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2023-03-07 读书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

  几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三国演义》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智慧与成功,是要相互结合的,成功不是运气,是努力,是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才智。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2

  读了《三国演义》,我心中有了个疑问:谁是真英雄?是“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还是“忠义”待人的刘备呢?在书中,我更喜欢曹操,认为他值得“英雄”二字,他发现人才、赏识人才,而且,谋略过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敌于先。

  说起曹操和刘备,他们俩是《三国演义》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两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却相反:“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那么,两个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乱世之中举起了曹军和刘军的大旗,谁才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骁骑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个小官,才华不被发现,一生碌碌无为,但曹操身处乱世之中,才华得以施展,不愧为“乱世之奸雄”。

  而刘备,本是织席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实力,运气也极佳。先是在桃园与关张二人拜为兄弟,又从公孙瓒那里获得一员大将赵子龙(赵云)。刘备所得的这3人,为他后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那刘备与曹操是靠什么从一个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还有各自身上的优点!

  我认为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刘备三顾茅庐,却不知曹操也十分爱才,甚至求贤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属荀彧,他的谋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远,换做他人可能会认为荀彧是个定时炸弹,会杀掉他,以除后患,但曹操没有。曹操不仅没有杀掉他,还将他视为知己,有事也会询问他的意见,甚至叫大儿子曹丕好好向他学习。

  曹操不仅对自己人好,对其他有才华的人也极好。例如在书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带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这个邳城正是关羽带人驻守的地方。曹操想劝关羽为他所用,但关羽不答应,只说若有刘备的消息,会立刻追去。尽管如此,曹操还是答应了关羽,而且最后关羽追刘备而去时,虽然有人劝曹操杀掉关羽以除后患,但曹操拒绝了。他说宁愿与关羽为敌,也舍不得杀他,这显示了曹操拳拳爱才之心。

  曹操若仅仅只有爱才之心,是无法成大业的。他不仅有爱才之心,还有料敌于先的本事。在书中,当刘备挡下曹军攻往徐州的大军时,刘备给曹操一封信,劝说他撤兵,曹操还没有打开信,就已详细猜出信的内容了。

  而刘备的优点是仁义,但这不一定是福。当他带着新野城20万百姓朝江东奔去逃难时,因百姓拖了进度,而被曹军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没逃过曹军的追捕,而刘备也折损了好多士兵。而且刘备的仁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赵云面前摔阿斗一样,我觉得不是真心的,怎么会舍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虽说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过于强调仁义却未必是真。

  与刘备相比,我认为,曹操略胜一筹,而这个能料敌于先,又慧眼识才,而且心怀整个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曹贼、奸臣呢?也许,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旧朝代为代价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败了,那恐怕就变成人们口中的贼了,所谓“成王败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乱世之中,若有机会,曹操也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无论如何,曹操的才华在乱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给他的机遇,远少于刘备,刘备有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但曹操没有。虽然刘备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觉得曹操本身比刘备更有才华。曹操熟读兵法且能运用自如,这一点,刘备远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几个机会。

  所以,到底谁是真英雄呢?在我心里,曹操比刘备更称得上“英雄”二字。

  不过,英雄应该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或是历史中一位厉害的统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乱世出英雄,俗世,照样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细心观察,也许,你身边就有一位关心你、照顾你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3

  读书,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流淌在书籍中的那一个个如宝石般璀璨的文字,映射的是时间长河里洗礼的文明的积淀!

  记不清从孩提时代至今多少次翻开《三国演义》,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知识阅历的不断增加,里面的故事情节却给了我更深深的震撼。它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张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象征的横幅拉开了一段详尽而宏伟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建晋约110多年的历史。虽说它是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可能有很多地方与正史相否,但它却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作者罗贯中以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因为这样,它又是一部兵书。它也因此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

  《三国演义》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

  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精忠而耿直,谦虚而谨慎,认真而尽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也表现得镇定自若、处变不惊。面对曹操南下的百万雄兵,他并没有慌张,更没有绝望,而是主张联合东吴,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在青史上写下了火烧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更将他的过人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逆境中,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风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他逐梦的脚步也从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凭借着一颗造福众生、矢志不移的心,经历了多少失败,多少风雨,他终至目标,促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中国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纪路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他的重任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却注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没有气馁,总是怀着那份试图力挽狂澜的希望,那份一统山河的决心,不骄不躁、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终点出征。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暴且奸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

