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时间:2021-07-07 17:31:35 1200字 我要投稿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八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八篇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1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一个节日,也是最重要的。在春节期间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和趣事。

  贴春联、窗花

  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妈妈去买了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 ——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

  看着这些“福”字,我笑着和妈妈说:“妈,你看我多好,到了过年,处处都可以看到我的名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福气呢!”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晚上吃过饭和妹妹在小区里玩,爆竹声在耳边响个不止,我觉得这爆竹声有些像战争时期的枪炮声。便与妹妹开玩笑说:“这声音猛的一听,咋这么像世界末日到了?”

  包饺子

  正月初二到四奶奶家去包饺子。来到她家,我就闻到一股香味,到厨房一看,四奶奶正在做饺馅呢。饺馅做好了,四奶奶开始和面,于是我们就开始动工了,我先开始在赶饺皮,妈妈说比赛看谁做得饺皮最圆。为了把饺皮做圆一些,我的双腿可没有停下来过,不停地绕着饺皮转,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忙得不可开交,四奶奶笑着说我:“你看你那就像‘小牛子拜四方’样!”四爷在一旁包饺子,我就开始“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四爷,你看我这几个饺皮赶得是不是很圆啊?”四爷说:“圆,很圆。可你这两面都有面粉,我这饺子不好封口了啊。”后来,我就注意了,不让两面都有面粉,我又拿着一个问:“这个行不行啊,又圆而且只有一面有面粉的?”四奶奶就说:“恩,真棒!这个非常好!”爸爸和小叔两个是最懒的了,两个都呆在家里玩电脑。四爷就拿了一个饺皮,把里面包的全是辣椒粉,并与别的包法不一样,说:“这个是给你爸的。”妹妹又包了两个空的,说是给小叔的。饺子终于可以吃了,我们首先给了爸爸一碗,爸爸吃着说:“这饺子怎么是空的?”后来爸爸又喊着辣,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着饮料。我就说爸爸:“你运气真好,三个都被你你给碰上了。”后来,爸爸吃的时候特别小心,我们说没了,可他不听。。这真所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饺子是我最喜欢吃的,所以吃了一碗又一碗。后来,觉得肚子有点胀了,我说:“我觉得我好像吃的有50个了。”大家都笑了,四爷说:“50个没有,至少到30个了。”这才有过年的气氛呢。

  聚财

  正月初一的时候,爸爸让我倒垃圾,我把垃圾倒了。后来妈妈看见垃圾被倒了,就说:“谁的垃圾?”我疑惑不解地回答:“我啊,怎么了!”“把钱都倒了。”“垃圾怎么成了钱了?”我很好奇,上网查了资料,原来是这样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中国的春节民间习俗可真有趣啊!是啊,这样也更给春节增添了不少的气氛。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2

  春节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3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传统项目之一,百姓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末休息调整,辞旧迎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百姓们的生活如此,已经形成了惯例,紫禁城里的皇族们是否也遵从民间过春节的文化传统,除夕之夜包饺子吃呢?

  饺子是一种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也是一种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说的是“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形象的表现出了饺子这种食品在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编著的《广雅》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类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到了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一直延续下来,而混沌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约到了唐代,“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成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在特殊的日子吃饺子代表着特殊的意义,多为吉庆祥和的象征。例如,民间长者过生日的前—天必吃饺子,称之为“子孙饽饽”,意在祝愿福寿绵绵、子孙满堂。结婚.入洞房后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饺子。以祈祝早生贵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饺子。待子时一到全家人—起吃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饺子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水煮的叫“水饺”,上屉蒸的叫“蒸饺”,在铛中烙的叫“锅贴”。可见,民间在喜庆、吉祥的日子有吃饺子的习惯,与民同庆的皇室也深受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节庆之日吃饺子。

  清代,饺子作为一种喜庆的`食物,配合节日的氛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作为国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紧紧承袭传统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时就要吃饺子。据《清宫述闻》中对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这样的记载:“……皇上、皇后坐龙凤喜床,食子孙饽饽……至晚,皇上、皇后用长寿面。”这里面所说的“子孙饽饽”,就是饺子。

  当然,每逢辞旧迎新之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寓意“岁更交于”,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为在清朝入关之前,满族就有过年吃冻饺子的生活习惯。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时这一重要时刻,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瞻拜仪式,然后再开始吃饺子。

