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日雪景作文400字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冬日雪景作文400字 篇1
冬天是一年是最冷的一个季节,也是上海一个唯一有雪的季节。所以,在冬日里总有一幅与其他季节不一样的图片。
这一天,下雪了,雪花纷纷扬扬地被天公从手里洒落,慢慢地给一切物体盖上了一层薄被。树上纤细的枝儿估计太瘦了,腰被压得弯弯的,一阵风吹过,树上的雪掉了下去,一只经过的小狗没有躲过这次“突袭”,被戴上了顶白帽子,吓得它汪汪乱叫。雪有点厚了,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大的,小的,宽的,窄的……形态万千,每个脚印都清晰地显出主人的去向。
第二天雪停了,微弱的太阳也出来了,成串晶莹剔透的眼泪从车上、树上流下来。可太阳太弱了,雪却有无数,“雪海”战术终究厉害,抵住了紫外线的压力。远处传来“哈哈哈”的笑声,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在开心地玩雪。估计是在打雪仗。只见他们有的在停在路边的车上铲雪,有的在路边的草丛里搜集雪,还有的在相互扔雪球……每个人的身上都沾了残雪,但每人的脸上都是笑容。在他们的不远处,有几个小朋友像是在堆雪人,有两个小朋友在用小盆把不知从哪搜来的雪集中到了一起,有两个小朋友已经在做雪人了,还有两个较小的小朋友在一旁观看,估计也想动手,但被大人拉着,在一边只跳。旁边还有几个阿姨围在他们身边在拍照……
这幅冬日雪景图真是好看!
冬日雪景作文400字 篇2
冬天的风猛烈地吹了起来。
今年的冬天异常的冷,北风呼啸着。人们用衣服裹紧自己,行色匆匆。干枯的树枝也被吹得“唰唰”作响,左摇右摆树枝像鹰爪一样在空中摇晃。寒风卷起了地面上的尘土,沙子和风混和在一起,吹打着学校的玻璃窗,发出“啪啪”的响声。下课了,同学们也不敢走出教室。风与树枝、空中的电线搏击着,发出尖厉的哨音。尽管教室门窗封闭得很好,还是不能阻挡风的怒吼,还是能感到风吹在窗上的寒气。
风小了,雪来了。大片大片的雪花从空中款款而来。
洁白的雪花覆盖了大地,屋檐、地面、树木……全都是雪,整个世界一身素衣,白得耀眼。雪是上苍对我们的馈赠,是大自然的恩赐,雪,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纯洁着我们的心灵。当目光移向马路上时,却是一片斑渍。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行人们戴着帽子,围着围巾,戴着厚厚的手套,穿着雪地棉,略显臃肿羽绒服紧紧地裹在身上。人们恨不得把所有保暖的东西都穿在身上,即便这样还是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风从袖口、衣领间钻进去,身体就像用刀子划过一样。
世界变白了,变漂亮了,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乌鸦好像并没有感到寒冷,依然徘徊在城市的上空,寻找着它们寄宿的地方。
雪依然在下着。
冬日雪景作文400字 篇3
白雪茫茫,大雪纷飞,让我们去看冬景吧。
家家户户屋后堆满了高高的麦秆,云朵好像觉得麦杆冷,变成小雪花,给它们盖上一层层厚厚的雪被。一望无际的田野中一片白。
远处的.大房子,那一定是农民伯伯的农舍,房顶上全是雪,好似给房子戴了一个大大的雪帽,要是农民伯伯一开门,雪就掉落下来,他一定为此事而兴奋吧!俗语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想必来年定是一个丰收之年。
麦田的尽头有两张座椅,空空的,堆积了厚厚的积雪,我想大概是因为太冷的缘故吧!而我独自漫步在这空旷的雪地里,享受着这冬日里独有的沉寂。
继续前行,来到了一片大森林,森林中的树枝相互缠绕着,上面满满的都是雪,要是有一只鸟儿落在上面,雪就纷纷掉落。当然,鸟儿们都在孵它们的宝宝——鸟蛋。森林里还有许多小花猫躲在树下,一个挨着一个抱团取暖呢!那一定很温暖吧!幽静的小路被大雪覆盖,没有任何脚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伟大诗人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冬日的雪景,我最爱的景象。
冬日雪景作文400字 篇4
一天早晨,我打开窗户,站起身,揉了揉眼睛,向外一看,“啊!”我大叫一声:“下雪啦!”,雪花一片片落下。
我跑下楼,光秃秃的树枝上长满了“梨花”,我扭头一看,房子上也披上了一层雪花,看着像一座洁白的城堡,美丽、脱俗。我用手摸了一把雪,“啊!好冷!”冷得如在北极。
这时,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有一群小孩打起了雪仗,而大人则在一旁一脸慈祥地看着他们玩耍,一阵寒风吹过,小孩子打了一个喷嚏,大人脸色一惊,急急忙忙跑过去,生怕自己的孩子出什么事,可小孩呢,却无所谓,打完雪仗后继续开始了游戏。
突然,有人叫了我一声,原来是我同一个小区的朋友,我们一起堆雪人,堆得又高又胖。我们开始打雪仗,分为红蓝两队,我们打得不可开交,可在这时,一声惊呼,我的朋友一齐看向了过去,原来是因为雪太滑,导致一个小朋友摔跤了。我灵机一动,为了造福大家,我要带领我的同伴扫雪。于是,我们跑回家去,拿来了扫把和簸箕,我和小伙伴们把雪都扫到了草地上,这样就不容易让人摔倒了。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回了各自的家,吃起了午饭……
【精选冬日雪景作文400字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