  “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

  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

  每当我沉浸在《三国演义》这本书时脑海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画卷里,讲述了“三分虚,七分实”的.历史故事。这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画不仅描绘出了无烟寂静的斗争,也显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既有七侠五义,同样也有儿女情长。引人入注的细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名著,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蕴意细长的经典巨著,我们世人又怎能凭借三言两语而论述?如今,硝烟以散去,光阴以逝去,英雄以过去,唯有留下了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不管历史如何去改写,历史的潮流如何去进展,它却不回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健忘。因为它的魅力影响着世人,因为它的意义提醒着世人,最后它又以经典这个赞美而埋葬世人的心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4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5

  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读《三国》,可载道,可明智。

  明朝虽驱逐胡元,把中国恢复过来。然而元末明初之际,用兵颇甚,不免有人感叹民生之凋蔽,于是平地一声炮响,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这之间战争极多,场面也是极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要写感悟的话,怕是一辈子也写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权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咨嗟。

  《三国》全书大可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群雄逐鹿”“三国鼎立”最为精彩。”群雄逐鹿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础:董卓死后,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之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讨,势力再次扩大。并趁李傕、郭汜内讧,劫献帝至武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也借来袁术之兵,奠定吴国基业。刘备本占了徐州,但吕布却趁刘备与袁术相争之际,袭了徐州,刘备暂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杀吕布。可谓“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关羽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一生是极重情义的。当初与曹操在土山三约,第三约最使曹操头疼。果然,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听刘备在彼,便“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关云长自幼熟读《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负。这为他后来败走麦城,痛失荆州埋下伏笔。

  再说刘备,《三国演义》将刘备描绘成忠义仁德之士,观其正史,实则不然。不过通俗小说,本就七分实、三分虚。鲁肃本非老实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贤妒才之辈。刘备前半生漂泊孤苦,谋士中竟无一人可指望者,实在是到跃马檀溪之后,得水镜先生之言,闻卧龙凤雏之说,才明白自己实无一智人。明日便得单福,即徐庶徐元直,颇为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赚取。不过,刘备确实礼贤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对徐庶临别言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尽伐阻其望元直之树木。其礼贤下士,可见一斑。所以才有后来“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诸葛既出,《三国》的`气象为之一新。孔明不愧为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后又火烧新野。自赤壁战后,辅佐刘备,竟成大业。司马徽言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听孔明之言,执意进寇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败退回白帝城,郁郁而终。诸葛亮镇守西川,内修政治,把个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乱,次出师北伐,和中国相抗衡。当初诸葛亮将出草庐之时,便有归隐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乃千秋万代之典范。

  诸葛亮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怀着匡汉兴刘的愿望进仕,历经四朝,可时汉帝多柔弱,乃后汉之“阿斗”也。汉末军事家,首推孟德,于是荡平北方,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平黄巾、战官渡、灭袁绍、诛吕布、征乌桓、定凉州。位极人臣却不思篡汉,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为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说,似“建安风骨”何如?其《观沧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脍炙人口。《三国志》中也称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死后,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然而汉朝人也有汉朝人的好处。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时代之士,一种慷慨之风。和后世的人,唯利是视,全都化成汉人所谓商贾者不同。汉代之士,让爵让产的极多,这便是封建时代,轻财仗义的美德。至于武士,尤有慷慨殉国之风,当时不论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习气。我们观于三国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6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7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思是说年轻人不应该读《水浒传》,而老年人则不宜读《三国演义》。原因是水浒中的打打杀杀太多,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三国中勾心斗角太多,会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因此,古人才会对这两本名著发出如此的感叹呀!

  不过,说到三国中的勾心斗角,最精彩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那几场较量了。

  他们二人之间的第一次较量是在周瑜的总部,周瑜因为降曹还是抗曹这个问题纠结了好长时间,结果诸葛亮指出大小乔实乃曹操所欲,又背了一遍《铜雀台赋》,激得周瑜怒发冲冠,立即发表了:“我与老贼势不两立!”这个观点。从两人初次交锋看来,诸葛亮是略胜一筹。周瑜意识到诸葛亮是个人才,就想拉拢过来为己所用。周瑜派诸葛亮胞兄诸葛瑾游说诸葛亮归顺东吴,结果诸葛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险些把诸葛瑾给游说过来。此局,周瑜又败。

  周瑜见如此优秀人才不能为己所用,就想除了诸葛亮。设了借刀杀人之计,让诸葛亮去劫粮,想借曹操之手杀了诸葛亮。不想这小小计谋却被诸葛亮识破。不仅没上周瑜的当,又施了个激将法:“周公瑾只善水战,不能陆战耳。”周瑜乖乖中招:“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个去!”诸葛亮笑了:“曹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必以重兵防守,公瑾若去,必为所擒。”诸葛亮只言片语,周瑜即容纳不下,可见周瑜气量之小。经此事后周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因要合作抗曹操,只好暂压心头之火。

