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

2021-08-17 词语

  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字、句、段、篇”教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理解句子、领会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词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各种简约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词语,更好地促进自己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浙江的张祖庆老师说得好:“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那怎样才能带领孩子“沉人词语的感性世界”, “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对接生活,丰富想象。

  一篇课文里往往有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的关键词句,它们是文章的“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举一反三、删繁就简的效果。

  我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文本的规定性和编者的意图,用心选择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紧扣“威逼”这个“文眼”,引导学生切己体察、含英咀华、揣摩探究、想象领悟,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和认知图式,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创造性生成各自理解的鲜活的情境与画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融入文本角色,到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体会,去悟情,追寻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进而对文章意蕴进行深入的开掘与体味。学生“神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对文章底蕴的领悟鞭辟入里,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新的心理图像。学生用“踢”“闯…‘架…‘凶相毕露…‘恶狠狠…‘嚷”等词语以及逢蒙的语言,生动再现了逢蒙威逼的全过程,准确表现了逢蒙的奸诈与贪婪。该词语教学不是让学生说出理性干瘪的词义,而是把解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对接,唤醒了学生大脑中积极的词汇库存。

  二、品味比较,挖掘意蕴。

  辨字词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微之处。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母语学习和玩味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更浓郁的语文味。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会心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因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主动探索语言的运用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

  教学片断:《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但求死容易求生难,受过的屈辱和痛苦他又怎能轻易地忘记呢?司马迁又是怎么做的?

  生: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一行行T整的隶字。

  师:孩子们,用心读一读这段话,读进字里行间,哪些字、哪些词牵动了你的心?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自读体会。

  生:“埋”。我感觉司马迁并不是真的忘记了那些痛苦和耻辱,只是他不愿让这些影响自己,所以尽力地把他们都“埋”在心底了。

  师:这个“埋”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藏

  生:压

  生:关

  师:大家把刚才想到的用来替换的字放进句子里读一凑,品一品,有什么感觉?

  生品读比较。

  生:我感觉都没有“埋”用得好。

  师:用“埋”好在哪里呢?

  生:(愣住了,答不上来。)

  师:我们来看这个“埋”字,什么偏旁?用什么埋?

  生:用土埋。

  师:你们埋过东西吗?怎么埋的?

  生:买过,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土,慢慢地埋。

  师:孩子们,看着这个字,想象着用土一层一层覆盖,深深地“埋”……你的心情怎样?

  生:痛苦

  生:压抑

  生:沉重

  师:这个压抑和沉重感用其他字能表现出来吗?

  生:不能。

  师:你看这个“埋”字用得多好!现在谁能读好这段话,读出这份沉重?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埋的过程,从“埋”与“藏”“关…‘压”的比较中,揣摩到“埋”比其他字更能表现出司马迁强忍内心痛苦的不容易:痛苦、屈辱一次又一次爬上心头,可是司马迁一次又一次把它们“深深地埋在心底”。此时,“埋”这个词再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嵌入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精神世界里鲜活的生命元素。学生在比较中,揣摩到文本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朗读感悟,再现形象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转下页)(接上页)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③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在抑扬顿挫的涵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语言素质。

  教学片断《狼牙山五壮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如何理解‘斩钉截铁”’?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师:刚才,我参加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现各小组同学交流的都很充分。现在,咱们全班交流一下,请各小组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生:我们小组通过“斩钉截铁”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五位壮士非常勇敢,在做出生死抉择的时候,还那么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生:我们小组认为,五位壮士是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才勇敢地做出这个决定的,他们舍己为人,不怕牺牲,更说明他们是英雄。

  师:两个小组都谈出了各自的理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下有关的句子,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也很勇敢,读得很认真。“斩钉截铁”到底应当怎样读呢?引导同学继续感悟。

  生:再读。(进步很大。)

  师: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那个“走”字,读出了斩钉截铁的语气。

  生:我认为他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了班长态度的坚决。(适时进行朗读的评价,更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师:说的好,你能像他这样读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如临其境。

  师:很好,比我读得还好呢!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齐读。

  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气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看到学生已经理解了“斩钉截铁”这个词语之后,我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升华内心的感悟。学生通过想象品读,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他们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将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思想内容、表达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四、言语表现,加强内化

  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教学片断:《詹天佑》

  师: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课件屏幕出示:

  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阻挠要挟嘲笑藐视毅然悬崖峭壁狂风怒号高山深涧竣工回击赞叹不已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读。(和着音乐)

  生1:詹天佑爷爷,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难,不怕外国人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的信心、决心、恒心、耐心、苦心。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2: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嘲笑、蔑视面前,您毅然接下了这份重担。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没能使您屈服。当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的时候,不仅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更多的则是国人的欢喜。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借助词语进行写话、说话的训练,这是一种指向于“表现”的训练。这种“表现”,不是我外加给学生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需要,有明确的表达目的和交流对象,有特定的话语情境的言语实践活动。

  词语教学不是机械的给予,也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关的生命活动。教学实践证明:语言只有融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与孩子们的精神同构共生了,才能真正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成为孩子们精神的元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浅谈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相关文章:

精神生活作文06-23

描写儿童的词语05-28

形容儿童的词语01-18

追求精神生活作文12-05

形容儿童的词语大全01-22

关于形容儿童的词语04-09

精神生活的魅力作文08-21

浅谈网络词语的社会语言学08-25

浅谈关于英语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