执着的感情。

  这里有一个警察,一个心存善念的警察,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布里特,并且充分的展示着好感,后来,阴错阳差,布里特成了那群踢足球的孩子们的教练,从一个对足球无感甚至是厌烦的人,开始变成一个因为足球或者因为踢足球的人而不断改观的人,虽然她依然觉得足球是项野蛮的运动,但是她会和孩子们一样因为足球而感动了。

  后来,肯特来找她回家了,没有布里特的生活,肯特过的一团遭,直到离开才发现曾经拥有的多么重要,然而这个时候的布里特已经不是几个月以前的布里特了,她学会了这些年她都不曾理解的东西,人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着,只是为了进一个球,摔的腿骨折,脸擦伤,也在所不惜,依旧可以笑出声,因为那是梦想啊,无论做的结果怎样,毕竟他们努力了,即使没有胜利,他们也心怀希望,他们支持的使利物浦队,无论结果怎样,也不会放弃的球队。

  后来的后来,布里特经过一阵的摇摆之后,谁也没有选,没有选择跟肯特回去继续以前的生活,也没有选择斯文留在博格,在替孩子们申请了一个球场之后,她去了她儿时一直梦想着的巴黎,故事就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听,那就仅仅是个故事,然而,从布里特的经历,肯特的经历中我想作者想告诉人们的更多,Dowhatyouwant,人只有为梦想努力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时候,and珍惜你所又拥有的,不要太贪婪。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3

  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写下坦诚的文字。许是应该像作者一样,从平静得如往常般的一天开始,平铺直叙。

  前半本就像往常毫无波澜的日子,冗长、乏味,却又带点苦涩和若隐若现的甜。博格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它只是被遗弃的经济残骸,只是这样混乱、萧瑟的环境下,平庸到碌碌无为甚至毫无生气的生活却莫名令人向往。

  自闭地将一个个文字锁起来,关进心里,将书行清空。活着,总是孤寂而被误解的。因为经常,它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可是,哪怕带来些许慰藉的环境一成不变,我们也终将被人心蛊惑。幸好那是一群无知而无畏的孩子们。他们大大咧咧地闯入布里特?玛丽的生活,强行而真诚地填满一点一点空白,驱散阴霾。如果我们可以种下光明,那大概,可以收获孩子。

  即使借了孩子们的勇气,生活依然只是生活,该有的选择、纠结和烦乱,依然会到来。麻烦总会如期而至,除非时间停滞。爱情、感动、妥协和面包,该怎么选择。后半本是高潮,情节波澜壮阔,我们期待着作者的选择,一如等待着生活的结局。

  命运,大概是在自己做出无数次选择之后,生活的面目。我们总在期待命运,却也总被生活束缚。当选择与生活妥协,我们每个人都是预言家,能看到自己平铺直叙的结局。可是,作者笔锋回转,布里特?玛丽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决定,是被孩子们赤忱之心推动着,作出的最勇敢无畏的决定:做最渴望的自己。

  假如只剩下三天生命,该如何活着。我们大概不会再努力妥协,大概不会再肆意挥霍。也许会懊悔从前,也许会感叹再来不及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么为什么有些事情趁着大把的光阴不去做呢?所有的妥协,最后都会变成命运。

  世间皆有因果,今天的自己,是昨日自己的果,是未来自己的因。看透了古往今来生命的轨迹,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做一点点改变,期待一下未曾料到的惊喜,让生活丰满一点。毕竟,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努力的结果在思考之外。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4

  连着读了巴克曼的三本书,一如既往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充满人生哲理,也一如既往的给人带来温暖。

  布里特—玛丽一直都是为别人而活,从来不曾表达过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自我,内心孤独,直到被丈夫肯特背叛,独自来到博格工作,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

  布里特—玛丽认真,刻板,干净整洁,不允许打乱事物的顺序,生活严格遵循事先制定的清单。博格是一个经济萧条死气沉沉似乎已经被人们放弃了的小镇。布里特—玛丽的到来,无形中改变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博格开始生气勃勃,布里特—玛丽也在此找到了自我,一切都源于永不放弃。

  说实话,我急切地猜测过结局,我想布里特—玛丽会留在博格,会选择彼此有些喜欢的斯文,然而看到后来肯特为布里特—玛丽所做出的不同往常的举动,我以为巴克曼会安排她随肯特回家,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去。但是巴克曼没有这样,没有让布里特—玛丽选择任何一个男人,他让她选择了梦想,布里特—玛丽选择了为自己而活,去往了一直梦想的巴黎。

  这是最好的结局。

  巴克曼式的充满温情充满希望的结局。

  寻梦,实现自我,哪怕你已年老,哪怕你曾经习惯于一成不变,哪怕你一直以来内心怯懦,都没有关系,只需面对自己的本心,无论什么时候出发,都不算晚。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5

  童年时代比自己更优秀也更受父母疼爱的姐姐在全家出游的途中车祸去世后父母突变的情绪让布里特—玛丽变得只为讨好他人而活,包括选择的婚姻。在60多岁,继子女长大离家,丈夫出轨后出于对独死无人知的恐惧她选择了重新工作,因为这样,“当你没去上班的时候别人会知道你出了意外”,来到刚开始厌恶的博格后在慢慢的相处中她认识到了很多“不曾放弃”的人。

  她是一个偏执的人,只认准清单上的事,必须强迫一切干净整洁,始终秉承“文明人”的做法,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她只想过一尘不变的正常生活,但“她想知道,一个人在老去之后,灵魂中还剩下多少自我改变的空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怎么看待她,会如何让她认清自己。”直到在博格的所见所遇,在“真正朋友”和孩子们的鼓励下,她在回头的丈夫和正义警察斯文的追求中没有“敲开谁的门”,带着孩子们赠送的汽油,开着自己的车,往前开,去她一直向往却不敢前往的巴黎。

  想要改变,想要做自己,想要为自己而努力,真的什么时候都不晚。

【《清单人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10-13

人生清单作文10-12

生命清单 读书笔记3500字07-14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07-07

人生的读书笔记10-10

人生读书笔记02-21

《人生》读书笔记04-28

人生一张无颜六色的清单作文08-23

人生一张无颜六色的清单初中作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