  接下来,他们的第三次较量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诸葛亮与周瑜签下军令状,三日之内,造十万支箭。乃是周瑜心怀妒忌,寻事害孔明。诸葛亮神机妙算,通晓天文地理,算定三日后必有大雾,便驾二十只轻快小舟去佯攻曹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来了十万余只箭。当鲁肃将诸葛亮得箭之法告知周瑜,周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周瑜屡次败给了诸葛亮,心中不平。当蜀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周瑜想要乘胜追击,一举攻下南郡、荆州和襄阳,但是此时刘备和诸葛亮也想拿这三个城池作为他们的根据地,于是刘备屯兵油江,周瑜看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意思,于是对鲁肃说:“吾自去和他说话。好便好;不好时,不等他去南郡,先结果了刘备!”诸葛亮这次又是略胜一筹,看出了周瑜的来意,让刘备对周瑜说:“先让周瑜去取;若不下,再让刘备取。”

  结果周瑜与曹仁大战一场,周瑜自己还受了毒箭之伤,终于击败了曹仁,第二日到南郡城下,却发现城楼上站着一位白袍将军:赵云。周瑜于是想强行攻城,但城楼上箭如雨下,他只好退兵。他有派兵去攻襄阳和荆州,却发现也被诸葛亮派关羽和张飞攻下了。于是周瑜气得口喷鲜血,晕厥在地。

  在此之后,周瑜恼羞成怒,又下美人计迷惑刘备,但这也仍然逃不过诸葛亮的火眼金睛,他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其中有妙计,最终刘备安全脱身。周瑜率兵攻打荆州,却被诸葛亮部下四面埋伏,周瑜被击溃了,蜀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金疮迸裂,倒于船上。

  周瑜用计不成,便派鲁肃去与刘备和诸葛亮商议:待刘备攻下西川,就将荆州还给东吴。周瑜于是又生一计:假意去攻打西川,让刘备给他们东吴兵一些粮草,乘机攻下荆州。不想诸葛亮又看出了周瑜的如意算盘,派赵云严守城池,又派张飞、关羽、魏延和黄忠四面围攻周瑜,破了周瑜的假道灭虢之计。气得周瑜再次金疮迸裂,回到本营后,诸葛亮又派人给周瑜送来一份带着挖苦和讽刺的信,周瑜看完后,昏绝又醒,大叫几声:“既生瑜,何生亮。”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其实,在我看来:周瑜之死完全是因为他的心胸狭窄,嫉妒人才,根本不能怪诸葛亮。他的死告诫我们不可以因为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就嫉妒别人,要是善于向别人学习,以长补短,才能真正地做到提高自己。同时也要热心地帮助别人,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得到提高。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8

  我读完这十回知道了: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

  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

  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人心呀,难以猜测。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9

  我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深沉雄浑的《临江仙》响起在耳畔时,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

  这一切都缘自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却是无愧于“名著”的称号,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一位伟人曾说过:“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0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火烧赤壁了。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显得更机智了,黄盖也体现出了他忠诚、勇敢的高尚品质,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营,随后周瑜在众大臣前打黄盖,然后黄盖假装向曹操投降,诸葛亮又请法师作了个法,要求后天刮东风,而到了后天,黄盖带来了二十条船放火烧了曹营,这时又刮起了东风,使火势越来越大。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计谋很完美呢?可是我并不觉得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因为当时曹操再谨慎一点,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了,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虽然最喜欢的故事是火烧赤壁,但是给我最大感触的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也许你们不知道,其实周瑜是中了毒箭,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气。

  诸葛亮一共气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见周瑜生气时我就觉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气还偏偏和自己过不去,凡事都要看开点,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还不是自己的损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么紧,到头来还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含怨而死,死时只有3岁。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这场“游戏”的结局是魏、蜀、吴三国统一了。可是,在我看来,这场游戏并没有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们在尔虞我诈的过程中都有在身体或心灵都有所损失。他们争皇位太像皇宫中的妃子们勾心斗角了,只不过皇宫中的妃子们每天是想着怎么讨皇上的欢心,当上皇后﹔而他们则是想着怎么打败对手,当上皇上。

  三国演义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感触了,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如果你也要选择一本经典来读的话,你也来看三国演义吧!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1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更是家喻户晓。而我,最欣赏“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的“办事之人”——诸葛亮。

  现在我们常以“藏龙卧虎”比喻未被发现的有才能的人。而魏晋时期早年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正是如此一位“卧龙”。

