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2022-04-27 读书笔记

  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篇1

  在中国,所有读过书的人,大概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当然也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这一点儿也不错。自古而今,“卧薪尝胆”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强不息,重新崛起。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越王勾践一直就是一个“处逆境而不失志”的经典人物。“卧薪尝胆”被作为一个成语收入了《汉语辞典》,这个故事也被编进了教科书,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待遇”,在众多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历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为数不多的。

  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人,是夏后帝少康的小妾所生的儿子——“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王,是帝相的儿子。帝相在位时,适逢有穷后羿和寒浞作乱,帝相为寒浞所杀。这时帝相的妻子缗已经怀孕,动乱中从一个孔穴中逃走,逃到了有仍(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并在这里生下了少康。后来历尽周折,少康归夏为王,即位后便封庶子无余于越,负责在会稽管理对禹的祭祀。“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因禹去世于会稽山,而且就葬在了那里。这里的人们都把头发剪得较短,而且身上都刺着花纹,是表示强悍还是野蛮?亦或是一种习俗?不得而知。恐怕后来乃至当今的纹身之风就始于那时。越人在那里劈山开荒,修筑建造城邑,经历了二十多代以后,传到了允常,便开始称王。史书上对于允常的记载几乎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也中一带而过,只说“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至于为什么“战而相怨伐”则没有交待,其他史料里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当然,也可能是本人没有查考详尽的缘故。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那时的争战,无非就是因为“地盘”问题。

  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这个颇负美名和英名的人物从此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勾践在位期间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灭掉了吴国,使越国强盛起来。“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关于勾践灭吴这件事,后面还要细说,所以在这里只是略略提及。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篇2

  越王勾践,几乎人人皆知,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读的人不一定太多。人们总是喜欢靠对别人转述的肤浅印象来引证或发挥,过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于如此,于是开始读原著。读书之后,所得远胜于道听途说。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杀,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舟浮海而去。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不管怎样,勾践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司马迁评说他:“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当我在湖北博物馆看到那把两千多年还寒光凛凛的勾践剑时,我曾想,从一把剑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代英主,因为只有这样的英主才能缔造一个强大和发达的国家,才能为后世留下这样的稀世之宝。

  而勾践人性的弱点,不也成就了另一个智者的传奇吗?

  范蠡是个当之无愧的智者。他的智慧不光表现在他对勾践二十多年的辅佐,他对越国人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他能够在名利面前全身而退。他意识到他在越国已是“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执意离开。在他坚辞勾践时,勾践可是拿半个国家来挽留他的啊。这样清醒的认识,就是到今天又有几人有之?

  范蠡浮海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开始第二次创业。很快又积攒起万贯家财,也很快为齐国人所了解,于是又为相于齐。这第二次位高权重之时,他又意识到位高跌必重、财多祸必至,于是又罢官散财,归隐于陶这个地方。这一回,他又自称是陶朱公,而这一回他又开始在商业上大显身手,成为一代富贾。范蠡的三次创业都业绩辉煌,真世所罕见。司马迁赞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范蠡何以能成功?答案就在这篇传记中。范蠡一生不知有多少光环罩身,而司马迁都轻描淡写。而有一件家事,他却大书特书。为何?盖因一件小事折射出范蠡的睿智通达。

  范蠡大概是有三个儿子,老三生在陶,是他第三次创业成功之时,这个老三就是标准的富二代了。可惜家中老二不知为何在楚国杀了人,被判了刑。范蠡说,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但最好是不要死在刑场上。于是他想让老三去看一下。结果老大以死相争要为弟弟去楚国走一趟,范蠡无奈派其去了,让他带了大量的钱财并告诫他不要过问所求之人,要“听其所为”。

  老大按其父亲的嘱咐,送了重金给一个叫作庄生的人,而后又不放心,自作聪明去贿赂了楚国一当权者。庄生向楚王进言大赦天下,楚王采纳。这一信息被那当权者及时通报给了老大。这时老大认为既然国王要大赦天下,他的弟弟自然也要被放出来,而庄生无所作为,这钱就白送了。实际上庄生是德高望重之人,清廉一生,收下他的钱财只是暂时收下,打算事成之后归还的。这些情理岂是老大懂得的?他只觉得庄生没帮上忙,他自然可以收回他的钱。于是,老大去庄生家中将钱财取回,还自以为聪明能干。这一举动惹恼了庄生,他又向楚王进言,不可为一富翁子杀人开绿灯,而要使使大赦成为真正的德政,于是楚王当即下令杀了老二,第二天才大赦天下。而这个老大,只好带着自己弟弟的尸体回家去了。

  老大回到家中,其他人尽哀之,独陶朱公笑说:这一结果在我预料之中啊!不是老大不爱其弟,而是老大自小跟着我一起操劳,知道生计的艰难,不能舍财于人啊。而老三就不同了,生而见我富,不知钱从何而来,所以随便挥霍,从不知吝惜,当初想让老三去的原因就在于此啊。“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范蠡真是洞悉人性啊!对于权位与财富,他都追求,但他不是贪婪地追求,而是深谙辨证之理,懂得进退取舍之道。古往今来,能够这样做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吧?哪个人不都是锲而不舍地追求,要追求到极致,然后体会物极必反的悲哀呢?包括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又将居安思危的意识扎根于头脑之中呢?我们总是在两极之间做大幅的摇摆,摆得大,摔得重。惜哉!

