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读后感

2022-11-07 自传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文自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文自传读后感1

  如若不是史老师力荐,我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去看沈从文。

  我不是不看他一个人的,而是对于某段历史和在那段历史的那些作家、学者,尤其是知道后来受了迫害的一群人,我本能的害怕,不忍。经常会联系起后来他们的日子。那个人性扭曲年代的悲剧,不敢看,心疼。

  这些年我看的书,第一反应,是这书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到我,有没有能学习的地方,极少看闲书诸如散文之类,看的自传也都是些励志的,越看越焦虑。

  史老师知识星球里第一本推荐的书,《从文自传》。因为有老师的推荐语,就没想太多,书香苏州上找到同一出版社的书,很快就拿到了。

  打开看看,怎么跟想象中的自传不一样呢,自传,不就是讲讲生平各种励志的、痛苦的、喜悦的事儿吗?咋一直在逛街呢?咋一直在逃课呢?看着看着,一颗躁动的心,突然就静了。三年前经常长跑的记忆突然显现了出来。别人总是说,长跑是最无聊的事儿了,而那时候的我更无聊,我跑长跑不能戴耳机听音乐,不能跟别人讲话,否则气息就不稳,所以我就观察天上的云、路上的风景、脚边的野花小草、白塘公园里郁郁葱葱的大树、沙湖岸边的水草、金鸡湖水拍打着湖堤、清晨的阳光、夜晚的霓虹,还有我深深浅浅的呼吸、一前一后的脚步。有多久,没有再这样去感受当下了?

  也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每一个寒暑假,带着妹妹回老家,在乡野里撒丫子乱跑,上山下河,掰玉米钳板栗,家乡的那条小河,记录了我的每一个假期鲜活的、无忧无虑的时光。想着女儿可怜,虽有游乐场,超市,却始终没有野趣儿,而她,即使再回到老家,估计也感受不到那野的趣味儿了……

  年轻的沈从文,对生活的感受力真的是极强,对任何人事儿都充满了好奇心,像个孩子一样。手艺人做个什么物件儿,他看几次就能把怎么做的搞个清清楚楚,多少年后回忆起来,还能讲的头头是道,我看了他的照片,估计跟他的大脑门有关,天生优势,脑容量大吧,这我可比不了……他也是个不会拘了规矩的人,逃学是家常便饭,私塾里学的,远不如市井里学的好玩儿。大了就离开家,去部队找生活,却在不同的境遇中始终执着学习知识,饱读诗书。自传里的生活都是有趣儿的,新鲜的,但是读了书后面他的回忆录,才知道在军营里的那些年岁,在北京求学的那些日子,过的有多么的清苦,就更加佩服他,物质的匮乏也不能消磨他对生活的热爱(可是后来精神的打击却……)这些鲜活的日子,也把我拉回了当下,经常把活在当下珍惜现在放在嘴边,却没真正放在心里,每天拿着手机,生活是在朋友圈里刷出来的,文章是在公众号里读到的,生活的压力衍生出来的焦虑在推着人往前跑,似乎要利用所有的时间去努力换一个好的未来,殊不知过不好今天,明天不也是下一个今天。这才真正理解史老师的公众号“体验大地”的意思,以前还想,为啥一个语文名师的公众号名字这么简单直白,哈哈哈哈哈……沈从文20岁时,一场持续40天的热病,不能吃喝、头痛如斧劈、鼻血一碗碗的流,却从鬼门关里捡回来一条命。而高大威猛的好友陆弢,却因为一个疏忽淹死了。这引起了他对生命深层的思考:“我病死或淹死或到外边去饿死,有什么不同?若前些日子病死了,连许多没有看过的东西都不能见到,许多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无从走去,真无意思。

  我知道见到的实太少,应知道应见到的可太多,怎么办?

  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我闷闷沉沉地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我痴呆想了整四天,谁也不商量,自己很秘密地想了四天。到后得到一个结论了,那么打量着:“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到后,我便这样决定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儿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儿?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地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这是全文最励志的一段话了,我们这小小的人儿,在这大大的世界里,想活的更有意思些,就得告别我们蜷缩在的一方小天地,不断的去见见新的世面了。于我而言,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该多好呢,多读点好书(老师开的书好多),多出去走走游游,也是很好。

  写的过程中,又去翻了网上对沈的介绍,各种野史,听了史老师在喜马拉雅上对《主妇》两篇的赏析,忍不住又借了《从文家书》和《边城》。等看完了,也许还有新的体悟,再写写。