  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先生”诸葛孔明,刘备一而再寻而不遇。这“卧龙”且不是条随意屈身而事他人之龙。一访路遇崔州平,再访又遇广元公威及诸葛均黄承彦,且皆误认作孔明。朋友、家弟至岳父且皆如此风度,可想而知其人如何地贤德!果不其然,三访之下刘备等人终见得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卧龙岗中之卧龙。诸葛亮,乃一“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人。一轴画挂于中堂,便足他侃侃而谈。“三分天下,后取中原”一席话更为一鸣惊人。而当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之时,诸葛亮却没有轻易动容。谦虚道是:“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亲眼见到刘备心意甚诚时,才愿为效劳。可见诸葛亮之理智与心为苍生。再当刘备拜献金帛,他“固辞不受”,不为钱财动容。而最终接受的是刘备心意。又见其心身正直。临出山之时,他对家弟诸葛均所说最后一句话,既叮嘱“勿荒田亩”又道“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位胸怀大志之贤者,在展开他大业的起点,竟是已决定不忘初心,不忘本,决定在功成名就之时不求回报;只救济苍生,再隐归为农。又是何其无私忘己!

  再道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再以二乔激吴结盟。此后也仍保持防人之心,明察秋毫,明锐发现了前来拜访的周瑜的杀心,在看到关云长的保护后才放了心。论战策之时,他更是与周瑜不约而同写出了火攻的妙计。当赤壁之战战中,周瑜气急吐血体虚之时,诸葛亮更是知晓周瑜担忧于无法得到火攻需要的东南风向,登上七星坛“作法”借来了东南风。这也促成了赤壁之战最后的顺利。只是“作法”怕是虚,而测算天象为实。这又体现了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诸葛亮对于天象测试之精确。而他敢于准确报出风起风落时间,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之自信,这必是真才能之人了。借至东南风后,诸葛亮又毫不耽搁地悄然乘船离开。当周瑜派出丁奉、徐盛二将前去追拿之时,他已与赵云共船。这短暂的时间内,诸葛亮竟已是能看透周瑜气度之小,明白对方眼中不会容下自己,早叫赵子龙相接而离,远离了危险。再见其谨慎。赤壁之战战后,曹操一行人逃至华容,旦见大小两条道路。大路静寂而小路烟火。曹操且算到烟火不过障眼之术,企图让自己误认为小路埋伏军队而大路安全,于是率军走进小路。当他骄傲地大笑诸葛亮乃“无用之辈”时,却是已掉进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陷阱——他当面遇上了刘备大将——关云长。可见诸葛亮谋略之深,他的智慧毋庸置疑。再是华容路窄后,当云长空手而归之时,诸葛亮却在听得云长所道“无能,因此被他走脱”后料到实为“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再次可见其何是“无用之辈”,实实在在是“神机妙算”之贤啊!但他却又道“军令状在此,不得不按军法”,又见其公私分明。

  最后一谈诸葛之死。那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再结盟吴国北伐曹魏。却不想以失败告终。司马懿料到诸葛亮是难逃疾病,却没料到诸葛亮死后仍成功计算于他——这便著名的“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前嘱咐军中将士不可透露他死去的信息,并仍将他的尸体包裹完好置于马车之中。当司马懿浩浩荡荡领兵追来之时,蜀军将士却是迎面杀敌,吓得魏军大惊,误以为诸葛亮未死,逃窜撤离。百姓知后是津津乐道:“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而这位魏军大将军在看到了诸葛亮布的蜀军阵营后也不得不赞叹道:“诸葛孔明乃天下奇才也!”

  尽管我们与诸葛亮相隔千载春秋,却仍能学习他的智慧、谦虚、谨慎、忠心……自此,从《隆中对》至《出师表》,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虽然蜀国终于没能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他也没及“即当归隐”之日,三国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之盛名,实在不负流芳千古!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2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3

  重拾《三国演义》,眼前便是一段艰涩的记忆:就是我手中的这本书吧,曾几何时带着迷惘的我从小学走过初中。因为并不全是白话文,从前的我并不能完全看懂,却还是被它左右。而现在,再次翻开封页,看到尘封已久的稚嫩的我的大名,心中如同看完过《三国演义》后一般的感慨。

  高中再翻过《三国演义》,果然是不一样了呢!我并不每章都阅,精彩处暗自叫好,绝伦处拍手称赞。表弟取笑我看这种连他们小学生都已经看完的书还乐成这样。我笑而不语——他不知道的是,这才是《三国演义》真正魅力所在之处吧!既是中国四大名著,存在便必定有它的道理——家里也有《红楼梦》,我从未看完过,但我却还是毅然选择了《三国演义》,大概也只有我知道,我真正追求的,需要的是一个谋略英才横空出世豪落大方的世界,而不是一本《红楼梦》!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三国演义》是由明朝大文学家罗贯中依照当年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书中主要是以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大体以介绍蜀汉为主体,因此,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但是对于曹操则是以贬居多。但从个人的角度,曹操不失为众多英雄之一,即使不是,也算是个枭雄罢!不然,哪来这么多类似称赞曹操的歌曲和文篇呢?