  至于历史上传说西施随范蠡荡舟湖海的美丽故事,在这篇传中是一字没提。不知司马迁听说过这传说没有?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篇3

  《史记》中记载的勾践,距离被众人拿做励志典范的勾践要差很多。史记中,勾践只做到了“尝胆”,但其实并未真的“卧薪”。而最早有“卧薪”这一说法要到宋朝了。而尝胆也不是印象中的将苦胆挂在面前时常尝一下,事实上这样做的话动物内脏早腐烂了。应该是有个托盘之类的,经常放着动物的胆,象征意味更大。

  而即使太史公还是用“贤”形容过勾践,他也远不是传说中的典范。他应该是个暴躁并且缺乏智谋的人。如前半部被吴军打败的时候,他立马提出“杀妻子,火番宝器”的方案。而在范蠡的劝慰下才打消了念头。但是在外交上需要空间进行斡旋的时间里,焦虑的情绪让他又不免自问“吾终于此乎?”作为领导者,大概这个时候脑子里应该是一片空白才会这样说吧。

  仔细再看,全文中勾践唯一出的谋略是在进攻吴王夫差时,他派了三排死士,在阵前抹脖子自尽吓到了敌军,这才一鼓作气打赢了战役。这一低劣的行为在军史上应该也只有战败前的日本才能媲美吧。

  所以所谓“贤”,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比如内政交与文种,外交与战争交与范蠡。仅就这点,作为领导者就算成功了。

  要补充一点的是关于文种和范蠡。文种宽厚,细致,因而擅长“填抚国家,亲赴百姓”,而范蠡则果敢而富洞察力,所以“兵甲之事”交与他。而两人的这种性格也决定了最终的命运,范蠡一旦看出了勾践无法分享胜利的迹象,就立刻抽身而出,也不怕暂时得罪勾践。而文种即使得到了范蠡的信息,却并未采取果断的行动。“告病”是一个委婉的行为,也许他试图给君王“我并无威胁”的信号。但这一下策却给勾践一个需要立即下手的提醒,并未下手提供了时间。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篇4

  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从小就记住了勾践这个名字。 对于小孩子,这不是个好故事,它让我们从小就记住了什么是仇恨,执着着而不肯予乐慈悲。成年人,倒是应该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英雄本色。

  何谓英雄?

  忍辱负重,以天下为己任,耐一时之窘境,拓来日之方长,是谓英雄。匹夫见怒,拔剑而起,以此不齿楚霸王。勾践兵败,困会稽山,仅五千余众,然为他日计,为夫差臣,妻为妾,取封侯之地,终日侍奉吴王左右,为何?国仇家恨使然。吴有子胥之辅,称霸中原,当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之际,勾践厚积薄发,这一谋,竟谋了22年。

  勾践于吴王左右,旦暮不敢怠慢,始得归国。三年,勾践修养生息,增强民力,先下诏全国,鼓励多生子嗣,这样就增加了国力的基础——人口。后兴百业,以身示范,吃自己种的菜,穿王妃自己缝制的衣服,可谓内修政治。对外,联合吴国的敌对国——齐、晋、楚,可谓外连诸侯。在外交上,表面上供奉不断,并挑唆吴国东征西讨,使吴国民力凋敝。勾践其用心不可谓不深矣!

  文有文种,武有范离,挟二十年恨,一朝破吴,遂困夫差于会稽山。公孙雄膝行代步为夫差请成,而勾践效前时之故事,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之慨,遂杀吴王。吴王临死遮面,谓无面目见地下子胥。总体看,勾践一直在等机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将人人喜爱的美女宝器径相送吴,可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同时,他克勤克己,取得了人民的支持。以国家为己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一点点地削弱敌方的外势和内势,不失时机地骄奢吴王,消耗吴国实力,并用美人计,致使“君怜而无是非”,终于,一蹴而就而成霸业。

  教训有三:

  1、除恶务尽,斩草除根,免留祸患。

  2、忍辱负重,大业为重,不计一日之短长。

  3、内圣而外王,修身齐家方治天下。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篇5

  在漫长的春秋时代,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国家,一位君主为我们展示了信念与坚持的力量。这个国家叫越国,这个故事叫“卧薪尝胆”,这位君主,叫勾践。正是他,为报被吴国侮辱之仇,努力地准备了二十二年,终于一举成功,吞并了吴。