从文自传读后感2

  "天气看看渐渐的夜了下来,有些人已经在船头烧火煮饭,有些人已蹲着吃饭,我却坐在岸边一块大石上,发呆发愁,想不出什么办法。那时阔阔的江面,已布满了薄雾,有野鹜鸂鶒之类接翅在水面向对河飞去,天边剩余一抹深紫。见到这些新奇光景,小小心中升起一分无言的哀戚,自己便微笑着,揉着为长途折磨坏了的两只脚。"

  ……

  读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却忘不了上面这个场景。当时尚不足5岁的沈先生走出家庭到广大社会学习生存,途中有次不知该上哪艘船,怯怯借问一声,得到硬邦邦一句"已经坐满",而后少年从文便坐在了沅水边的大石上,看着想着。为少小离家惶惑,但并不惶恐;为前途茫茫忧愁,但并不忧怨;为人世艰难自怜,但并不自弃。《从文自传》成于沈从文而立之年,三十岁的文字竟如深山枯井,老僧入定,字里行间的静水流深着实令人沉醉。

  犹记得"清乡所见"篇里的惊骇故事:商会会长年纪极轻的女儿,得病死去埋葬后,当夜被一个卖豆腐的青年从坟墓里挖出,背到山洞中睡了三天,后又送回坟墓。此时被人发觉后,这卖豆腐青年便被押解到衙门随即就地正法。临刑前沈先生问他脚被谁打伤的,那卖豆腐青年把头摇摇,放佛记起一件极可笑的事情,微笑了一会,轻轻地说:"那天落雨,我送她回去,我也差点儿滚进棺材里去了。"沈先生又问他为何做这件事,青年依然微笑,望了沈先生一眼,好像说他是个不明白爱的小孩子,不理会先生,但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轻轻地说:"美得很,美得很。"旁边的兵士直斥青年是"疯子",可是少年从文却深深记得了那个微笑,十余年来在记忆中竟还异常明朗。

  不曾忘沈先生写其二姐的死:"那年我死了一个二姐,她比我大两岁,美丽,骄傲,聪明,大胆,在一行九个兄弟姊妹中,比任何一个都强过一等。她的死也就死在那分要好使强的性格上。我特别伤心,埋葬时,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的土坎上。过了快二十年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上坟时,想不到那株山桃树已成了两丈多高一株大树。"寥寥数语,托物抒情,不禁联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文末"庭有枇杷树,我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表达的同样思念。

  颇回味"怀化镇"篇中那个意味深长的妓女:"那个烟馆门前常常坐了一个年纪四十来岁的'妇人,扁扁的脸上擦了很厚一层粉,眉毛扯得细细的,故意把五棓子染绿的家机布裤子提得高高的,露出下面水红色洋袜子来。见兵士同火伕过身时,就把脸掉向里面,看也不看,表示正派贞静。若过身的穿着长衣或是军官,她便很巧妙的做一个眼风,把嘴角略动,且故意娇声娇气喊叫屋中男子为她做点事情。我同兵士走过身时,只见她的背影,同营副走过时,就看到她的正面了。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

  ……

  不激烈,不控诉,不呐喊,却无时不刻不在向我们倾诉一个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的生活".沈从文自称是"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自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幼时上学沿途,俨然一段爱丽丝漫游记,不是流连于伞铺、针铺、剃头铺、铁匠铺,就是沉迷于制浆、破篾、扎花轿、杀牛。军旅中既见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场面,又会为了看一座山洞,寻一种草药而走十多里路。没有丝毫的猎奇与炫耀,亦没有十分的残酷与冷血;见不着咬牙切齿的愤怒与仇恨,亦嗅不到十分的懦弱与卑微。静静地看,淡淡地想,默默地忆,自自然然,从从容容。一切都像那条伴随他很长一段时间的辰河,暴涨时像受惊的野马,平静时似温顺的小鹿,动静之间是如此的自然。

  然而从文先生文字里流淌的这股静气并不仅仅是文气,尚饱含着硬气和韧气。硬气或许因着他真个是军人世家子嗣的气魄,晓得一个真正的男子该是什么样子,所以面对杀戮和死亡不焦不惧;韧气或许因着他自小对看遍世间奇人奇事的心愿,乐意执着地去探寻追究。无论是奸淫艳尸的年轻男子、富于人性表现的妓女,还是最下等的士兵,他只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性,只静静地看,实实地写。

  沈从文是独特的,他的文学世界亦是独特的。他非科班学院派出身,但是浩瀚的社会给了他深味人世、纵横天地的格局;他非大富大贵出身,但是"乡下人"的身份给了他善待万物、亲近底层的情怀。