  《三国演义》构造了一个强大而又丰富的人物系统,让人不禁幻想其中。同时,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灵魂所在。也许是个人性格的因素,我喜爱赵云赵将军甚至于过了诸葛亮。赵云是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英勇、忠诚并且通情达理,这在当时的时代并不是一类多见的人物。当然,赵云的性格也许来自主上的`影响。也许是市面上诸多类似《三国群英传-赵云传》等也影响我许多,但赵云的形象依旧是在脑中挥之不去的存在。同样的,罗贯中勾勒的精彩人物也并不是只有这些而已,各种为世人所熟悉的人物们,或仁和,或武敢,或阴险,或狡诈,不都活生生地活在我们的世界么?

  当然,铸造一部成功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并不是仅仅靠人物的渲染就可以成功的,故事的情节无论对什么小说来说都是重中之重。书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由此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三国演义》中拥有庞大的战场以及种种设置,众人耳熟能详的赤壁、祁山等地一定也是一部成功小说的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所在。一部《三国演义》就足已经让我们记住太多太多,这应该就是任何小说以至作者都可以引以为豪的地方吧。不知道罗贯中泉下有知,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情象呢?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它的历史价值并不在书中所“创造”三国时期,而是在于三国演义故事流传的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就比如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都是因为汉朝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他们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也许作者的本意就是在此也说不定呢,我们无法去揣测,但只能通过阅读加上自己的理解,让这些想法通过大脑思想而散发出来。

  不敢说我有多了解这本书,但是通过我的了解,《三国演义》的确适合深读。它能够给予我们不仅是在文学上,更是一种大脑的进化过程。多少人不愿将《三国演义》放下手,我想其实我也一样,只不过我会去想,而不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去看书。

  说到底,《三国演义》在我的道路上,不说为我铺垫了通往什么的道路,但却为我的旅程渲染上一层豪迈自由情深义重的性格色彩。也许一个人的养成真的应该从一本好书开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4

  我国的四大名著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在这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了。这个作品描述的那个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许多人物身上的珍贵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反复读了几遍三国演义后,我深有感触:三国演义通过许许多多的大小战争突出了东汉末年时期地位的重要,只要兵不强城不固,就有可能立即被其他国家占领自己的城池。

  《三国演义》描述了众多英雄豪杰,可谓是文武奇才聚集,其中最耀眼的便是《三国演义》描述了众多英雄豪杰,可谓是群星璀璨,其中最耀眼的便是诸葛亮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我国历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与政治家。他自幼十分聪明、博览群书、心怀大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胸怀经天纬地之治国韬略。真所谓是呼风唤雨,所不能啊。诸葛亮在三国鼎立时有一计十分著名,那便是流至今的“空城计”。

  它讲的是: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另外我还喜欢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子龙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子龙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子龙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子龙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子龙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子龙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子龙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子龙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今天我给你们讲述了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和武艺出众的赵子龙。他们这两个人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大家的学习。在三国这个纷争不休的乱世年代,有些故事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智慧与计谋,有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有的则宣扬了道德与正义,总而总之,在那个硝烟漫天的时代,有许多让我们有所领悟,所学习,所铭记的事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5

  今儿再看《三国演义》。吕布不但神勇无敌,而且长得英俊、是十足的美男子、就是现在说的帅呆了;吕布思想简单、性格但纯、正是那种文字里风华秋月的所在。吕布的这些特点很讨女人喜欢、绝对是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就连绝品女人貂蝉也爱上了他;但他的这些特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社会只能成为幼稚的牺牲,就泛起了那么一点有好身手有好马有好戟配了好女人的浪花。

  董卓过于张扬、曹操含蓄;董卓想当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货色、结局却截然不同。最爱刘备总是哭哭滴滴、他的哭感动了赵云之勇、拴住了关羽张飞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还三分天下;刘备的哭哭滴滴还打动了罗贯中的文笔、感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扉;刘备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刘备的本来面目、俨然化身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可是、历史不相信眼泪、桀骜不驯的历史之马只有大勇敢加大睿智的人才能征服。