  勾践元年,勾践听说吴王要发兵讨伐他,便聚集军队,不顾大夫范蠡的劝告,发兵攻打吴国,打败,被困于会稽山上,大夫文种下山游说吴王,吴王免了勾践的死,让他做自己的仆人。勾践多年隐忍,麻痹了吴王,把他放回了越国。勾践一心要雪耻,便每晚睡在木柴上,吃饭前要先尝一尝苦胆汁,和老百姓一起下地耕作,衣着朴素,食物普通,因此深得民心。贤能的伍子胥发现了勾践的计策,好心向吴王进谏却被赐死。他死前大笑道:“不久之后,这里(吴)将是一片废墟了!”果然,几年之后,勾践挥师直达吴国,攻下吴,围困了吴王夫差。吴王用布遮面自杀,高呼:“我对不起伍员(伍子胥)啊!”大夫范蠡在帮助勾践吞吴之后,便弃官经商,成了有名的“商圣”。

  这里之所以要讲这么一个故事,不只是因为书上写了,而是因为我想通过这个有名的故事让大家明白信念的力量。勾践回国之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辱,发誓消灭吴国,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功。不过各位读者,一个人的信念,是不足以让他成功的。勾践的成功不仅有他自己的努力,还有文种、范蠡这些贤士的大力辅佐。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篇6

  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

  勾践的父亲与吴王阖闾结了仇,两国之间互相攻伐。在勾践刚当上越王的那一年,吴王阖闾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还不很稳当的时候攻打越国,谁知勾践却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阵势——————派一些死士冲到吴国的阵前,大声喊叫着自刎而死,使得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军趁势打了个大败,阖闾还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呜呼。(这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自杀式攻击,现在被若干国家稍加变化而广泛使用。)取得了胜利的勾践一定是兴奋而骄傲的。所以当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为父亲报一箭之仇时,他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而自以为是地抢先采取了行动。在那场著名的战事之后,越王勾践成为了亡国之奴。

  接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践从一个骄横、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转变成了委屈求全、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贤明君主,在范蠡、文种的扶持下,辛苦惨淡、勤奋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了不听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劝谏的夫差,一雪了会稽之耻,还一跃而成了强国。我想,司马迁也是觉得在那个君权至上,君主没有任何约束的时代里,勾践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在本篇记载里,并没有过多的宣扬勾践的那些阴暗心肠,只是略略地点出了他赐文种自杀的猜忌。

  还是范蠡认清了勾践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于是他果断地弃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齐国,在海边努力耕作,没多久就成了大富翁。这下子又冒了尖,齐国请他去做了国相。可他散尽家财,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没过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哎,做官时位及人臣,经商时富甲天下,又能善谋划,知人心,懂进退,范蠡真个人中龙凤,世所稀有!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有许多传说,说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寻来的,当时两人就有了情愫,可是为了国家复兴大事,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等到吴国大败,夫差身死,范蠡抢在了同样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践的前头,携了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

  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可是其真实性却很值得怀疑。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历时二十二年,其间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未必有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此其一。再者,书里明明记载,他逃离了越国之后,和儿子们合力治理产业,说明他在西施迷惑吴王的时间里,早已成家生子,有着美满的家庭了,此其二。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与范蠡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而附会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篇7

  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世人都感叹越王卧薪尝胆,苦心励志,我却佩服范蠡的人生境界,看得远、看得透、看得淡。

  看远,才能览物于胸。范蠡出身卑寒,年少时便显露才华,无所不精,在当时政治混乱的楚国不为世人赏识。在吴国与越国连年征战之时,范蠡把目光瞄准了越国的勾践。在夫椒之战,勾践战败,率5000残兵败将逃入会稽山。25岁的范蠡说服为宛令的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穷途末路的勾践。可惜在17年之后勾践才识其才,一起重用了范蠡与文种,并听取范蠡的建议,到吴国为奴,乞吴存越,以图转机。在范蠡的陪伴下,勾践夫妇屈身以事吴王三年,力尽艰辛。归国后,范蠡与文种一起拟定灭吴“九术”,建议“十年生聚”,最后灭掉了吴国。为了表彰范蠡灭吴的功绩,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看远即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只有志向高远,人生才会有前进航标,再插上执著的翅膀,便能愈飞愈高。

  看透,才能洞若观火。越国战败过了两年,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范蠡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和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要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世事的变化能洞若观火。

  看淡,才能超然物外。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种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范蠡淡于名利,功成身退,留下千苦芳名。

  老吴感叹:聪明莫过范蠡,少年时执着追求梦想,中年时历经悲欢离合,世事洞若观火,老年时月满则亏,鸟尽弓藏,淡然享受美好的夕阳。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通用7篇)】相关文章: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03-07

越王勾践剑历史典故09-22

关于越王勾践剑的历史典故09-27

有关越王勾践剑的历史典故09-25

越王勾践是怎样“卧薪尝胆”的?12-29

通用《小海蒂》读书笔记范文04-24

关于《生命生命》读书笔记通用03-24

通用《生命生命》读书笔记范文03-23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范文通用03-23

读书笔记优秀(通用20篇)03-29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读书笔记 《坚定的锡兵》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