  皇帝的瞻拜活动,是在总管太监引导下进行的,本来没有绝对严格的时间规定。但是,御膳房的厨役们对煮饺子的时间,必须要掌握得十分准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就要出锅,旋即端上膳桌。对此,时间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要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根据炮声的远近,就可以推测出皇帝的行踪。例如嘉庆四年除夕,当嘉庆帝在奉先殿行礼毕,下台阶时,膳房即开始煮饺子,他刚到昭仁殿,太监立刻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嘉庆坐稳后,首领太监捧进红色雕漆飞龙宴盒一副,内置“三阳开泰”瓷碗两件:一碗内装素馅饺子6个,另一碗内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各一个。皇帝吃完饺子后,小太监用瓷碟盛饺子一个、红薹一块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宫的《膳食档》中还记载了光绪过年吃肉馅饺子的情景;“正月初一,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饽饽。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煮饽饽十三个;猪肉菠菜馅煮饽饽十三个。”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4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5

  我家住在南通乡下,每到腊月来临,过年的“味道”就会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蒸馒头蒸年糕、送灶、掸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烧利市、团圆饭和放哨火。听我给你娓娓道来吧。

  烧利市

  大年三十,是大人最忙、孩子最乐的一天。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烧菜煮饭祭祖宗。吃完年夜饭,就是最神圣的“烧利市”活动。

  爷爷在大门外放上方桌,在桌上摆上烛台、香、码子(一种印有各路神仙画像的纸)、酒杯,然后把一块系有草绳的五花肉以及馒头、豆腐、活鲫鱼摆上桌。令我不解的是豆腐上面还撒上盐,下面居然还压着一把菜刀。我问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准备,爷爷一脸严肃,让我小孩子不要多嘴,我只得站在旁边看。

  开始烧利市了。爷爷点燃蜡烛焚好香,爸爸先放了几个爆竹,说是给各路神仙“通声”。接着,爷爷烧黄纸钱和元宝,并嘱咐我们一一磕头,祈求来年神仙的保佑,全家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咦,奶奶哪儿去了?妈妈指了指屋后。我连忙向屋后奔去,只见奶奶在自家的田头插上柏树枝、芝麻秸和一束点燃的香,奶奶告诉我,她在祈求来年自己种的田禾茂盛,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呢!等黄纸钱、元宝燃尽,爷爷将黄酒在灰烬四周浇了个圈。整个烧利市活动算是结束了。

  团圆饭

  正月初一吃团圆饭是最隆重的时刻。

  南通农村人过年不吃饺子,吃“圆子”。为了亲眼看到奶奶准备团圆饭的过程,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只见奶奶洗漱完毕,擦干手,首先来到神橱前,点上“天香”,然后冲了两碗红枣红糖茶。我和奶奶喝完后,奶奶笑着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蜜。”我也忍不住笑了。接着,奶奶在锅中倒入清水,烧开后,再倒入淘净的大米,继续烧,沸腾后,铺上一层沾有红点的“圆子”(汤圆),盖上锅盖,用小火焖一会儿,团圆饭就熟了。这时,我才发现奶奶烧的不是平常用的稻草和树枝,奶奶告诉我,煮团圆饭一定要烧“红草”——柏树枝和芝麻秸。这是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幸福美满呢。

  等到全家都坐到桌前,才开始吃团圆饭。每人面前一碗饭,饭上顶着圆子,几只小碟子里是蘸圆子的红糖,还有一大碗荠菜豆腐粉丝汤。这我知道,大年初一要吃素,荠菜豆腐粉丝汤也是颇有寓意。在南通话里,荠菜是“聚财”的谐音,豆腐是“头富”的谐音,粉丝代表“天长日久”之意。总之,这顿团圆饭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幸福长久,财源滚滚哪!对了,最后还要在碗里留下一些米饭和圆子,这可是故意留剩饭,美其名曰“囤屯子角”或“存仓”——象征年年有余。

  放哨火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南通农村元宵节却不吃汤圆,倒是正月十三吃汤圆,正应了那句“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那天,最热闹的莫过于放哨火了。过去,在元宵这天晚上,农民伯伯会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荒,辟地种田,这些草灰作为有机肥料,可以滋养禾苗的生长,而且旺火过处,藏匿在草丛间的虫卵会被烧死,来年庄稼可少受虫害侵袭。

