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是一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小说,读此书仿若与历史对话,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长卷一幅幅呈现于眼前。下面是京华烟云读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一】
道家女儿
《京华烟云》里,林语堂老先生着力塑造了几个中国妇女的形象。才华横溢如莫愁,对爱情追求凄婉动人如红玉,坚强勇敢如黛云,遵守封建礼教守节一生如曼娘。当然,这个中西方文化结合的近乎完美的姚木兰,这个道家的女儿,给我极大的震撼。木兰不仅美丽善良,而且聪慧过人,她既痴迷于金石、甲骨文,对中国诗词绘画有极高的天赋,又手工女红、烹饪厨艺样样精通。在国家遭遇外来侵略,个人生活遭受挫折时,她心甘情愿的由姚家大小姐成为粗布衣农家妇,安心悠然的过着幽静的山村生活,甚至成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她深明大义,在国家危难之时,即使大女儿在一次游行中牺牲,仍鼓励儿女参加抗日,加入全民抗日的滚滚洪流中,“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她们每个人都善良、勤劳,遵守礼教,她们承载着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在遭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时,她们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表示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
姚父思安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是天马行空思想自由的道家,是在乱世中倡导老庄学说的代表人物。姚思安之前也是一个浪荡公子,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幡然醒悟及时回头,进入了道家的世界。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世间万物淡然的化于胸怀。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虽然他仍旧难以摆脱时代的局限,因循守旧囿于旧观念,但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他愿意让儿女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对女儿的态度,唱戏、识字、认甲骨。不阻止后代人的进步,是一种更超脱的姿态。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秋季歌声
庄子《知北游》中这样写道: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姚思安和姚木兰恰好处在中国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里,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军阀大战、五四运动、“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去。“封建王朝,官僚政治,吃人礼教腐朽没落,民主要求不断高涨,民主意识迅速觉醒”,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不畏强暴,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如黛云、陈三、阿通,使我们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在新年喜气洋洋的早晨,在美丽的原野上有几千人,男的、女的、儿童,如洪流般向前移动,军队的歌声再次传来: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这是一个民族,由于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这是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经历千年万载而不倒。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在这一程木兰征服了自我,她的父亲姚思安是通过静坐沉思而获得的,而她是在这样一个队伍里,感觉到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深爱的中国土壤里,走向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全书读罢泪涔涔,献与歼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晚秋落叶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旧中国的衰老,正是新中国的萌芽,在先辈们开创的盛世和平里,愿我们永葆青春活力,愿祖国更强大。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二】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与恩怨情仇,其间穿插了民国建立、军阀割据、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通过交错的线索全景式的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京华烟云》又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现身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像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林语堂先生曾说:“小说”者,小故事也。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因此与新近甚多“黑幕”小说迥乎不同。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的确如此。木兰。这个名字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女中豪杰。姚木兰是尘世中的奇女子,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中辗转。童年与父母走失而又重逢,为了家庭又选择替妹妹嫁进曾家,面对丈夫的冷漠她一次次选择原谅。她与封建社会下的普通女子不同,又或许受到父亲道家思想的影响,她深信男女平等,又希望变成一个男孩子。她的人生很精彩,又些许悲哀。她的肩上背负了两家的责任,沉静大方而世事练达。
书中描写了很多段情感,平亚与曼娘心照不宣又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曾襟亚与牛素云因为家庭因素而走到一起的婚姻,木兰与荪亚的几经波折最终归于幸福……除了感情,更多令人思考的是命运。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沧海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
书的结尾写道: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高耸入云的天台山巍然矗立。它在道家的神话里,是神圣的灵山,是姚老先生的精神所寄之地。在庙门前,老方丈仍然站立。他仍看得见木兰、荪亚,他们的儿女,与他同行的孩子们,所有他们的影子。他看见了一段时间,一直到他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融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很简单的一段文字,读起来却觉得安静祥和。在荧屏中,最后一幕是一轮缓缓升起的太阳,金色的充满希望的阳光普照大地,想想便颇具韵味。
人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同命运斗争,最终赢得精神上的胜利;另一种是随遇而安,不怨不叹,就像木兰一样,这是一种平凡的幸福。浮生若梦。学会享受,憧憬,感激。这便是生活。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三】
我想写些什么呢?只是想要去记录。
“一个完美的女人,一种缺憾的生活。”孔立夫的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姚木兰很完美,尤其是作为一个人的宽广的胸襟,作为一个女人,令人佩服。她的婚姻是失败的吗?
曾荪亚和曹丽华相爱了,为什么呢?前者在后者那里获得了自由,活出了自我;后者在前者那里获得了关怀和爱,在乎。这和他们的成长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曾荪亚说的和曹丽华在一起,他就有活出自我的感觉,这样产生了爱情,只有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情吧!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但婚姻绝对不是爱情的简单延续。从表面上看,木兰是极其不幸的,嫁了一个不爱他甚至和他屡屡作对的丈夫。但是她把一个女人经营婚姻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实在是强大!就像佛洛姆所说:爱的能力要远远重要于爱的对象。应该是这个道理。
孔立夫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为国忧虑,一腔报国情怀;善解人意,知书达理。这样的男人也很完美。
姚父更是一个神人,通晓人间大道。
曾母,一个家族的守护者,心善而又狠。她有着明确的使命,就是一心为曾家的前途着想,除了曾家,一切都可以伤害。
陈妈,一心寻找儿子,坚决不放弃。那种慈母的强大的力量令我为之震撼和感动。
姚父和木兰进行过很多次交流,这其中蕴涵人间大道,定当好好琢磨。
“不要轻易认输。不要轻易承认自己失败。”姚父其实是很严格的。学习道学但不离世。他是一位智者。
“就在一念之间”确实要抓紧自己的念头。
我不禁思考: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稻盛先生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死的时候比生的时候灵魂更加纯洁,也许是吧!
更多相关读后感推荐:
1.京华烟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