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一个无道德社会,道德却成了最吓人的标签和棍棒,这恐怕才是中国大陆的怪诞之处。小编收集道德绑架的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道德绑架
在一个无道德社会,道德却成了最吓人的标签和棍棒,这恐怕才是中国大陆的怪诞之处。年度刺痛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在水落石出之后,让人感受到几分凌冽的寒意。
两岁女孩死在朗朗乾坤下,先后被两辆货车碾压而亡,路过十八人陷入被拷问的悲惨境地。他们如果承认有错,大众就立马获得了胜利;如果不认罪,那就一直盯着,反复折磨,直到他们垂下高傲的头颅。
我们轻易便可宽恕自己的恶行,但却绝对不能原谅别人的污点。而似乎必然的逻辑是,因为自身的诸多缺陷,对他人的攻击便异常凶猛无情——好像在完成一次人生的伟大冲锋,全然忘记了这是杀戮,会刺疼更多人的心。
支撑我们的伦理基石是:任何别人都应该是道德完善的人,以此要求他们承担其道德义务,是无可指责的高尚行为。仔细想来,我们只是借此把不忍目睹的血淋淋场面,貌似高尚地化作自己的伦理点心而已。那些无辜的人——《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非常好地复原了现场,证明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看见了血泊中的小悦悦——仅仅因为与悲惨的事件相关,就被迫成了大众肆意蹂躏的对象。我们知道这种杀戮的有效性,对方根本无从反抗,也无力反抗。我们愈义愤,杀声愈响,就愈有效果,去除了自身嫌疑,又获得了道德优越感,可谓完胜。不幸的是,我们杀死了一大堆无辜的同类。当然,在我们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无辜的人,问题仅仅在于谁会被我们逮住而已。
审判往往具有戏剧性的效果,似乎教育了全社会,维护了某种德行,又卸掉了自身良知包袱。
不仅仅如此,江苏溧阳一低级官员的微博偷情以及资本达人王功权私奔事件,都带有道德审讯的意味。官员,一旦和性发生关联,整个社会就立即莫名地亢奋起来,好像发现了肥美的猎物,可以一展绝技,于此获得巨大的满足。大众有追逐施虐的快感的本能,这毫不奇怪,问题在于,媒体乐于鼓动这种本能,并从中收获“影响力”:我可以拔掉任何人的一张皮,只要我想——当然是没有毒牙的人,不会影响媒体饭碗的人。
现在看来,律师张显在药家鑫一案上,也有故意制造道德审判之嫌。一个冷酷大学生人头落地了,正义貌似得到伸张,越界的道德涂污却令人不安:我们真的不得不采取夸张的道德手段致人于死地吗?处于中国当下情景中的人们,当然理解这种无奈的司法现实,为求公正和正义,反而丢掉了良知和德行,当事人很难不为自己的计谋付出代价。他是否真的会心生不安?如果没有,这种正义便是有毒的,它将更加让人堕落。
道德拷问者如此之众,照例说我们应该看到更多道德的影子才是。事实上,满街触目可见不道德的行为。这只有一个解释:当我们用道德追问别人时,自己骄傲地站在高处;而当我们混入生活海洋中时,也随行就市成为不道德的人。
世事的诡异在于,做好事的拾荒婆,也被媒体反复追问救人动机,得到表彰后又遭乡亲诋毁和盘剥——当她是一个卑微的拾荒婆时,没有人会正眼看她一眼,当她做好事出名后,所有的人和官员都要来占便宜,如果占不到便宜,比如借不到钱,乡亲们转身就会把审判的冷箭射向这个感动中国的人。
小悦悦死了,一番严厉地道德审判后,什么也不会改变。我们既是审判者,也是冷漠者,甚至也常常成为作恶者。这就是国情和人心。套用梁漱溟先生晚年的著名句式,我要弱弱地问一句:2012年,世道人心会好吗?
第二篇:道德绑架
住在广州,最方便的是看<凤凰卫视>,今天看到万科老总王石又在道歉,为自己当初救灾捐款的"吝啬"言辞,其实,王石此举有明显的公关意味,还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因为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生命.未必理解成'良心发现'.也不必解释为"完全虚伪".
这两天,又在争议捐款"排行榜"问题,有人提出,以捐款数额来确定"慈善"的程度,来进行道德评判,无异于“道德绑架”!
中国有好多事都是这样,好事办着办着就办出了‘中国特色’。
昨天小妹对我说:“贵党怎么搞慈善、捐款还要定数额,还要党组织出头来操作,有没有搞错?”妹妹是非党知识分子,又在国外留过学,她说:“慈善就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怎么搞的象作秀,象政治运动?”