  为了体验放哨火的乐趣,天还没有暗下来,我就拉着爸爸来到田埂上,拿起事先扎好的草把点燃。一开始,细小的火苗在风中摇曳,若隐若现,如一只金光闪闪的蝴蝶在田野里上下飞舞。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举着火把在田野上空来回晃动,火越烧越旺,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眼前一片。我举着火把绕着田野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哨火,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突然,整个火把散了,溅落一地,就像流星雨一样,真美啊。

  邻居几个小伙伴也来到各自家的麦田里,举着燃烧的火把,旋转飞舞起来,卷起漫天的火焰,燃烧在黑暗的田野之中,美丽至极!

  等到正月十八落灯,吃完面条,春节终于落幕,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过大年才算结束。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6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7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关于春节来历最通俗的解释之一,光是这一个故事就接连描述了四个春节习俗: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习俗,如:扫尘、逛庙会、观社火、贴门神、祭灶神、倒贴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这些习俗都是经过了千百年延续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每年欢聚一堂。古今的春节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没有那些高科技产品,春节和现代的春节相比,即不免有些无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诗就足以证明: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但是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好多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好像春节只不过是一个比周末更长的假期,供人们娱乐、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现代人看来的唯一作用就是:让人们有个借口和家人一起吃顿饭,看一会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令人悲哀的,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怎么会由原来那精神无比高尚的种族变成这样了?是在现代社会的纸醉金迷中堕落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迷茫了?是在地球变暖的环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么说,中国人现在是没有以前的那种精神了。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中国的精神却是在退步:我们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贪婪、堕落、欲望、自私、血腥、残忍、疯狂、嫉妒……就像是无数个太阳,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国人的精神被疯狂的摧毁。我相信如果中国人不再觉醒的话,这座冻结了千百年的雪山也会被阳光晒到坍塌,化为无数的雪水,再逐渐变成水汽,我不希望这样的假设成为事实。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8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欢迎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 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她)们也都心花怒放!

  春节是快乐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八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八篇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1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一个节日,也是最重要的。在春节期间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和趣事。

  贴春联、窗花

  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妈妈去买了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 ——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

  看着这些“福”字,我笑着和妈妈说:“妈,你看我多好,到了过年,处处都可以看到我的名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福气呢!”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晚上吃过饭和妹妹在小区里玩,爆竹声在耳边响个不止,我觉得这爆竹声有些像战争时期的枪炮声。便与妹妹开玩笑说:“这声音猛的一听,咋这么像世界末日到了?”

  包饺子

  正月初二到四奶奶家去包饺子。来到她家,我就闻到一股香味,到厨房一看,四奶奶正在做饺馅呢。饺馅做好了,四奶奶开始和面,于是我们就开始动工了,我先开始在赶饺皮,妈妈说比赛看谁做得饺皮最圆。为了把饺皮做圆一些,我的双腿可没有停下来过,不停地绕着饺皮转,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忙得不可开交,四奶奶笑着说我:“你看你那就像‘小牛子拜四方’样!”四爷在一旁包饺子,我就开始“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四爷,你看我这几个饺皮赶得是不是很圆啊?”四爷说:“圆,很圆。可你这两面都有面粉,我这饺子不好封口了啊。”后来,我就注意了,不让两面都有面粉,我又拿着一个问:“这个行不行啊,又圆而且只有一面有面粉的?”四奶奶就说:“恩,真棒!这个非常好!”爸爸和小叔两个是最懒的了,两个都呆在家里玩电脑。四爷就拿了一个饺皮,把里面包的全是辣椒粉,并与别的包法不一样,说:“这个是给你爸的。”妹妹又包了两个空的,说是给小叔的。饺子终于可以吃了,我们首先给了爸爸一碗,爸爸吃着说:“这饺子怎么是空的?”后来爸爸又喊着辣,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着饮料。我就说爸爸:“你运气真好,三个都被你你给碰上了。”后来,爸爸吃的时候特别小心,我们说没了,可他不听。。这真所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饺子是我最喜欢吃的,所以吃了一碗又一碗。后来,觉得肚子有点胀了,我说:“我觉得我好像吃的有50个了。”大家都笑了,四爷说:“50个没有,至少到30个了。”这才有过年的气氛呢。