  颜良正要告诉关羽、你的哥哥刘备在我主这里,关羽却趁颜良不备一刀杀之,一代名将颜良就这样成就了关羽的声名,真是有点滑稽。关羽身陷曹营,曹营的不少猛将看不惯关羽的心高气傲、就像当年刘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惯韩信一样,关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不敢与曹操为伍、只能千里走单骑找寻刘备,因为刘备是他的拜把哥、因为刘备此时落魄、大有他关羽的用武之地,这就成就了关羽忠义的好名声。由此可见、关羽打斗善于趁其不备避实击虚;善于踩着别人的名气提高自己的声名;关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于以自己的狂傲来增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信任度。最后也由于狂傲丢了地盘丢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他就一个‘守’字、最后打败了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孔明。由此可见、孔明虽智、但有些言过其实。孔明用什么‘木牛’马、搬用什么天时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马懿、最后只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马谡、只能把失败归结为天数。孔明在诸侯崛起的大气候下、独投刘备,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顺手、不是他孔明天下无敌、而是此时没遇着司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是年轻的一心一意对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时骄傲得意以致麻痹大意的曹操……这些有意无意布置的巧合、把孔明涂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什么化身、孔明投错了意气用事的主子、直接注定孔明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再看司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手底下、司马懿不骄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个守、就一个绵里藏针、就一个扮猪吃虎。可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方法、对外避开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后拖死孔明;对内、避开了曹操一族的锋芒、审时度势、最后一统天下、改朝换代。由此可见、孔明的才华表现于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是一个天才的人生艺术表演家;司马懿才藏于内、强调实质、注重实效、不图表面的光华、能恰到好处的一剑定乾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可与勾践比美了。

  孙权割据江东,江东地肥物美只能自保、虽然江东多才俊、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都改变不了最后被吞并的现实。孙子兵法有云:地域决定了军队数量、战争环境和战争的形势决定了军队的能量和素质,这些因素决定了最后的走向、这些因素熔炼出英雄熔炼出杰出人物。

  记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国’、刚开始看时、我料定刘皇叔必能一统天下、因为他爱民、仁义、心怀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应该不会有好结局、因为他奸诈、暴杀恩人、负天下人。当我看完以后、相反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好久。慢慢反思自己、是受了多年的政治教育才有这些幼稚的观点。其实、真实的曹操能文能武、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气魄、他的功勋、在当时的三国是无以伦比的。我们看到的所谓名著、里面掺杂了不少作者的个人偏好,特别是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剧情和商业的需要、硬是把一些花花草草和含糖的水分加在里面点缀、往往使读者和观众对历史的真实产生混淆以致模糊。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车轮滚滚,无论你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是真奸还是假奸,历史车轮滚滚依然永远向前进。这些鲜活的生命、只是历史长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6

  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题记

  从小到大,读过最多次的书就是《三国演义》了。从小时候看的画册一直到长大后阅读的书籍,再到后来,学了些文言文,就一直在读它的原著了。因为它任何一个版本都不及原著来得让人震撼和感动。

  说起对《三国演义》的看法,或许只能用“残酷”二字去形容。毕竟在我们这个极力抵抗战争的国家和社会中,是永远无法体会到那个时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我记得我从小就是从拜诸葛亮先生的,尽管他没有那些武将所拥有的强大战斗力,但他拥有许多人所没有的智慧和谋略。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对人物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所以我选择了阅读原著。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不曾发现的人物的优秀品质。我原本是非常不喜欢孙权这个人的,但后来我明白了,其实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兄弟,一个柔情的硬汉。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和手足大去之后,也忍不住眼泪哭泣。那时候的他就像个孩子,不像在战场上那样威风凛凛,而只是一个失去最喜欢玩具的孩子一样大哭着。

  那时,我才知道,那长年战争的时代,也是有感情的。五虎将的兄弟之情,诸葛亮和黄月英之间的夫妻之情,以及王允对貂蝉那视如己出的父女之情。只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有再多的“情”,也终会破灭,因为在那个纷争的时代,有野心的人实在太多,也有许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和背负。孙权的这种对兄弟的感情却让我想起了曹丕因为担心自己的弟弟曹植会威胁到他的王位而故意刁难他,甚至险些害死他。我始终不明白,这种身上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为什么不惜手足之情,他们为了什么?是金钱?还是地位!