  从文先生的这份静气实难以追,然我辈身上的种种怨气、怒气、躁气甚至戾气,却是真真要丢掉的。

从文自传读后感3

  沈从文写出来的书是属于全世界的。他的经历是可以让世上善良而充满好奇心、渴望走向远方的漂泊者们和他一起感受自己生命中的渴望与迷茫、痛苦与欢乐的。这里的漂泊者,指的是灵魂漂泊者。

  这个月的“每月一书,姐妹共读”活动,推送的是《从文自传》。在读此书之前,我阅读了《沈从文与他身边的人们》一书。在此书里,我神游般的游历了沈从文的一个个传奇故事。游历中,我时时会有震撼、顿悟和感慨。时而为他欢喜、时而为他揪心、时而也会为他潸然泪下。

  书中沈从文身边的众多人物,烘托着他成长、成功的历程。一个初小文化程度顽劣湘西少年,成了一个文学青年,甚至最终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棵参天大树、与二十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文学巨匠,除了他具有的写作天赋,还得益于诸多杰出人物对他的欣赏和帮助,得益于他自身坦然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生命的艰难历练。

  阅读此书时,我不住的问,在沈从文整个成长过程中,是什么神力在推动着他前行?是什么时候埋下了这颗潜在的文学的希望种子?

  我在《从文自传》中,找到了问题解答的蛛丝马迹。

  小小少年时,沈从文是个爱逃学贪玩、对世上一切有深切兴趣的天真的孩子。“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动”,他不断地逃学,是去寻找和享受这些新鲜玩艺,放学时常常特意绕远路,是去看城里城外的许多新鲜有趣的人和事。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玩地方尽他捡选一种,他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书,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他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自己去找寻答解。”他说,“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面前的世界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得用这方面弄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私塾里不能解决他这么多的问题,只能逃学自己去找寻,不能逃学,那只好做梦。这种奇特的求知欲,使沈从文对私塾的教育不屑一顾,为以后的独立成长垫实了基石。

  沈从文从小生长在民风彪悍,匪气十足的湘西乡间,刚知道“人生”时,又值军阀混战时期。听到和看到的,是无辜的被害、血腥的杀戮。“城边抬回四百一十个人头,一大串耳朵”、“衙门口平地上一大堆肮脏血污人头”、“云梯木棍上悬挂着许多人头”、小小的人儿知道了许多杀人的故事。所幸的是,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他没怕,只是疑问,觉得哪儿错了,没给他的性格造成扭曲。所幸的是,由于他是从社会大动荡恐怖黑暗中走出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有一种冷静审视的习惯,养成了特立独行的品性。

  人的兴趣就这么奇怪,命运让沈从文读书时,他不爱读,当命运让他到腥风血雨中去讨生活时,他却变得嗜书如命,成了书迷。

  使他改变顽劣性格的,让他爱读书讲礼仪的人,是他刚到军营里认识的姓文的秘书。面对口口声声叫自己是“老子”的少年沈从文,文秘书礼貌的称呼他“小师爷”,还把厚厚的一本《辞源》翻开来给他看,告诉他“老子”是谁,还对他说《辞源》是宝贝,天下什么都写在上面,你想知道的各样问题,全部写得有条有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这个爱想问题却不想读书的少年,他两眼放光,看着这本厚厚的《辞源》,对它产生了敬畏之心。

  从此,沈从文从一个厌烦读书的人变成了一个见书就想读的人。

  越来越多的阅读,沈从文与身边的人渐渐变得不尽相同。日益增多的阅读,他的“幻想更宽”,对于生存意义的追求,也不同于周围的人。开始“不安于当前事物,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沈从文认识了一位印刷工人,他非常感谢这位印刷工人,因为“若没有他的新书,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和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他在印刷工人给他看的的新书里“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日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们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作一度检讨与批判,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起初,他不适应,有点反感,不久,便被这些大小新书所征服了。

  于是他不再看《花间集》、喜欢上了《新潮》、《改造》杂志,羡慕那些写作者知道的事情多,写得是那么好。于是,他想进一个学校,去学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去听去看使他耳目一新的世界。于是他结束了在小小天地中度过的二十年,以“五四”运动为转机,争取到处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完成了向社会学习的前一阶段,开始进入一个更广大复杂的社会大学。

  《从文自传》拉开了沈从文的人生序幕,自此,开始了他寻找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之路。

【从文自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文自传》读后感03-31

《从文自传》读后感06-15

从文自传读后感11-05

《从文自传》读后感(通用12篇)07-20

学校-《从文自传》读后感550字09-26

文言文的自传06-12

《从文自传》读后感范文(通用15篇)03-17

刘文轩自传作文06-11

学生自传用文言文翻译04-13