  聚财

  正月初一的时候,爸爸让我倒垃圾,我把垃圾倒了。后来妈妈看见垃圾被倒了,就说:“谁的垃圾?”我疑惑不解地回答:“我啊,怎么了!”“把钱都倒了。”“垃圾怎么成了钱了?”我很好奇,上网查了资料,原来是这样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中国的春节民间习俗可真有趣啊!是啊,这样也更给春节增添了不少的气氛。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2

  春节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3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传统项目之一,百姓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末休息调整,辞旧迎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百姓们的生活如此,已经形成了惯例,紫禁城里的皇族们是否也遵从民间过春节的文化传统,除夕之夜包饺子吃呢?

  饺子是一种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也是一种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说的是“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形象的表现出了饺子这种食品在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编著的《广雅》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类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到了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一直延续下来,而混沌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约到了唐代,“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成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在特殊的日子吃饺子代表着特殊的意义,多为吉庆祥和的象征。例如,民间长者过生日的前—天必吃饺子,称之为“子孙饽饽”,意在祝愿福寿绵绵、子孙满堂。结婚.入洞房后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饺子。以祈祝早生贵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饺子。待子时一到全家人—起吃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饺子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水煮的叫“水饺”,上屉蒸的叫“蒸饺”,在铛中烙的叫“锅贴”。可见,民间在喜庆、吉祥的日子有吃饺子的习惯,与民同庆的皇室也深受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节庆之日吃饺子。

  清代,饺子作为一种喜庆的`食物,配合节日的氛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作为国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紧紧承袭传统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时就要吃饺子。据《清宫述闻》中对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这样的记载:“……皇上、皇后坐龙凤喜床,食子孙饽饽……至晚,皇上、皇后用长寿面。”这里面所说的“子孙饽饽”,就是饺子。

  当然,每逢辞旧迎新之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寓意“岁更交于”,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为在清朝入关之前,满族就有过年吃冻饺子的生活习惯。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时这一重要时刻,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瞻拜仪式,然后再开始吃饺子。

  皇帝的瞻拜活动,是在总管太监引导下进行的,本来没有绝对严格的时间规定。但是,御膳房的厨役们对煮饺子的时间,必须要掌握得十分准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就要出锅,旋即端上膳桌。对此,时间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要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根据炮声的远近,就可以推测出皇帝的行踪。例如嘉庆四年除夕,当嘉庆帝在奉先殿行礼毕,下台阶时,膳房即开始煮饺子,他刚到昭仁殿,太监立刻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嘉庆坐稳后,首领太监捧进红色雕漆飞龙宴盒一副,内置“三阳开泰”瓷碗两件:一碗内装素馅饺子6个,另一碗内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各一个。皇帝吃完饺子后,小太监用瓷碟盛饺子一个、红薹一块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宫的《膳食档》中还记载了光绪过年吃肉馅饺子的情景;“正月初一,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饽饽。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煮饽饽十三个;猪肉菠菜馅煮饽饽十三个。”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4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5

  我家住在南通乡下,每到腊月来临,过年的“味道”就会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蒸馒头蒸年糕、送灶、掸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烧利市、团圆饭和放哨火。听我给你娓娓道来吧。

  烧利市

  大年三十,是大人最忙、孩子最乐的一天。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烧菜煮饭祭祖宗。吃完年夜饭,就是最神圣的“烧利市”活动。

  爷爷在大门外放上方桌,在桌上摆上烛台、香、码子(一种印有各路神仙画像的纸)、酒杯,然后把一块系有草绳的五花肉以及馒头、豆腐、活鲫鱼摆上桌。令我不解的是豆腐上面还撒上盐,下面居然还压着一把菜刀。我问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准备,爷爷一脸严肃,让我小孩子不要多嘴,我只得站在旁边看。