  在《三国演义》中,给我留下相当深印象的人,是周瑜。过去的我一直认为周瑜不过是一个才谋输给诸葛亮的失败者,他一次次的失败只会让我对他的印象变差,而我,却一直忽略了他每次失败后的感情,他毕竟作为一个国家的军师,三番五次的让自己的国家输了战斗,想必他一定肩负了非常大的压力。他在死之前喊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让人忍不住落泪。他让人觉得悲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很可悲,只能怨天不对自己好些,却不懂命运只能有自己去改变。但我们又能批判些什么呢?我们毕竟不曾经历过这样的战争。那个时代的伤与痛,我们有了解了些什么呢?

  周瑜死后,诸葛亮明明非常高兴,在周瑜的墓前,却装作十分悲伤的样子。读到那里,我第一次觉得诸葛亮其实也很虚伪,但,这怪得了他吗?一旦你投入百分之百的真心,收回的可能就是背叛、谎言。真心的.付出能得到多少回报?我不知道,可能只能得到一个支离破碎的江山吧,大家用献血守护的国家,最终不还是被侵占了吗?我只能庆幸,我没有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用一句话说就是:“我不杀你,那刀上滴的血,就是我的。”

  南派三叔曾在他的著作《沙海》中写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对我所应该面对的一切,而他们却以最深的城府揣测我的一切。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有些仇恨就如同一个圆圈,冤冤相报又怎样在何时才能了解?而在这时代中的是与非,正与邪,又有谁能做到和平地去化解这一切?答案是没有。满腔的热血换来的只是伤与亡,是知道谁是对的,而谁又是错的呢?

  在这战场上,孰是孰非,又有谁会在意呢,将领和士兵一心想着战争的胜利、国家的荣耀,以至于后来都不知道再为谁卖命,而卖这命,又是否值得。所以我认为《三国演义》是残忍的,却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那战争所带来的悲哀。

  我想了许多问题,只是无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忍不住将书又读了一遍又一遍。在每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又会提出新的疑问,也会去思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因为年纪尚轻的缘故,许多事我还无法解答,我想着就是《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的原因了,因为它暴露了太多过去社会的混乱以及战争带来的伤害,让人不禁去想:为什么世上会有战争?为什么人们不能和平共处?为什么好好的生命不去珍惜反而要去被白白践踏?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只是再一次庆幸,我没有活在那个纷扰的时代。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蜀国大将赵云,眉头紧锁,誓为国效力,满腔热血。

  这是一位爱国将领。

  也许,他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他身披铠甲,无所畏惧,势不可当;也许,他没有刘备的雄才大略,但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精忠报国。是的,这就是赵云,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汉子。他有沸腾的血液,不凡的功夫,忠诚的真心。他默默无闻,却所向披靡,钢铁般的意志令敌人毛骨悚然。但他,对主公,对国家,对事业,始终捧出一颗感激的、认真的、忠诚的真心的。

  在刘备和老百姓们前往江陵的路上,曹军在当阳追上来了。由于兵力不够,刘备和几位大将只好拼死迎敌。赵云看着因战争无辜死去的老百姓,他心里泛起一阵难过。在敌人面前,他是个刚强的将士,但面对那死去的百姓,这个男人的心里满是柔情,此刻,他的心在滴血,在流泪。他怒吼一声,单骑救主,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了身受重伤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不想连累赵云,便放下阿斗,自己翻身跳进枯井。赵云含泪抱起阿斗,看着怀中的阿斗,又看了看身后几千个兵,飞身上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阿斗!

  满身是血的赵云好不容易甩掉了曹军,看到刘备等在树林下面休息,泪流满面的将糜夫人的死的事情讲了出来。这时的赵云,是完完全全为国、为民流泪。他的眼泪里,是一个将士细腻的情感,是一个男人博大的爱,更是一个忠臣的深情。“赵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报答刘主公您的大恩!”字字铿锵,句句落实,话语间,透着视死如归般的坚强。在以后的战争中,他都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不离不弃。

  孙权听说刘备进了西川,一心想夺回荆州,用阿斗作为条件,同刘备换取荆州。哪知被赵云识破,追上了周善的船,说什么都要将阿斗留下,接而跳上船,与士兵打斗了起来。后来,由于张飞加入,阿斗得以平安的回到刘备身边,赵云再次救了阿斗,而孙权的如意算盘也因此落空了,不得不打消攻打荆州的念头了。

  赵云的及时救助是个大功,原来他做事竟如此的细致,而且毫不含糊,蜀国,就需要这样的人!就需要这样忠勇、爱国又不失谋略的大将!