上月,刚从山东回太原,听说学校统一捐过款,我们部门除领导外,每人捐50元,提前就造好表,别人替我交了。捐款名单贴在校门口,后来有一位学生‘意味深长’对我说:“我看了捐款表了,学生都有捐一千的。”我说:那只能说是他家长捐了一千。后来捐“特殊党费”我还主动多捐了些,除了觉得自己工资与青年教师差距较大外,多少有恐惧舆论的潜意识。
突然有了这样的推论:捐款最多的,就是最“慈善”、最道德的,依此排队,那么只有李嘉诚、比尔.盖茨才有最高的道德,既然捐款数额多,才是慈善和有道德的,那么没有钱的穷人,连道德都没有份了,再往下推:只有有权、有钱才能“道德高尚”,他们占据了财富制高点、权力制高点、还自然的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民众还有什么?连善意都那么卑微!更可悲的是,还要受到‘道德’的追问和批判。
一句名言:大款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大腕代表了先进文化,大官代表了最广人民的利益,这就是‘三个代表“了,现在他们还共同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最大的“慈善”——因为他们有钱!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慈善是一种心中的悲悯和同情心的善意表达,每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权有钱的人可以用物质金钱来表达,每钱没权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任一种方式表达,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首先自己就不道德,所谓‘慈善’也会打个问号。何况,有能力捐很多的人,他们本来占有的社会资源也多。
王东成的太太是位大夫,听说她要请两个月假,自费去地震灾区服务。我和我先生说;你是技术人员,做过厂长,对设备、生产、工艺熟悉,可能的话,去灾区免费服务几个月。他说可以,可以先通过有关组织联系一下。
其实,普通人的善意经常最感动人,也最实在,与排行榜无关,而且不是沽名钓誉。
第三篇:道德绑架
“一个女学生坐在座位上看书,一对老夫妻上车后,老太表示老伴身体不好,希望女生让个座,谁知女生来了句:‘我要复习功课’……”日前,一名网友将自己在轨交上目睹的一幕发到网上,还将不让座的女生照片公诸于众。“复习女拒让座”事件立即引来大量网友关注,不少网友纷纷效仿,将拒绝让座的乘客照片发至网上。
“让座”问题似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因为这里面包含了道德观、是非观、权力观等等内容。也许我们可以对让座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乘坐公交车,是一种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才乘上车,从法理上讲,也就享有了同等的“权利”,不存在一些人“理应”为另一些人让座、“理应”为另一些人做出牺牲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以规定的价格购买了乘车权,他就有“权利”不给他人让座,他就没有必须为他人让座的“义务”。如果他把本来可以坐下去的位置让给别人,他就是做了本来可以不做的小善事,他就应当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和赞美,至少应该得到被让座者的一声感谢。
但是,长期以来,把本属于“个人权利”、“个人品质”范围的让座纳入“社会公德”的范围,就使人们普遍有着心理上的别扭和错位。有人之所以不愿让座,或许出于一种不服气的心理:我也是花钱乘车的,我忙了一天也快累趴下了,凭什么说我不把座位让出来就是“缺德”,就应该受到谴责?在给老弱病残孕这一面,固然大多数会对让座者或冷或热的道一声谢,但也有人视他人让座为理所当然者。有的人在别人为其让座后,连正眼都不瞧人一眼就坐下了,有的人坐上别人让出座位,就像收回被别人借去的东西。更有甚者,上车后见无人让座便发牢骚、恶语伤人。而把让座看作“社会公德”,这些人的做法亦无可厚非。因为让座了,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用不着感谢;而不让座,则“缺德”,理应受到责骂。
把干涉他人的权利当作一种没有社会公德心来谩骂、侮辱,甚至将照片发布到网上公开谴责,无疑是一种将自己所谓的道德绑架了另外的道德,甚至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这种行为已经越过道德、触犯了法律。
让座本身是一种美德,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是强迫的,对肯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者,变谴责为劝导。不再声色俱厉地说,你们不肯让座是“缺德”,是不讲“公德”,是良心让狗吃了!而应当对他们说,你本来可以不让,但如果让了,就是在行善,虽然是小善,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对老弱病残孕,也应该提醒他们在别人让座时别忘了报以一个微笑、一声谢谢,这种冲突也许会少一些。
【初三作文:道德绑架】相关文章:
道德绑架作文05-23
道德绑架的作文10-18
道德绑架作文09-18
道德绑架作文12-20
拒绝道德绑架作文04-15
道德绑架小作文09-17
拒绝道德绑架作文08-10
关于道德绑架作文11-25
写道德绑架的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