  开始烧利市了。爷爷点燃蜡烛焚好香,爸爸先放了几个爆竹,说是给各路神仙“通声”。接着,爷爷烧黄纸钱和元宝,并嘱咐我们一一磕头,祈求来年神仙的保佑,全家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咦,奶奶哪儿去了?妈妈指了指屋后。我连忙向屋后奔去,只见奶奶在自家的田头插上柏树枝、芝麻秸和一束点燃的香,奶奶告诉我,她在祈求来年自己种的田禾茂盛,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呢!等黄纸钱、元宝燃尽,爷爷将黄酒在灰烬四周浇了个圈。整个烧利市活动算是结束了。

  团圆饭

  正月初一吃团圆饭是最隆重的时刻。

  南通农村人过年不吃饺子,吃“圆子”。为了亲眼看到奶奶准备团圆饭的过程,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只见奶奶洗漱完毕,擦干手,首先来到神橱前,点上“天香”,然后冲了两碗红枣红糖茶。我和奶奶喝完后,奶奶笑着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蜜。”我也忍不住笑了。接着,奶奶在锅中倒入清水,烧开后,再倒入淘净的大米,继续烧,沸腾后,铺上一层沾有红点的“圆子”(汤圆),盖上锅盖,用小火焖一会儿,团圆饭就熟了。这时,我才发现奶奶烧的不是平常用的稻草和树枝,奶奶告诉我,煮团圆饭一定要烧“红草”——柏树枝和芝麻秸。这是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幸福美满呢。

  等到全家都坐到桌前,才开始吃团圆饭。每人面前一碗饭,饭上顶着圆子,几只小碟子里是蘸圆子的红糖,还有一大碗荠菜豆腐粉丝汤。这我知道,大年初一要吃素,荠菜豆腐粉丝汤也是颇有寓意。在南通话里,荠菜是“聚财”的谐音,豆腐是“头富”的谐音,粉丝代表“天长日久”之意。总之,这顿团圆饭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幸福长久,财源滚滚哪!对了,最后还要在碗里留下一些米饭和圆子,这可是故意留剩饭,美其名曰“囤屯子角”或“存仓”——象征年年有余。

  放哨火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南通农村元宵节却不吃汤圆,倒是正月十三吃汤圆,正应了那句“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那天,最热闹的莫过于放哨火了。过去,在元宵这天晚上,农民伯伯会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荒,辟地种田,这些草灰作为有机肥料,可以滋养禾苗的生长,而且旺火过处,藏匿在草丛间的虫卵会被烧死,来年庄稼可少受虫害侵袭。

  为了体验放哨火的乐趣,天还没有暗下来,我就拉着爸爸来到田埂上,拿起事先扎好的草把点燃。一开始,细小的火苗在风中摇曳,若隐若现,如一只金光闪闪的蝴蝶在田野里上下飞舞。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举着火把在田野上空来回晃动,火越烧越旺,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眼前一片。我举着火把绕着田野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哨火,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突然,整个火把散了,溅落一地,就像流星雨一样,真美啊。

  邻居几个小伙伴也来到各自家的麦田里,举着燃烧的火把,旋转飞舞起来,卷起漫天的火焰,燃烧在黑暗的田野之中,美丽至极!

  等到正月十八落灯,吃完面条,春节终于落幕,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过大年才算结束。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6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7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关于春节来历最通俗的解释之一,光是这一个故事就接连描述了四个春节习俗: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习俗,如:扫尘、逛庙会、观社火、贴门神、祭灶神、倒贴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这些习俗都是经过了千百年延续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每年欢聚一堂。古今的春节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没有那些高科技产品,春节和现代的春节相比,即不免有些无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诗就足以证明: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但是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好多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好像春节只不过是一个比周末更长的假期,供人们娱乐、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现代人看来的唯一作用就是:让人们有个借口和家人一起吃顿饭,看一会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令人悲哀的,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怎么会由原来那精神无比高尚的种族变成这样了?是在现代社会的纸醉金迷中堕落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迷茫了?是在地球变暖的环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么说,中国人现在是没有以前的那种精神了。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中国的精神却是在退步:我们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贪婪、堕落、欲望、自私、血腥、残忍、疯狂、嫉妒……就像是无数个太阳,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国人的精神被疯狂的摧毁。我相信如果中国人不再觉醒的话,这座冻结了千百年的雪山也会被阳光晒到坍塌,化为无数的雪水,再逐渐变成水汽,我不希望这样的假设成为事实。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8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欢迎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 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她)们也都心花怒放!

  春节是快乐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