  合上书,我闭上眼,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赵云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他的战斗,他的话语,他的泪水,他的救助,他的怒吼一一在我脑中回放着。我仿佛看到了他眼睛里喷发出的气,愤怒之气,忠勇之气,爱国之气。

  爱国,往大了说,不仅仅是在心里爱着国家,为国着想,而且还要在国家有危机时,挺身而出,团结人民,并以自己为榜样,肩上背负着领导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这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往小了说,只要你心系祖国,即使你力量薄弱,但你只要能做好自己,会做人,做好人,会做事,做善事,也是对祖国最好的报答。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虽然没有赵云一样的博大情怀,也不是什么国家的带头人物,但我拥有一颗真诚、爱国的心,我无法在危急时刻改变国家的命运,也不能在遭遇灾难时重振人心,但我相信,我的力量和影响虽小,总不能不所事事吧,但总归可以做些什么吧!

  我可以帮助他人,解决他人的难题;我可以给病人亲切问候,给他们希望;我可以管理好班级,给老师一个轻松的课堂;我可以布置好板报,为同学创造一个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可以做好卫生,使环境清爽洁净;我可以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些疲劳;我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微笑,使他们为我的存在而快乐。这还不够么?

  我爱国的绵薄之力,我却把它扩大、扩大、再扩大,发展、发展、再发展。我甚至可以让别人快乐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爱国,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要用行动去证明的。一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集体,你是否真正关心它,会在你的细节上体现出来的。不要说你不能,你不会,你做不到,从现在开始,尽你的能力,做好你能做的,做到让别人快乐,你的力量就会感染别人,你就知道怎样爱国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篇1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错,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假期里,我 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这“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巨作,一本经久不衰的文学精品。”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它是明朝大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改写而成的,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地历史进程。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人物性格各异,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将:昏庸的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楮、典韦,狡诈的曹操,机智的诸葛亮,仁义的刘备……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美须髯,人称“美髯公”。中平元年,关羽在家乡犯法,逃亡到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拜为刘备的义弟,为人傲上而不忍下,蜀汉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丹凤眼,卧蚕眉,面若重枣,须长二尺,手提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冽。

  关羽有勇有谋,武艺惊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无不显其威猛。有一次,车胄设计将刘备留在敌营,一国之主被俘,情形十万火急,关公义不容辞扛起救主责任,但当时蜀国的力量不及袁绍军,明着率兵攻城救主,显然难以取胜。他便命手下穿上曹军兵服,乘着夜色叫城,守城门的兵怎肯叫开就开呢?这时关公就应道:“只怕刘备知道,疾快开门。”小兵一听就慌了,因为如果让刘备知道袁绍和曹操联手的话,一定会戒备,这可是军机大事,守城兵只有乖乖开门,门一开,关公便舞着大刀冲进城,直奔军营一刀斩了车胄,救出刘备。

  关羽忠肝义胆,情深意重,只要对他有恩,绝对不会忘记。不仅对自己的主上和朋友,就是对方的将领和敌人,也绝不会忘记他们对自己的恩情。一次,曹操送云长一件战袍,可关羽没脱下旧袍,曹孟德便问:“云长为何不脱下旧袍呢?”云长答:“此袍乃我兄长所赐,我决不会丢弃它。”可见云长对自己主上有多么情深意重,忠心耿耿向着刘备。另一次,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嫂,晚上歇宿,曹操故意只拨一间房子给关羽,关羽请嫂嫂进屋休息,自己立在门外守护,一直立到天亮。还有一次,蜀军大破曹军,曹操带着兵将,想超近路从华容道逃出去,却不知正中孔明之计,被关羽拦住。但由于曹操有恩于关羽,出于对曹操的感激,关羽才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勇气无双,毅力非凡。有一次,关羽中计被敌将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请神医华佗来诊,华佗说毒已入骨,须割开手臂刮掉毒。关羽一口答应。华佗便割开了关羽的手臂,只见关羽边喝酒,边与谋士马良下棋,丝毫没有痛苦之意。真可谓“战神”!

  但是人无完人,关羽也有弱点。他过分虚荣,过分骄傲,马超来降时,他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谁能比,诸葛亮在信中说:“孟起虽雄烈过人,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羽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到处把诸葛的这封信给别人看。后来,刘备评五虎将时,将黄忠列为后将军。关羽听说后,非常不服气,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也。”可见关羽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干,但是个性太强。

  不过关羽为刘备的事业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凝聚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不愧为万民敬仰的 “武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作文04-27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03-2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优秀作文07-12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04-27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13篇)06-08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精选21篇)03-28

我与《三国演义》08-21

《三国演义》赏析03-19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精选50篇)04-14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精选13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